陈 奕(2001级数字媒体技术研究所)
我是北京电影学院2001级数字电影技术专业的研究生陈奕,20年前我与母校相遇相知,如今已是一个从事了20年影视特效拍摄的视效导演,同时是浙江传媒学院电影学院的副教授,并且创办了中国华东地区影视视效的龙头企业——时光坐标影视传媒。
中国有句古话说“饮水思源”,恩师是我们的智慧之“源”,母校是我们立足事业之“源”!作为电影学院的毕业生,在母校学习和生活的经历不但成为了我记忆中宝贵的财富,也成为我走出校园面对今后工作的知识和能力的源泉。在此,与所有校友们一样,我怀着感激之情,有幸与大家分享几点我在北京电影学院学习的感悟,希望有更多优秀的莘莘学子,成为北京电影学院的新一代娇子,为电影行业发展一起奋斗。
我想,每一个有志于从事电影创作的同学,都有考进北京电影学院梦想。我是在2001年进入北京电影学院读研究生的,在读研这三年的过程中,我学到了非常多的知识,也收获了创作方面的成长。
首先,北京电影学院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学习和创作的氛围,我认为这是一所专业的院校的灵魂。当我入校的第一天,在研究生的开学典礼上,当时北京电影学院的院长张会军老师给我们做研究生开学典礼的演讲,有一句我印象非常深刻的话,他说:“请大家记住,电影不是学出来的,是熏出来的。在北京电影学院,你们上课学电影,吃饭聊电影,晚上看电影,做作业拍电影。三年以后,你们就知道电影是怎么回事儿了!”
这句话让我印象非常地深刻,其实张院长说的最核心含义是:学习电影是一个持续修炼的过程,而北京电影学院能够给学生提供这样的一个氛围,在这里,你和老师和同学都能够进行充分自由的沟通交流、讨论学习,充分融入电影的学习和创作中去。我想,这就是北京电影学院能够大师辈出的一个非常主要的原因吧。
同时,在北京电影学院学到了非常系统的电影知识,我从小学到大学一直都在学习美术,所以我认为自己在美术修养或素养方面,有一定的专业优势。
陈奕
但是当到了北京电影学院,我突然发现自己原来是一个用一条腿跑步的人。因为我从小到大学习的美术知识,大部分都在静态影像创作层面;而到了动态影像这个领域,我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小白”了。而北影的教学主要围绕着“视听语言”这个核心展开,帮助我补足了动态影像叙事这个短板。我在研究生一年级的时候,各个专业的研究生会一起上大量的基础课,包括视听语言、编剧技巧、电影技术、摄影基础,表演基础等,在这个过程当中实际上所有的学生都在锻炼或者培养综合运用“视听语言”的能力。
我们这些研究生同学都来自不同的专业方向,在我当时的这一届中,同班的研究生不仅仅有艺术、文学等方向的,也有理科、技术、计算机、电子等方向的,所以北京电影学院非常包容地把各个学科的学生都纳入一个统一的视听学习环境当中,因为电影创作本来就是一个多学科、多工种、多环节协同创作的过程。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帮助我们打好视听语言的基础,也为后面的分专业学习和创作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在跨专业的联合作业的过程中,不同专业的同学一起充分地沟通、拍摄,其实就是在一遍一遍地模拟一个小型的剧组,每一个同学都在模拟着不同的工种角色。这样就使得我们形成了专业的分工和创作的默契,并且在不断的练习当中相互学习,相互提高。
这样的默契不仅仅在完成作业时有用,更为我们打好了毕业后进入剧组的基础,几乎每一个北京电影学院的毕业生都会类似的经历,当我们进入一个剧组,第一次见面聊天的时候,只要大家说是北影毕业的,就会立刻产生一种信任感。我想,这种信任感,不仅仅因为我们毕业自同一所院校,更重要的是我们都知道,在学校的学习、练习中,我们有了一种无法言表的默契,使我们能够在工作中相互激发创作灵感,协同创作。(www.xing528.com)
北京电影学院不仅鼓励校内创作,也非常鼓励真正深入一线的创作,老师们都是电影界非常著名的编剧、导演、摄影师、美术师、录音师,等等。我的导师李念芦老师和刘戈三老师,都在电影技术和数字化创作方面给了我全面的指导,我想正是因为导师们有非常丰富的一线创作经验,同时把这些知识和经验都带到课堂当中来,就使我们的学生能够获得非常多的行业一线的知识和经验,这也使北京电影学院真正成为培养行业一流专业人才的高等学府。
在电影学院,学习不仅仅在课堂上,更在同学之间。记得我当时住的寝室里有4个同学,一个导演班的,一个摄影班的,我是电影技术的,还有美术班的,周末我们经常会每个人拿出几张DVD来拉片,我们在看片的时候,突然导演班的同学会说——“停,来来来,倒回去,你们看这场戏的镜头调度,他这场对话戏的设计和别的戏不一样!”接着突然摄影班的同学说——“停!”大家又停下来了,“你看这个镜头的用光,它的光影和别的片子都不一样,这里比较好!”就这样,美术、声音、制片的同学们说“停”的声音此起彼伏,这样的拉片,是不停地发现,不停地反复,不停地讨论,通过每一个不同专业的同学发现的影片亮点,在几十部上百部的影片中,发现和学习前辈大师们的镜头语言,充分地进行讨论和互动,相互学习和成长。久而久之,大家在创作上形成了理念的一致。
这二十几年前在北京电影学院学习的美好回忆,至今历历在目,我在北京电影学院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非常多的专业知识,也建立起一个工作、创作的人脉圈,我的老师、我的同学都能在我毕业后真正进入影视行业,提供很多帮助。总结如下:
陈奕
北京电影学院首先提供了非常好的学习和创作的氛围,使我们充分融入到电影的学习中去;
北影的老师都非常专业,并且有大量的一线的创作经验,这应该是北京电影学院非常宝贵的一笔财富;
同学之间时时刻刻、无处不在的讨论、练习和协作,使我们有了大量的模拟实战的锻炼机会;
在毕业后的创作中,我们能在剧组中经常遇到配合默契的合作伙伴,在工作的过程当中有无缝的衔接,就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以上几点感悟,是我在北京电影学院学习和生活的收获,以及从事二十多年电影行业的深刻体会。最后,衷心祝福母校桃李满天下,愿更多有志向的、朝气蓬勃的学子们从北京电影学院走出去成为优秀的电影人。未来可期,祝福母校的明天更加美好!
作者简介
陈奕,2001级数字媒体技术研究所研究生,获硕士学位。浙江传媒学院电影学院副教授,国家级数字电影实验室负责人,时光坐标影视传媒创始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