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精英培养”到“大众教育”,从艺术专科向综合大学发展是北京电影学院近20年的现实。
90年代末起,中国政府支持大学教育扩大发展规模,每年招收的高等院校学生人数从过去的50万—100万,激增到300万—600万。大众传媒、影视制作专业成为了最热门的新设专业,全国有千所以上的大学开设了影视、传媒、表演等系科,招收了大量的学生。北京电影学院独家垄断电影教育的“历史”局面,一去不复返。
在“创办世界一流电影学院”的号召下,北京电影学院不再满足艺术专科学校的性质,开始扩大教学层次、专业类别,向“综合大学”迈进。
学院首届“学院奖”和“金烛奖”获得者与院系领导合影(www.xing528.com)
以上不包括各系开办的非学历证书的一年、半年、短期的各种“进修班”“研讨班”等教学活动,该类学生数量每年也在500名以上。北京电影学院从“精英教育”时期的平均在校学生500名左右,一跃为3000名学生,比现在校园大5倍的新校园已经在北京怀柔区开始建设,未来学生数量将达到2万人以上。这是中国高校教育迅速发展所致,也是数字时代带来的视听、网络大发展对传统电影教育事业的必然改变。
但是,一个严酷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们导演专业的各类毕业生中虽然出现了章明(《巫山云雨》1996)、陆川(《可可西里》2004、《南京南京》2009)、管虎《头发乱了》 1992、《斗牛》2009)、万玛才旦《静静的嘛呢石》2005、《老狗》 2011)、乌尔善(《刀见笑》2011、《画皮2》 2012)、徐浩峰(《倭寇的踪迹》2011、《一代宗师》,编剧,2012)、宋方(《记忆望着我》2012)、程耳(《边境风云》 2013)、 路阳《盲人电影院》2010、《绣春刀》2014)等,但在扩招后的数量众多的毕业生中,故事片导演的成才率下降到不及10%。而在迅速发展的中国电影影院市场中,越来越多的北京电影学院非导演专业的毕业生成为了最赚钱、拍片率最高的导演,比如很早就成功从摄影转为导演的张艺谋,从电影理论转为导演的贾樟柯,以及最近从演员转行做导演并取得商业巨大成功的赵薇,从编剧转行做导演成功的薛晓路、曹保平,等等。而外校和社会上涌现的取得艺术或商业成功的导演则更多,如戏剧学院学编剧的刁亦男(《白日焰火》2014)、蔡尚君(《人山人海》 2012),以及两位青年作家韩寒(《后会无期》2014)与郭敬明(《小时代》2013—2015,四部系列电影,票房达17亿)。这些都促使我们开始思考与研究,传统的电影导演教育将如何改革,将走向何方?
表3 至今仍在执行的导演四年专业课程教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