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展出珍贵文物,融合多元文化风格

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展出珍贵文物,融合多元文化风格

时间:2023-07-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正在展出的藏品约 3500 件。例如,此次“殊方共享 — 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文物精品展”中将展出一件铜铎,其历史可以追溯至公元 1 至 3 世纪,融合了古代中国马铃及朝鲜铜铎风格。博物馆现存文物 11.7 万余件,其中数百件为国宝或重要文化财产。近年来,缅甸国家博物馆致力于加强缅甸与中国及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亚洲美术馆馆长论坛 — 东盟中日韩主题会议”于 2006 年 8 月 31 日至 9 月2 日在中国美术馆举行。

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展出珍贵文物,融合多元文化风格

Presentations by Topics

议题一 Topic One 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藏品

与展览交流

Collections and

Exhibition Exchanges along the Silk Road

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藏品与展览交流

丝绸之路藏品与新时代计划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馆长 钱谷真美

东京国立博物馆创立于 1872 年,是日本最为悠久的博物馆,2022 年将迎

来建馆 150 周年,现有 6 个展馆用于展出馆藏。博物馆主馆于 1938 年建成,

为帝冠样式建筑风格,是日本与西洋文化融合而成的特色建筑。主馆作为上野

公园标志性建筑而为人熟知。主馆北侧有一处日式庭园,内有 5 间茶室春秋

两季对外开放,池塘环绕,美不胜收。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品近 12 万件(套),其中国宝 89 件、重要文化财产 644

件,是日本艺术类藏品数量最多的博物馆。正在展出的藏品约 3500 件。博物馆

每年接待国内外观众近 200 万人次。博物馆中藏有许多与丝绸之路沿线东西方

文化交流相关的作品。例如,此次“殊方共享 — 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文物

品展”中将展出一件铜铎,其历史可以追溯至公元 1 至 3 世纪,融合了古代中

国马铃及朝鲜铜铎风格。此类铜铎在日本经过长期演变,已不再用于音乐演奏,

发展成为极具装饰性的大型礼器。

馆内收藏有一件截面呈三角形的铜镜,铸造于公元 4 世纪,展现了日本人

对于中国神仙思想的独特诠释,同时也反映出外来文化对日本的影响。约 6 世

纪中叶,佛教传入日本,从中国大陆及朝鲜半岛东渡而来的僧侣们对佛教在日

本的传播和日本文化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日本派到中国唐朝的遣唐使将饮茶的传统带到日本。16 世纪中叶的茶道

029

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文集

千利休为集大成者,他发掘出身边日常用具中蕴含的美感。“殊方共享”展览

中展出的大井户茶碗,原为朝鲜半岛南部庆尚道民窑出产的日常用品,日本茶

人注意到它之后,将其作为茶道中的茶碗使用并悉心爱护,一直传承至今。

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日本的文化是如何被吸收的,这一直是一个大课题。在

漫长的历史中,对于文化价值的界定也不断变更。通过这次“殊方共享”展览

中的展品,可以感受到日本文化的孕育与发展,以及日本人所独有的审美观

目前,东京国立博物馆正在推行新时代计划。2019 年至 2023 年的五年时

间被确定为东京国立博物馆的新时代。特别是 2019 年至 2022 年,国际博物馆

协会京都大会、东京奥运会残奥会,以及东京国立博物馆成立 150 周年纪念

活动将相继举办。为迎接一系列大型活动,东京国立博物馆制订了新时代计划,

并正为此努力前行。博物馆通过开展多语种服务、夜间开放、展览设施改建、

文物保护和有效利用等工作努力提高观众服务质量。

2019 年 9 月,日本将首次承办国际博物馆协会全体大会。东京国立博物馆

将与日本其他所有博物馆一同恭候来自世界各国的与会者,将京都的文化以及

日本各地域的文化呈现给大家。我们诚挚邀请今天参会的各位来宾一同到京都

参会,携手合作,共创盛举。

030

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藏品与展览交流

钱谷真美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馆长

教育背景:

1973 年  日本东北大学教育系  学士

职业经历:

1973 年至 1997 年  日本文部省大学学术局国际学术课 职员

1997 年至 1998 年  日本文部省大臣官房 总务课长

1998 年至 2000 年  日本文部省大臣官房 审议官

(负责初等中等教育局)

2000 年至 2001 年  日本内阁 审议官

(内阁官房内阁内政审议室教育改革国民会议担当室长)

2001 年至 2003 年  日本文化厅 次长

2003 年至 2004 年  日本文部科学省 生涯学习政策局局长

(注:2001 年 1 月,日本文部省改称文部科学省)

2004 年至 2007 年  日本文部科学省 初等中等教育局长

2007 年至 2009 年  日本文部 科学事务次官

2009 年至今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馆长

031

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文集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创立于 1872 年,是日本历史最悠久的博物馆。博物馆

致力于日本及亚洲其他地区文物的征集、保护与展览,通过专门研究与公共教

育促进公众对艺术、考古及其他学科的了解。博物馆现存文物 11.7 万余件,其

中数百件为国宝或重要文化财产。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通过展示精品馆藏、策划与季节相适应的活动,丰富

其以文化为导向的展览。为了让国内外观众有更多的机会享用博物馆资源,自

2018 年起,博物馆将周五和周六的开放时间延长至晚上 9 点,并于周末晚间不

定期举办传统艺术表演等特别活动。博物馆还提供讲座、导览以及手工艺坊等

各种其他活动项目。

东京国立博物馆努力为每个人,包括儿童和成人以及来自国外的游客带来

乐趣。

032

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藏品与展览交流

缅甸国家博物馆的展览交流

缅甸国家博物馆 ( 仰光 ) 馆长 杜楠劳宁

缅甸的文化政策旨在通过保存与保护文化遗迹与民族特色来提高国家威望

与完整性。根据相关文化政策 , 缅甸宗教事务和文化部是负责此项工作的专门

机构,致力于保护无形和有形物质文化遗产。在这方面,缅甸国家博物馆和缅

甸国内的其他博物馆密切合作,专注于地质学、宗教、文化工作。

缅甸国家博物馆的使命是将博物馆打造成公众了解缅甸文化和文明发展

进程的中心,有利于人们创造更美好的未来。因此,缅甸国家博物馆展示有关

缅甸历史、人类学、考古学方面的众多成果,并致力于保存和保护缅甸文化

遗产。

近年来,缅甸国家博物馆致力于加强缅甸与中国及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

“亚洲美术馆馆长论坛 — 东盟中日韩主题会议”于 2006 年 8 月 31 日至 9 月

2 日在中国美术馆举行。为配合论坛,同期揭幕了东盟国家艺术特展。“美美与

共 — 中国 — 东盟服饰展秀”于 2011 年 10 月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展出。

“佛

风梵韵 — 缅甸佛文化展”于 2011 年 10 月至 2012 年 1 月在广西民族博物馆

展出。2014 年 12 月,在“中国与缅甸艺术交流展”上,中国艺术家向缅甸国

家博物馆捐赠了作品。2014 年,缅甸国家博物馆在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举办

了“失落的王国 — 5 至 8 世纪早期东南亚印度佛造像展”;2015 年,在纽约

亚洲协会艺术博物馆举办了“缅甸佛教艺术展”;2016 年 12 月至 2017 年 3 月,

033

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文集

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举办了“城市与国王 — 缅甸古代珍宝展”。2019 年,

我馆计划赴捷克国家博物馆和韩国釜山博物馆举办展览。

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为世界各国博物馆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

以促进博物馆间的互相理解,推动全球化进程。同时,也使我们更有能力应对

未来的挑战。

我们应更多地关注“文化产业”的发展,以推动文化可持续性发展并应对

21 世纪文化机构所面临的挑战。博物馆策展人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我们应思考如何更好地扩大文化效益,以促进博物馆发展并使博物馆为新时代

做出更大贡献。

034

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藏品与展览交流

杜楠劳宁

缅甸国家博物馆(仰光)馆长

教育背景:

2009 年  仰光国立文化艺术大学 博物馆学学士

2017 年  仰光国立文化艺术大学 博物馆学硕士

职业经历:

1992 年至 2015 年   缅甸掸邦文化博物馆(东枝) 二级策展人、主任、

助理馆长、副馆长、馆长

2015 年至今 

缅甸国家博物馆(仰光) 馆长

学术成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体财产名录研讨会,掸邦娘水,2014 年;

新加坡培训学校公共政策与行政改革课程,2015 年;

联 合 国 教 科 文 组 织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名 录 缅 甸 提 名 候 选 人 培 训 课, 东 枝,

2015 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005 年《公约》认证研讨会,内比都,2017 年;

基本外交技能培训课,仰光,2017 年。

035

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文集

缅甸国家博物馆(仰光)

缅甸国家博物馆(仰光)于 1952 年缅甸独立时由缅甸文化部建立。博物馆

展品最初曾存放在朱比莉宫,1970 年迁至潘索丹路,1996 年 9 月 18 日迁至现

在的仰光大衮乡卑谬路 66/47 号。博物馆坐落在一座宏伟的五层建筑内,展厅

面积达 18000 平方米

缅甸国家博物馆(仰光)拥有 13 个展厅,共展出超过 4000 件藏品,其中

最古老的展品有 4000 万年历史,早于人类的进化史。博物馆以收集、保护并展

示缅甸文化遗产为己任,致力于成为公众了解缅甸文化及文明进程的中心,通

过保护缅甸的文化遗产以塑造更美好的未来。基于这一愿景,博物馆将多种主

题的展览融为一体,包括历史、考古、艺术与手工艺、民族学等。

目前,缅甸国家博物馆(仰光)有五项职能:收藏;博物馆财产的保存与

保护;研究与出版;展览(常设展与临时展);公共教育。

036

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藏品与展览交流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与丝绸之路国际展览交流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馆长 裵基同

二战后建立的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位于首尔市中心南侧,可以骄傲地说,

它见证了二战后国家的成长。国立中央博物馆隶属于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与

中国国家博物馆保持着密切合作。

博物馆占地面积广阔,藏品约 40 多万件(套)。近半个世纪以来,每年藏

品数量都在快速增长,考古收藏已经超过 200 万件。2017 年,博物馆提出“您

永恒温馨的知己,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的宣传口号,以使博物馆更具导向性、

更贴近公众。国立中央博物馆在不同城市和地区有 13 家分馆。

国立中央博物馆的主体是一座三层建筑,每层长 400 米:第一层是从远古

到近代韩国历史的展览;第二层是书法、绘画及其他国家文化展览;第三层则

陶瓷、金属工艺等韩国文物的展览以及世界文化展厅。

国立中央博物馆的首要目标是收藏和展出韩国的文物。当然,博物馆也收

藏有国外藏品,譬如在展厅中同时展出来自亚洲,特别是来自中国的展品。同

时本馆也与世界知名的博物馆合作举办展览。

丝绸之路博物馆间的合作意义重大,更重要的是,它连接起丝绸之路沿线

各国人民的情感和文化。在韩国,讲到“丝绸之路”,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到朝

鲜半岛的位置,因为丝绸之路横跨大洲,它的最东端恰好就是朝鲜半岛。

韩国认为自己是丝绸之路最东端的国家。当然,日本也可谓是丝绸之路的

037

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文集

东端之国。提及丝绸之路,人们大多会想到在东端的中国、韩国和日本。显然,

这三个国家之间有着非常密切和频繁的交流。丝绸之路将东亚的三个主要国家

联系在一起,很多考古遗址或考古发掘都印证了三国之间历史和人文交流。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此前多次举办丝绸之路相关展览。2003 年至 2018 年

间,博物馆举办了众多围绕丝绸之路的特展,其中包括来自西亚、中亚地区的

展览,特别是乌兹别克斯坦展等。2018 年夏天至 2019 年初,博物馆举办了

“金人之地 — 哈萨克斯坦”展。这些展览向韩国大众充分展示了丝绸之路沿

线国家的文化和文明。

今年,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将与伊朗国家博物馆合作举办特展“新罗与波

斯”。约十年前,本馆曾举办过一个关于波斯文化的展览,这次将会与另一个国

家博物馆合作,组织有关伊朗以及与伊朗同源文化国家的文物展出。本馆设有

一个专门与丝绸之路沿线博物馆合作举办展览并开展交流的项目。作为国家级

博物馆,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应在促进丝绸之路沿线博物馆交流合作方面发挥

主导作用。

因此,本馆计划对丝绸之路相关展品进行数字化,并引进来自海外博物馆

的特展。在韩国,像新罗王国首都庆州这样的地方,自古以来就和丝绸之路沿

线各个国家保持着密切交流。今后,本馆也会在这一领域收集相关藏品。

另外,我们建议策划一个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展览。去年,本馆专门针对

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往来所传承下来的藏品进行了收集,例如光州的藏品等。此

外,韩国与日本有着频繁的文化交流,双方也进行了多次合作。韩国一些地方

博物馆也计划围绕黄海地区的海上贸易策划文物展览。

我们需要确定适宜的战略与主题,以推进丝绸之路沿线博物馆间的合作。

在策展方面,我们应进一步讨论如何才能更好地策划巡展及联合办展。

038

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藏品与展览交流

裵基同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馆长

教育背景:

1975 年  韩国国立首尔大学  考古与人类学学士

1980 年  韩国国立首尔大学  考古学硕士

1988 年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人类学系博士

职业经历:

1990 年至 2017 年  汉阳大学人类学系  教授

1998 年至 2009 年  汉阳大学博物馆  馆长

2011 年至 2014 年  韩国博物馆教育协会  会长

2011 年至 2015 年  全谷史前博物馆  馆长

2013 年至 2015 年  汉阳大学国际语言与文化学院  院长

2011 年至 2017 年  国际博物馆协会韩国国家委员会  理事长

2016 年至今 

韩国国立博物馆文化财团  理事长

2017 年至今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  馆长

担任国际博物馆协会亚太地区联盟主席及韩国国家委员会名誉理事长。担

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韩国全国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委员(文化分委会副主席)、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国际事务指导委员会主席。2017 年 9 月被提名为国际蓝盾

委员会委员。

学术成果:

《韩国的旧石器时代》,2012 年;

《成为人类意味着什么》,2013 年;

039

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文集

《韩国博物馆之旅》,2015 年;

《考古学家的另一种凝视》,2017 年;

《全谷的旧石器时代遗存与节日》,2017 年。

040

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藏品与展览交流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是韩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机构,丰富的展览与活动每

年吸引超过 300 万名观众。

博物馆常设展厅面积共三层,约 19000 平方米,展示 5770 组(12044 件)

展品,时间跨度达数千年,包括旧石器时代的简易手斧、三国时代的华丽金冠、

高丽王朝的精美青瓷、朝鲜王朝的杰出画作以及现代摄影作品。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致力于为观众带来精彩绝伦的文化体验,通过一系列

展演活动介绍各种文化。博物馆设有 6 个常设展厅,定期举办特展,并为儿童

提供趣味教育活动。同时,为了向观众提供更好的观展环境,博物馆近期对场

馆设施与休憩空间进行了改造升级。博物馆花园全年景色迷人,是悠闲漫步的

理想场所。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基于韩国文化遗产策划了多个海外展览,面向世界宣

传韩国文化。同时,作为“海外文明”系列活动的部分内容,博物馆定期策划

多个介绍他国历史与文化的大型展览。这些展览旨在增加韩国文化在世界上的

041

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文集

知名度与美誉度,并使观众切身感受全球变革。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不仅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窗口,更致力于在地区、民

族、文化、学术四者之间成为促进对话的催化剂。博物馆将持续收集、保存并

研究珍贵文物,提升其世界一流文化机构的地位。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希望观

众可以通过各种节目、活动和展览了解和欣赏韩国的历史和文化。

042

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藏品与展览交流

白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的国际合作之路

白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馆长 帕维尔·萨波科

白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是白俄罗斯最受欢迎的博物馆之一。该博物馆的

藏品数量是白俄罗斯博物馆之最,拥有共计 46 万件核心陈列品和配套的科学藏

品。白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下设五个分馆,分别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一大会

址纪念馆、白俄罗斯戏剧音乐文化历史博物馆及其分馆“弗拉迪斯拉夫·戈卢

博克展览馆”、白俄罗斯电影历史博物馆、现代白俄罗斯国家制度博物馆、自然

生态博物馆。各分馆都有独立的展览场地,展出各自的常设陈列,也会根据各

自的特色举办各类文化教育活动。

白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积极致力于开展国际合作。在过去几年里,本馆

在海外组织了多个标志性的展览项目。“约瑟夫·戈什克维奇:外交官、东方学

者”专题展分别在圣彼得堡历史博物馆、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日本函

馆公共倡议中心展出;纪念作曲家兼社会名人奥金斯基诞辰 250 周年的“临别

的一支波罗涅兹舞”专题展在维尔纽斯、华沙和巴黎展出;“维陶塔斯大帝时

代的中世纪装饰 — 维陶塔斯的腰带”专题展在立陶宛国立大公宫殿博物馆展

出;“波里希魅力 — 艾萨克·谢尔博夫摄影作品展”在华沙国家民族博物馆

展出;“白俄罗斯人”专题展在俄罗斯民族志博物馆展出;馆藏文物在上海合作

组织秘书处展出;“白俄罗斯:切尔诺贝利事件后的 30 年”专题展在世界卫生

组织日内瓦办事处(瑞士)和联合国纽约办事处(美国)展出;“妇女与第一次

043

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文集

世界大战”专题展在斯拉夫文化论坛期间展出(萨拉热窝);“各种文明交融共

生的白俄罗斯”专题展在阿曼苏丹国国家博物馆(马斯喀特)成功举办;“拿破

仑·奥达石版画作品展”在加里宁格勒州历史与艺术博物馆展出等等。应俄罗

斯艾米塔什博物馆的邀请,在国家历史建筑艺术博物馆冬宫 — 喀山会展中心

“喀山克里姆林宫”举行的“金帐汗国和黑海沿岸地区·成吉思汗帝国的历史教

训”专题展览中,白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也展出了相关藏品。白俄罗斯国家

历史博物馆是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的发起方之一,在该联盟的首次会议上,

我馆代表和与会代表共同讨论通过了《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章程》。

在多个本国和外国资助计划的支持下,本馆工作团队致力于积极开展各

类活动。我们面向参观者推出了大量活动,包括各类教学课程、博物馆探索活

动、博物馆假日活动等。此外,我们还成功举办了有文化名人参与的“与艺术

家面对面”活动、文学和音乐之夜活动、室内音乐会、大师班、作家讲座和其

他文化活动。本馆正在积极引进现代科技,也做了一些新的尝试,比如,我们

采用了多媒体综合系统,为博物馆的常设展制作了白俄罗斯语、俄语英语

汉语版本的音频导览,为游客提供增强现实眼镜用于观赏白俄罗斯城堡的 3D 展

示等。

目前,本馆工作团队正着力开发独具特色的项目,旨在重现、保护并普及

白俄罗斯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向全世界介绍白俄罗斯的民族文化,同时也帮助

白俄罗斯民众了解其他国家的历史文化。此外,我们还准备在明斯克的胜利大

道建造一处新馆,预计 2020 年上半年开工建设,建成后将有新的常设展与公众

见面。

044

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藏品与展览交流

帕维尔·萨波科

白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馆长

教育背景:

2011 年获得白俄罗斯总统特别基金,并于 2015 年获此基金一等奖。于白

俄罗斯高等教育学院实习并接受高级培训课程,实习和培训所在院系包括:教

育体系设计学院(2014 年)、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2016 年)和管理与高等教

育经济学学院(2017 年)。目前,在白俄罗斯共和国总统管理学院公共服务学

院进修。

2013 年:白俄罗斯国立文化艺术大学社会文化管理专业  文化研究学位

2014 年:研究生专业培训  文化理论与历史学位

职业经历:

2015 年 9 月至 2018 年 3 月,担任白俄罗斯“文化大学”画廊主管,组

织超过 170 场活动(展览、工坊、创意会议等)及国际交流(俄罗斯、意大

利、爱沙尼亚、波兰、立陶宛、拉脱维亚、中国、日本、德国、斯洛伐克、伊

朗、以色列、厄瓜多尔等),是 40 多个文化和科学项目的策展人。曾担任白俄

罗斯国立文化艺术大学跨文化交际部高级讲师和白俄罗斯对外友好与文化联络

协会副主席,白俄罗斯文化和艺术总统基金会专家委员会成员,白俄罗斯创业

联合会跨文化对话和社会倡议中心主任,白俄罗斯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

成员。

学术成果:

在白俄罗斯、俄罗斯、乌克兰、立陶宛发表了 40 多篇学术论文,并在媒体

发表 130 多篇文章。研究主题涉及白俄罗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弘扬问题、文

045

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文集

化视野中的公私合作问题、白俄罗斯国际文化合作以及社会文化领域公共组织

运作的各个方面。教授学科包括:“国际文化关系体系中的项目管理”“国际文

化关系组织技术”“文化领域的资助管理”“管理危机与问题”等。

046

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藏品与展览交流

白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

白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起源于一家 1919 年成立的地方性历史博物馆,

2009 年更名为白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博物馆现有五个分馆:俄国社会民主

工党一大会址纪念馆、白俄罗斯戏剧音乐文化历史博物馆、白俄罗斯电影历史

博物馆、现代白俄罗斯国家制度博物馆、白俄罗斯自然生态博物馆。

白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现有藏品 46 万余件(套)。很多珍贵藏品被列入

白俄罗斯国家历史文化遗产名录,包括:罗马银币(公元 1 至 2 世纪)、银腰

带套组(14 世纪末至 15 世纪初)、圣门(18 世纪)和佚名艺术家创作的约瑟

夫·普罗佐肖像画(18 世纪末至 19 世纪初)。博物馆与私人收藏家合作密切。

2008  年,在博物馆基础上,成立了白俄罗斯国家博物馆馆藏目录中心,收集了

白俄罗斯各博物馆中最有价值的藏品信息。

白俄罗斯国家博物馆有很多科技创新,包括弗朗西斯克·斯卡伊那生平和

著作的多媒体展示,结合创新科技制作的弗朗西斯克·斯卡伊那圣经的高清版

本,可佩戴增强现实眼镜观看的三维 Kreva 城堡和 Halshany 城堡模型等。

047

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文集

以展览为载体呈现丝路文明的起源与传承

法国跨文化交流协会主席、阿拉伯世界博物馆代表 克劳德·莫拉尔

法国跨文化交流协会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机构,主责中法文化交流,在全世

界独一无二。法国阿拉伯世界博物馆 30 年前由法国总统密特朗亲自发起设立,

得到了阿拉伯世界的支持。目前,博物馆有 22 家阿拉伯国家成员。

阿拉伯世界博物馆位于法国巴黎,是一座专门致力于促进跨文化交流的博

物馆,博物馆专门陈列阿拉伯国家产品、着重于阿拉伯文化的传播,并长期举

办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几个月前,博物馆又征集到一批新的私人藏品,

这些阿拉伯世界当代和现代艺术家作品的入藏极大丰富了博物馆的现当代藏品

内容。

此外,博物馆内还设有一个以阿拉伯文化为主题的三层图书馆,这座阿拉

伯文化图书馆在欧洲具有重要地位。除此之外,博物馆内还有大厅、数个展厅,

以及一个专门教授阿拉伯语的语言学校。

2019 年 3 月 25 日,在法国总统马克龙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共同见证

下,阿拉伯世界博物馆同中国国家博物馆签署了《关于举办“丝绸之路”展览

合作协议》,拟于 2021 年春季在法国巴黎和中国北京举办有关丝绸之路的巡回

展览。同时,希望该展览也能够在其他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如乌兹别克斯坦等

进行巡展。

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展览呈现丝路文明的起源与传承。丝绸之路在 18 世纪、

048

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藏品与展览交流

19 世纪时非常繁荣昌盛,阿拉伯世界博物馆试图从历史视角来策划该展览,将

丝绸之路的历史追溯至更为遥远的过去,即公元前 2 世纪、公元前 3 世纪亚历

山大大帝时期,展现其至成吉思汗时期,跨越千年的历史。

众所周知,丝绸之路横跨数个世纪,是连接欧洲大陆和亚洲大陆非常重要

的交通路线,也是一段非常遥远的旅程。虽然其名为“丝绸之路”,但丝绸在丝

绸之路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中占比很少,反而是随着丝绸之路的拓展,发展

出了香料和马匹贸易,沿途各地的人们交流与合作越发紧密。今天,像全球博

物馆馆长论坛这样的丝绸之路博物馆学术交流日益活跃。阿拉伯世界博物馆目

前正在进行丝绸之路主题的学术交流和展览策划,下一步计划同西安、敦煌等

地开展交流,以进一步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国的情况,此后也将延伸到亚洲其他

国家、欧洲以及阿拉伯世界各个地区。

可以肯定的是,在丝绸之路的发展过程当中,各个国家自身在不断发展,

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在不断拓展。丝绸之路在此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

的作用,促进了中国乃至整个亚洲与欧洲的交流。

049

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文集

克劳德·莫拉尔

法国跨文化交流协会主席

阿拉伯世界博物馆代表

教育背景:

法国国家行政学院

职业经历:

曾任法国审计法院顾问、蓬皮杜艺术中心主任、装饰艺术中央联盟总代表、

法国文化部视觉艺术代表。1981 — 1986 年及 2000 — 2003 年,曾任法国文化

部长 / 教育部长雅克·朗内阁主任。兼任数个文化机构负责人,担任 2021 年巴

黎与北京“丝绸之路”展总策展人。

学术成果:

曾撰写出版 34 部图书,涉及领域包括文化政策、法国与世界各地文化项

目、 文 化 工 程、 视 觉 艺 术 家 等。 最 新 著 作 系 2017 年 与 法 国 著 名 哲 学 家 埃 德

加·莫兰合著。

担任法国普罗旺斯艾克斯大学、巴西里约热内卢大学、意大利热那亚大学

等高校副教授。

050

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藏品与展览交流

法国跨文化交流协会

法国跨文化交流协会于 2018 年 4 月在巴黎成立,是一家非营利性组织。协

会汇集中法两国文化、艺术、社会研究、经济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国际型人才,

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平台。协会旨在促进以中国和法国为主的亚欧国家在

文化等领域内的广泛交流,推进共同发展、和谐共赢。

051

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文集

关于与中国开展展览文化交流和

知识传播的一些思考

列支敦士登国家博物馆馆长 雷诺·沃康摩尔

文化是人类的灵魂,而博物馆是“灵魂”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许我们可以

没有灵魂,麻木不仁地活着,但这无异于行尸走肉,和冰冷的机器并无二致。

人生就像一朵玫瑰,大部分是刺,只有顶端才是像成熟人生一样美丽绽放的花

朵,这才是玫瑰和人生之美的精髓。文化和博物馆正如人的灵魂,是玫瑰四溢

的芳香,是玫瑰的精华所在。这芬芳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可以嗅到这具有吸引

力的芳香。它让人闻之心旷神怡,使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博物馆可以把世界各

地的人们聚到一起,它的独特芬芳,看不到也摸不着,却依然可以将人们联结

起来。通过博物馆,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我们的文化,进而更好地了解自我、

了解彼此,让生活更加美好。

如今,我们身处全球化、数字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世界之中,与过去相比,

我们更应该以开放的态度相互了解、彼此宽容。要做到这一点,我们每个人都

必须从自身出发,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努力地去相互理解。彼此尊重,让

每个人都享有尊严,这对我们大家非常重要,我们的生活也会因此而更加美好。

但是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也正因为如此,更加深入地了解彼此就显

得尤为重要。对他人缺乏尊重,侵犯他人尊严,这样做有百害而无一利,甚至

可能会导致暴力的发生。暴力对当今世界的威胁远甚于过去,我们应该清楚地

意识到这一危险。同样,误解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也远比以往严重。正是得益

052

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藏品与展览交流

于全球化进程,我们才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可以更好地相互了解、彼此学

习,携手共创更加美好的生活。

这之中,博物馆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博物馆是加深我们彼此了解的重

要途径,举办当代展览可以帮助人们放眼世界、跨越鸿沟。但是,博物馆之间

的合作是否可以不仅仅停留在举办临时展览呢?如果可能,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呢?这是值得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

当然,要在博物馆之间开展更加紧密的合作,绝非只有一种可能性和一种

方式,相反,一定会存在多种可能性和方式。在此,我谨根据我与其他国家的

博物馆界朋友合作的有限经验,给出一些建议。

在着手开展合作之前,首先应该问自己:我真的想和其他博物馆合作吗?

合作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能做到吗?

也许您会回答说:是的,我想要和其他博物馆开展合作,我愿意付出时间

和精力进行尝试。如果有这样的想法,应该对您的博物馆进行一番审视,思考

博物馆是否具备开展合作的可能,我相信一定可以发现某些合作潜能。

该如何跨出合作的第一步呢?首先,应开展联络,最好进行面对面交流。

与其他博物馆建立联系与我们在生活中开展交往的情况相同 — 我们需要见

面、交谈、相互了解,探讨开展合作的可能性。合作通常不能一蹴而就,而需

要一定的时间。如果对潜在的合作伙伴感觉良好,则可以继续推进。需要注意

的是,这种感觉应该是相互的。双方应该坦诚相待。如果双方都感觉良好,则

可以开始讨论细节,我相信最终一定可以达成共识。双方也许会从小的进步开

始逐渐发展,最终相互了解,积累经验,受益良多。

博物馆之间可以在哪些方面进行交流?除了前面提到的合作可能性,还

可以考虑各类讲座、专题会议、人员交流、行政管理、后勤、数字化、藏品交

流等。

在过去 30 年里,我大多数时间都在各类机构或博物馆工作,致力于将不

同区域、不同文化、不同国家的人和博物馆联系起来。从这些工作经历中,我

学到了很多。我对自己的文化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同时对我工作或生活过的

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以及合作过的国家的文化都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所

有的文明都有不同的价值观、信仰、交流方式和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所有的

文明都存在与其历史、地理环境和文化息息相关的不同优势与劣势。用我们的

生活方式去评价其他文化是不正确的。我在世界各地都听说过许多各种各样的

053

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文集

偏见,在我看来,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这些偏见显得愈发愚蠢。所有国家的

距离越来越近,我们应该比过去更加尊重彼此。全球化时代的流行文化表现出

越来越强的趋同性,这在饮食、服饰、娱乐、体育和其他趋势方面都表现得非

常明显,这种潮流势不可挡。所有的文化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希望我们可以找

到合适的结合点,使我们的文化与全球化的流行文化完美结合起来。如果我们

试着更好地理解彼此,学会更多地尊重彼此,或许我们可以一起找出解决方案,

共同面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当然,我们还会拥有更加美好的生活,因

为当我们相互理解,携手共进,我们一定会发现许多更加美好的事物,所有人

都将从中获益,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博物馆可以多举办各类展览、讨论会、讲座,播放关于其他国家的影片,

或举办小型音乐会、戏剧演出或其他活动,使观众有机会欣赏自身文化及其他

文化,我们的人生会因此而变得更加睿智和美好。列支敦士登国家博物馆会定

期举办音乐会,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家演出,或举办小型戏剧演出,甚至

在今年还举办了一场旗袍秀。

我们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智慧,而各博物馆之间的合作或许正好有助

于实现这一点。因此,让我们怀抱乐观的态度,不断加强馆际合作,和来自世

界各地的朋友们一起和平共处、相互尊重,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054

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藏品与展览交流

雷诺·沃康摩尔

列支敦士登国家博物馆馆长

教育背景:

1979 年至 1982 年  法国索邦大学学习

1980 年至 1981 年  法国卢浮宫学院和巴黎高等研究实践学院学习

1981 年  法国索邦大学艺术与考古学专业 文学学士

1982 年  法国索邦大学艺术与考古学专业 文学硕士

1984 年  英国牛津大学林肯学院 哲学博士

职业经历:

1994 年至 1998 年  古典考古学研究所 讲师(高级助教);莱比锡大学古

物博物馆策展人

1994 年至 2006 年  《百科全书》 编辑(负责古文物部分)

1998 年至 2000 年  德国弗莱堡大学 古典考古学教授(代课)

1998 年至 2004 年  《古代艺术家辞典》 编辑

1999 年至 2000 年  德国汉堡大学 古典考古学教授(代课)

2000 年至 2002 年  瑞士巴塞尔让·戴维·卡恩画廊 专家

2002 年至 2011 年  德国德累斯顿萨克森史前与考古档案国家博物馆 馆长

2007 年至 2009 年  德国德累斯顿科技大学 讲师

2009 年至今 

德国德累斯顿科技大学 古代史物质文明研究荣誉教授

2011 年至今 

列支敦士登国家博物馆 馆长

055

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文集

列支敦士登国家博物馆

列支敦士登国家博物馆由四部分组成:主馆拥有约 40 个展厅,分别对列支

敦士登考古、历史、艺术、文化与自然史等方面进行展示;邮政博物馆主要展

示列支敦士登著名的邮票;珍宝馆开放展示了列支敦士登的珍宝;农舍博物馆

专门展示 1900 年前后的农耕生活。

列支敦士登国家博物馆主馆包括两座历史建筑和一座后建的配楼,40 多个

展厅内展出了品类丰富的珍贵藏品 , 多为世间罕见乃至独一无二的 , 展现了列

支敦士登的历史事件、风俗文化及丰富多样的自然环境。馆内设有技术先进的

临时展厅,所办展览主题广泛、具有国际影响力。涉及中国的展览有:韩美林

展、以齐白石为主的文人展、漆艺展以及中国生肖展。

列支敦士登邮政博物馆收藏了自 1912 年以来列支敦士登发行的所有邮票。

这些邮票因其独特的美感及先进的方法与技术而享誉世界。许多邮票还附带了

杰出艺术家与设计师们的原始设计稿,帮助观众了解邮票的创作过程。在经历

翻修后,邮政博物馆已于 2018 年 12 月重新向公众开放。

056

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藏品与展览交流

列支敦士登珍宝馆展出了列支敦士登公国的珠宝、贵重物品,以及来自王

室收藏乃至世界各地的奇珍异宝,如:王冠复制品,法贝热制作的苹果花彩蛋

及其他彩蛋,以及阿波罗 11 号和阿波罗 17 号登月任务带回的月岩样本。

列支敦士登农舍博物馆展示了早在  500  年前便已在列支敦士登得到应用

的低能耗建筑与可持续建设理念。房屋由可以隔绝苔藓与地衣的木框构成,桩

子和钉子均以木头制成。房间的结构、低矮的天花板和少量窗户可降低供暖所

需的耗能。在 300 多年前迁移这座建筑时,横梁均被标记了编号,以便房屋可

在新址进行原状重新组装。农舍建筑可追溯至 1518 年,曾数次迁址:分别在

1687 年、1793 — 1794 年和 1992 — 1993 年。时至今日,农舍博物馆生动形象

地展示了 1900 年前后列支敦士登的农耕生活。

057

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文集

展望未来

— 波兰华沙国家博物馆的中国艺术收藏

波兰华沙国家博物馆馆长 耶日·米齐奥列克

近几年,中国持续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如大家所知,第一个来到亚洲

的波兰人叫作贝内迪克特(Benedict),他可能在 13 世纪就到达了中国,甚至

早于马可波罗,但可惜没有找到这方面的证据。

17 世纪,波兰科学家、修士卜弥格来到中国,开始学习中国的地理和植物。

1656 年,他出版了一本关于地理和动植物的书,书籍装帧精美高雅。卜弥格关

于地理和动植物的研究及论断,同时包含了宇宙志和天文学的内容。有趣的是,

他在中国的研究甚至涉及哥白尼和伽利略提出的一些理论。当时,这样的出版

物在欧洲是被禁止的。卜弥格在中国的活动和前面提及的出版物体现了文化间

的互相交流。

令人引以为傲的是,华沙国家博物馆馆藏中有 5000 多件中国藏品。大部

分精美藏品都属于明清时代。波兰独立之父之一的伊格纳齐·扬·帕德雷夫斯

基(Ignacy Jan Paderewski)本身也是位中国艺术品收藏家。他向波兰华沙国

家博物馆捐赠了 700 多件私人藏品,每件都精美绝伦。今年,为了纪念这位伟

大的爱国者,华沙国家博物馆把他的部分收藏带到了中国国家博物馆进行展览,

希望这位波兰独立之父的名字也能够为中国人所熟知。

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藏品来看,中国人民的艺术成就一直深受丝绸之路

沿线国家人民喜爱。这种文化的外在可视性表现是明显、清晰的。

058

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藏品与展览交流

在波兰的一些花园中可以看到非常精美的中国建筑。此外,在华沙市内和

郊区至少三个府邸(譬如维拉诺夫宫)内,都可以看到 18 世纪制造的非常精美

的中式建筑内饰以及大量中国艺术品。

因此,在华沙,中式建筑和中国文化符号已经成为波兰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

059

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文集

耶日·米齐奥列克

波兰华沙国家博物馆馆长

教育背景:

1980 年 

波兰克拉科夫雅盖隆大学 艺术史与古典考古学专业 

1981 年至 1982 年 意大利罗马教皇考古学院 基督教考古学

1987 年 

波兰克拉科夫雅盖隆大学 博士

1996 年 

波兰华沙大学任教

2000 年 

波兰华沙大学 教授

职业经历:

2010 年至 2018 年 波兰华沙大学博物馆 馆长

2018 年至今 

波兰华沙国家博物馆 馆长

曾任华沙大学考古研究所视觉艺术与古典传统学教授,沃伯格研究所、盖

蒂资助项目、哈佛大学意大利文艺复兴研究中心、华盛顿国家美术馆视觉艺术

高级研究中心和盖蒂研究所成员。

学术成果:

在《沃伯格学院学报》

《展望》

《方特斯》

《文艺复兴研究》

《伊塔蒂中心研究》

《肖像学》《飞马》《伦巴第艺术》等多种期刊发表近 200 篇论文与评论。

060

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藏品与展览交流

波兰华沙国家博物馆

波兰华沙国家博物馆始建于 1862 年,原为美术馆,1916 年改为现名,是

波兰现存历史最为悠久的艺术博物馆之一。1918 年,波兰恢复独立后,将博物

馆列为新国家及其首都华沙建设规划的重要部分。博物馆目前所处的现代主义

建筑修建于 1927 至 1938 年。时至今日,波兰华沙国家博物馆已成为波兰首都

最大的博物馆,拥有约 83 万件国内外藏品,时间跨度由古至今,包括绘画、雕

塑、素描、印刷品、照片、钱币、实用工具及设计作品。2019 年末,波兰华沙

国家博物馆将开放其最后一个常设古代艺术展厅。

061

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文集

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藏品与展览交流

国际策展人 谢可纬

在此,本人想强调中国文物与中国古典艺术的优美和细微之处。众所周知,

东方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奥妙含蓄组成了我们今日世界文明的精华部分 , 这些是

中国赠予全人类的无价礼物,我们应该珍惜、保存并发扬光大。东方与西方,

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同属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历史长河中 , 东方

文明和中国文化始终与西方文明和欧美文化互相借鉴,相辅相成,齐驱并进。

作为国际策展人,我一直坚持将东西方古典价值观与当代文明结合,并试

图在本人策划的展览和活动中,保留古老文明和东西方文化的一些经典元素。

本人最近访问了阿布扎比沙漠中的卢浮宫,这的确是东西方文明的完美结合,

让我更坚信优美与艺术将拯救世界。从古至今,文明对话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 借弘扬丝绸之路之机进行的博物馆对话与展品交流意义深远。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影响力与受众力竞争的世界,包括人与人之间影响力

的竞争和国家与国家之间影响力的竞争。鉴于每天都有大量来自社交媒体的信

息流,大部分以英文为主,本人希望中文、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等各个语种能够保留其在历史上应有的地位,尤其在博物馆系统应该倡导多语

言与多元文化。作为英语、法语和中文三语者,我将继续在联合国和世界范围

内推广多语言与多元文化,促进世界各国文明对话。

062

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藏品与展览交流

谢可纬

国际策展人

教育背景:

巴黎第一大学国际法专业 硕士

职业经历:

自进入联合国任职开始,在纽约、日内瓦和非洲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世

界卫生组织工作,推进实施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近年,在联合国艾滋病

规划署从事资源调动工作,为巴塞尔艺术展筹措资金。同时,与美国艺术联合

会共同在纽约组织了“2016 中美博物馆峰会”,并主持了“中国当代艺术”分

论坛,与古根海姆博物馆馆长理查德·阿姆斯特朗及法国收藏机构 DSL 展开

对话。

学术成果:

2018 年,获法国总统提名法国荣誉军团勋章,以表彰其对联合国、艺术界

和推动中、法、美三国文化交流和人文对话所做出的贡献。

063

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文集

博藏强科,互学互鉴

— 共同谱写“一带一路”新篇章

中国地质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 姚义川

中国地质博物馆始建于 1916 年,是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公立自然科学博

物馆。100 多年来,中国地质博物馆集物华天宝,润地质英才,为国家聚财富,

与人民共欢乐。建馆百年之际,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亲致贺信,对中国地质博

物馆取得的成就和做出的贡献给予高度评价,对今后的建设发展提出明确要求,

寄予殷切希望,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

中国地质博物馆一直秉承“典藏立馆、科普兴馆、科研强馆”的理念,为

中国科学事业、地质事业和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一是什袭珍藏,提升质量。近年来,馆藏标本数量不断增加,品种不断丰

富,质量大幅提升,为国家积累了丰厚的自然精华和宝贵资产。目前 , 收藏各

类标本 20 多万件 ( 套 ),涵盖古生物、矿物岩石、宝玉石等各个领域,具有极

高的收藏价值、科研价值和观赏价值。其中有驰名中外的巨型山东龙、许氏禄

丰龙、中华龙鸟等恐龙化石,北京人、元谋人等古人类化石,“水晶王”、蓝铜

矿、辰砂、辉锑矿、香花石等中国特色矿物,世界罕见的沙弗莱石、方柱石猫

眼等宝石。

二是注重科普,公益先行。中国地质博物馆致力于广泛普及地球科学知识,

积极宣传资源国情国策,首开“全国青少年地学夏令营”之先河,成为中小学

生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创办全国第一个地学科普期刊 —《地球》。策划

064

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藏品与展览交流

精品公益活动“地博讲堂”“玩转地博”等。顺应时代要求,举办“‘一带一路’

国家矿物·宝石与邮票”专题展。各类科普活动在帮助公众更好地学习和掌握

地球科学知识,理解和认知自然资源国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精进学术,成果斐然。“仰韶文化”、北京人头盖骨、中华龙鸟等一系

列重大发现和原创科研成果,享誉世界;我国的田野考古、古人类学、新生代

地质学、古脊椎动物学、土壤学、地震学、宝石学等学科研究,皆在此发端并

传扬。

近年来,中国地质博物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贺信精神,以“世界眼

光、国际标准”稳步推进新馆建设,未来的中国地质博物馆将会是一个功能强

大、内涵丰富、特色鲜明、设施完善的现代化博物馆。

文化交流与合作是增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文明互鉴、民心相

通的重要支点。未来,中国地质博物馆不仅要发挥专业优势,推出一系列独具

特色、体现中外文明交融的展览,还要拓展馆际合作交流的深度与广度,助推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博物馆事业发展及人文交流。期待与各大博物馆在

展陈策划、资源共享、科技创新、文化遗产保护修复、人员互访等方面进一步

加强合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开展更深层次的科技、教育和

文化合作交流注入活力。

065

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文集

姚义川

中国地质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

教育背景:

硕士

职业经历:

1992 年至 1994 年  河北地质学院(现更名为河北地质大学)地质系 团委

书记

1994 年至 1998 年 地质矿产部科技司、办公厅 主任科员

1998 年至 2001 年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 副调研员、调研员

2001 年至 2008 年 国土资源部政策法规司 调研员、处长

2008 年至 2019 年 国土资源部政策法规司 副司长

2019 年至今 

中国地质博物馆 党委书记、馆长

066

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藏品与展览交流

中国地质博物馆

中国地质博物馆始建于 1916 年,是国家一级博物馆,也是中国人自己建造

的第一个公立自然科学博物馆。作为自然资源部直属公益性事业单位,主要从

事地质科学研究、地质标本典藏和陈列展览、自然资源科普基地管理与业务指

导、国家古生物化石保护统筹管理、史志与年鉴工作编撰管理,以及培养高级

地质与博物馆科技人才等,同时也是自然资源知识传播与形象展示的窗口。

中国地质博物馆建筑面积 11500 平方米,展陈面积 5000 多平方米,馆藏

地质标本 22 万余件(套),涵盖地学各个领域。目前在北京房山、河北承德、

辽宁本溪、辽宁宜州、黑龙江嘉荫、江苏常州、江苏东海、江西南昌、山东烟

台、河南西峡、湖北黄冈、贵州黄果树设有 12 家分馆。

067

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文集

中国流动科普展览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

实践与思考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中国科学技术馆馆长 殷皓

为落实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展览资源交流,增进与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理解和互通互信,2018 年,中国科技馆在集成科学

中心经典互动展品、前沿科学技术、移动球幕影院等优质资源基础上,进行二

次开发,形成小型化、箱体化、模块化的流动科普展览,通过合作开展国际巡

回展览的方式,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公众提供科学教育服务、共享中国科

技文化发展成果。

一、流动科普国际巡展项目概况

展览以“体验科学·启迪创新”为主题,旨在引导公众体验科技的神奇

魅力,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展览内容包括科普展览和科普影视两个部分。科

普 展 览 包 括 60 件 科 技 互 动 展 品, 涵 盖 基 础 科 学、 生 命 科 学、 信 息 技 术、 人

体健康、人工智能等多学科领域,根据不同主题模块进行拆分和组合,可在

600 ~ 1000 平方米的多种场地条件下展出(见图 1);科普影视部分通过配置

充气式移动球幕影院,展映《探月圆梦》

《蛟龙探海》

《汽车智造》

《探秘核电站》

《神奇的超导》等近 10 部精彩科普题材影片,以 360°环幕观影方式,带给公

众强烈的感官冲击和观影体验。展品箱体及充气式球幕影院可根据需求,随时

收放,便于运输,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和灵活性(见图 2)。

068

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藏品与展览交流

图 1 流动科技馆展览状态

图 2 流动科技馆运输状态

二、流动科普国际巡展项目实施情况和成效

2018 年,中国科技馆流动科普展览首次走出中国,在缅甸、柬埔寨两国面

向公众正式开放。此后 3 年内,该展览将在缅甸和柬埔寨境内巡回展出。2019

年,中国科技馆已经完成与俄罗斯的合作签约,展览将于 2019 年 6 月赴俄罗斯

阿穆尔州展出,并为当地公众提供巡展服务。

流动科普展览缅甸国际巡展于 2018 年 6 月 14 日在缅甸首都内比都开幕,

受到缅甸政府高层高度重视。缅甸民盟党名誉主席吴温腾、教育部部长缪登基,

内比都市市长缪昂,中国驻缅甸大使馆公使衔参赞李小艳专赴巡展现场出席开

幕仪式。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国内媒体,以及缅甸电视

台、缅甸教育电视台等缅甸媒体总计 40 余家到现场进行采访报道。人民日报

069

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文集

国际版在第一时间刊登活动报道,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见图 3)。展览自开

幕以来,共培训缅甸中小学校长、科学老师 627 人,接待缅甸各州邦政府人员、

科研工作者、学校老师 6985 人,接待内比都及周边居民、学生共计 55000 余

人次。此外,因流动科普展览广受缅甸公众好评,缅甸教育部特安排该展览参

展 2018 年 12 月 4 日开幕的缅甸教育发展博览会,缅甸国务资政昂山素季专门

到访流动科普展台(见图 4),亲自操作体验互动展品,对展览给予高度评价。

她指出:该展览设计理念为缅甸基础教育提供新思路,为国际科学文化交流做

出积极探索。

图 3 流动科技馆缅甸国际巡展

柬埔寨国际巡展于 2018 年 12 月 13 日在首都金边开幕,展览展出后受到

柬埔寨各界的热烈欢迎。开幕式当天,来自柬埔寨教育、环境、卫生、财政等

所有科技教育相关部门主要官员、金边地区主要科研机构、高校老师和当地中

学生共计约 1200 人参加开幕仪式并参观展览(见图 5)。展览开展后,很多公

众自发组织慕名而来,两周时间内参观人数即突破 20000 人,在当地公众中广

受好评。截至 2019 年 3 月底,服务公众约 44000 人次。

070

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藏品与展览交流

图 4 缅甸国务资政昂山素季参观中国流动科技馆

图 5 流动科技馆柬埔寨国际巡展

(注:截至 2019 年底,中国流动科技馆国际巡展项目,先后在缅甸内比都、

曼德勒,柬埔寨金边,俄罗斯阿穆尔州别洛戈尔斯克、齐奥尔科夫斯基开展 10

站巡展,累计服务公众超 10 万人次,得到巡展当地政府和公众的高度肯定,产

生良好反响。)

071

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文集

三、流动科普国际巡展的思考和体会

(一)要切实满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的现实需求,促进双边合作与

民心相通

展览前期,中国科技馆通过大量调研,了解到当地科技文化教育资源不足

的现状,同时结合当地正处于科学教育改革启动阶段,对科技人才培养和在校

科技教师培训有较强需求的现实国情。在此基础上,进行展览内容策划,编写

培训教材,为当地科学教师提供相关课程培训(见图 6),正好契合当地民众现

实需求。纵观国际形势,中国周边还有很多国家也存在发展过程中科教文化资

源不平衡、不充足等问题。在面向“一带一路”国家推动展览交流时,要切实

符合对方需求,才能真正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精准服务。

图 6 中缅双方的科技教师交流与培训

(二)要明确合作模式,做好项目整体规划

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巡展工作取得实效,前期必须做好整体规划。其中,

双方合作的模式是要首先解决问题。在流动科普国际巡展项目中,中国科技馆

主要负责当地教师及展览人员培训、展览内容研发、展览制作、运输布展等工

作;国际合作方主要负责巡展计划制订、展览场地、运行管理、观众组织、展

览宣传(见图 7)、举办展览开幕仪式、巡回展出、展览效果评估等工作。合作

双方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是合作办展取得成功的关键。

072

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藏品与展览交流

图 7 流动科技馆柬埔寨巡展合作方制作的展览宣传册

(三)要广泛依托社会力量,推动流动科普国际巡展精准服务

流动科普国际巡展能顺利开展,主要是较好地依托社会力量进行国际联系

和提供相关服务。例如借助社会企业与缅甸政府部门既有合作的资源优势,与

缅甸教育部高层领导建立联系,实现展览顺利输出;依托当地驻华大使馆媒体

资源优势,邀请国内外众多知名媒体进行报道,产生较大社会影响(见图 8)。

图 8 当地学生参观流动科技馆巡展

073

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文集

今后,中国科技馆将在总结缅甸、柬埔寨两国国际巡展试点经验基础上,

不断优化展览内容,提供更加优质的配套服务,争取将国际巡展项目逐步推广

到更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让更多国家能够共享中国科技文化发展成果,

为促进双边科技文化交流和民心互通互信做出贡献。

074

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藏品与展览交流

殷皓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中国科学技术馆馆长

职业经历:

现任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中国科学技术馆馆长,兼任中国科技馆发展基

金会理事长、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全国科普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

书长。

学术成果:

参与制定和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 — 2010 — 2020 年)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 — 2015 年)》;参与主持国家科技

基础平台 — 中国数字科技馆建设、运营和管理;参与主持中国特色现代科技

馆体系建设研究和实施;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科技部“基于科技馆平台的创新

方法培训研究与实践”项目和“公益性科普事业和经营性科普产业”等研究;

参与主持《科学技术馆建设标准》(建标 101 — 2007)修订项目和科技馆标准

化体系研究与建设等。研究方向为科技馆、流动科普设施、数字科技馆等建设

与管理,以及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等。

075

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文集

中国科学技术馆

中国科学技术馆是中国唯一的国家级综合性科技馆,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的大型科普基础设施。一期工程于 1988 年 9 月 22 日建成开放,二期工程于

2000 年 4 月 29 日建成开放,新馆于 2009 年 9 月 16 日建成开放。

中国科学技术馆的主要教育形式为展览教育,通过科学性、知识性、趣味

性相结合的展览内容和参与互动的形式,反映科学原理及技术应用,鼓励公众

动手探索实践,不仅普及科学知识,而且注重培养观众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

和科学精神。

在开展展览教育的同时,中国科学技术馆还组织各种科普实践和培训实验

活动,让观众通过亲身参与,加深对科学的理解和感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

身科学素质。

076

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藏品与展览交流

作为“民间大使”的国际展览交流

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安来顺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中国博物馆开始打开通向世界的大门并受到国际博

物馆不同潮流的深刻影响。在此进程中,国际博物馆尤其是欧洲和北美洲博物

馆的理论和方法逐渐为中国人所了解和接受。尽管这样的“相遇”在中国政治

和文化语境之下始终不断进行着调试,但总的趋势是彼此融合、相互借鉴。进

入 21 世纪的近二十年间,中国博物馆的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并且发生了有意义

的变化,即已不再满足于作为被影响者的角色,而是在努力成为全球博物馆事

业发展的积极参与者和有价值的贡献者。中国博物馆这扇文化之窗越开越大。

中国博物馆的国际展览项目越来越丰富,并且成为中国文化“民间大使”的

重要组成部分 , 这可以说是 30 多年来中国博物馆国际化的缩影。1973 — 1978 年

期间举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览”足迹遍布欧洲、北美洲、大洋洲、

非洲和亚洲的 16 个国家和地区,被认为是博物馆作为民间外交组成部分的第一

次成功尝试。随后,中外博物馆交流展览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无论是政府主

导还是博物馆之间的合作,其水平都大幅提升。据保守统计,2000 — 2017 年

中国博物馆送往国外的文物展览超过了 840 项,这还仅仅反映了政府主导的项

目的情况。与此同时,一批被引进到中国的外国博物馆展览在公众中引起了热

烈的反响。2017 年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举办的“大英博物馆 100 件

文物中的世界史”展和“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展,以及同年在

077

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文集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中国国家博物馆分别展出的“秦汉文明”展都成为那一年

备受关注的文化事件。一个不同寻常的例子是,2012 — 2013 年“中华大文明

展”开幕及在日本四个城市巡回展览的时期,正值中日政治和外交关系自两国

邦交正常化以来最困难的时期。随后,另一个赴日展览“中国西域·丝路传奇

展”也于 2013 年 2 月 — 2014 年 1 月如期进行。该展览仅在长崎一地就吸引了

13.9 万名日本观众,显示博物馆在民间外交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

观察发现,中国博物馆的国际化在不同发展阶段存在着一些微妙的变化,

而这些变化对当今和未来中国博物馆的对外交流合作非常重要。20 世纪 80 年

代后的一段时期内,外部世界对与中国博物馆的合作更多是怀着好奇的心态。

然而,今天的情况则可能完全不同,中国博物馆对他们来说更多的是平等的合

作者和利益相关者。从更大的背景看,不同国家对中国现行政治和经济制度的

立场和观点是存在差异的,但对中国古老历史和多彩的传统文化,中国与其他

国家人民之间的感情是最容易相通的。作为民间外交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遗产

和博物馆领域的交流合作,在今天有可能成为增进不同国家、民族、文化之间

相互尊重理解的有效渠道,而且这种渠道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的作用还将进

一步得到加强。新形势下,中国博物馆应站在利益相关方的立场上,认识和理

解其国际合作对象的历史传统、文化心理和信息接收习惯,解决好诸如“向谁

介绍中国”“介绍中国什么”“如何介绍中国”等一系列问题。基于这样的认知,

可以说,今天的中国博物馆已经而且依然在不断地“走出去”,但在真正实现

“走进去”方面似乎还有一段不短的路要走。

078

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藏品与展览交流

安来顺

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

教育背景:

历史学博士

博物馆学硕士

职业经历:

现任北京鲁迅博物馆研究馆员,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2016 年至今),

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2009 年至今),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兼职

教授,《中国博物馆》杂志主编 (2017 年至今 ),《中国大百科全书·博物馆学

科》主编(2016 年至今)。曾任国际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委员会理事和副主席

(1998 — 2010 年)、国际博物馆协会执行委员会委员(2010 — 2016 年)。

学术成果:

从事博物馆和文化遗产研究 30 余年,曾参加国内、国际一系列重要专业文

件的起草工作,发表论文近百篇。多年来致力于推动国际博物馆交流合作和中

国博物馆事业走向国际,成功组织了一系列合作项目。

079

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文集

中国博物馆协会

中国博物馆协会 ( 简称“中国博协”),英文译名为:CHINESE MUSEUMS 

ASSOCIATION,译名缩写为:CMA,是由开展博物馆有关业务的组织和个人

自愿结成的,并依法登记的行业性、全国性的非营利社会团体法人。

协会的宗旨是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遵守博物馆职业道德准则,

团结全国博物馆、博物馆相关企事业单位、博物馆社团组织和个人,发挥行业

指导、自律、协调、监督作用,维护行业合法权益,促进博物馆管理水平和博

物馆学术研究水平的提高,为促进中国博物馆事业科学发展服务,为促进中国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服务,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服务。

080

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藏品与展览交流

丝绸之路主题展览与博物馆国际合作

— 中国丝绸博物馆 

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 赵丰

一、丝绸之路主题展览类型

丝绸之路一直是国际合作展览的重要主题,当今世界越来越多的展览都围

绕丝绸之路展开。到目前为止,我们尚无完整的统计资料可以反映这一主题展

览的数量,但我们可以进行初步的分类。

第一个大类是从本地的展品出发来组织的丝路主题展览,其中又可以分为

三个小类:一是丝绸之路沿途博物馆根据馆藏组织的本地展览,这些展览与考

古、发掘和藏品直接相关。通常这类展览是基本陈列,有时也包括一些临时展

览,还有一些永久展,比如“伟大的丝绸之路与阿塞拜疆”展,即为一个永久

的丝绸之路展。二是通过借展文物的展览,如最初在甘肃省博物馆策划举办的

“大西北遗珍 — 丝绸之路文物珍品展”、河南博物院举办的“丝路遗珍 — 丝

绸之路沿线六省区文物精品展”,最初是由小型博物馆里的一些珍萃不断汇聚

而成的专题展。三是专门大范围组织的丝绸之路主题展览,如中国国家博物馆

举办的“丝绸之路”大展和“殊方共享 — 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文物精品展”,

是在一个包括自己在内的空间范围内组织的丝绸之路文物精品大展。

第二个大类是异地举办的丝绸之路主题展,也可以分成几个小类。如东西

方相连的主题,在阿姆斯特丹、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等地的丝绸之路展览中有

一部分是和亚洲丝绸之路直接相关的,这些展览内容和藏品都来自于亚洲各地。

081

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文集

再比如在日本举办的“丝与黄金之路”展览,大部分藏品来自新疆地区。在美

国举办的展览,有来自哈萨克斯坦的“游牧民族和网络:哈萨克斯坦的艺术与

文化展”,也有来自中国的“辉煌的丝绸之路:中国古代艺术展”和“耀世遗

珍 — 阿富汗国家博物馆藏珍宝展”巡展。其他相似的例子还有“丝路帆远

展”

“天马 — 飞翔在丝路的梦之马”

“海上丝绸之路沉船遗珍展”

“中国与世界:

海上丝绸之路沉船和贸易瓷器展”,以及在洛杉矶举办的“敦煌莫高窟:中国丝

绸之路上的佛教艺术”展览等。

第三个大类是丝绸之路的专题展,展览虽然并不直接以丝绸之路为主题,

但其展览内容呈现的就是丝绸之路,这类展览具有较深入的研究并投入较多的

策展精力。如大都会博物馆举办的“走向盛唐”展览、

“丝如金时 — 蒙元时期

中亚和中国纺织品艺术展”等,这是大多数艺术博物馆会选择的展览类型。有

一些多元文明互相交织的全球主题展览,其中也有与丝绸之路相关的元素,如

涉及成吉思汗时期的“大汗的世纪 — 蒙元时代的多元文化与艺术”和“忽必

烈的时代 — 中国元代艺术展”,其讲述的时代和丝绸之路发展直接相关,所

以本质上这些展览也是反映丝绸之路主题的展览。

二、丝绸之路展览所需的国际合作

中国丝绸博物馆也叫“国丝馆”,位于杭州,于 1992 年建成开放,是一家

很年轻的博物馆。馆内设有与丝绸之路主题相关的永久展览“锦程:中国丝绸

与丝绸之路”展。同时,自 2015 年起,我馆每年专门策划丝绸之路系列大展,

如“丝路之绸”展、“锦绣世界”展、“古道新知”展、“神机妙算”展,以及今

年计划展出的“丝路岁月:大时代下的小故事”展。同时我们也会做一些特殊

的主题活动来研究丝绸之路的结构。

2015 年 10 月,我馆牵头成立了丝绸之路主题研究国际协会“国际丝路之

绸研究联盟”,现在有来自 17 个国家的 30 多个机构加入这一组织。此外,国际

丝路之绸研究联盟也是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的创始机构之一,后者的秘书

处设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国际丝路之绸联盟组织了几次展览,如 2015 年举办的

“丝路之绸:起源、传播与交流”展览、2016 年举办的“锦绣世界:国际丝绸

艺术展”、2017 年举办的“古道新知: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科技成果展”“神

机妙算 — 世界织机与织造艺术”展览,等等。

“斑斓地图:欧亚 300 年纺织染料史”展览将于 2019 年 5 月份在中国丝绸

082

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藏品与展览交流

博物馆举办,届时将会展出各种各样用天然材料和天然方法所做的染色技术。

我们希望和各个博物馆共同开展藏品研究和藏品保护合作,希望在展览设计和

策展方面能够有所提升,希望有更多和丝绸之路相关的主题展览涌现。并且,

希望在组织和实施丝路主题展览过程中,通过更多的借展工作去推动与当地文

化交流的发展。同时,也希望在此过程中能够促成与此相关的文物报刊、出版

物的出版。

“丝路岁月:大时代下的小故事”展览将会在 6 月 22 日开幕。这个展览的

灵感来自于一本书籍,由 13 个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身份、不同人生经历

所遗留下来的历史碎片组成。展品大部分来自于中国。我们将在开幕当天举办

丝绸之路主题展览策展人的论坛,届时将会有众多策展人就策划丝路主题展览

共同进行探讨。而且,开幕当天恰逢“丝绸之路:长安 — 天山廊道的路网”申

遗成功五周年纪念日,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个特别的活动来进行庆祝。

我们多次策划和组织丝绸之路主题展览的经验表明,丝绸之路主题展览特

别需要紧密合作,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于藏品的研究和保护,二是对

于展览的策展和设计,三是整个项目的组织和实施。我们希望加强国际交流,

从而加强丝绸之路展览方面的合作。

083

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文集

赵丰

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

教育背景:

1978 年至 1982 年   浙江丝绸工学院(今浙江理工大学)染整专业,获工

学学士

1982 年至 1984 年   浙江丝绸工学院(今浙江理工大学)中国丝绸史方向

毕业,获工学硕士

1995 年至 1997 年   中 国 纺 织 大 学( 今 东 华 大 学) 中 国 纺 织 史, 获 工 学

博士

职业经历:

现任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主任、

东华大学(原中国纺织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丝路之绸研究联盟主席。

学术成果:

发表中英文论文 100 余篇,主笔和主编著作约 20 部,主持国家级、省部级

课题 10 余项。其中主编的《中国丝绸通史》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中国出版政

府奖;主编的《敦煌丝绸艺术全集》获国家出版基金;主编的《中国丝绸艺术》

英文版获全美纺织品协会 2012 年度 R.L. Shep 纺织品图书奖。

084

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藏品与展览交流

中国丝绸博物馆

中国丝绸博物馆于 1992 年正式对外开放,2016 年经全面改扩建后重新启

用。中国丝绸博物馆是一个以中国丝绸为核心的纺织服装文化遗产收藏、保护、

研究、展示、传承和创新的国家一级博物馆。目前占地 40000 平方米,陈列面

积 10000 平方米,设有丝路馆、蚕桑馆、织造馆、纺织品文物修复展示馆、时

装馆、新猷资料馆和女红传习馆。馆内还有锦绣廊、经纶堂丝绸精品店、丝博

商场,可供品尝咖啡,阅览图书,购买丝绸相关的文创产品及丝绸制品。

085

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文集

丝路文明是全人类的共有财富

— 谈“海上丝绸之路”策展理念

福建博物院党委书记、院长 吴志跃

2014 年 5 月 18 日,福建博物院历时 3 年、经过精心策划、筹备后展出的

“丝路帆远 — 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品七省联展”荣获第十一届(2013 年度)

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评选的精品展,在随后的巡展过程中也收获热烈的反

响。下面是关于这个展览从策展到巡展的一些理念和思考。

一、主题 — 中国福建与“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由“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构成,福建是“海上

丝绸之路”的核心区。

(一)陆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 ( 今陕西西安 ) 为起点,经

关中平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到锡尔河与乌浒河之间的中亚河中地区、

大 伊 朗, 并 联 结 地 中 海 各 国 的 陆 上 通 道。1877 年, 德 国 地 理 学 家 李 希 霍 芬

(Ferdinand von Richthofen)首次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此

后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沿用至今。

在这条具有历史意义的国际通道上,五彩丝绸、中国瓷器、茶叶和香料络

绎于途,所以史上对其也有“瓷器之路”“香料之路”“茶马古道”等细分名称。

从现实意义来看,其商贸发达、互通有无、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局面很像今

086

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藏品与展览交流

天全球化的态势,因而作为经济全球化的早期版本,这条贸易通道也被誉为全

球最重要的商贸大动脉。

(二)海上丝绸之路

在唐朝中期以前,中国与境外的交往主通道是陆上丝绸之路,之后由于战

乱及经济重心转移等,陆上丝绸之路被阻断,海上丝绸之路取代陆路成为中外

贸易交流主通道。通俗地说,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发展于三国至唐代,

繁荣于宋元,转变于明清,是中国古代沿海地区与世界进行贸易和友好往来的

一条重要航路。

(三)福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

大量的考古资料表明,新石器时代滨海区的福建先民就与海洋密不可分,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壳丘头文化”。从汉朝到唐朝,福建就是重要的海上活动

区域,贸易、迁徙不断,譬如我们可以从沿海佛教的兴盛、造船术的发展方面

看到其兴盛发展。中唐以后,由于陆上丝绸之路阻隔,中外交流主要依赖海上,

福建各港口与外部的联系更为密切,譬如东线与日本交往频繁,西线与室利佛

逝(今苏门答腊一带)贸易往来密切,印度僧人也来到福州传授佛法等。四方

人士的汇聚,使福州成为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镇,贸易兴盛,文化多元。五

代时期,闽王 — 王审知重视海上贸易,特别开辟了甘棠港,使其成为重要的

海外贸易中转港。两宋时期的福建,经济快速发展,货通四海,港口繁荣。同

时福建成为主要造船基地之一,德化瓷、建窑产品不断出口。妈祖、摩尼教、

印度教广泛流传,宗教信仰交流包容。元代的泉州刺桐港是世界级的巨港,有

世界第一大港美誉。当时的景象可以用“千帆涌动”“天下货仓”来形容。明初

的郑和下西洋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壮举。郑和率领庞大船队多达 240 多艘,

人数 2.7 万余人,访问了 30 多个西太平洋、印度洋沿岸的国家和地区,最远到

达非洲东海岸。

二、企划 — 为了准确实现博物馆表达

展览设计用文物把“海上丝绸之路”波澜壮阔、横跨万里的情景再现给观

众,实现博物馆“讲好中国故事”的目标。

(一)跨区域实现博物馆合作

我们联合了海丝沿线最为典型的七个省区协调办展,参展博物馆数量达 45

家,可供选择的文物 10 多万件。

087

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文集

(二)跨时间实现主题链接

“海上丝绸之路”是经济全球化的“初始版”,对现代经济全球化具有深刻

的启示意义。展览以文物为依托,以历史递进为脉络,着力呈现时代发展的宏

大背景,形成流畅的历史长卷。在每个大时代的框架下,又整合成一系列小专

题,真实再现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全面展示中国与世界交往过

程中在历史、商贸、科技、文化、宗教、交通等多方面的价值和魅力。

为了更好地用文物讲述先人如何“互通有无、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策展

期间,我们先后召开了六次“联合陈列工作会议”、七次“陈列文本研讨会”、

六次“学术研讨会”,推进阶段性工作。我们组织人员走过数万公里,到达 50

多家博物馆,从数十万件文物中,经过多轮精挑细选,荟萃精品 300 余件,确

保每件展示的文物都能反映“海上丝绸之路”的深厚内涵。

(三)跨国界与观众互动

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互通有无、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

理念为世界人民所接受。为了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展览,在形式设计上,追

求平实庄重,营造出优雅的蓝色海洋氛围。图版内容丰富、信息严谨,展线迂

回环绕、局部形成闭合静谧的独立空间。布局大气,文物陈设错落有致,每一

处都有重器辉映,举步间处处流光溢彩。展览采用恒温恒湿、自动感应光源等

方式确保文物安全,通过展具、辅助展品等多种元素,创造出一个观众可以进

行精神交流的环境。

为了方便海外展览的实施,我们将“丝路帆远 — 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品

七省联展”浓缩为“丝路帆远 — 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品图片展”。展览重在

传递“海丝精神”,所到之处,受到了观众的热烈好评。展览重在弘扬中国千古

传承的海洋文化,并建立起与今天联系紧密的纽带,而这一点,也是观展者所

反馈的最直观的感受。我们今天的生活,其实已在不知不觉中融入了许多海外

传来的异域元素,彰显了中华文化“海纳百川”的情怀。没有海上丝绸之路,

“舌尖上的中国”就无从谈起,多种农作物都是从海上丝绸之路进入中国,如

辣椒的引进改变了中国人的味蕾,番薯、玉米等作物的移植对明清人口的增长

做出了重要贡献。青花瓷和那些充满异域元素的精美纹饰,已成为中西合璧的

典范。

088

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藏品与展览交流

三、巡展 — 新方法引领新公众

在国内,此次展览目前已在 24 城展出,包括福州、漳州、北京、济南、南

宁、厦门、天津、海口、乌鲁木齐、兰州、琼海、深圳、珠海、泉州、澳门、

台北等;在国外,展览目前已在 20 个国家展出 22 站,先后赴纽约联合国总部、

英国、法国、西班牙、澳大利亚、巴西、泰国、印尼、荷兰、比利时、希腊、

瑞典、克罗地亚、奥地利、马来西亚、马耳他、阿根廷、智利等地展出。

四、效果 — 彰显博物馆功能

开展至今,观展人数超过百万。展览得到业界普遍认可,荣获全国博物馆

最高奖的“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由于吻合“丝绸之路”这一热门话题,2014 年展览受邀赴联合国总部展

出。2016 年 10 月,福建博物院院长吴志跃作为全球唯一的博物馆代表,受邀

参加由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主办的“一带一路 — 包容与可持续城市展览与对

话”研讨会,并在会上做主题为“丝路帆远行万里”的演讲。

2016 年,福建博物院获国际博物馆协会基金会、最佳文化遗产组织、“我

们欧洲”组织颁发的“2016 年度全球博物馆及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最杰出、最具

创新力、最具启发意义项目”奖,并获邀永久加入“最佳文化遗产组织精英俱

乐部”。

089

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文集

吴志跃

福建博物院党委书记、院长

职业经历:

文博研究馆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任福建省文物局副局长、福建

博物院党委书记、院长。担任中国博物馆协会“丝绸之路”沿线博物馆专业委

员会主任、中国博协常务理事。入围“2014 中国文化管理年度人物”100 强,

2015 年荣获“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担任文化和旅游部及博物馆

界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评委,多次担任国家艺术基金、中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

展览、中国博物馆设计资质和施工资质、中国博物馆学优秀学术成果奖终评

评委。

090

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藏品与展览交流

福建博物院

福建博物院于 1933 年成立,2002 年重建于西湖之畔,是首批国家一级博

物馆,是全国范围内唯一集博物馆、自然馆、积翠园艺术馆、考古研究所、文

物保护中心、国家水下考古基地“六合一”的综合性博物馆。拥有馆藏文物和

各类标本 28 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 3 万余件。除设立福建古代文明之光、弦

歌悠远、意匠天工、闽迹寻踪、丝路帆远、恐龙世界、闽海蔚蓝等基本陈列外,

每年还举办 30 多个临时展览。

福建博物院在策划展览、服务品牌、学术研究、管理模式上突破创新,取

得显著成果:2015 年获“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称号,成为本次唯一获此殊

荣的国有博物馆。2016 年获由国际博物馆协会基金会等组织颁发的“2016 年

度全球博物馆及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最杰出、最具创新力、最具合作启发意义项

目”奖,并获邀加入“最佳文化遗产组织杰出俱乐部”。福建博物院是全球唯一

参加维也纳联合国总部研讨会的博物馆,院长吴志跃在研讨会上发表“丝路帆

远行万里”的主旨演讲。

091

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文集

东北亚古丝绸之路探寻

— 以黑龙江地区文化为中心

黑龙江省博物馆馆长 王军

自 2013 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以来,在全国及世界范围

内的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开始了丝绸之路全面综合性的研究工作,2014 年世界第

38 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联合提交的“丝绸之

路:长安 — 天山廊道路网”项目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东北地区辽宁、吉

林、黑龙江相继开展了“东北亚丝绸之路”研究工作,作为我国古丝绸之路的

重要延伸。近几年,黑龙江省对东北亚丝绸之路,特别是黑龙江地区与中原经

济与文化交往的历史研究也在全面展开,在历史文化积淀中,虽有了更多的积

累,但研究成果和积淀还有待加深。我就东北及黑龙江地区在唐代渤海时期以

前、唐代渤海时期,以及辽金时期至清代东北亚古丝绸之路的情况做简要介绍,

以期共同探讨。

一、唐代渤海时期以前东北亚黑龙江地区古丝绸之路

黑龙江地域文明并不像有人认为的开发较晚。从发现材料看,阿城交界古

洞遗址在距今 17.5 万年进入旧石器时代,昂昂溪遗址、新开流遗址出土文物在

距今 4000 — 7500 年进入新石器时代。《竹书纪年》《国语》记载,帝尧时期,

肃慎向帝尧贡“弓矢”,向周贡“楛矢石砮”,索离向周朝贡“貔皮、赤豹、黄

罴”物品;汉代在东北南部设立了辽东、辽西和右北平之郡,统辖包括黑龙江

092

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藏品与展览交流

地域多个民族,有更多的少数民族开始向朝廷纳贡,确定了隶属关系。汉武帝

在朝鲜建立了真番、临屯、玄菟和乐浪四郡,同时期日本也通过东北地区到洛

阳贡献,并进行贸易。魏晋南北朝时期,存在挹娄、勿吉、室韦、乌洛侯、鲜

卑向中原学习农耕文化,喜欢“冠弁衣锦,器用俎豆”,吸收中原文化典藏制

度,获取中原帛锦、粮食、生产工具,向中原贡贸马匹、毛皮等物品,促进经

济文化交流之路拓展。

二、唐代渤海时期东北亚黑龙江地区古丝绸之路

唐代,渤海国在东北地区建立政权,并加强了与唐朝政府的关系,贡赏贸

易频繁不断。渤海国被称为“海东盛国”。没有中原汉唐文化的影响和融入就

没有渤海盛世。从“宪象”中原的政治制度、城池、建筑、文学、艺术、科技、

宗教、教育、宾贡制度都受到中原模式的影响。从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 705

年),到五代后唐明宗天成元年(公元 926 年)的 200 多年间,渤海国与唐王

朝的贡赏交流达 94 次。

唐开元元年(公元 713 年),唐廷派中郎将鸿胪卿崔忻出使渤海国,册封大

祚荣为左骁卫员外大将军、渤海郡王,设置忽汗州都督,去靺鞨之号专称渤海,

隶属于唐王朝。唐朝重视渤海朝贡使者,专门设置了接待官员,给予丰厚的恩

赏。大祚荣遣渤海王子朝唐,请求“就市交易,入寺礼拜”,为此,唐玄宗允许

在登州(今山东蓬莱市)设渤海馆,接待来往于此地的渤海官员和商人。渤海

向中原派遣使团,王公贵族子弟达近万人。由此,渤海国成为东北亚丝绸之路

中心。人们将丝绸、皮毛、人参、蜂蜜、工艺品、手工制品等在此中转,运往

日本、朝鲜、新罗、滨海远东地区以及堪察加(流鬼)一带,延伸了古丝绸之

路,使其达到了日本海。在与日本交流中,日本回赠以纺织品为主,黄金、水

银、海石榴油、槟榔扇等。在安史之乱时,日本不便派唐朝使团,从而转向渤

海。交易之外,还有迎送宴饮、赋诗唱和、挥毫书画等活动。

以黑龙江省宁安上京龙泉府为中心对外交往的交通要道就有六条,它们连

接中原、日本及新罗,成为连接中原东北亚黑龙江地区国家和民族间的桥梁和

纽带。

(1)鸭绿江朝贡道。其是水陆交通要道,登州(山东)— 鸭绿江口(朝鲜

龙岩浦)— 泊汋口(辽宁丹东)— 丸都城(吉林集安)— 神州(吉林白山市临江

镇)— 显州(吉林和龙古城)— 上京(黑龙江宁安东京城)。

093

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文集

(2)长岭营州道。营州(辽宁朝阳)— 燕郡城(辽宁义县开州城故城)—

安东都护府(辽宁辽阳)— 古盖牟(辽宁沈阳)— 新城(辽宁抚顺高尔山城)—

长岭府(吉林桦甸苏密城)— 旧国(吉林敦化)— 镜泊湖南湖头故城 — 渤海上

京龙泉府。

(3)扶余契丹道。吉林龙潭山 — 江密峰 — 天岗(额黑木)— 拉法 — 前进 —

额穆 — 牡丹江沿岸 — 上京龙泉府。

(4)日本道。分陆路与海路两段。陆路分前、后两期,前期:从旧国敖东

城 — 渤海故城太阳城 — 延吉 — 和龙古城 — 珲春八连城 — 盐州毛口崴(俄沿海

州克拉斯基诺林)入海。后期:从龙原府 — 春阳 — 汪清 — 珲春 — 密江 — 龙原

府 — 岭子山口 — 毛口崴入海。海路则有三条:第一条,北线,从毛口崴(波谢

特湾)南渡日本海,到本州出洞、越前、能登、加贺、出云等地;第二条,筑

紫线,谢波特湾 — 筑紫(日本九州);第三条,南海府线,东京龙原府 — 南京

南海府(朝鲜咸镜北道镜城)— 吐号浦入海 — 筑紫。

从武王仁安九年(公元 727 年)首发使团东渡日本到渤海灭亡,渤海有记

载出访日本 34 次,人数可达千人,其中 32 次走的是北道。日本回访也达 13 次。

(5)新罗道。上京龙泉府 — 从东京龙原府沿东海岸南下至新罗家井郡。

(6)黑水靺鞨道。渤海国通往黑水靺鞨水陆要道,德里府和龙泉府一段有

交通道路,其在《新唐书·地理志》中有所记载。

三、辽、金至清代东北亚黑龙江地区古丝绸之路

辽代五国部,《辽史·营卫志下》载:剖阿里、盆奴里、奥里米、越里笃、

越里吉。五国部向辽朝进贡,以鹰、马、貂为主,辽朝捕获海东青之五国之路

称为“五国鹰路”。辽代“五国鹰路”成为一条联系中原与东北亚,从辽西经黑

龙江省中部向黑龙江流域与岭北地区的交通之路。至金代,东北地区主要有通

向西北方向的浦屿路、通向东北方向的胡里改路、通向东方的恤品路、通向东

南方向的合懒路,道路相通,货物往来频繁。

元朝在东北地区设立辽阳行省辖区,下设开元路和水达达路管理黑龙江流

域。辖区内设驿道十余条,分南北线,实行站赤制度,共分布站赤 120 处,狗

站 15 处。其中北线东北路经西祥州(吉林省农安),顺松花江入黑龙江,直达

元王朝设置的征东元帅府所在地,沿江设狗站 15 处。元代这条路为明清时期的

东北“丝绸之路”奠定了重要基础。

094

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藏品与展览交流

明王朝在统一后对松花江、黑龙江流域女真等民族进行招抚,在松花江、

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设立 130 多个卫。永乐九年(公元 1411 年)设奴儿干都

司,地点是今俄罗斯境内特林地区。明朝为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统治,建立以水

路为主的交通驿站,发展造船业,派大将刘清三次在吉林市附近松花江岸边督

造船只,为遣朝中官员亦失哈向北到达奴儿干都司做准备,这也使得中原经松

花江、黑龙江水路至奴儿干都司的道路顺畅,经贸、文化往来交流频繁,贯通

了黑龙江省中、北部的丝绸之路,具有重要意义。明朝派遣以亦失哈为首的官

员七次巡视奴儿干,并劝说东北北部女真各部向明王朝朝贡,明王朝对部族头

领委以官职、赏赐物品,各女真部纷纷响应,通过该路线与中原朝贡贸易。亦

失哈最远一次乘船沿黑龙江而下,到达库页岛,接见“苦夷诸民”。在宣德七年

(公元 1432 年)最后一次巡视时,发现以前所建永宁寺已毁,又重新建寺和永

宁寺碑。在明代,从辽东都司南起,至北奴儿干都司所在地,共有 6 条交通路

线,其中主要有两条古驿道,即“海西西陆站”和“海西东水陆城站”,并沿途

设立城站和狗站。其一“海西西陆站”从今黑龙江肇州八里城,越松花江、雅

鲁河,经呼伦贝尔草原直到兀良哈,共十站,这是西北部蒙古的朝贡路线。另

一“海西东水陆城站”,陆路是从今黑龙江省双城市石家崴子古城经南京站(哈

尔滨市阿城区附近)转入松花江水路,共设驿站 30 处,狗站 24 处,最后一站

为今抚远县莽吉塔古城。“狗站”从莽吉塔的药乞站(今黑瞎子岛附近)进入黑

龙江下游,直到千里外的奴儿干都司驻地特林的满泾站。这条路线冬季用狗拉

爬犁运送朝廷的棉帛、丝绸、粮米和朝贡的皮毛、水产品,夏季可乘船运载,

水运、狗运结合。另外,佛教文化也随亦失哈七巡奴儿干、建永宁寺而传播到

东北边陲。兴盛于明代的东北亚丝绸之路也促进了中国与日本北海道地区的经

济文化交流。中国从库页岛跨宗谷海峡,与北海道阿伊奴人进行贸易,日本称

之为“山丹贸易”。

清朝统一中原后,汉民族北迁黑龙江地区,促进了农业、副业、手工业和

商业的发展。随着招垦政策、流人与流民的涌入、商贾工匠出关,汉民族的风

俗习惯、文学、艺术成为黑龙江地区文化的主流。有必要提到的是,清朝对东

北东部、北部地区部族实行“贡貂赏乌绫”制度,赏赐初期为绸、布、袍子,

后改为锦缎、丝绸、布匹、棉花等。清初在宁古塔(海林市古城村)接收贡貂

赏乌绫,乾隆年改为三姓(今黑龙江省依兰县),乾隆末年又在黑龙江下游奇

集、普禄乡、莫尔气、德棱恩等地对边民进行赏乌绫,从而形成了清代从北京

095

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文集

通达至辽河流域、松花江流域、乌苏里江流域,到达黑龙江流域,经鞑靼海峡

到库页岛,再通过宗谷海峡到达北海道,再通过津轻海峡到达日本本州的东北

亚的丝绸之路途径。

虽然因宣传不够等原因,东北亚古丝绸之路没有列入联合国教科组织 10 年

规划的十大课题之中,但东北亚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挖掘还在继续。我们要加

大力度研究和宣传东北亚古丝绸之路资源,与全国各省和东北亚国家合作,推

动研究出更多的成果,为“一带一路”和东北亚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做出更大

的贡献。

096

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藏品与展览交流

王军

黑龙江省博物馆馆长

教育背景:

哈尔滨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经济管理专业 学士

职业经历:

2009 年至 2016 年  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 馆长

2016 年至今 

黑龙江省博物馆 馆长

学术成果:

曾在国家、省核心期刊发表文章、论文 20 余篇,主编《哈尔滨文庙维修工

程报告》《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馆藏精品集萃》。

097

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文集

黑龙江省博物馆

黑龙江省博物馆是 1923 年在原莫斯科商场基础上成立的,此后几经更名,

1954 年正式定名为黑龙江省博物馆。

黑龙江省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目前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黑龙江

省历史文化、自然资源和艺术品及文献藏品 62 万余件。现有五个基本陈列,编

制 83 人,高级职称 36 人,中级职称 20 人。

2006 年馆址建筑被国家文物局批准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98

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藏品与展览交流

博物馆与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传承

贵州省博物馆馆长 陈顺祥

世界文化丰富多彩。在全球化和现代化日益发展的今天,文化多样性越来

越得到更多的认同。中华文明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待世界不同文化有着“各

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传统。习近平主席更是文化多样

性的积极倡导者。他多次在不同的国际会议中指出“文化是多彩的,人类文明

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

展”,体现着中华文明的包容与自信。

中国积极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一些国家所谓的“文明中心论”

“文

明冲突论”形成了鲜明对比。博物馆如何回应世界政治经济所带来的变化,如

何在文化多样性保护传承中贡献力量,如何发挥自己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的特殊作用,是全球的博物馆在发展过程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一方面,博物

馆的多元性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集中体现,博物馆之间的交流往往能促进不同

文化之间的交流。另一方面,博物馆作为“收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示人

类及其环境物质遗产及非物质遗产”的公共机构,理当承担起更多文化多样性

保护与传承的重任。

099

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文集

一、文化多样性语境下的博物馆反思

与保护生物多样性一样,保护文化多样性也并非一开始就是世界的普遍共

识。2001 年 11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 31 届会议在法国巴黎举行。出于对

“文明冲突论”的担心,“各国重申了文化间对话是促进和平的最佳保障的信念,

断然驳斥了各种文化和文明之间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冲突的这种论调”,一致通

过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下称《宣言》)。可以说,这个文件是在 2001 年

“9·11”事件不久后的非常特殊的情况下获得一致通过的。A

《宣言》指出:“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这种多样性的具体表现是构成人类的各群体和各社会的特性所具有的独特性和

多样化。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

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

产,应当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考虑予以承认和肯定。”《宣言》发布后,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二十年的推动下,文化多样性逐渐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

化价值观。B

图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宣传资料 B

A 松浦晃一郞,《世界的文化财富,就是其对话的多样性》,2001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件。

B 资料来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

100

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藏品与展览交流

博物馆是服务于社会及社会发展的非营利、永久性机构,它面向公众开放,

以教育、研究和娱乐为目的,收藏、保护、研究、传播与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

中的物质与非物质遗产。2015 年 11 月 20 日,在巴黎举办的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第 38 届大会上,正式通过由国际博物馆协会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起草的

《关于保护与促进博物馆和收藏及其多样性、社会角色的建议书》(下称《建议

书》)。《建议书》指出:博物馆是致力于展示人类自然与文化多样性的机构,在

遗产的保护、保存与传播方面扮演极其重要角色。在文化多样性语境下,不同

文化都试图厘清“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永恒命题,多元文化得以

提上议事日程,全球博物馆趁势而为,迎来了新的发展期。正如《建议书》所

倡导的,全球各类不同的博物馆,已经逐渐成为世界文化多样性保护、传承和

传播的中坚力量。

进入 21 世纪后,全球博物馆数量持续增长。目前,全球博物馆的数量约 8

万座,美国博物馆数量第一,按窄口径统计大概是 8000 家,按宽口径统计更是

高达 17000 家,其次是德国(约 6000 家)、法国(5000 余家)、俄罗斯(5000

家)。A 改革开放 40 年,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迅猛,成为全球博物馆的靓丽风

景 线。2017 年 底, 全 国 备 案 的 博 物 馆 达 到 5136 家, 是 1949 年 的 200 多 倍、

1978 年的 15 倍,目前仍以每年 180 家左右的速度增长,平均两天就有一座新

的博物馆向社会开放,我国成为世界上博物馆事业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国

现在平均 25 万人一座博物馆,虽然低于世界发达国家平均 5 万人一座博物馆的

比率,但就中国巨大的人口基数而言,这一成绩也足以说明中国博物馆事业迅

猛发展的态势。在数量增长的同时,中国的博物馆类型也不断丰富。除传统的

综合类、考古类、艺术类、历史类、自然类、民族类、遗址类博物馆外,大量

以民俗记忆、非遗传承、工业遗产、近现代遗存、生活日用品为主题的博物馆

不断涌现,填补了博物馆传统门类的空白,丰富了博物馆结构体系。

新的信息技术和传播技术的不断升级,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社交网络

和移动技术的迅猛发展,也给博物馆带来了新的变化。近年,随着《国家宝藏》

《我在故宫修文物》《如果文物会说话》等电视节目的推动,博物馆受到的关注

度越来越高。2017 年,中国举办的陈列展览在 2 万个以上,有 9.7 亿人次观众

走进博物馆。故宫、南博、上博等综合性大馆领跑博物馆文创,也成大众关注

A 段勇:《当代中国博物馆》,南京:译林出版社,2017 年,第 9 页。

101

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文集

的焦点。中国的博物馆对于保护文化多样性和促进不同文明之间交流,发挥着

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同时,中国博物馆的发展也面临许多新的问题。一是“不平衡”,即发

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博物馆发展不平衡、博物馆大馆与小馆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发达地区的博物馆人才集聚,经费充足,而欠发达地区人才匮乏,经费仅能维

持基本开支。能成为网红博物馆的毕竟是少数,而大量的中小型博物馆和非国

有博物馆却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二是“不充分”,由于缺少人才和必要的经

费、场地,大量中小型博物馆的作用发挥不充分,研究、保护和展示都跟不上。

三是特色危机,即博物馆特色不突出,除了建筑不一样,展览风格、文创产品、

教育活动均有同质化的倾向。四是博物馆藏品来源逐渐枯竭。民间收藏的兴起,

艺术市场的繁荣,博物馆建设热潮的到来,以及考古机构与博物馆的脱钩,博

物馆能够征集、接收捐赠、调拨出土文物的机会越来越少,博物馆的收藏功能

逐渐弱化。A 这些问题的综合作用,将使藏品丰富、人财物富足的综合性大馆越

来越占据有利地位,而一些小型博物馆却面临被淘汰出局的境地,对博物馆文

化多样的保护与传承十分不利。

二、文化多样性的贵州探索与实践

贵州是文化多样性的富集之地。贵州各族同胞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创造了

历史悠久、风格各异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其中以绚丽多姿的民

族文化最具特色。贵州省简称“黔”或“贵”,位于中国西南部,东抵湖南,南

邻广西,西界云南,北连四川、重庆。全省山峦重叠,高原、山地、丘陵共占

90% 以上,所谓“九山半水半分田”。贵州有汉、苗、布依、侗、土家、彝、仡

佬、水、回、白、瑶、壮、畲、毛南、蒙古、仫佬、满、羌等 18 个世居民族。

各民族文化既精彩纷呈,又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早在唐宋时期,贵州

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就引起了关注。明清之后,关于贵州民族文化的记述日渐增

多,明清时期的文献、地方志等均有记述。清嘉庆年间,还出现了图文记述的

《百苗图》。清末,现代摄影技术进入贵州,贵州的民族文化开始有了真实的影

像记录。贵州民族调查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A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登录文物 1.08 亿件(套),如果按 2017 年全国博物馆数量计,每

家博物馆平均馆藏量不足 2 万件(套)。可见,有的中小型博物馆藏品数量严重不足。

102

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藏品与展览交流

图 2 贵州乡土建筑遗产

图 3 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103

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文集

贵州很早就开始重视文化多样性保护和传承。20 世纪 50 年代,贵州省博

物馆在筹建之后即开始了贵州民族文物的调查征集工作,并在六七十年代,开

设 了“ 贵 州 民 族 服 饰 展”“ 贵 州 苗 族 银 饰 展” 等 展 览。1985 年, 贵 州 在 北 京

推出“贵州侗族建筑及风情展”。1988 年,又在北京陆续推出“贵州苗族风情

展”

“贵州酒文化展”

“贵州蜡染文化展”,在西安推出“贵州民族节日文化展览”

等,受到社会各届广泛关注。1988 年,贵州建成各类专题性博物馆 10 个:遵

义贵州酒文化博物馆、铜仁贵州傩文化博物馆、镇远贵州民族建筑博物馆、黄

平贵州民族节日博物馆、安顺贵州蜡染博物馆、台江贵州刺绣博物馆、兴义贵

州民族婚俗博物馆、平坝贵州地戏博物馆、福泉贵州古城垣博物馆、郎德贵州

民族村寨博物馆,开创了贵州民族文化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的探索。

与此同时,“大千世界”也一直进行着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传承。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贵州推进的民族村寨、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村、非物质文化

遗产、乡村旅游、生态博物馆、村落文化景观、传统村落等文化遗产保护实践,

是贵州文化多样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探索,其中以生态博物馆的实践影响最大。

贵州生态博物馆的探索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初。1995 年,在挪威生态博物馆学

家约翰·阿格·杰斯特龙和中国博物馆学家苏东海先生的推动下,贵州迈开了

以民族村寨建设生态博物馆的步伐。1997 年,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同志和挪

威国王哈拉尔五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了中国博物馆学会与挪威开发合作署

《关于中国贵州省梭嘎生态博物馆的协议》签字仪式。1998 年,六枝梭戛长角

苗生态博物馆信息资料中心建成,标志着亚洲首座生态博物馆正式开馆。2000

年 8 月,中挪生态博物馆国际研讨班在六枝举行,生态博物馆专家与博物馆村

民共同制定了生态博物馆建设的《六枝原则》。2005 年,贵州相继建设了六枝

梭戛长角苗博物馆、花溪镇山布依族博物馆、隆里古城汉族生态博物馆、黎平

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等四座生态博物馆,成为中国首批生态博物馆群。2005

年,由香港中国西部文化生态工作室资助,在黎平地扪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民办

生态博物馆。生态博物馆理念的引入,使贵州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传承迸发出

新的活力。

104

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藏品与展览交流

图 4 贵州生态博物馆群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贵州省博物馆关于文化多样性收藏、研究、保护和

展示进一步拓展。1999 年,在传统民族服饰、银饰展的基础上,贵州省博物馆

推出“多彩贵州”基本陈列,并在 2008 年进行了改陈。之后,贵州省博物馆建

成了中国最大的“苗族服饰库”和“苗族银饰库”。2017 年 9 月 30 日,贵州省

博物馆新馆正式对外开放,在老馆“多彩贵州”2.0 版本的基础上,推出了“多

彩贵州”3.0 版。展览围绕贵州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分

“民族贵州”“古生物王国”“历史贵州”“黔山红迹”四个部分。“民族贵州”从

自然环境、传统建筑、传统工艺、民族服饰、音乐歌舞、民族节日、婚恋习俗

等方面进行了展示。

图 5 贵州省博物馆变迁(1960 年、2000 年、2017 年)

105

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文集

图 6 贵州省博物馆“民族贵州”基本陈列

展览是发挥博物馆文明交流互鉴作用的主要手段。自新馆开放以来,贵州

省博物馆自办和引进临展 12 个。既有结合馆藏文物举办的民族服饰、书画、瓷

器、红色文化展览,也有引进俄罗斯、埃及、波兰等国外文物特展,以及国内

西夏文物、海丝文物的展览。这些展览,促进了贵州与中国其他地方乃至世界

的文化交流,也让贵州省博物馆成为贵州了解世界多样性文化的窗口。另一方

面,贵州省博物馆推出“贵博假期”“贵博课堂”“贵博讲坛”等社会教育活动,

围绕贵州丰富多彩的自然、历史和民族文化进行策划,让公众在走进博物馆的

同时,对贵州文化的多样性有深入的了解。在文创研发方面,贵州省博物馆结

合贵州民族织染、刺绣、银饰、雕刻、制陶、造纸、竹编等传统工艺,设计研

发了多款文创产品,成为传播贵州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载体。目前,贵州省博物

馆与第三方机构合作推出“贵博研学”,拟与贵州各类专题博物馆、文化遗产

地、传统村落等进行深度衔接,让博物馆与大千世界进行广泛而深入的互动。

106

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藏品与展览交流

图 7 贵州省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

三、文化多样性与博物馆再定位

博物馆是全人类的宝库。它们储藏着世界各民族的记忆、文化、梦想和希

望。A 今天,世界形势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变局”,博物馆的发展也遇到了前所

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博物馆应当顺势而为,迎难而上,为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保

护、传承和传播做出应有之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保护与促进博物馆

和收藏及其多样性、社会角色的建议书》指出:21 世纪面临的重大挑战即是保

护与促进文化与自然的多样性。此方面,博物馆与收藏成为实现如下目标的主

要手段 — 保护自然与人类文化的物质与非物质证据。因此,博物馆的发展应

当与文化多样建立更加密切的关系。

《建议书》还指出:

“作为文化传播、跨文化对话、学习、讨论与培训的场所,

博物馆在教育(正式、非正式、终身学习)、社会凝聚力与可持续发展方面也扮

演了重要角色。博物馆在增强公众意识 — 文化与自然遗产意义重大,保护遗

产与传播人人有责方面具有巨大潜能。同时,博物馆也支持经济发展,特别是通

过文化与创意产业,旅游业等。”因此,在文化多样性保护与传承的大背景下,

中国的博物馆有必要对自身的发展规划及宗旨职能进行再梳理、再定位。

A  〔英〕蒂莫西·阿姆布罗斯,

〔英〕克里斯平·佩恩著,博物馆基础,郭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016 年,第 8 页。

107

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文集

一是加强博物馆体系建设。对于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传承和传播,仅仅依

靠有限的博物馆是难以胜任的,需要从国家和地区政策层面推动博物馆体系建

设,建设引领一批小而特、小而专的博物馆,不断完善博物馆类型,形成不同

博物馆之间的协同发展的综合体系。《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

到 2020 年,基本形成“主体多元、结构优化、特色鲜明、富有活力”的博物馆

体系。同时,应积极构建“大馆带小馆,国有带民营”的发展体系,形成一些

互补性强的区域性、专题性、专业性的博物馆联盟。作为综合性博物馆,应积

极发挥其区域龙头馆的作用,带领区域博物馆联动发展。

二是加大中小型博物馆扶持力度。应当重新审视博物馆在构建文化多样性

中的作用,对那些具有重要文化多样性意义的中小型博物馆应当给予更多的重

视。要在博物馆政策机制上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在资金、人才、物资上

给予中小型博物馆更多的优惠政策,在捐赠、税收及服务能力提升上给予更多

政策支持。除此之外,还应大力发展非国有博物馆,在加大扶持力度的同时,

加强评估监管,让其充分发挥博物馆的职能。

三是转变博物馆发展方向。为了避免“千馆一面”“千展一面”,博物馆应

当树立文化多样性的战略思维,根据自身特长和资源禀赋,适当调整博物馆发

展方向。如博物馆展览规划,应当更多关注文化多样性以及“一带一路”国家

交流互鉴的主题;博物馆收藏,除了考古类、历史类、艺术类的藏品外,也要

关注行业特点、地域特色、时代记忆类的藏品,拓宽收藏渠道。再如博物馆的

展览、教育和文创,不能一味走历史、考古、艺术类的“阳春白雪”,也应关注

科普、手工艺、当下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下里巴人”。关注不同人群的文化权

利,让博物馆成为兼容各种文化的巨大容器。博物馆也应当利用网络、移动技

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让展示、教育、保护、研究、传播拥有

更多表现形式、更多可能,实现博物馆与公众之间的超级连接。

四是推动博物馆与大千世界的互动。任何博物馆的时间、空间、藏品都

是有限的,因此,要想有持续的影响力,博物馆应当推动“从馆舍天地走向大

千世界”的运动,让博物馆时间、空间和藏品得到无限拓展。博物馆可以通过

展览、教育、文创、研学等方式,与地质公园、自然生态保护区、景区、遗产

地、文物保护单位、传统村落、工业遗产、农业遗产,以及学校、社区、工厂、

铁路、空港、地铁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生关联,形成博物馆自身发展的网

格体系,让博物馆真正成为连接“馆舍天地与大千世界”的文化中枢,推动深

108

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藏品与展览交流

图 8 博物馆 + 大千世界

层次的文化多样性保护、传承与传播。在馆舍天地与大千世界的互动中,生态

(社区)博物馆的理念值得借鉴推广。

五是加强博物馆间的交流互动。博物馆应当更加关注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与交流,在充分尊重各种文化的基础上为世界文化多样性做出积极贡献。博物

馆应当更加开放和多元,广泛交流合作,为不同文化的呈现提供持续而热烈的

平台。中国各类博物馆不仅是中国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也是当代中国人民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博物馆应当积极参

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加强与不同国家、不同文化

之间的交流合作,在“引进来”的同时,积极推动“走出去”战略,让中华文

化与世界文化进行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对话。

图 9 博物馆应当在文化多样性保护、传承和传播中发挥中枢的作用

109

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文集

如今,博物馆的社会作用正在发展变化。2019 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是“作

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文化中枢也好,传统的未来也罢,今天的

博物馆已经不同于过去静止不变的机构,博物馆正在重新定义自身,交互性和

参与性越来越强。2019 年 9 月,国际博物馆协会还将在日本京都对博物馆的新

变化进行讨论。不管博物馆定义将如何取舍,其保护和传承文化多样性的历史

使命依然存在。作为社会的核心机构,博物馆应当在不同文化之间建立对话,

为和平世界搭建桥梁,并定义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使多样性的世界文化得到保

护、传承和传播。

110

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藏品与展览交流

陈顺祥

贵州省博物馆馆长

职业经历:

1996 年至 2002 年  贵州省息烽县国土局

2002 年至 2008 年  贵州省文物局

2008 年至 2012 年  贵州省文物局文保处 副处长(主持工作)

2012 年至 2017 年  贵州省文物保护研究中心 主任

2017 年至今 

贵州省博物馆 馆长

在贵州省息烽县国土局参加工作,负责用地测绘及土地利用规划工作。到

贵州省文物局工作后,一直从事文物保护相关工作。任贵州省文物局文保处副

处长(主持工作)后,多次组织贵州省的文物保护勘察设计方案及保护规划审

查工作,并多次参与贵州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评审。2017 年

2 月任贵州省博物馆馆长,至今共策划了 7 个重要的国内国际展览。

学术成果:

研究方向主要为地域建筑史、文化遗产保护、博物馆展示等,编著出版

《贵州古建筑》《增冲鼓楼文物保护工程报告》等图书。

111

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文集

贵州省博物馆

贵州省博物馆是贵州省唯一的省级综合性博物馆,1953 年开始建设,1958

年开馆。2016 年 10 月,贵州省博物馆由贵阳市云岩区北京路搬迁至观山湖区

林城东路。2017 年 9 月 30 日,贵州省博物馆新馆正式开放。

贵州省博物馆现入藏有自然标本和古生物化石,反映贵州历史文化的史

前文物、出土文物、近现代文物、民族民俗文物,瓷器、书画、玉器等传世

文物及古籍善本等藏品 27 万余件。博物馆占地面积 70860 平方米,建筑面积

47000 多平方米。

112

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藏品与展览交流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

— 丝路沿线国家在文化遗产领域的国际合作

陕西历史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 强跃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

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文物交流工作是中外文明交流的窗口,

习近平主席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这一论述指出了文物交流工作的重

要意义。早在 2100 多年前,中国汉代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肩负和平友好使

命,两次出使西域。以此为发端,中国和各国人民筚路蓝缕,共同开辟了一条

横贯欧亚、绵延万里的伟大商路。近年来,陕西历史博物馆积极探索与丝绸之

路沿线国家博物馆的交流与合作,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方面取得了丰硕

成果。

一、丝路沿线国家联合申遗

1. 中哈吉三国联合申遗

2014 年 6 月 22 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第 38 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由

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 — 天山廊

道路网”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条古代的东西方商贸之路、文明互鉴

之路,将因此而焕发出新的光彩。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丝绸之路:长安 — 天

山廊道路网”,成为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报的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2. 三国境内共 33 处遗产

此次三国联合申请的丝绸之路项目,全长 5000 公里,是古代丝绸之路中

的一部分。它起始于中国古代都城洛阳 ( 今洛阳 ) 和长安 ( 今西安 ),直至中亚

的七河地区,项目共涉及 33 个遗产点。

113

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文集

表 1 “丝绸之路:长安 — 天山廊道路网”跨国联合申遗三国境内 33 处遗产名录

河南省 4 处

汉魏洛阳城遗址、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等

陕西省 7 处

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张骞墓、大雁塔等

中国

22 处

甘肃省 5 处

玉门关遗址、悬泉置遗址、麦积山石窟等

新疆维吾尔

高昌故城、交河故城、克孜尔尕哈烽燧等

自治区 6 处

哈萨克斯坦

阿拉木图州 3 处、  开阿利克遗址、塔尔加尔遗址、阿克托贝遗址等

8 处

江布尔州 5 处

吉尔吉斯斯坦

碎叶城 ( 阿克·贝希姆遗址 )、巴拉沙衮城 ( 布拉

楚河州 3 处

3 处

纳遗址 ) 等

丝绸之路横跨欧亚大陆,申遗部分 22 个遗产点在我国境内,其中陕西省

列入申报名单的遗产点有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大雁塔、

小雁塔、兴教寺塔、彬县大佛寺石窟、城固张骞墓 7 处文物保护单位。

3. 三国联合申遗的意义

这一项目申遗成功,必将进一步加强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的

文化交流,扩大三国之间在文物保护方面的合作,进而密切三国人民甚至整个

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也为丝路沿线国家在文化遗产领域的

交流合作奠定了基础。而陕西省的 7 处相关遗址也包含了不同的历史意义:

(1)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

中国统一帝国时期早期西汉帝国的都城宫殿遗址,是丝绸之路最早的东方

起点,揭示了丝绸之路发展初期西汉帝国的都城城市文化特征和文明发展水平,

见证了西汉帝国对丝绸之路开创所发挥的决定性作用。

(2)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

7 — 10 世纪丝绸之路东方起点都城的宫城遗址,是丝绸之路鼎盛时期东方

起点城市唐长安城的代表性遗存,见证了东方农耕文明发展鼎盛时期帝国的文

明水平及其礼制文化特征,见证了唐帝国对丝绸之路鼎盛的重要推动作用。

(3)大雁塔

8 世纪为保存玄奘法师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而建,作为现

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佛塔这一建筑形式是随着佛教传播

由印度传入中原地区并中国化的典型物证。

114

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藏品与展览交流

(4)小雁塔

小雁塔建于 8 世纪初,其所在的荐福寺是唐代长安三大译经场之一,佐证

了佛教自印度东传的历史,也见证了佛教在唐代长安的流行。

(5)兴教寺塔

佛教传播史上最著名的人物、唐代高僧玄奘法师及其弟子窥基、新罗弟子

圆测的舍利墓塔,展现了佛教沿丝绸之路传至长安后的发展及其对朝鲜半岛的

影响。

(6)彬县大佛寺石窟

建于 7 — 10 世纪,是中原文化鼎盛时期唐代都城长安附近的重要佛教石窟

寺。其唐代泥塑大佛为长安及周边地区规模最大,体现了石刻大佛艺术自西域

东传及在关中地区的流行。

(7)张骞墓

公元前 2 世纪汉帝国杰出的外交家、探险家、丝绸之路开辟者张骞的墓葬,

与丝绸之路开辟这一东西文化交流的重大世界性历史事件密切关联。

二、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

在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中,我们积极与海外各个博物馆,尤

其是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联系,在文物保护合作、展览互换、学术交流、考古发

掘等方面积极推进,取得了很大收获。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交流合作,传播

弘扬了丝路精神,展现了丝路情怀,增进了民众对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认识和

理解。

1. 与丝路沿线国家博物馆联合举办交换展览

在全球范围内,博物馆之间的文物交换展很常见。为配合国家“一带一路”

倡议、增进与丝路沿线国家博物馆的相互了解,我们与哈萨克斯坦国家博物馆

合作开展了文物互展,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影响。

(1)2016 年 6 月 3 日至 7 月 3 日,

“丝路之都 — 陕西省文物精华图片展”

在哈萨克斯坦国家博物馆成功展出。

(2)2017 年 6 月 10 日至 9 月 10 日,“烈烈秦风 — 中国秦始皇兵马俑文

物展”在哈萨克斯坦国家博物馆展出,这是陕西省文物珍品第一次在中亚地区

展出。

(3)2018 年 7 月 12 日至 9 月 12 日,来自哈萨克斯坦的“伟大草原遗产:

115

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文集

珍宝艺术展”在陕西历史博物馆成功举办。

(4)2017 年 11 月 29 日至 2018 年 3 月 5 日,中哈吉三国联合举办的“绵

亘万里:世界遗产丝绸之路展”在香港历史博物馆成功展出。该展览是在香港

回归祖国 20 周年之际,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举办的。

在中国国家文物局的倡导下,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两国积极响应,三国

密切协作,使其成为丝路沿线国家交流合作的范例。中国方面,此展由国家文

物局主办,陕西省文物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甘肃省文物局、河南省

洛阳市文物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承办,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省文

物交流中心)负责策展及展览筹备工作。全部参展单位如下:

中国参展单位(包括 4 省区和一所,共 34 家)

陕西省(16 家):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汉景帝阳陵博物

院、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宝鸡市陈仓区博物馆、法门寺博物馆、凤翔县博物馆、

陇县博物馆、咸阳博物院、茂陵博物馆、昭陵博物馆、长武县博物馆、长安区

博物馆、西安市博物院、西安市文保考古所、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5 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文物考古研究所、吐鲁番博物馆、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物局、新疆维吾

尔自治区龟兹研究院

甘肃省(9 家):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简牍博物馆、

敦煌市博物馆、天水市博物馆、甘州区博物馆、崇信县博物馆、灵台县博物馆、

山丹县博物馆

河南省(3 家):洛阳博物馆、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洛阳古代艺术博

物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哈萨克斯坦参展单位(2 家)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国家博物馆、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国有企业知识中心考古

博物馆

吉尔吉斯斯坦参展单位(1 家)

契古教学及方法综合博物馆

此 次 展 览 中, 中、 哈、 吉 三 国 的 参 展 展 品 共 计 220 件( 组), 中 国 的 参

展 展 品 共 计 167 件( 组), 其 中 包 含 一 级 品 97 件 ( 组 ), 占 展 品 总 数 的 58%, 占文物展品总数约 60%;哈吉两国参展展品共计 53 件(组)。展品种类繁多,

116

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藏品与展览交流

包括陶器、壁画、青铜器、玉器、瓷器、金银器、丝锦帛制品、木质品、纸质

文物、玻璃器、石刻和泥塑等;展品时代跨度较长 , 从早期铁器时代直至唐代。

2017 年 11 月 28 日,展览在香港历史博物馆隆重开幕,并于 2017 年 11

月 29 日对公众开放。香港特区政府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文化部部长雒树刚,中

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区联络办公室主任王志民、副主任杨健,国家文物局局长

刘玉珠、副局长关强,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代表,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代表,以

及参加香港“亚洲文化合作论坛”的各国文化官员、香港文化界代表等 200 余

人及多家媒体出席开幕式并参观展览。林郑月娥致辞表示,这次开幕的展览,

首次把这三个国家的珍贵文物荟萃一堂,向观众展示丝路绚丽多姿的文化瑰宝,

也呈现出它丰富精彩的人文面貌。

本次展览是庆祝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20 周年的重点项目之一。它开创了

数个“第一”:第一次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文物的联合展览;

三国联合申遗成功后,第一次举办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的展览;第一次在“世界

文化遗产”语境下举办的丝绸之路展览;展览中的许多文物也是第一次与观众

见面。

2018 年 5 月 18 日,该展览在由中国博物馆协会和中国文物报社主办的第

十五届(2017 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中,荣获“全国博物馆

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国际及港澳台合作奖”殊荣。

2. 文化交流的多样与丰富

(1)建立丝路沿线国家博物馆联盟

2016 年 5 月 13 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博物馆友好联盟在西安成立并正

式启动。中国、哈萨克斯坦、英国、乌兹别克斯坦、美国等国的 30 余家博物馆

将首次进行博物馆资源整合,加强交流与合作,促进博物馆事业发展。

(2)开展学术交流(国际论坛)

陕 西 历 史 博 物 馆 定 于 2019 年 8 月 29 日 至 31 日 举 办“ 多 元· 变 革· 开

放 — 全球化与数字化时代的博物馆”国际论坛。届时,将邀请丝路沿线国家

博物馆馆长出席。

(3)开展文物项目合作(联合考古发掘)

这类合作项目包括西北大学在乌兹别克斯坦进行联合考古发掘工作,陕西

省考古研究院在哈萨克斯坦进行联合考古发掘工作,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吉尔

吉斯斯坦进行联合考古发掘工作。

117

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文集

三、几点启示

几年来陕西历史博物馆一直致力于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积极开展文化交流,

我们通过交流合作和总结反思,获得了几点启示:

1. 共同的愿望与目标(态度和智慧)

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是当今国际博物馆界共同的愿望

与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的是积极的态度和卓越的智慧。显而易见,“坐等

外方文博单位上门”的情况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迅速发展的文博事业和日益广泛

的国际交流的需要了。陕西历史博物馆在准确分析衡量自身优势和现有条件的

情况下,主动地迈出了友好的一步。

2018 年 4 月,在英国利物浦国家博物馆参加秦始皇兵马俑展的入展仪式

期间,我对该馆的管理运作模式(即董事会 / 理事会制度)做了深入调研并与

英方进行了深入探讨。随后,双方经过沟通协商就英国“对海外博物馆董事会

和理事会建立与运作制度的了解与分析”项目进行合作。2019 年 1 月 7 日至 1

月 11 日,以利物浦国家博物馆董事会理事乔治·安德鲁·麦克拉斯基先生为

团长的代表团一行三人来西安访问,并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分别就“利物浦国家

博物馆概况及管理制度”“利物浦国家博物馆董事会制度介绍”“博物馆改变生

活”三个主题举办了讲座。英方表达了希望与陕西历史博物馆继续交流合作举

办“记忆之屋”项目的愿望。

陕西历史博物馆代表团于 2019 年 3 月 20 日至 3 月 27 日赴哈萨克斯坦和

俄罗斯两国积极开展文化遗产领域合作项目交流洽谈工作,积极赴一些国家博

物馆进行直接交流洽谈,表明我们的合作交流诚意,运用我们的智慧赢得了更

多博物馆的理解和欢迎,初步达成了各种合作意向,为我们带来了更好的合作

前景,同时,也以具体工作实践印证了“主动向国际文博界介绍自己、积极沟

通交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 联合的力量与效果(责任与担当)

我驻外使馆文化处具有推动中外两国文化交流与合作、筹办和协助对外大

型文化活动及在外多边国际文化活动的职能。在多国建立的中国文化中心成为

国家对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文化中心的活动突出了“大文化、不间断、

亲民性、权威性”的特色,为文化走出去搭建了常态化的工作平台。

118

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藏品与展览交流

2019 年 3 月在赴俄罗斯出访中,通过我驻外使领馆的渠道,我们拓宽了合

作范围,及时掌握了我国外交大政下的文化交流方向,这对我们今后的工作有

很大的帮助。建议今后出访的重要团组都到我驻外的使领馆进行拜会,就工作

情况进行通报、沟通。

3. 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传承与利用)

当前,陕西西北大学和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考古队先后赴哈萨克斯坦、吉

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进行合作发掘。今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也

在谋求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合作。以哈萨克斯坦为例,陕西

省考古研究院与哈萨克斯坦伊塞克国家历史文化博物馆联合组建的考古工作队,

顺利完成了在哈萨克斯坦伊塞克国家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区的年度考古发掘工作。

伊塞克国家历史文化博物馆正在筹划建立新的博物馆,对遗址保护区内出土的

文物和多年来库存的文物进行修复、展出。2019 年 3 月陕西历史博物馆代表团

访问哈萨克斯坦期间,伊塞克国家历史文化博物馆馆长就表示,希望在文物保

护和修复、学术研究、人员培训、展览举办以及博物馆管理等各个方面向陕西

历史博物馆学习,并开展全面交流与合作。

在协商与该馆合作的同时,陕西历史博物馆考虑为其援建一个文保实验室

并派遣我方文保专家赴该馆指导培训哈方人员。这样我们不仅仅做了一些零零

散散的协助工作,也在哈萨克斯坦文博界留下了中国的“痕迹”,更好地展示和

宣传中国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方面所做的贡献。

陕西是丝绸之路的起点,陕西历史博物馆深知自己的使命,将发挥本馆的

藏品和学术优势,进一步深化与丝路沿线国家博物馆的合作和交流,为推动人

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做出更大努力。

119

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文集

强跃

陕西历史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

教育背景:

研究生学历

职业经历:

陕西历史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中国博物馆协会区域博物馆专业委员会

主任。主持完成西安碑林石刻艺术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基本陈列改造等多

项重大博物馆项目工程,获得国家级行业荣誉多项。

120

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藏品与展览交流

陕西历史博物馆

陕西历史博物馆新馆于 1991 年建成开放,是中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国家级

博物馆,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

陕西是中国古代周、秦、汉、唐等十四个王朝建都之地,著名的丝绸之路

由此开始。得益于丰厚的历史馈赠,陕西历史博物馆拥有不同时代的文物 171

万余件,国宝级文物 792 件(组),文物数量及等级居全国博物馆前列 , 其中以

青铜器、金银器、陶俑和唐墓壁画四类文物最具特色。

陕西历史博物馆目前已形成全新的、极具本馆特色的展陈体系:中央殿堂

为基本陈列“陕西古代文明”,东侧为大唐壁画珍品馆,西翼为“大唐遗宝 —

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展”,临时展览厅常年举办国内外各种临时展览,所办展览

曾八次荣获国家级行业最高奖。

121

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文集

坚守传统  锐意创新

— 书写丝绸之路沟通与交流新篇章

甘肃省博物馆馆长 贾建威

一、甘肃省博物馆藏品简介

甘肃省博物馆目前馆藏珍贵历史文物、自然标本共计 80000 余件,其中国

宝级文物 16 件 ( 组 ),国家一级文物 702 件 ( 组 ),二级文物 2655 件 ( 组 ),三

级文物 48326 件 ( 组 ),汇集了甘肃从远古时期到近现代的大量文化珍宝。馆藏

文物以古生物化石标本、彩陶、汉代简牍、汉唐丝绸之路珍品、佛教艺术等独

具特色,在中华文物宝藏中占据重要地位。特别是东汉铜奔马已被定为中国旅

游标志,闻名世界。另有鲵鱼纹彩陶瓶,是目前国内仅有的两件被评定为国宝

级文物的彩陶之一。武威市出土的汉代仪礼简、天梯山石窟唐代彩塑坐佛与胁

侍菩萨、泾川县大云寺出土的唐代的舍利金棺等都是镇馆之宝。

二、“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实证

当提及丝绸之路时,人们脑海中浮现的是异域风情的画面:骆驼商队从一

个绿洲跋涉到另一个绿洲,进入中国西部边境以外的地区,将丝绸运到遥远的

地方,其中一部分还到达了地中海。丝绸之路就是这样一个笼罩在神秘中的世

界。而事实上,我们可以有更好的方法来观察丝绸之路,因为丝绸之路并没有

起点,就像它没有终点一样。仅仅从东方通往西方的角度来看待它是不够的,

也许应该思考一下这些从西域归来的旅队带去了什么,又带回了什么,同样会

122

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藏品与展览交流

有所收获。思考这些相互交流对全球历史的影响,比仅仅思考其对中国的影响

更加有益,因为丝绸之路并不仅仅是一个令人好奇的神秘世界,它曾经塑造了

过去的世界,甚至塑造了当今的世界,也将塑造未来的世界。

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最初提出丝绸之路的概念时,他希望找到一种解释

欧亚大陆连接在一起的方法,不一定叫“丝绸之路”,也可以叫“香料之路”或

是“骆驼旅队之路”,他用了一个名词的复数形式“silk roads”,这说明丝绸之

路不是单一的。这个理解对于我们今天看待“一带一路”非常重要,因为我们

可能很容易仅仅从中国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但是交流往往是双向的,“丝绸

之路”不仅仅是贸易的往来,还包括科技、文化、信仰的交流,不能仅从单一

的视角去思考。丝绸之路的路网是将各个大洲相连的“血管”和“动脉”,将亚

洲、欧洲、非洲联系一起,它们不仅仅带来了货物和人,也带来了新的思想和

语言。所以说,理解丝绸之路,对于理解历史非常重要。

甘肃地处东西文化交流的要道,是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甘肃出土的文物

就像是一条丝线,将东西方文化紧紧绑在一起。拥有 8000 年历史的彩陶,更

能从它身上看到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变迁。大地湾一期遗址的碳素测定年代为距

今 8000 年左右,那时彩陶就已经出现,既包含有中亚的因素又兼容有中原的

因素,这些“同异”汇聚在甘肃,成为甘肃文化的一大特点。

正是基于上述理念,近十年来,甘肃省博物馆尝试在更大的时空范围内,

以中国为主并以更广的视角对古代丝绸之路进行再考察。

三、“丝绸之路”主题展览交流实践

近年来,我们不断廓清与丝绸之路有关的学术概念,才有了以“丝绸之路”

为主题的一系列展览的成功举办。如 2014 年 11 月,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

会议于北京举办期间,以“丝绸之路 — 大西北遗珍展”为基础,在国家博物

馆举办了“丝绸之路”大型文物展。再比如 , 作为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

文化博览会重要组成部分的“对话与交流 — 十三省市区馆藏精品文物展”。

甘肃省博物馆智慧博物馆项目主要从智慧保护、智慧管理、智慧服务三个

方面实施,具体内容包括:馆藏文物数据采集、文物本体数字化保护、文物保

存环境数字化管理系统、博物馆文物保护与数字交互展示系统等。

近年来,甘肃省博物馆运用智慧博物馆创新成果,已在俄罗斯、埃及、约

旦、蒙古、尼日利亚等国家传播中国文化,讲述中国故事,积极发挥对外文化

123

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文集

交流作用。

四、未来展望

“丝绸之路”作为一条横亘在亚欧大陆的文明交汇之路,对东西方文化的融

合与交流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目前,对于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其他相关地区,如南亚、中东、中

亚地区乃至邻国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各方在展览方

面的交流与合作相对薄弱,甘肃省博物馆期待今后能与各个国家和地区文博单

位加强联系,联合举办相关展览,这不仅能够丰富“丝绸之路”主题展览的内

容,继承和发扬“丝路精神”,也更能推动中国与这些国家和地区在国家层面上

的文化互动。

124

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藏品与展览交流

贾建威

甘肃省博物馆馆长、研究员

教育背景:

1989 年  复旦大学文博学院 大专

2003 年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 学士

职业经历:

1981 年 10 月参加工作,2003 年 12 月获副研究馆员职称,2012 年 10 月

获得研究馆员职称。

2009 年至 2017 年  甘肃省博物馆 副馆长

2017 年至今 

甘肃省博物馆 馆长

甘肃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兰州大学兼职教授,西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文物与博物馆学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以来从事西北地区新石器时代各文化彩

陶研究及历代陶瓷、青铜器和玉器研究鉴定。

学术成果:

主持了甘肃省博物馆基本陈列的内容编撰及设计布展,参与国家级及省级

课题多项,参与编辑出版专著 6 部,发表学术论文 10 余篇。

125

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文集

甘肃省博物馆

甘肃省博物馆是国内最早成立的综合性博物馆之一,国家一级博物馆、全

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预备役国防教育基地、甘肃省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馆藏资源丰富,藏珍贵历史文物、自然标本共计 80000 余件(组),其中

国宝级文物 16 件(组),国家一级文物 702 件(组),以古生物化石标本、彩

陶、汉代简牍、汉唐丝绸之路珍品、佛教艺术、近现代革命史料等独具特色。

目前,向社会推出“甘肃丝绸之路文明”

“甘肃彩陶”

“甘肃古生物化石”

“庄

严妙相 — 甘肃佛教艺术展”“红色甘肃 — 走向 1949”五个基本陈列,均荣

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126

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藏品与展览交流

山宗·水源·路之冲

—“一带一路”中的青海

青海省博物馆馆长 董志强

青海既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也是当今“一带一路”倡议打造的

战略支点。为了讲好青海在“一带一路”中的故事,展示“过去有地位、现在

有成就、未来有前景”的独特形象,结合青海历史发展进程和多元地域文化特

色,客观再现古代青海境内的羌中道、吐谷浑道、唐蕃古道、茶马古道的交通

功能与历史风采,呈现青海独特生态景观与人文风貌,体现青海在“一带一路”

中的历史作用与现实意义,由京青两地政府联合在首都博物馆推出“山宗·水

源·路之冲 —‘一带一路’中的青海”展览。此次展览共分 6 个单元,所展

出的 442 件文物精品均是见证千年丝路历史的“活化石”,是青海马家窑文化、

宗日文化、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卡约文化的典型代表。展品中还包括反映不

同历史时期的东西方文化交流背景下的众多精品文物,印证了青海是丝绸之路、

唐蕃古道和茶马古道的重要干线。

这些众多的精品文物中既有精美的彩陶、早期铜器,也有特色鲜明的金银

器、丝织品,还包括大量的宗教艺术品等,最大限度地向观众集中展示悠久、

厚重的青海历史文化和丰富多元的民族文化,以及源远流长的人类不同文明在

这片区域交流交融所呈现出的多样的文化现象和文明成果。

127

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文集

一、青海省地理概况

就地理区块而言,青海省与西藏自治区同属青藏高原。青藏高原平均海拔

在 4000 米之上,被誉为“世界第三极”。青海省所处的位置便是青藏高原的东

北端,其北依祁连山与河西走廊相望,南抵唐古拉山、巴颜喀拉山与西藏、四

川相邻,西靠阿尔金山与新疆分野,东侧依黄河谷地越祁连山余脉与甘肃相通,

中部则是广阔无垠的柴达木盆地。

青海四周环山,中间盆地的地形,使其具有了很强的封闭性。不过,闭塞

的地理形态不但没有阻碍青海与中原地区、西藏地区、东西方之间的交流,反

使青海成为西藏与中原,东西方之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历史上

“羌中道”“吐谷浑道”“唐蕃古道”“茶马古道”等古道线路都从青海境内穿越,

青海成为联通内地与边疆,联通东西方之间的重要孔道,在很长的时间中发挥

了重要的作用。

二、山水万重的青海,地貌南北三分,文化农牧兼蓄

在自然生态环境影响下,青海省 90% 的区域为半农半牧区或纯牧区,而湟

水谷地、共和盆地、循化盆地等区域为重要的农业区。从地缘关系上看,青海

的农牧区二元结构使它不可避免地受到草原游牧文化、高原游牧文化和东部平

原农耕文化的影响。

三、扼守冲要的青海,民族聚居融合,交通连接中外

秦汉时期,青铜时代的青海主人 — 羌人,卷入了中原王朝与匈奴的角逐,

中原王朝的势力随之进入河湟。魏晋以降,中原板荡,逐鹿之燹延及青海,来自

辽东的鲜卑族吐谷浑部终在群羌故地建国。地跨数千里、立国三百余年的吐谷浑,

在隋、唐与吐蕃接踵发力下灭国,青海又成了唐蕃交锋之前沿。

“安史之乱”后,

吐蕃一度控制青海百余年。公元 11 世纪初,吐蕃之余绪建立了青唐政权,后亡于

北宋。此后的金、西夏政权及元明清时期的大一统王朝,日益加强在青海地区的

经营与统治。青海历经数千年的文化、政治、军事交锋与融合,一方面反映了青海

因山川形胜之利而扼守冲要,虽一地之烽烟,而每每与天下格局的变动互为因果。

另一方面,由于此间多个民族在青海的迁徙、融合与汇聚不绝如缕,连接周边、

通往域外的交通干道亦次第开辟,青海也随之成为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128

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藏品与展览交流

在中国史前时期,考古发掘和研究发现,陶器、铜器、玉器、粟黍、小麦、

驯养动物及海贝等遗存,反映出先民所创造的本地文化与中原文化、欧亚草原

文化、南亚文化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可以说,青海在这一时期就存在联通

中国东部、西部,连绵至中亚、西亚,远抵东欧的通道。它是一条农耕传播之

路、玉石之路、青铜之路。

舞蹈纹彩陶盆

新石器时代 马家窑类型

高 12.5 厘 米, 口 径 24.2 厘 米, 腹 径

24 厘米,底径 9.9 厘米,海南藏族自治州

同德县宗日遗址出土

青海省博物馆藏

在马家窑文化晚期,同德宗日文化及大通上孙家寨出土的多人连臂舞蹈纹

及二人抬物等人物形象,均出现在马家窑类型分布的西部边缘地带,极具地方

特色,但此类舞蹈纹类题材还广见于距今 11000 — 8000 年的近东和东南欧地

区,说明舞蹈纹类题材也有向东传播的可能。

铜矛

青铜时代 齐家文化

长 62 厘米,宽 19 厘米,厚 4.9 厘米

西宁市沈那遗址出土

青海省博物馆藏

青海出土的这件阔叶形倒钩铜矛,与欧亚草原典型的塞伊玛 — 图尔宾诺倒

勾铜矛相比,器身较宽,矛锋圆钝而非尖锋,倒钩与系耳异侧,明显仿制于典

型的塞伊玛 — 图尔宾诺倒勾铜矛,故被称为“塞伊玛 — 图尔宾诺式倒勾铜矛”,

是东西文化交流非常重要的实物资料。

秦汉时期,汉匈之间和战进一步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拓。张骞凿通西域,张

掖、武威、敦煌、酒泉等四郡设立后,河西走廊成为丝绸之路主道。在这一时期青

海地区的羌中道也被张骞首次记录下来。羌中道是当时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129

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文集

这件波斯银壶,口、腹、底部饰三组镀

金装饰纹带,分别为波浪纹、卷草纹、雉堞

纹。波浪纹和卷草纹均属典型的希腊装饰纹

样,雉堞纹是伊朗阿黑门尼德王朝时期流行

的纹样,其造型源于城堡雉堞。这件具有希

腊化帕提亚装饰风格的银壶,器物的制作工

艺和装饰风格沿东西方的商贸路线向东传播

而来。

公元 4 世纪到 7 世纪,中国魏晋南北朝

波斯银壶

时期,河西走廊地区因地方武装割据,战事

纷起,丝路阻断,东西方之间的交往更加倚重“青海道”。因此时的青海道处于

鲜卑族建立的吐谷浑政权控制下,因而也被称之为“吐谷浑道”。波斯银币等文

物见证了这一时期中外文化与物资交流。

波斯银币

波斯萨珊王朝(224 — 261)

直径 2.6 厘米;直径 2.7 厘米

西宁市城隍庙街出土

青海省博物馆藏

吐谷浑占据了青海后,打通了南北东西各方的通道,丝绸之路青海道畅通,

成为中原与西方进行联系的枢纽,波斯银币的出土无疑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

《隋书·食货志》中记载:“河西诸君郡,用西域之金银钱,而官不禁”,说明了

该历史阶段外国金银币在河西一带流通的合法性。波斯萨珊银币的出土,反映

了公元 4 世纪末至 6 世纪初西宁在中西贸易往来的交通线上的重要地位,也足

以印证丝绸之路青海道文化交流和商业贸易的繁荣盛况。

唐朝的时候,丝绸之路路网大大拓展,跨越今陕西、甘肃、青海、四川、

西藏五省区,连接尼泊尔、印度的“南亚廊道”进入历史记录。“南亚廊道”中(www.xing528.com)

国段 — 唐蕃古道中,一半以上路段在青海境内。青海出土文物,特别是都兰

墓群出土的丝织品、金银器,如著名的紫地婆罗钵文字锦残片、各种对兽纹锦、

罗马金币等无一不承载着唐代丝路的辉煌。

130

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藏品与展览交流

紫地婆罗钵文字锦残片

唐代

长 30 厘米,宽 4 厘米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热水墓群出土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残片中部为一行连续桃形图案。图案带的边缘为青、黄彩条,排列黄色的

小连珠。反面红地上,有波斯萨珊朝所使用的婆罗钵文字,德国波斯文专家解

读为“王中之王,伟大的,光荣的”。

藏汉文史书记载,吐蕃于公元 660 年至 866 年,向波斯等西亚诸国进行了

扩张,并且使一些国家臣服吐蕃。写成于公元 812 年或 813 年的一则阿拉伯文

史料中,当时喀布尔沙多次被称作 Malik min mulk al-Tubbat,意为“吐蕃王

中王”。此记载正好与该丝绸上的文字内容不谋而合。

玛瑙十二曲长杯

唐代

口 径 长 26.8 厘 米, 高 11.9 厘 米, 壁

厚 0.5 厘米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热水墓

群出土

这件文物出土自都兰县热水墓群,用整块酱黄色玛瑙制成,器壁厚重,透

光性好,琢磨光滑,通体呈玻璃光泽,可见片状结晶和片裂开线。杯口呈椭圆

形,中间内凹,两端翘起,圆底,有十二个横向的曲瓣。这件器物原料大,色

彩瑰丽,加工精美,极有可能是从中亚地区传播而来的实物。

唐 代 之 后, 又 历 经 宋 元 明 清 近 千 年 的 时 间, 青 海 丝 路 除 了 国 际 交 往 之

外,国内段部分更因为茶马贸易的兴起,联系更为紧密。这种情况延续到民国

时期。

131

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文集

铜鎏金观音像

明代(永乐)

通高 146.5 厘米,底长 63.5 厘米,底宽 44 厘米

青海省博物馆藏

铜鎏金观音菩萨造像,遍体鎏金,衣饰线条流畅飘逸,面含微笑,表情慈

和,身姿婀娜,站立于莲花座上。莲座前台正中刻“大明永乐年施”楷书款。

明朝永乐、宣德时期,是中央政府经营西藏的重要时期。当时为笼络西藏僧人,

宫廷制造了大批金铜佛造像,用于赏赐、赠礼。这批佛造像制作精良,选用上

等红铜铸造,集合了汉藏两种风格,如佛像顶髻采用西藏风格,为双层,上顶

宝珠;面相符合内地审美,脸型方颐,沉静慈祥。其铸造工艺代表了明代的最

高技术水平,是永乐宫廷造像艺术的代表作,也是目前我国所发现的体积最大

的永乐宫廷铜造像。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在当下,从古老的中华帝国蜕

变而来的人民共和国,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的世界环境中,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青海丝路借

助现代交通科技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飞驰于青海的高速列车、四通八达的高

速公路网、日益繁忙的航空网,必将助力于人类向这一宏伟目标不断迈进。

132

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藏品与展览交流

都兰热水墓群出土金器一览

奔鹿纹金饰片

花草纹金饰片

骑射形金饰片

金鞍后桥

人身鱼尾金饰片

金胡瓶

金缨坠

瓶型金坠

镶松石金覆面

金杏叶

人物形金饰片

金盅座

镶松石金銙

象纹金饰片

镶松石卷草纹金三通

镶松石金带銙

镶松石卷草纹金鞍翼片

133

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文集

董志强

青海省博物馆馆长

教育背景:

本科学历

职业经历:

藏族,副研究馆员。现任青海省博物馆馆长。长期从事博物馆、文物保护

管理工作,研究方向为博物馆展览及文物研究。

134

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藏品与展览交流

青海省博物馆

青海省博物馆成立于 1986 年 9 月,隶属于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是青海

唯一一座省级人文历史综合性博物馆,也是目前为止青海唯一一家国家一级博

物馆。

自 2008 年 4 月向社会免费开放以来,累计举办展览 100 多个,接待观众

近千万人次,开展各类社会教育活动 300 余场,在文物典藏、展览展示、社会

教育、文物保护修复、学术研究、文创研发、总分馆制建设等方面成绩显著,

切实发挥了行业龙头作用,成为宣传展示青海特色文化的重要平台。

135

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文集

澳门博物馆与丝绸之路沿线博物馆的文化交流

澳门博物馆馆长 吕志鹏

澳门是一个仅有 30 余平方公里的城市,澳门博物馆的定位是一个城市博物

馆,馆藏约 1 万件左右,主要致力于反映中西交流、丝绸之路贸易的历史景象。

澳门博物馆于 1998 年 4 月 18 日落成开幕。博物馆楼高三层,其中两层建

于澳门著名的历史遗迹大炮台之下,最上一层由原气象台的地面建筑改建而成。

博物馆建筑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大炮台原有的建筑风格和地貌特征。大炮台于 17

世纪初由耶稣会会士兴建,在长达三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一直是澳门防御系统的

核心。大炮台长期被列为军事禁区,直至 1965 年军营改建成气象台之后才开放

为旅游区。大炮台地处澳门半岛的中心地带,登上大炮台,整个澳门城区尽收

眼底。2005 年 7 月 15 日,澳门历史城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

名录》,而大炮台是构成澳门历史城区的重要历史建筑和遗迹。此地历经炮台、

教堂、兵营、天文台,最后演变成为博物馆。

不同于许多博物馆用“加”的方法来展现自己的展品,本馆采用的是减法,

即减少一点东西,从而让观众可以悠闲地参观展品。

在本馆诸多展览之中,贸易关系(即丝绸之路的关系)扮演了比较主要的

角色。

澳门文化是东西汇流的产物,从当初窄窄的一条路扩展成为现在的城市。

因此,在馆内陈列上采用的是东西方文物搭配的展示方式,而且馆内每一层、

136

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藏品与展览交流

每一个部分基本都是仿照东西交流之下所产生的骑楼的建筑特色装饰而成。博

物馆的一楼展区介绍了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在 16 世纪葡萄牙人到达澳门之前各

自的发展历程,澳门的早期历史,中国人与葡萄牙人在澳门的贸易、宗教和文

化等方面的接触,以及在此之后的数百年间逐渐形成的澳门文化。

二楼一部分区域展现了昔日澳门作为一个贸易港的某些特征。在港口贸易

过程中,货物等物品一旦破碎往往会被就地丢弃,所以现代澳门整个城市之下

都可以找到这些物品的碎片。笔者曾经尝试去收集这些碎片,仅一下午间即可

寻得 200 多块。另外一部分区域从不同侧面展示澳门的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

再现昔日澳门民间日常生活的场景,尤其是澳门人的休闲娱乐、宗教仪式和民

俗庆典等。

三楼展区展示澳门今天的城市面貌和城市生活的特色,同时介绍以澳门为

题材的文学作品和艺术品。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本馆设有一个专门展示丝绸之路的展区。自 1998 年

本馆成立以来,共举办展览 20 个,其中重要展览 10 个,四成是与丝绸之路主

题相关。而且在本馆的海报中,几乎无一例外地都采用了“船”这一海上丝绸

之路的元素。考虑到澳门仅有数百年的历史,我们采用演绎的方式,把澳门作

为一个贸易的起点和终点来进行展示,当时来往的人群要从澳门去往马尼拉、

墨西哥、日本长崎、印度、里斯本等地,以期用中国瓷器来交换白银。我们试

图在展览中再现这样的历史场景。

多年以来,在澳门发生的东西交流一直没有中断,进入现代,尤其是 20 世

纪 50 年代以后,这种交融更是日益密切。比如,在本馆馆藏的一张结婚证书上

同时出现了丘比特和鸳鸯。馆藏中还有两件属于同一历史时期风格截然不同的

礼服,一件是结婚时穿的红色裙袴,具有明显的东方特色,因为红色是中国人

最喜欢的颜色;另一件是黑色的礼服,是典型的西式风格,因为当时澳门人觉

得西方传过来的黑色礼服最漂亮,所以很多人喜欢用黑色来做礼服。这些展品

都充分说明了在澳门这片土地上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汇合。

澳门博物馆作为一个规模较小的博物馆,发展道路举步维艰。本馆也许无法像

很多大馆一样拿出丰富的珍贵文物,但是我们相信,最好的东西在澳门的未来。

今年澳门博物馆计划以西夏文物来展现丝绸之路。中国有一句老话叫求同

存异,但我们认为这不是澳门博物馆的发展方向。澳门博物馆秉持的是“求异

全同”理念,通过求异,来欣赏不同文化的区别与差异,从而发展自己。

137

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文集

吕志鹏

澳门博物馆馆长

教育背景:

2001 年  暨南大学  文学学士

2004 年  暨南大学  历史学硕士

2005 年  澳门大学两年制学位后教育证书课程

2009 年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博士

职业经历:

2005 年至 2010 年  澳门民政总署  高级技术员

2010 年至 2015 年  澳门民政总署文化设施处  处长

2016 年至今 

澳门博物馆  馆长

学术成果:

专著:

《非一般澳门游─25 个不能错过的世遗景点》

,香港明窗出版社,2006 年;

《澳门的博物馆》,三联及澳门基金会,2011 年;

《澳门中文新诗发展史研究:1938 — 2008》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年;

《澳门历史随街问》,澳门中华学生联合总会,2012 年。

文章:

《博物馆与小区融和 — 以澳门茶文化馆为例》,2011 博物馆发展论坛,

2011 年;

《澳门博物馆业现状与发展》,《澳门经济社会发展报告 2010 — 2011》,社

138

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藏品与展览交流

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年;

《博物馆发展省思》,《澳门青年》,2011 年第 49 期;

《博物馆地方品牌特色建立》,《澳门青年》,2012 年第 53 期;

《谈博物馆电子代及开放数据库》,《澳门青年》,2012 年第 54 期;

《世界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博物馆之关系》,《澳门青年》,2012 年

第 57 期;

《论博物馆管理模式及其他》,《澳门青年》,2012 年第 58 期;

《澳门街道历史文化的研究与传承》,《城市经纬》,2016 年第 1 期。

139

议题二 Topic Two 智慧博物馆建设

Building Smart Museums

智慧博物馆建设

丝绸之路与阿塞拜疆国家历史博物馆

阿塞拜疆国家历史博物馆副馆长 玛赫富扎·泽伊纳洛娃

阿塞拜疆国家历史博物馆成立于 1920 年,是阿塞拜疆最早的博物馆,同时

也是一座科学教育中心。建馆以来,博物馆一直致力于不断丰富馆藏,收集和

保护古今各类文物。目前馆藏文物约 30 万件。

博物馆设有 11 座藏品库房及六个学术部门,所涉领域包括考古学、民族学

和钱币学等,还设有文物修复实验室和图书馆。

博物馆是隶属于阿塞拜疆科学院的科学研究机构。博物馆出版发行普及性

与学术性出版物,如各类画册、藏品目录、书籍和专著等。

阿塞拜疆国家历史博物馆与世界各地博物馆均有合作,包括丝绸之路沿线

国家的博物馆。博物馆与中国、土耳其、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

匈牙利、意大利、法国、乌克兰、波兰、阿尔巴尼亚、马其顿等国的博物馆和

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此外,博物馆还积极参与文化遗产领域

的各类学术会议、专题研讨、论坛,促进信息共享,开展联合研究,举办文化

遗产类专业交流和人员培训。阿塞拜疆国家历史博物馆曾在德国、英国、挪威、

梵蒂冈、捷克等国举办展览。

成立 99 年来,阿塞拜疆国家历史博物馆一直以文化遗产保护为己任,已成

为历史研究领域的重要的学术和文化中心。博物馆收藏着与丝绸之路有关的文

化遗产,这证明我们的祖先在 2000 多年前为开拓古代丝绸之路做出了巨大贡

141

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文集

献,为促进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的联系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众所周知,东西方之间的贸易通路(丝绸之路)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发挥

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公元前 2 世纪到公元 16 世纪,丝绸之路在阿塞拜疆蓬勃

发展,东西方文化在这里交融共生、交相辉映。在明盖恰乌尔、贝拉甘、舍基、

巴库、沙马基、甘贾等城市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亚麻和丝绸织品、陶罐

(包括青瓷罐)和其他器物,中国文化的痕迹清晰可见。

中世纪时期,公元 3 世纪到 15 世纪,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对阿塞拜疆表现

出了极大兴趣,这不仅因为阿塞拜疆是当时东西方和南北方之间最重要的交汇

点,还因为当时的阿塞拜疆汇集了许多高质量的丝绸、天然染料、军事装备和

防护装备等。

公元 3 世纪到 7 世纪间,来自印度和中国的商品首次在阿塞拜疆各城市的

市场上出现。公元 6 世纪到 11 世纪,这条跨国贸易走廊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和

撒马尔罕、布哈拉、梅尔夫等城市一样,德尔本特、巴尔达、雷伊、大不里士

等城市的重要性也与日俱增。无论是在塞尔柱帝国、成吉思汗、还是帖木儿帝

国统治时期,丝绸之路的阿塞拜疆段一直保有其独特价值。公元 13 世纪至 15

世纪,阿塞拜疆和中国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加深。旅行家埃夫利亚·切

列比于 1647 年来到巴库,据他记载,当时,来自中国和于阗国的使者和携带各

种货物的商队源源不断地涌入阿塞拜疆。阿塞拜疆的德尔本特市因为从中国进

口商品而取得了大量的关税收入。而阿塞拜疆境内的考古发掘成果也证实了这

位旅行家的记载。在出土的众多瓷器、武器、珠宝和工具中,发现了大量来自

中国的陶器和彩绘陶瓷餐具。

来自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的商人在阿塞拜疆出售丝绸、玻璃制品、瓷器、

纸张和药品,同时收购地毯、珠宝甚至石油产品。丝绸在阿塞拜疆逐渐普及,

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博物馆内丰富的丝绸藏品就是最好的

例证。

阿塞拜疆工匠借鉴了中国同行的经验。例如,在巴库希尔万沙赫王宫、德

尔本特和沙马基统治者的宫殿等地发掘出的古代瓷器中,除自中国进口的瓷器

外,还发现了本地工匠仿照中国瓷器制作的瓷盘。这些瓷盘因其典型的中国特

色,而被称为“chini”(意为“中国的”)。

中世纪,细密画艺术沿丝绸之路传播开来,阿塞拜疆出现了大不里士画派,

它是穆罕默德苏丹在穆斯林东方绘画的影响下创立的。

142

智慧博物馆建设

阿塞拜疆巴库和其他城市出土的大量银币证实了丝绸之路沿线商品货币关

系的发展。

丝绸之路的作用和沿线国家博物馆的重要性在于,它们保存了各国人民的

历史记忆和民族文化遗产。如今,丝绸之路正在复兴,长达 18 个世纪的共同历

史把我们紧紧联系在一起,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留下了深刻的历史烙印,丝

路沿线人民互相交流使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143

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文集

玛赫富扎·泽伊纳洛娃

阿塞拜疆国家历史博物馆副馆长

教育背景:

2012 年  博士

学术成果:

在本国及国外发表 30 多篇科学论文和一本专题著作,曾参与国内外各种学

术会议,为国际博物馆协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阿塞拜疆与丝绸之路其他国

家之间的关系。在历史学、博物馆与学术研究方面均有建树,曾获多个奖项与

荣誉。

144

智慧博物馆建设

阿塞拜疆国家历史博物馆

阿塞拜疆国家历史博物馆成立于 1920 年 6 月 15 日,是阿塞拜疆最早的博物馆,

同时也是一座科学教育中心。建馆以来,博物馆一直致力于不断丰富馆藏,收集与保

护古今各类文物。目前藏品数量约 30 万件。博物馆设有 11 座藏品库房及 6 个学术部

门,所涉领域包括考古学、民族志、钱币学等,还设有文物修复实验室和图书馆。

成立 99 年以来,阿塞拜疆国家历史博物馆一直以文化遗产保护为己任,已成

为历史研究领域重要的学术及文化中心。博物馆是隶属于阿塞拜疆科学院的科学

研究机构,出版发行普及性与学术性出版物,如各类画册、藏品目录、书籍和专

著等。

阿塞拜疆国家历史博物馆与全世界各地博物馆均有合作,包括中国、土耳其、

俄罗斯、德国、格鲁吉亚、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意大利、法国和波兰等国

家。博物馆还积极参与文化遗产领域的各类学术会议、专题研讨、论坛,促进信息

共享,开展联合研究,举办文化遗产类专业交流及人才培训。阿塞拜疆国家历史博

物馆曾在德国、英国、挪威、梵蒂冈、捷克和哈萨克斯坦等国举办展览。

145

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文集

打造智慧博物馆

— 案例探讨

立陶宛大公宫殿国家博物馆联络部主任 拉穆妮·维斯莱特

假如你在 20 年前曾到访过维尔纽斯,而今故地重游,你会发现维尔纽斯市

中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历经十年,立陶宛在维尔纽斯大教堂和格迪

米纳斯山这两个地标之间建起了大公宫殿。

大公宫殿的历史难以用三言两语来还原。简单来说,从 13 世纪到 18 世纪,

这里一直都是立陶宛大公国政治、行政和文化中心。18 世纪末立陶宛丧失主权,

被俄国统治后,这座宫殿被沙皇政府摧毁。

200 年后,历史还原了它的本来面目,立陶宛大公宫殿得以重建,并焕发

新生。当然,重建之路是漫长而曲折的。20 多年里,工作人员在一个面积两公

顷余的区域内进行了细致的考古挖掘,发现的考古材料之丰富使最坚定的怀疑

论者也不得不感到震惊。这片区域的文化层深 8 米,出土超过 50 万件文物。

在考古发掘初期,人们就如何保护这片遗址进行过漫长而充满争议的讨论,

最终由立陶宛共和国议会出面才终止了争论。2000 年,议会通过了一项法案,

确定了大公宫殿重建事宜及其功能定位。

重建大公宫殿面临的第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找到适当的技术解决方案,

将发掘出来的砖石融入博物馆空间,从而在原址对考古遗产进行展示。最终,

选取了塔架式的当代设计方案。这座建筑没有地基,全靠深入地下 20 米的钢筋

混凝土柱支撑。大公宫殿建筑结构简约,形似一个“罩子”,其外观具有文艺复

146

智慧博物馆建设

兴风格,完全使用原始材料建造而成。

立陶宛大公宫殿国家博物馆成立于 2009 年,当时重建工作尚未完成,而

为配合立陶宛的千年庆典,2009 年博物馆举行了一个象征性的开馆仪式。四年

后,博物馆开馆,部分区域向观众开放。直至 2018 年,建筑整体完工。现在,

立陶宛大公宫殿国家博物馆已经全面开放。

2019 年,博物馆迎来十周年庆,博物馆全体员工都为过去十年所取得的成

就感到无比自豪,这些数据就是最好的证明:总面积 1.35 万平方米(78.5% 为

展厅);8 个常设展览,分 4 组呈现;参观者 200 万人次;1.7 万次导览服务;

超过 8000 次教育活动(工作坊);超过 1300 场活动;84 项展览;85 份出版物。

博物馆成立之初,我们就面临一个问题 — 是否要把立陶宛大公宫殿国家

博物馆建设成智慧博物馆?文物保护和为参观者提供智能服务究竟孰轻孰重?

此时,对博物馆情况进行评估就显得尤为重要 — 这是一个原址上建立的博物

馆,同时不要忘记,是现代科技在帮助我们保护这一遗产。例如,博物馆的照

明系统可以通过智能手机控制。馆内拥有非常现代化的安防系统,一旦有人进

入非开放区,它会立即向博物馆警卫人员发送信号,却不会发出恼人的噪音干

扰参观 …… 因此,最主要的任务是让智能服务与历史遗迹和谐发展。

博物馆团队最初的智能创意成果是一个讲述历史的三维视听作品“我们很

强大,立陶宛”,旨在传达立陶宛大公宫殿国家博物馆的使命 — 成为立陶宛

悠久历史的国家传统象征、民族的骄傲。这一作品用现代科技和生动的叙述呈

现立陶宛的历史,是一部好莱坞式的三维视听作品,于博物馆庭院内墙播映。

作为立陶宛的象征,影片的主要“演员”是一棵橡树。作品首映时还安排了有

趣的配套活动,立陶宛男声少年合唱团 Ąžuoliukas(意为“小橡树”)在现场演

唱了一首感人的流行歌曲,演出时,写着祝福语的橡树叶从空中纷纷飘落。

老实说,这一作品的制作过程充满艰辛。演出由来自不同国家的 34 位创作

者共同制作完成,其中 10 位是立陶宛人。为了这部作品,他们的足迹遍布欧洲、

北美和南美三大洲,从乌克兰到遥远的智利,夜以继日地工作了 5000 个小时。

作品中的动画全部是真实历史的重现,团队不仅为一些场景专门编写了特殊的

计算机程序,还使用了超级计算机和复杂算法,将使用程序构建的场景转化为

视频影像。最终的效果非常令人满意,仅三天就有 2 万人观看了这部作品。

147

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文集

图 1、图 2 博物馆庭院外墙历史性三维视听作品“我们很强大,立陶宛”

148

智慧博物馆建设

图 3 使用 Oculus Rift Vive 虚拟现实眼镜体验三维虚拟旅程

在第一个智能项目取得成功后,博物馆团队决定使用科技手段呈现更为复

杂的展览。这里,首先介绍一个建筑展,该展试图清晰地呈现出各个历史时期

的不同砖石建筑层,这实在颇为不易。团队人员试图采用智能手段为观众呈现

出一段虚拟旅程。博物馆引进了 Oculus Rift Vive 虚拟现实眼镜。观众可以戴

上这款眼镜以 360°视角穿越几个世纪。

这一项目之所以比前一项目更为复杂,因为它涉及感官特效等特殊效果,

由来自美国、秘鲁、德国、匈牙利、白俄罗斯和立陶宛的创作人员共同完成。

其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为这个特殊建筑展览场所量身打造的,不适用于其

他任何地方。此项目能给观众带来比普通动画更为震撼的体验,从技术参数可

见一斑:它的动画负载比一般电影院高三倍,传递给观众的图像强度也比一般

影院高三倍。

此后,博物馆又陆续开发了其他智能项目,如使用三维动画影片介绍大公

宫殿博物馆;以图像形式呈现复原拱顶后的博物馆大厅,让游客可以想象拱顶

被摧毁之前宫殿大厅的华美;专为听障参观者开发了平板电脑导览;以及在展

览中应用二维码,等等。

智能元素对参观者很有吸引力,因此,博物馆的活动组织部门和教育部门

将其应用在博物馆特殊活动和教育项目中。

149

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文集

图 4 博物馆特殊活动中智能元素的应用 — 立陶宛大公宫殿国家博物馆成立十周年庆祝夜场

图 5、图 6 3D 打印模型的全息图等智能元素在教育活动中对观众颇具吸引力

150

智慧博物馆建设

拉穆妮·维斯莱特

立陶宛大公宫殿国家博物馆联络部主任

教育背景:

2003 年  立陶宛希奥利埃大学 文字学学士

2004 年  立陶宛希奥利埃大学 新闻学学士

2005 年  立陶宛希奥利埃大学 文字学硕士

曾接受培训:组织领导培训项目(2011-2012);组织与领导力变化管理

(2011); 注 意 力 保 持(2017); 导 论(2017-2018); 谷 歌 广 告(2018); 打

造博物馆形象:公关与营销(2018)

;文化领域的现代媒体与信息素养(2018)

战略沟通与打击虚假信息(2019)。

职业经历:

2003 年至 2005 年  UAB 广播节目编辑

2005 年至 2010 年  UAB 记者、副主编、主编

2010 年 

立陶宛大公宫殿国家博物馆  联络部主任

2010 年 

UAB 迪那传媒集团媒体组  副主编

2010 年至 2012 年  立陶宛内政部  部长顾问

2013 年 

拉塞尼艾市  公共关系专员

2013 年至今 

立陶宛大公宫殿国家博物馆  联络部主任

学术成果:

2013 年 9 月至 2018 年 6 月任立陶宛应用科学大学讲师。2018 年 3 月至

今参与比利时托马斯莫尔大学“伊拉斯谟 +”讲师计划,针对“立陶宛旅游业

沟通”以及“社交网络中意见领袖沟通的变化”进行经验分享与讲座。2017 年

151

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文集

5 月参与比利时阿特威尔德大学“伊拉斯谟 +”讲师项目,针对“组织与意见领

袖的沟通”进行经验分享与讲座。2009 — 2017 年为公共关系领域各组织开展

培训与实践讲习班。

152

智慧博物馆建设

立陶宛大公宫殿国家博物馆

立陶宛大公宫殿国家博物馆于 2009 年在重建后的历史宅邸 — 维尔纽斯

低地城堡中落成,2019 年迎来十周年馆庆。博物馆旨在收藏、保护、修复、研

究、诠释并展示立陶宛大公国及其历代君主留下的历史与文化遗产,特别是哥

特时期至巴洛克时期丰富而重要的考古文物、欧洲装饰艺术品与美术作品,以

及立陶宛语言学方面的重要资料。

维尔纽斯低地城堡位于维尔纽斯市中心,于 2013 年向游客开放,现已成为

立陶宛最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城堡的特殊历史地位阐释了立陶宛大公宫殿国

家博物馆的使命 — 再次成为立陶宛悠久历史的国家传统象征,成为民族的骄

傲,成为公民教育与激发历史意识的中心,成为凝聚世界各地立陶宛人民的纽

带,以及成为举行国事庆典、宣传立陶宛及其历史遗迹的重要场所。为了达成

使命,立陶宛大公宫殿国家博物馆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包括:发行出版物、创

新教育活动与导览路线、举办演出以及策划常设展览和临时展览等。

153

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文集

建设智慧博物馆

— 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

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馆长 马修·特林卡

我们正在迎来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如克劳斯·施瓦布所言,第四次工业革

命对人类生活和体验的影响具有变革性也有不确定性。这次革命以融合数字技

术与物理领域为特征,通过提高自动化程度、机器操作、机器人技术、人工智

能、纳米技术和物联网,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和认识世界的方式。

本人同很多人一样,认为这些变化将使博物馆的重要性愈发凸显。这类机

构的独特优势是双重的。首先,博物馆的历史使命 — 研究、收集、记录和阐

述对人类具有重要意义的事物 — 赋予博物馆很强的沟通能力。其次,博物馆

通过开展工作赢得了公众的高度信任和较高的社会评价。这两项优势将有助于

博物馆应对第四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大量挑战,而这些也恰恰是我们抓住机遇

和发挥潜力的核心。

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于 2001 年对外开放,致力于讲述澳大利亚国家的故

事。博物馆建筑屡获殊荣,其建筑风格直接表达出未来的多种可能性。其设计

灵感来自布尔字符串,这是一种真假状态的代数表示,是计算机处理和数字时

代的理论基础。仔细观察博物馆建筑物,可以发现布尔字符串串联起建筑各部

分,并确定了建筑的形状。由此,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的后现代建筑本身内化

了第二次机器革命的逻辑,同时通过编码的形式揭示了澳大利亚生活的主题和

观念。

154

智慧博物馆建设

图 1 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布尔字符串

从这方面来看,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通过其外观的人工设计性能已向世界

彰显其作为“智慧博物馆”的特征。此外,在博物馆的视听和多媒体体验方面,

博物馆在实践之初就采用了一系列最前沿的数字技术。多年来,博物馆借助媒

体中心开发电视节目,电视台可以在博物馆进行现场制作。博物馆还使用一系

列基于屏幕的技术吸引观众,馆内设有一个沉浸式剧场,并且利用漫游机器人

使不在现场的国内观众能在家里或教室的屏幕上通过虚拟形式“参观”展厅。

图 2 使用漫游机器人增强观众体验

155

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文集

目前,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已经着手制定一项总体规划,以应对第四次工

业革命,并力图成为协调“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互动的公共中心,该规

划将推动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成为一间“更智慧的博物馆”。这意味着我们将在

“物联网”背景下,从概念上和物理上重塑机构,“物联网”正在改变人与物之

间的关系以及人对物的体验。现在,通过对我们能得到的观众数据和标志符进

行处理,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能够使物品“了解”自我并向观众“揭示”自我。

我们必须拥抱数字时代所带来的机遇,对于希望与博物馆建立双向对话关系的

观众,博物馆能够为其在物理和虚拟两个层面提供专门定制的体验和信息,而

不是让观众简单地消费博物馆的常规服务。

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斥资 2.66 亿澳元的建设计划的核心在于创造一个新的

“物剧场”,“物剧场”横跨“真实”和“虚拟”,展示来自本馆的伙伴机构澳大

利亚国家电影和声音档案馆的实物藏品和视听资源,并且通过自动观众信息系

统,按照观众需求,向其提供整体增强现实和体验。这一新设施面积约 5000 平

方米,将实现全网络覆盖,以便观众可以全年无休、全天候远程访问展厅,并

且拥有亲临现场一般的参观体验。我们还将向移动和手持设备用户提供个性化

内容,支持他们在参观前、参观中和参观后与博物馆进行互动。

图 3 全新设施“物剧场”概念图

156

智慧博物馆建设

此外,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还计划将这个新设施与数字创意企业和新兴创

意企业等更加广泛的外部社区联系起来。博物馆坚定地认为,在第四次工业革

命的转型时代,博物馆丰富的内容资源将有助于在更加广泛的知识经济中拓展

商业机会。因此,“物剧场”的开发将对数字创意领域小型新兴企业在办公空间

和能力发展方面提供支持,这将有助于开发新的学习和信息体验,从而扩大观

众群和市场,使之不仅停留在传统上支持博物馆活动的人群上。

“物剧场”项目与博物馆线上、线下空间的其他改建项目均紧密结合。这些

建设项目旨在重新描述博物馆与公众之间的关系,使公众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博

物馆的工作当中。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以其高参与度而著称,强调与馆外兴趣

群体共同创作。这一点特别体现在博物馆近期与澳大利亚原住民群体共同策划

的展览之中,诸如荣获奖项的“歌之径”项目。博物馆在传统展示中融入沉浸

式体验,使观众以“学习伙伴”的身份参与其中。在这些项目中,博物馆展现

出与观众进行双向对话的决心,以及向观众学习的意愿。在更广泛的群体中博

采众长和文化知识是建设“智慧博物馆”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图 4 博物馆与澳大利亚原住民群体共同策划的 “歌之径”项目

157

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文集

制定 2030 年总体规划时,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认为围绕核心使命达成共

识非常重要,这将引导博物馆紧跟 21 世纪潮流并参与其中,实现宏伟蓝图。博

物馆的基本职责是,在地球上广阔的人类和自然生命史背景下讲述澳大利亚的

故事。澳大利亚大陆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延续至今的人类文化的发源地 — 澳

大利亚土著人的故事可以追溯到 65000 年前。澳大利亚由来自 200 多个国家的

人民组成,在过去的 250 年中,他们选择这片大陆作为自己的家园。总之,这

是一个了不起的故事,作为澳大利亚人,我们为讲述从古至今人类行动和经验

的全球叙事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也要求我们将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建成

“智慧博物馆”,以便使叙事更为有效并持之以恒。

图 5 2030 年总体规划设计概念图

158

智慧博物馆建设

马修·特林卡

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馆长

教育背景:

1993 年  西澳大利亚大学 历史学专业  一等荣誉文学学士

2010 年  悉尼大学 哲学博士

职业经历:

1998 年至 2001 年  西澳大利亚博物馆 历史部策展人

2001 年至 2002 年  西澳大利亚博物馆 博物馆关系经理、历史部策展人

2003 年至 2005 年   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 高级策展人(收藏和展厅运营、

内容策划)

2006 年至 2013 年  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 助理馆长(收藏、内容和展览)

2013 年至 2014 年  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 代理馆长

2014 年至今 

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 馆长

学术成果:

专著:

与安德里亚·盖纳、安娜·哈布希合编《国家:西澳大利亚土地与人民展

望》,珀斯,西澳大利亚博物馆,2002 年;

与伊尔玛·马蒂努齐·奥布赖恩、琼·博蒙特合编《疑云密布:20 世纪澳

大利亚的拘禁》,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出版社,2008 年;

《伦敦边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首都对澳大利亚人的呼唤》,文集待出版。

期刊:

《 阈: 历 史 与 文 化 研 究 期 刊》 联 合 创 始 编 辑, 西 澳 大 利 亚 大 学 历 史 系,

1995-1999 年。

159

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文集

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

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是一家公立机构,成立于 1980 年,2001 年在位于堪

培拉阿克顿半岛的现址开放。博物馆旨在发展并保存国家历史收藏以保护国家

利益,重现澳大利亚丰富、多样的历史。博物馆目的在于向澳大利亚介绍世界

文化,并向世界展示澳大利亚的历史与文化。

为此,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积极保护并拓展馆藏,与国内外观众分享澳大

利亚的人文历史和风土人情。

作为国家机构,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致力于讲好全体澳大利亚人民的故事,

保存澳大利亚原住民的历史与文化。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是国家话语体系中值

得信赖的声音,被公认为澳大利亚首要文化圣地。

迄今为止,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是唯一一家有能力全面展示澳大利亚古今

通史的机构。

160

智慧博物馆建设

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的使命和功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代表 欧敏行

此次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是博物馆之间的一次重要交流。习近平主席曾经

多次阐释文明交流的重要性,他认为不同文明之间应该进行交流,“要以文明交

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博物馆是记载人类记忆、历史及身份认知的特殊

场所,是发展与和平不可或缺的支持者,因而备受瞩目。现在有很多博物馆开

展的文化传播和教育项目都涉及创意产业。促进博物馆在这方面的交流,解决

相关社会问题,增加公众参与度,促进文明对话,以及实现和维护文化的多样

性有助于落实《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这同时也是文化发展议程。

博物馆就像一个珍宝盒,并且细分为不同类型,如文化类博物馆、科技博

物馆、社会博物馆及智慧博物馆等。我们需要探寻更多方式来保障博物馆的智

慧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展了大量博物馆相关项目,同时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

国家开展合作,因为它们都需要博物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致力于通过增强社

会凝聚力,提高社会参与度,让更多当地人参与博物馆的发展,其中,残疾人

及弱势群体同样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博物馆的保护

和修复工作。如在一些战后国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希望通过博物馆项目,帮

助当地进行战后重建,解决冲突后人们的困扰。事实上,博物馆正从中扮演重

161

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文集

要角色,成为他们心中的美好之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积极参与博物馆能力建设、藏品管理等方面工作。最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博物馆的藏品进行了重新解读,即博物馆如何与公众进行

互动,让相关者间能够相互沟通,以促进知识的宣传和获取。

(一)博物馆的内容和使命

2015 年,为保护和促进博物馆藏品的多元性及其在社会上发挥作用,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呼吁博物馆积极行动起来,鼓励参观者保持平和的心态进行学习,

博物馆不应一味坚守老派的传统的做法,于原地被动等待参观者的到来。现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博物馆管理者强调:博物馆应该主动去接触社会,更加积

极主动地传递知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这是博物馆在一个知识社会中应

起到的基本作用。

(二)对博物馆的建议

编制公务手册;更好地促进文化多样性,尊重并包容多种文化;促进社会

和谐,增进对各种文化的包容性,而非掠夺侵略行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织

了多场高级别博物馆论坛,并发表宣言,号召博物馆发挥突破性作用。博物馆

应该积极保护历史遗产,消灭冲突,发挥应有作用,更好地与社会互动,促进

国际合作,加强互相了解。博物馆应该更加智慧,对于我们而言,智慧指的是

拥有更强的讲述能力,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更重要的是让博物馆覆盖更广泛的

人群,突破障碍,让所有潜在参观者切身感受到博物馆的魅力。

我们应借助网站、数字化展览破除空间局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希望博物

馆更加开放,打破现有物理障碍,通过提供普惠服务,让残障人士也能到博物

馆参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希望博物馆克服语言等文化障碍。世界各博物馆不

应过分求同而丧失自我,还应与公众保持交流与沟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希望

博物馆保留各自的文化多样性,并帮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寻求共识,换位思考,

彼此理解。只有这样,博物馆才能够超越边界,跨越障碍。技术能够起到促进

作用,但博物馆不应使用技术去制造新的障碍。无论是拥有信息或通信技术的

人,或是尚不具备任何技术的人,都应做到这一点。博物馆不愿制造新的偏见。

就像一个人可能只在其社交媒体账户上展现积极的一面。然而,我们依旧有必

要拥有不同的声音与见解,这才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博物馆界所需要的智慧

博物馆。

的确,智能可以发挥很大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希望创造一种沉浸式体

162

智慧博物馆建设

验,帮助建设不同于传统博物馆的智慧型博物馆,让人们更好地与文化遗产进

行互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希望人们更多地了解博物馆藏品,帮助他们了解藏

品背后的历史背景,更好地提高公众对于文化和自然遗产价值的认知。无论公

众身处何处,都能够看到这些遗产,这使人们能以更轻松的方式为这些文化遗

产的保护和交流做出贡献,从而促进各国人民在文化交流和互学互鉴方面的沟

通,最终得以促进和平。智慧博物馆能够更好地推动世界各地不同国家博物馆

间的技术合作,构建合作网络。智慧博物馆让人们更加智慧。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非常重视博物馆之间的合作,希望博物馆之间互相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

能加强文化交流,促进文明对话,提高公众意识,进一步落实联合国《2030 年

可持续发展议程》,充分挖掘博物馆潜力,促进社会融合,增进文化自信。

163

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文集

欧敏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代表

教育背景:

1984 年 巴西米纳斯吉拉斯联邦大学 经济学学士

1990 年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 金融学硕士

1995 年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 工商管理学博士

职业经历:

1995 年至 1999 年 巴西卡布拉尔皇家基金会商学院(贝洛奥里藏特)

级项目经理

1996 年至 1998 年 巴西科技部下属技术教育与就业委员会 兼职

2000 年至 2001 年 巴 西 IBMEC 商 学 院( 贝 洛 奥 里 藏 特) MBA 项 目 执

行协调员、执行教育处主任

2001 年至 2006 年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巴西利亚) 项目官员

2006 年至 2009 年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办事处(美

国) 高级项目顾问

2009 年至 2010 年 联合国训练研究所(瑞士) 副主任

2010 年至 2014 年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执行办公室 成果顾问

2014 年至 2015 年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业绩监控分析小组 项目经理

2015 年 12 月 1 日至今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 代表

主持联合国战略规划网,同时担任结果导向管理联合检查组小组成员,以

及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标机构间专家组观察员。

164

智慧博物馆建设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的简称,英文缩写为 

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致力于推动各国在教育、科学和文化领域开展国

际合作,以此共筑和平。联合国大会于 2015 年通过了《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

程》,教科文组织开展的各项目将助力实现该议程中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政府的政治或经济措施并不足以获得人民长期的鼎力支持。对话和相互理

解是建立和平的基础,人类智慧与道德的团结是建立和平的前提。

在此精神指导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积极发展教育手段,消除仇恨,倡导

包容,培养全球公民。教科文组织致力于确保每个儿童和公民都享有接受优质

教育的机会。教科文组织通过弘扬文化遗产,倡导文化平等加强各国之间的联

系。教科文组织促进科学计划与政策,以此作为发展与合作的平台。教科文组

织支持言论自由,这不仅是一项基本权利,同时也是保证民主与发展的关键条

件。作为孕育思想的摇篮,教科文组织帮助各国落实国际准则、管理各项促进

思想自由交流和知识共享的计划。

165

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文集

智慧博物馆引领博物馆发展新时代

中国国家博物馆党委书记、副馆长 单威

一、建设智慧博物馆成为博物馆发展的大势

博物馆是新技术的试验场。关于智慧博物馆的概念和内涵,业内有很多观

点。我认为,智慧博物馆就是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AI、VR、AR 等

一系列现代科技手段实现博物馆藏品保护、展览展示、社会教育、学术研究等

业务的智能高效运转,形成“人 + 物 + 应用 + 管理”的博物馆运行体系。在世

界范围内,建设智慧博物馆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自 2012 年法国卢浮

宫与 IBM 合作建成了欧洲大陆第一个智慧博物馆后,各国博物馆都在大力推进

智慧博物馆建设。当前,中国博物馆正在经历由信息化、数字化向智慧化转型

的关键阶段。早在 2014 年 3 月,中国国家文物局就支持 7 家省级博物馆作为试

点单位,开始智慧博物馆实践探索。2017 年,中国进一步将智慧博物馆纳入规

划,明确提出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研发智慧博物馆技术支撑体系。2018 年中国

国家博物馆开始启动“智慧国博”项目,旨在消除内部之间的信息孤岛,实现

各个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2019 年 3 月,故宫博物院和华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共同打造“5G 故宫”。此外,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大型博物馆都在进行

智慧博物馆探索。

中国博物馆界之所以兴起智慧博物馆建设热潮,我想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社会公众对博物馆文化的旺盛需求促使博物馆不得不向智慧化方向发

166

智慧博物馆建设

展。在中国,2012 年全国博物馆数量为 3866 个,2017 年底增长到 5136 个,

增长了 32.9%,博物馆年参观人次从 2.8 亿增长到近 10 亿。以中国国家博物馆

为例,2018 年夏天单日最高接待数量将近 6 万人,参观的舒适度受到严重挑战。

面对社会观众与日俱增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博物馆只有向智慧化转型,才能有

效提升服务能力,改进观众体验,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文化需求。

二是智慧博物馆建设成为优化藏品和展览管理的有效途径。当今博物馆的

藏品越来越多,很多大型博物馆藏品数量动辄达到数百万件。中国博物馆的藏

品数量从 2012 年的 2318 万件 / 套增长到 2016 年的 3329 万件 / 套,从 2008

年到 2017 年平均每年要推出 25000 ~ 30000 个展览项目。这样规模庞大的藏

品数量和展览数量,必须借助信息化手段,才能使藏品管理更加科学高效,让

文物活起来,才能使展览方式更加智能多元,拉近展品和观众的距离。

三是全球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为博物馆向智慧化转型提供了可能。我们现在

运用大数据手段,不仅可以统计一个时段内参观博物馆的总人数,还可以对观

众的性别、年龄、偏好进行数据分析,进而加强观众服务的针对性,改善观众

体验,提升服务质量。2018 年 5 月 18 日国际博物馆日当天,中国百度公司与

中国国家文物局发起“AI 博物馆计划”,利用智能搜索、智慧地图、图像识别、

语音交互导览、机器翻译、AI 教育等功能模块,为观众提供智能化服务。你在

逛博物馆,对着展品拍个照片,就可以识别文物叫什么名字,在什么地方发掘,

前世今生都可以呈现出来,这是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的可能性。

二、智慧博物馆建设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智慧博物馆给博物馆带来新的机遇,代表了未来一个时期博物馆的发展方

向,但一些问题和挑战也不容忽视。

一是智慧博物馆建设仍然缺乏统一的标准。目前,智慧博物馆到底应该建

成什么样子才能称得上智慧,有哪些构成要素才能支撑起博物馆的管理、运行

和维护系统,应该以什么样的设计理念应对未来新技术的更新换代,没有明确

的答案,特别是在技术、运维、管理等多个方面缺乏统一的国际标准。

二是传统博物馆的发展理念和管理思维难以适应智慧博物馆快速发展的需

要。在中国,以前很多博物馆之间各自为政,博物馆内部的藏品管理、展览策

划等很多工作也各成体系,互动联系比较少,效率低,导致数据共享难、业务

协同弱、参观体验和管理服务不佳。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传统博物馆

167

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文集

在保护、研究、展示、服务社会等方面的工作创新步伐都远远滞后于社会信息

化发展步伐,制约了智慧化博物馆的发展。

三是人才和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智慧博物馆建设急需一批懂文物、懂技术、

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而现在,我们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博物馆人员知识结构

相对比较单一,懂文物的可能不懂管理,懂管理的又不懂技术,复合型人才的

培养是一个比较长期的工作,很难适应博物馆的智能化发展步伐。

四是智慧博物馆发展不平衡。由于世界各个国家、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

距比较大,信息技术发展普及的程度也存在非常大的差别,进而导致智慧博

物馆发展的不平衡。在这种背景下,建设智慧博物馆方面的沟通和交流就存

在比较大的困难,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博物馆和中小型博物馆面临的困难就

更多。

三、关于智慧博物馆建设的倡议

一是加强智慧博物馆建设标准的探索与合作。在推进博物馆信息化建设合

作方面,应建立统一的行业技术标准,促进博物馆间数据的联通、应用与互鉴,

用信息技术推动跨界融合。目前,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在全力推进智慧国博建设,

到 2021 年初步建成设施智能化、数据融合化、管理高效化、服务精准化、安防

协同化的“智慧国博”运营服务体系,显著提升全面感知、互联共享、智能处

理、融合应用水平。在建设过程中,我们逐渐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体会,愿同世

界各国博物馆一道共同探讨智慧博物馆发展的新方向,推动各国博物馆可持续

高质量发展。

二是联合培养专业人才,加强技术人才合作。智慧博物馆建设需要的是知

识结构立体化、多样化的人才,这种人才仅依靠学校的教育体系是培养不出来

的,既需要大学教育打下坚实专业基础,也需要多年的博物馆实操经验,以及

博物馆之间互学互鉴、优势互补。中国国家博物馆愿同各与会博物馆一道,探

索联合开展新的培训项目,或者相互开放已有的人才交流项目,共同培养建设

智慧博物馆急需的复合型人才,就文物保护、藏品数字化、展览策划、社会教

育等业务开展全方位合作。

三是加强博物馆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合作、开放、共享,可说是丝路精神

恒久不变的底色,技术共享,优势互补是信息技术发展的特征。我们希望全球

博物馆馆长论坛能够继续办下去,中国国家博物馆愿意搭建平台,成为世界各

168

智慧博物馆建设

国博物馆相互交流合作的会客厅,通过不同主题和形式的展览、论坛,让全球

博物馆信息高效互通、高度共享,让智慧博物馆的成果惠及更多的博物馆和观

众,让人类多元文明绽放璀璨光彩。

169

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文集

单威

中国国家博物馆党委书记、副馆长

教育背景:

大学本科学历  文学学士

职业经历:

1984 年 8 月至 1988 年 11 月  国际政治学院政治辅导员、教师

1988 年 11 月至 1994 年 4 月   历任中央纪委机关党委干部、副主任干事、

主任干事

1994 年 4 月至 2011 年 6 月 

历任中央纪委中国纪检监察报社主任科员、

总编室副主任、总编室主任、副总编辑

2011 年 6 月至 2014 年 12 月   历任中央纪委中国方正出版社总编辑、社长

兼总编辑

2014 年 12 月至 2018 年 3 月   任中央纪委驻文化部纪检组副组长(正局长

级)

2018 年 3 月至 2018 年 12 月   任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文化和旅游部纪检监

察组副组长(正局长级)

2018 年 12 月至今 

任中国国家博物馆党委书记、副馆长

170

智慧博物馆建设

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代表国家征集、收藏、保管、展示、阐释能够充分反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代表性物证的最高机构,是

国家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和文化客厅。2012 年 11 月 29 日,习近平总书记率

领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来到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基本陈列,发

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号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这里

扬帆启程。

中国国家博物馆现有藏品数量 140 余万件,涵盖古代文物、近现代文物、

图书古籍善本、艺术品等多种门类。拥有展厅 48 个,建筑面积近 20 万平方米,

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展览包括基本陈列、专题展览、临时展

览三大系列,构成涵盖基本陈列、专题陈列、重大主题展览、精品文物展、考

古发现展、经典美术作品展、地域文化展和国际交流展的展览体系。2018 年国

家博物馆观众人数达 861 余万人,创造观众参观历史新高,是世界上最受欢迎

的博物馆之一。

171

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文集

智慧博物馆的应用发展

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副馆长 杨源

博物馆是面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见证物的公益性文化传播机构,

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以收藏、保护和展示为职能。近些年又提倡以人

为本,“以人为本”理念所倡导的是将博物馆原来对“物”的守护,进而发展到

对“人”的关注,有了质的转变,并推进了博物馆的当代发展。中国目前已有

近 77 万处不可移动文物,1.08 亿余件可移动文物和 5 千多座各类博物馆。每

年举办展览超过 2 万个,参观人数约 7 亿人次。物和人有如此庞大的数字,但

在文化服务供给方面却存在差距,因此需要提升,需要智慧博物馆。随着社会

公众文化需要层次的提高和全球信息技术的发展,智慧博物馆建设已成为当代

中国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势。以下笔者从四个方面就智慧博物馆的应用发展进行

讨论:智慧博物馆从何而来、智慧博物馆的以人为本、智慧博物馆的智慧构成、

智慧博物馆的经验案例。

一、智慧博物馆从何而来

作为公众角度下的传统博物馆具有独特的职能与目的。传统博物馆的职能

包括收藏、保护、展示,目的包括教育、研究、欣赏。作为管理者角度下的传

统博物馆职能划分,主要有内部职能与外部职能两种。内部职能包括文物及信

息资料的收集保管、整理研究;外部职能包括展览、教育和服务观众。这种管

172

智慧博物馆建设

理者角度下的传统博物馆职能设置,采取以物为核心的线性工作流程,而当今

观众更加注重的是体验。

所以,博物馆从业人员与公众所感受的博物馆是不尽相同的,如果忽视公

众服务的目的或缺少公众需求响应,会造成博物馆供给服务在技术、数据和产

业方面的供需严重失配。为了增加这种互动,我们需要让文物“开口说话”,让

文物“活”起来。如何让文物活起来,我们应先从公众的需求开始做起,以人

为本。这里的“人”指的就是观众,我们称之为公众,而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应

该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智慧博物馆的以人为本

为 了 做 到 以 人 为 本, 智 慧 博 物 馆 需 要 强 调 智 能 体 验、 智 能 服 务 和 智 能

管理。

智能体验是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让观众参观展览、感受文物、获取知识,强

调对信息的实时采集、自动采集、按需采集。

智能服务是通过互联网向观众提供无所不在的服务,做到网络联通对象的

广泛性及网络联通方式的多样性。

智能管理是对博物馆藏品、观众等信息实现精细化管理、大数据分析以及

基于大数据和运算的智能化应用。

公众需要什么?公众需要更好的展示方式来参观展览、感受文物、获取知

识,公众需要无所不在的服务。博物馆需要什么?博物馆需要对藏品、展览和

观众信息进行精细化管理。所以,博物馆通过对信息的精准采集,通过网络联

通对象的广泛性、网络联通方式的多样性,通过大数据分析,并基于大数据和

运算的智能化应用,以期实现智能体验、智能服务和智能管理的目的。

三、智慧博物馆的智慧构成

基于上述对于博物馆的智能需求,于是有了智慧博物馆的概念:智慧博

物馆是以数字博物馆为基础,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构建的以全面

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为特征的新型博物馆形态。总

之,就是将博物馆的智能技术应用在博物馆的发展中,使之成为博物馆的发展

之道。

智慧博物馆对传统博物馆的意义在于:以系统化的管理方式提升管理效率,

173

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文集

利用互联网的支持提升公众服务水平,以高科技的展示方式提升公众体验感,

利用文物数字化优化藏品保护。总体来说,是对传统博物馆在服务、管理、展

示、保护、体验等方面的智慧升级。其主要运用大数据、物联网和智能感知等

技术。

1. 大数据:通过人脸检测跟踪、关键部位识别判断人流量和停留时间,以

身份识别等技术保障安全,对参观人员信息数据进行汇总分析。

2. 物联网:通过将手机与现场智能设备相连,产生物与物的连接,为公众

带来“线上 + 线下”的互动体验。

3. 智能感知:通过机器的深度学习去感知人的动作、语言等,让公众直接

感受到文物的温度。

从笔者调研过的一家智慧博物馆来看,它的构成被分为了四个层次,应用

层直接面对的是人,然后通过数据层的收集与分析,通过通信技术传至感知层,

最终带来的便是智慧。

四、智慧博物馆的经验案例

随着智慧博物馆的发展,以物联网、云计算、智能融合应用等新技术为特

征的新型博物馆在中国日渐兴起。在此笔者与大家分享几个智慧博物馆的经验

案例。

1. 湖北武汉云旅游客厅。该客厅是一个集文化艺术品展览、商业集群为一

体的世界级城市文化地标,并具有智慧博物馆的功能,让人感受到智慧博物馆

的优势。武汉云旅游客厅项目中融入了“AR/VR 高科技 + 文化旅游 + 数字展

示 + 创意策划 + 云计算 + 大数据”等科技成果,开启了大数据云旅游展馆的先

河,带动了整个湖北省的旅游经济。

2.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该馆有三个亮点:其一,嵌入最尖端的物联网网

关模组,结合传感器本身,可以将模块集成得很小,便于三峡博物馆临展厅布

展内容的二次更换。其二,基于 Wi-Fi 的数据通信,不用单独再设数据线,所

以在模块的数量上没有上限的限制,可随意增减。其三,结合物联云服务平台,

平台本身基于物联网的云架构,所以高安全性、高数据量的通讯次数不会让服

务器崩溃。该馆中嵌入了尖端的物联网网关模组,结合传感器,通过 Wi-Fi 连

接云服务平台,当参观者靠近并停留一定时间,这些微型传感器便会进行智能

判断,将有效时间段进行累加,进行智能化过滤,并最终通过无线 Wi-Fi 模组,

174

智慧博物馆建设

上报到后台管理系统,最终形成准确的客流数据,方便运营者的管理工作。

3.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该馆展厅使用了智慧型服务机器人,它承担

了博物馆的导览、讲解任务,从而降低劳动力成本。机器人具有人脸识别及验

证、潜在客户信息收集、语言模式切换等功能。同时该馆嵌入了 VR 技术,让

观众身临其境体验水下考古,从而加深对水下考古科技的认识,并在电梯口的

空间打造环幕,播放数字影片,展示南海美丽丰饶的海底世界,给观众带来强

烈的视觉震撼。环幕中加入了智能引导,让小观众与鱼互动,孩子们特别开心。

参与和互动是最能吸引小观众的。

智慧博物馆是近年来在数字博物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概念,在我国尚

处于兴起和探索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利用现有技术对数字博物馆进行转型,

逐渐打造新型的智慧博物馆。在当今多向互动传播的新时代,基于物联网、移

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科技基础的“智慧”概念已迅速进入到社会各

行业的发展潮流中,智慧博物馆的建设正是这一潮流的体现。随着世界信息

技术的发展,智慧博物馆的建设已成为全球趋势,期待中国博物馆能走得更快

更远。

175

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文集

杨源

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副馆长

个人简介:

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曾任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馆长、教授。兼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局

文物保护与技术咨询专家、中国博物馆协会服装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民族服

饰研究会会长、中国科技史学会传统工艺研究会副会长等。长期从事博物馆建

设与运营工作以及中国民族服饰和传统织绣工艺研究,学术成果丰硕,是博物

馆领域的专家。

176

智慧博物馆建设

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

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是以妇女儿童为主题的博物馆,集收藏、展览、研究、

教育和文化交流等职能于一体,是引导社会尊重女性、关爱儿童、关注妇女儿

童事业发展的窗口和文化交流的桥梁。

博物馆位于北京东长安街主干线北侧,建筑面积约 3.5 万平方米,常设展览

分为妇女和儿童两大主题,共 6 个基本陈列和 3 个专题展览;涉及书画、服饰、

织绣、陶器、瓷器、铜器、玉器、金银器、玩具等多个门类,涵盖了自旧石器

时代以来的各个历史阶段,反映中国妇女儿童生产生活、近现代中国妇女在民

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伟大历程中做出的杰出贡献、新中国妇女儿童事业发展成

就以及中外妇女儿童文化交流方面内容。此外,还常年举办各类寓教于乐、丰

富多彩的临时展览。

177

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文集

上海交通大学文博场馆信息化建设的

实践与探索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 张凯

21 世纪以来,中国博物馆迎来了增长最快的一个时期。在 2019 年“5·18

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开幕式上,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公布了一组

数据:“截至 2018 年底,全国博物馆达 5354 家,比上年增加 218 家。

”而这一

数据和十年前国家文物局公布的 2008 年全国博物馆数量 2539 座相比,更是增

加了一倍多,可谓增长迅猛。“2018 年全国博物馆举办展览 2.6 万个,教育活

动近 26 万次,观众达 11.26 亿人次,分别比上年增长 30%、30% 和 16%,博

物馆成为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的重要部分。

”与此同时,中国的高校博物馆也有

了长足进步,在馆舍数量、办馆规模与质量上都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据不完全

统计,全国高校博物馆的数量大约在 300 座以上 A。其中,一批规模大、等级

高、社会影响面广的高校博物馆正在逐渐投入使用或筹建中,如 2016 年建筑面

积 3 万多平方米的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建成投入使用,开馆 2 年 1 个月就迎来

了 100 万名观众;2018 年山东大学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其建筑面积

4 万多平方米的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博物馆也竣工落成。此外,建筑面积达 2.5 万

平方米的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建筑面积 3.3 万平方米的中山大学综合

博物馆以及建筑面积 3 万平方米的上海交通大学文博楼等都正在筹建中。

A  引自 2012 年上海师范大学博物馆论坛,北京大学宋向光教授的论文《高校博物馆面临的挑战

与发展机遇》。

178

智慧博物馆建设

一、上海交通大学文博场馆概况

上海交通大学自 1996 年百年校庆之际创建交通大学校史博物馆以来,已

先后建成了程及美术馆、董浩云航运博物馆、钱学森图书馆、李政道图书馆等

专题博物馆和人物纪念馆。这些博物馆和纪念馆在宣传交大历史文化、传承交

大文脉、展示办学成就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为巩固和提升学校文化软实力

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2018 年学校各文博场馆入馆参观人数突破 50 万人次,

整体的展览展示、接待服务、学术研究和社会影响力都得到了快速提升。

表 1 上海交通大学文博场馆概况

开馆时间

员工

建筑面积

藏品数量

2018 年接待

博物馆名称

类型

(年)

人数

(平方米) (万件 / 套)

人次(万)

校史博物馆

1996

历史类

8

600

0.032

13

程及美术馆

1999

美术类

2

1200

0.015

1.7

董浩云航运博物馆

2003

科技类

2

1200

0.11

6

钱学森图书馆

2011

纪念馆

34

8188

6.18

27

李政道图书馆

2014

纪念馆

15

6500

8.6

2.4

(一)学校文博场馆的展览水平提升明显

交大文博场馆在国际博物馆日、校庆、重要校史人物纪念日等重要节点,

推出了一系列专题展览和纪念活动。如 2017 年 6 月份校史博物馆策划举办的

“学在交大 — 馆藏学生课业档案展览”,展览首次集中展出了档案馆历年征集

收藏的李叔同、黄炎培、钱学森等校友在校学习笔记、实验报告、试卷等课业

档案。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上海新闻频道、东方卫视等国内多家媒体纷纷报

道该展览,较好地宣传了交大“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求创新”

的优良教学传统,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钱学森图书馆 2016 年至 2018 年

分别推出的“思源飞天 — 逐梦苍穹的交大人”等三个专题展览,连续获得三

次上海市博物馆陈列展示推介精品奖。

(二)学校文博场馆的学术研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注重文博场馆学术影响力的提升,牵头举办了一系

列论坛和学术会议。2016 年以来,校史博物馆先后牵头主办了首届“全国高校

校史馆建设与育人论坛”、首届“全国高校文博场馆志愿服务与社会教育论坛

179

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文集

暨优秀讲解案例展示活动”等全国性学术会议和论坛,有力提升了上海交通大

学文博工作的学术声誉。2016 年以来,钱学森图书馆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钱学森手稿整理与研究(1955 ― 2009)”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钱学森回国档

案文献整理与研究(1950 ― 1955)”顺利结项,并双双获评“优秀”等次。

(三)学校文博场馆主题教育活动和志愿者工作亮点频出

钱学森图书馆紧紧围绕各类人群的特点和需求,注重群体的分众、年龄的

分层、活动的品牌塑造,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教育活动,不少活动已经在社会

上形成了良好的口碑。针对小学生等低龄儿童开设的“航天动手做 — 公益课

堂”主题活动已经持续 6 年,现已成为上海市青少年社会教育项目的样板,被

评选为“上海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优秀项目”。2018 年底,在钱学森图书馆内

举行的“我和我的祖国”歌曲快闪活动登上了央视的《新闻联播》节目。钱学

森图书馆与十余家单位和组织合作,形成了一支由热心公益的社会各界人士组

成的 230 余人高水平的志愿者服务团队。因出色的志愿服务,钱学森图书馆的

多名志愿者获得“上海市优秀志愿者”光荣称号;钱学森图书馆社会志愿者服

务队获得上海市“志愿服务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校史博物馆的志愿者队伍则

主要是针对交大在校学生,通过举办每年一次的校史演讲比赛,选拔讲解志愿

者,打造校史育人品牌,传播校史文化。

(四)学校文博场馆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影响逐步显现

交大文博场馆以海外巡展为突破口,主动走出去。如钱学森图书馆的“钱

学森事迹专题展览”2015 年走进美国加州理工学院,2017 年和 2018 年分别走

进俄罗斯科学院和莫斯科航空学院博物馆。同时,学校文博场馆还积极参与国

际博物馆组织,扩大学校博物馆影响力。2017 年开始,钱学森图书馆与国际博

协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合作举办的“高校博物馆国际培训班”,已经连续举

办了三届,培养了包括日本、中国香港地区的近百名高校博物馆专业人才。因

为合作举办培训班的卓越表现,2019 年,钱学森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开始进入国

际博协大学博物馆与藏品委员会的管理机构,担任相应职务。

为了进一步提升上海交通大学文博工作的层次与水平,2019 年 1 月,学校

决定筹建“上海交通大学博物馆”,并由学校档案馆负责前期筹建工作。该博物

馆定位是集收藏、陈列、研究、教学、学术与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博物馆。

上海交通大学博物馆(筹)将依托学校正在建设中的文博楼,作为主要办馆场

所。文博楼建筑面积 3 万平方米,其中文物库房 1200 平方米,文博展厅 5000

180

智慧博物馆建设

平方米(含二楼的校史展厅和一楼的临展厅),各类会议和公共空间 3000 多平

方米,大楼预计 2021 年 4 月建成投入使用。

图 1 上海交通大学文博楼效果图

二、上海交通大学文博场馆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上海交通大学文博场馆的信息化建设和专业博物馆相比,总体而言还处在

探索和起步阶段。近年来,学校各文博场馆依托学校良好的信息化软硬件条件,

根据博物馆藏品特点和展陈规律,在藏品管理系统开发、网上展陈和虚拟展厅

建设、微信平台和移动端展示、档案文物的大数据分析和应用等方面开展了积

极探索,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品牌,为博物馆信息化服务和在线展示奠定

了相应的基础。

(一)藏品管理系统

钱学森图书馆收藏的 6.1 万件文物藏品中 90% 是科学家钱学森的手稿、书

信。为了更好地提高藏品使用效率,维护藏品原件安全,钱学森图书馆联合

专业公司一起开发了针对科学家博物馆藏品特色的文物藏品管理系统,该系

统基本实现了包括藏品征集、藏品编目、藏品鉴定、藏品检索、藏品统计、账

目管理、库房管理等功能。这套藏品管理系统开发时形成了一些新的特点:面

向流程管理的系统设计,完善的藏品鉴定流程,多样化的藏品检索方式,定制

的藏品信息卡打印,藏品信息修改历史追溯等。系统基本满足了馆内在线检索

181

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文集

和查询功能,提高了藏品管理工作的效率,满足了藏品信息管理与利用的基本

需求。

李 政 道 图 书 馆 则 开 发 了“ 李 政 道 数 字 资 源 中 心”

, 该 中 心 由“ 史· 记”

“物·理”“授·业”“科·艺”“实·时”五大板块组成。包括李政道先生的生

活照片、书信、手稿、成果报告、视频、音频等多种媒体资料。对李政道捐赠

的资料进行了数字化加工,截至 2013 年 4 月开通之时共计完成 45 万页资料的

加工工作。对这些数字化资料,上海交大进行了编目,编目数据达 6.23 万条,

主题标引 8116 条。这些资源将采取授权发布的形式,通过审核的数字资源将逐

步在数字资源中心网站发布。此外,考虑到目前用户习惯使用多种移动终端设

备,李政道图书馆数字资源中心还考虑兼容各类终端设备的浏览。

(二)微信平台和移动端展示

随着网络带宽的跨越式提升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博物馆通过移动端进行宣

传和展示,已逐步成为国人普遍能接受的信息获取方式。近年来,校史博物馆

通过交大档案馆的微信公众号平台,围绕学校历史和校友成就,结合档案资料

和藏品故事,精心编排,开展宣传,效果良好。2017 年,学校档案馆微信公众

号获得全国高校档案界微信公众号影响力排行榜的第二名。钱学森图书馆则通

过二维码方式,在馆内实现了主要展品和展项的扫码互动式参观。2014 年钱学

森图书馆依托微信平台启动了“钱馆好童声”活动,活动通过招募遴选青少年

讲解员录制展厅导览解说词的方式,全程依托微信平台进行报名、上传录音进

行筛选,并将决赛入围选手录制的讲解词以二维码方式植入展厅,使得观众可

以现场扫码听取童声版讲解词。同时,钱学森图书馆还和喜马拉雅 FM 合作,

将童声版的讲解词全部上传到网络平台,依托商业公众号进一步扩大宣传面。

(三)网上展陈和虚拟展示

为了提高文博展示的互动性,钱学森图书馆在网站主页上开通了网上 3D 虚

拟展厅和 360 度全景在线展厅。董浩云航运博物馆则在网站主页上开通了 3D

展品、全景漫游和 3D 虚拟漫游。2017 年 1 月,李政道图书馆虚拟图书馆系统

正式上线。本系统根据李政道图书馆的实际情况,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制作成虚

拟图书馆。李政道图书馆虚拟图书馆系统创造性地推出了基于李政道图书馆的

虚拟展陈导览、虚拟架位导航、多人在线互动交流等功能。其中,虚拟展陈导

览系统中自动生成虚拟馆员,采用独特的跟随系统,在虚拟图书馆中按照设置

好的路线,带领读者模拟参观,在参观到每个知识点时,以配音、字幕和插图

182

智慧博物馆建设

相结合,生动直观地展示图书馆,实现逼真的老师引领参观讲解效果。虚拟架

位导航系统支持真实的书架布局功能,也具备智能的图书排架功能。同时能够

根据图书馆的电子图书系统的要求,按照书名号等,点击虚拟书架的图书跳转

到对应的电子图书阅读界面;并能够根据图书馆的图书借阅系统的要求,按照

图书索书号,点击虚拟书架的图书直接跳转到该书的预约、借阅界面。多人在

线功能则使读者登录系统后,可以看到当前场景中的在线好友,并可以实时看

到好友在场景中的漫游走动;本系统也支持在线即时聊天功能。除以上功能,

李政道图书馆虚拟图书馆系统也提供基于任务闯关模式的用户参与功能、照片

墙展示功能、留言板展示功能、自动轮播展示功能、数据接入展示功能等。

(四)基于藏品大数据的互动体验

交大校史博物馆依托档案馆丰富而完整的学生档案,对建校以来所有学生

的成绩大表进行数字化、数据化,采集了逾 26 万毕业学生的信息,建成校友信

息库、个人图片库、集体照片库、杰出校友信息库等。参观校友通过 AI 人像识

别技术刷脸,即可寻找在校时期的合影、活动、个人毕业照,翻看班级册,留

下毕业留言等。同时,在大量校友信息资源的基础上,校史博物馆进一步挖掘

数据价值,做了一些数据的可视化展示。如交大人的姓氏、星座分布、籍贯分

布等的排名统计来增加与校友互动的趣味性。随着采集数据及信息项的不断增

加与完善,借助数据分析与可视化技术将来可进一步挖掘校友与校友之间的血

缘、婚姻、同学等关系。

三、关于未来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当前,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一轮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同时,现代博物馆的发展理念,

也逐步从对“物”的关照发展到更关注“人”以及“人与物”间的关系。因此,

笔者认为博物馆信息化建设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更智能、更即时、更具体验感。

首先是更加集中统一的大数据平台建设促使博物馆更加智能。现代博物馆

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把博物馆的建筑、藏品、观众、安全、文创、

宣传等领域的数据纳入一个统一的管理平台。原来从属于博物馆不同领域的数

据是分别采集,各自使用的。现在则越来越集中,并集合在一个大的数据平台

上,如 2018 年 5 月,由上海博物馆建设的国内首创、全面基于数据的博物馆数

字化管理平台 —“上海博物馆数据中心”。该中心是以数字化为技术手段,博

183

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文集

物馆学为理论依据开发的数据分析和管理系统。它以博物馆管理为核心,以流

程管理为主线,按人、馆、物对数据进行分类管理。项目所采集的数据内容包

括了上海博物馆的藏品、观众客流、新媒体传播、展区观众的行为、文创产品

销售等数据,涵盖了博物馆收藏、研究、传播三大功能的基本面,融合了博物

馆业务工作的主要流程,对博物馆的主要业务数据进行了科学挖掘和精准分析,

并以可视化的形式予以形象科学的表达。例如在上海博物馆的这一系统中,既

可以精确搜集博物馆每一天、每一小时的观众人数,也可以大致了解到馆内观

众的实时方位;通过展馆 App 及 Wi-Fi 信号抓取的客流数据,还可以实时了解

各展厅的人流实况,并能够根据预设的环境预警阈值自动对出现人流拥挤的状

况进行报警,分发至相关部门,及时触发解决预案,保证观众安全、舒适的参

观体验。

此外,随着 5G 时代的到来,以及人工智能的普及和智能移动终端处理速度

的快速升级,博物馆的信息传递更加迅速,体验感也更强。例如在 2018 年 11

月举办的第三届中国人工智能大会上,德国人工智能研究院计算机视觉研究分

院院长迪迪埃·施特里克认为人工智能将在三大领域带来变化:一是数字化管

理,对博物馆藏品、观众等信息实现精细化管理;二是数字化服务,通过互联

网向观众提供无所不在的服务;三是数字化体验,让观众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参

观展览、感受文物、获取知识。此外,近期在湖北省博物馆综合馆大厅体验区,

还推出了观众可以扫码下载的“5G 智慧博物馆”App。这款 App 改变了传统的

文字、图片传播的方式,将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等一批珍贵文物进行了 3D

仿真,在 App 上进行了“毫米级”重现,通过视频、语音讲解、3D 文物影像、

计算机视觉 AR 技术,为观众呈现了一套丰富的“掌上展播”

随着未来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相信博物馆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将会有更多

的提升空间与新领域的拓展。

184

智慧博物馆建设

张凯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

职业经历:

现任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档案馆馆长、党史校史研究室

主任。

学术成果:

主要从事钱学森科学精神与生平事迹、纪念馆运营与管理、交通大学史等

方面的研究。作为主要参与人和负责人承担过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钱学森

手稿整理与研究(1955 — 2009)”等多项课题,在《中国高等教育》等刊物上

发表十多篇学术论文,并担任中国博协高校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

国高教学会校史研究分会秘书长、上海市年鉴学会副理事长等学术职务。

185

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文集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

钱学森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他的杰出

贡献、感人事迹和崇高品格,是国家和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此,中央决定

在钱学森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兴建一座人物纪念馆,命名为钱学森图书馆,于

2011 年 12 月 11 日钱学森诞辰百年之际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建成开馆。

钱学森图书馆总建筑面积 8188 平方米,收藏保存着 6.1 万余件钱学森珍贵

文献、手稿、照片和实物,布置陈列着 3000 余平方米的“人民科学家钱学森”

主题展览。

钱学森图书馆是面向社会弘扬钱学森精神、宣传爱国主义和科学精神的文

化育人平台。钱学森图书馆先后获得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科普

教育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上海市科普教

育基地等称号。开馆至今,累计接待观众 130 余万人次,推出各类原创展览近

20 个,全国巡回展览 50 余场,主题教育活动 1000 余场。

186

智慧博物馆建设

南越王博物馆的智慧南博探索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副馆长 林冠男

1983 年发现的南越国第二代国王赵眜之墓,是岭南迄今发现规模最大、随

葬品最丰富、墓主人等级最高的汉代彩绘石室墓,保存完好,未受盗扰。其出

土的 1000 多件(套)文物全面、真实地展示了 2000 多年前岭南地区的政治、

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情况,在岭南早期开发史、秦汉考古、海上丝路起源等方

面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广州市政府在发现、发掘南越王墓后,立即在原址建立起博物馆以保护并

展示这批珍贵文物。博物馆 1988 年正式对外开放,建馆 30 多年来,曾获得全

国十大精品陈列、国家一级博物馆等殊荣,是广州悠久历史文化的直接见证。

2012 年 11 月 17 日,国家文物局公布了更新后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

单》,“海上丝绸之路”与“南越国遗迹”位列其中,而南越王墓正是二者申遗

的重要组成部分。南越王墓是研究秦汉时期岭南文化,以及中国多民族、多区

域文化交流融合的宝库。遗址出土有南越、瓯骆、秦、汉、楚、齐鲁、吴越、

巴蜀、匈奴等多种文化内涵的器物,是研究秦汉时期中原文化、岭南越族文化

以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难得物证,有的还是全国首见的实例。墓中出土的船纹

铜提筒、非洲象牙、波斯银盒、红海乳香、焊珠小金泡等海外舶来品,无疑是

见证 2000 多年前中国和海外交往的器物。这些文物具体说明了岭南文化的多

187

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文集

元性、兼容性等特征的形成与发展是有着深远历史渊源的。

南越王墓在历史上未被盗掘,未受人为扰乱,墓主人的史事清楚,墓葬年

代准确,发掘后在原址上建起的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全面真实地展示了墓中所出

土的文物,客观而具体地反映了岭南社会的多方面发展状况,是保护与利用良

好结合的经典案例。

建馆以来,本馆围绕“海丝”申遗工作的具体要求,尽力做好遗址的保护、

研究、阐释、展示、宣传和活化利用等各项工作,尤其利用智慧博物馆的发展

理念,让旧遗址重新焕发新活力,让社区、公众、研究者有机会更好地认识遗

产的价值并加以利用。

智慧南博系统目前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智慧管理、智慧保护、智慧服务。

博物馆的智慧管理系统是以数字化为基础,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移

动互联等新技术构建起来的以全面透彻的、广泛互联的、智慧融合的应用为特

征的博物馆新形态。

一、智慧管理应用

消防安全作为本馆建设的重要一环,逐步形成了“全面感知、深度共享、

协调融合、高度智能”相匹配的“智慧消防”系统。由于文博消防的行业特

殊 性 , 南 博 智 慧 消 防 平 台 的 功 能 和 业 务 需 求 按 照 当 前《 建 筑 设 计 防 火 规 范》

(GB50016-2006)、《火灾报警控制器通用技术条件》(GB4717-93)、《消防联

动控制设备通用技术条件》(GB16806-1997)等相关规范进行设计。2017 年

10 月 10 日,公安部消防局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智慧消防”建设的指导意

见》,该文件在国家政策层面给予了智慧消防建设实质性的推动。2018 年,华

为公司发布了《NB-IoT 智慧消防解决方案白皮书》,使城市级应用智慧消防解

决方案、产品技术日渐成熟。博物馆智慧消防建设不是将传统消防设施设备抛

弃,而是在原建筑消防系统基础上,给博物馆建筑加上“眼睛”与“耳朵”,综

合利用 RFID( 射频识别 )、无线传感、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依托有线、无

线、移动互联网等现代通信手段,整合已有的各子系统数据,扩大监控系统的

联网用户数量,完善系统报警联动、设施巡检、单位管理、消防监督等功能,

形成严谨的智能采集、分析、控制、判定、恢复、监视、采集的良性循环。本

馆智慧消防平台从功能逻辑上分为智能移动安防巡岗机器人、隐患巡查系统、

智慧电气电路监测预警系统、智慧消防水压监测预警系统、智慧烟感温感探测

188

智慧博物馆建设

系统、智慧消防可视化联网报警系统、VR 智慧消防实训系统等七个子系统。现

已实施了安防智能移动巡岗机器人应用,其他系统正按计划逐步实施中。

安防智能移动巡岗机器人 — 展厅巡展机器人并不是很新的应用,但是本

馆的巡岗机器人不仅担负导览、讲解员的作用,而且还担负智能保安作用。它

在现场可以有效解决安保人员发生脱岗、漏岗、睡岗等现象,为博物馆提高管

理效率(24 小时上岗)。它的所有线路可以通过提前预定好的线路进行导览或

巡检。

二、智慧保护应用

智慧保护应用是围绕“文物本体”“文物运输”“文物外展”三个核心内容,

用数字化、信息化和规范化的手段实现保护研究、管理决策和公众服务为目标

的信息化支撑体系。由此,本馆开发出了“文物本体监控平台”“文物运输安全

实时监测平台”和“文物外展环境监测平台”。

在此,着重介绍本馆的文物运输安全监测平台。随着文博事业的迅速发展,

国际、馆际文物交流频繁,文物运输活动增加的同时文物的损害风险也同步增

加。文物损害风险一方面与文物的个体因素,如脆弱程度、修复历史等内因相

关,一方面与文物在运输过程受到的外力影响有关:如不合理的运输路线、过

快的启动速度、急刹和转弯,以及人员在搬运过程中不当操作:因缺乏工具或

人员不到位情况下造成的倾斜、倒置和快速落地等。文物运输安全监测就是通

过在运输箱上安装冲击、震动和环境记录仪,获取文物运输箱在整个运输过程

中对应地理位置的各项加速度、受到的冲击力变化以及内外温度变化情况。它

不仅可以对运输行为进行规范,还可以建立异常事件的冲击模型,如通过对比

X、Y、Z 三轴震动频率和时间,就能对异常事件进行溯源和定性,并针对这种

冲击模式设定一定阈值进行预警。目前,我们在南阳外展和汕头外展中开展了

运输监测的实践,借鉴其他行业譬如液晶屏原片的运输标准对传感器进行参数

设置,初步摸清了整个运输环节的加速度、震动频率范围,以及损害事件可能

对应的加速度和震动频率,但对应损害事件的各种模型的建立还需要不断更深

入和更广泛的监测和研究,这也将是我们今后努力的重点。值得一提的是,在

实践过程中,无论是运输方还是合作馆方都给予了我们极大的支持,除了表现

出对风险控制理念的赞同和对传感器工作原理的兴趣外,还提供了非常多的有

利于我们进行追踪溯源的信息,比如在两三天的旅程中,有几次达到 80% 预警

189

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文集

但不构成灾难事件的事件都集中在某 40 分钟内,与跟车人员反馈的某段路遇

到拥堵的时间是完全对应的,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数值图表很直观地反馈给他

们这种操作所带来的冲击力大小范围,由此,他们自然也会改善操作以减小这

种冲击力。再比如,在一次运输中,仅有的一次预警发生在传感器停止前 10 分

钟,X、Y 轴都在预设参数以下,Z 轴冲击力超限,整个拟合模量增大构成事件

预警,后来得知这是因为搬运人员在运输箱入库后对其进行了位置调整,期间

没有使用叉车,运输箱是由两人抬着移动落地的,这些都与通过传感器获取的

信息相吻合。当将这些信息反馈给搬运人员时,他们在表示抱歉的同时,也表

示对这套监测系统的认可。以上罗列所有案例都表示运输环节参与的各方都有

控制文物运输风险的意愿,一旦监控手段可行,研究到位,规范操作落实到运

输的各个环节,文物运输的风险是可以进行有效控制的。

三、智慧服务应用

本馆现已开发出数字全景虚拟博物馆展示、观众智慧导览、AR 文物活化展

示、博物馆导览机器人和古墓 VR 复原展示等项目。前几个项目在其他博物馆

都有应用,因而,在此着重介绍“古墓 VR 项目”— 全称南越文王墓葬文化考

古发掘场景研究及视觉化传达项目。它以客观、完整地记录西汉南越王墓考古

发掘场景信息和方便检索、管理为主要目的,对墓葬遗址、出土文物及考古发

掘场景相关资料进行系统的三维建模和原址虚拟复原,同时通过视觉化传达科

技方式,研究南越文王墓墓葬文化考古学内涵。该项目对南越王墓墓葬文化遗

产进行数字化保护,综合利用测绘技术、三维激光技术、计算机技术、虚拟现

实技术及物理和化学等高科技手段获取文化遗产的现状数据,构造墓葬三维模

型,基于空间与非空间语义信息动态反演墓葬考古发掘历史场景,恢复其出土

原状,深入挖掘遗址及出土物的历史文化内涵。依托现代化数字展示设备与时

下互联网平台,实现线上线下墓葬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修复和宣传。前几

年博物馆曾经做过墓室探秘虚拟实境人机互动游戏,并在一些大型活动中进行

过应用。其方式主要是现场观众利用游戏机手柄,借助 3D 眼镜对遗址进行探

索。现在的 VR 项目是在此基础之上开发成可用于墓葬深入研究和出土文物相

对位置及绝对位置详细查询、检索的科研平台。平台不仅能够实现南越王墓出

土物的检索,还可以通过简单的数据录入对其他汉墓遗址出土的文物资料实现

查询和检索功能。我们希望未来能够与国内所有汉代遗址类机构甚至国外同期

190

智慧博物馆建设

遗址机构进行合作,建立更大的文物数据平台,分享数据成果,达到“丝路文

物”数据的对比、共享和深度利用。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作为一座得天独厚的古墓博物馆,它的发现、发掘可以

说是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是广州市田野考古发掘的范例。在建馆以来的

30 多年中,围绕南越王墓的申遗工作,如何进行文物活化实践,并与广大公众

共享这宝贵的历史文化,是博物馆一直在思考、探索和努力的方向。如今,信

息科技日新月异,公众对博物馆的需求和要求也在提高,对于博物馆来说,既

是机遇也是挑战。在新时代,博物馆必须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

有机统一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坚持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

化、创新性发展。

191

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文集

林冠男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副馆长

教育背景:

2003 年 吉林大学考古系博物馆学专业

职业经历:

现任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副馆长,文物博物副研究员。广东省博物馆协会藏

品管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广州市政协第十三届委员,中国民盟盟员。

毕业后一直在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从事宣教、陈列及文物保管和研究工作,

现分管馆内陈列、保管、文创等业务工作。在博物馆教育、博物馆公众服务、

智慧博物馆及博物馆志愿者管理等多个博物馆运营管理领域颇有心得。主持完

成“南越文王墓葬文化考古发掘场景研究及视觉化传达”项目,主持策划馆内

多个专题展览。

学术成果:

在《中国博物馆》

《博物馆研究》

《博物院》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

《文物天地》

《中原文物》等多个学术期刊上发表博物馆学及文物研究等学术文章。主编博物

馆主体陈列图录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参与策划、编写馆内多部展览图录

及学术、科普书籍。

192

智慧博物馆建设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1983 年发现的南越国第二代国王赵眜之墓保存完好,是已发现的汉代最早

的彩绘石室墓。墓中出土文物 1000 多件 / 套,共万余件,集中反映了 2000 多

年前南越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状况。南越王墓是广州最珍贵的历史文化

遗产,是中国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1996 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博物馆 1988 年正式对外开放,基本陈列主要展示南越王墓原址及其出土

文物,专题陈列有“杨永德伉俪捐赠陶瓷枕展”。2010 年,博物馆从文物保护、

文物内蕴的揭示和观众服务等角度综合考量,对基本陈列进行全面改造,让广

大游客更深入了解南越文明的独特魅力。

193

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文集

在路上的“智慧博物馆”

— 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为例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 程武彦

智慧博物馆一般有四个发展阶段:一是信息化,重点在于博物馆业务信息

系统的搭建与管理;二是数字化,侧重于数字资源和数字信息的建设与利用;

三是智能化,实现博物馆中的人、物的信息动态可感知,并通过网络汇集,建

立相互之间的信息交互和远程控制,实现对博物馆服务、保护和管理的智能化

控制和优化;四是智慧化,是在智能化的基础上实现博物馆与社会的高度融合。

因此,智慧博物馆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当前绝大多数博物馆还停留在数字博

物馆阶段。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智慧化建设一期项目于 2018 年 5 月投入试运行,该项

目涉及标准规范体系、基础设施设备、数字资源、实体馆展览展示、应用系统

等 5 个分项目共计 36 个子项,建成国内首家基于云计算的智慧博物馆平台。该

平台利用当前最新的云计算、大数据、AR/VR 等技术,结合三峡博物馆日常工

作的需求,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对外展览展示、管理平台构建、数字文物资源

建设等方面开展了体系化的专题研究,以“融合、智能、定制”的理念,打造

新型智慧博物馆,构建文物、观众、博物馆多角度全方位的数据融合平台,实

现文化遗产认知、保护与传承的智能化管理,为公众提供全新、多元、开放的

定制化服务。该项目的投入运行有效地提升了三峡博物馆的管理与服务能力,

为促进博物馆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和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提供强有力

194

智慧博物馆建设

的基础保障。我馆主要推进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顶层设计

(一)战略目标

与以往不同,本次智慧博物馆平台建设首先以顶层设计为主要任务,在规

划智慧博物馆项目时,便制定出明确可行的战略目标,即以观众为核心,以提

升管理服务水平为目的。

(二)实施路径

整个顶层设计着重考虑建立适合于博物馆应用的整体软件架构体系,制定

相关标准规范,建立博物馆智慧化建设新范式;同时对博物馆智慧化建设进行

科学规划,明确三步走建设路径,即从感知博物馆,到智能博物馆,再到智慧

博物馆。

(三)建设原则

我馆提出“一馆、两理念、三保障、四突破、五主体”的建设原则,即以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为建设核心,在标准规范保障体系、运行维护保障体系以

及安全保障体系的支撑下,通过标准规范体系、基础数字资源、应用软件系统、

实体展示和基础设施设备五个方面的建设,实现业务管理、展览展示、宣传教

育和安全保障四个方面的能力突破,从而促进文化遗产的永久保存和活化利用。

在建设过程中,我们坚持以用户和观众为中心的建设原则,确保人在技术面前

的优先级,避免了资源的浪费。

二、建设内容

(一)标准规范

为确保各个系统间的数据交换与融合,制定一套适合于本馆的软件架构体

系、数据交换标准和通用的数据资源格式等,以确保各个系统间的数据交换与

融合,为后期的大数据挖掘分析和智慧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馆已经制定的标准和指南:

(1)《文物信息共享平台技术标准》;

(2)《文物信息交换平台技术标准》;

(3)《文物信息服务专用设备技术标准》;

(4)《文物信息系统安全指南》;

195

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文集

(5)《文物信息网络建设指南》;

(6)《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元数据规范》;

(7)《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数据采集标准》;

(8)《文物影像信息指标体系》;

(9)《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信息化标准体系》;

(10)《信息服务环境技术标准》。

(二)设施设备

科学规划建设了设施设备网、办公管理网和公众服务网,三张网络通过安

全控制网关联实现“物理隔离、逻辑互通”。建设一体化机房,实现网络基础设

施的深度整合、统一管理;建设网络安全监控与防护系统,在集中管控下,数

据和信息有序流动,功能和控制高度集成,故障和告警实时感知,为全馆网络

安全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网络监控与针对性防护;建设预防性保护系统,实

现文物保存环境质量的监测与调控;搭建智能安防系统,实现对各类事件预知、

预判、预防、预警和有效处置能力。

(三)感知能力

三峡博物馆智慧化建设坚持需求驱动和业务引领的原则,对博物馆各业务

要素和流程进行重新梳理和构建,建立“物、人、数据”三者之间的双向多元

信息交互通道。通过建设覆盖全馆各个领域的业务系统群(总计 27 个),实

现对博物馆工作状态的感知;通过运行服务平台、智能安防、预防性保护等项

目的建设,实现博物馆人流、温湿度、有害气体和设备运行状态等环境要素的

感知。

(四)大数据分析能力

建设大数据挖掘分析系统,充分利用数据引擎技术实现业务流程再造。通

过对人流、保存环境、综合信息的分析,找到本馆在运行管理服务中存在的薄

弱点,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满足文物保护、认知和传承、设备资产管理、

社会教育服务等业务的综合支撑和管理需求,提高博物馆的综合能力。

(五)展示能力

利用多种科技手段,通过精准、智能、多元、互动的模式,多样化地展示

文物背后的故事,实现让文物活起来的目标,提升公众对博物馆的兴趣,重塑

观众参观和认知体系,更为有效地传播中华文化,提升公众文化自信。

借助三维扫描、虚拟现实、增强现实、虚拟全景技术、互动墙展示、LED

196

智慧博物馆建设

大屏传播、数字沙盘等技术手段,大幅度提升展览展示效果。

着力打造体系化的文物数字资源管理与展示系统,按标准制作文物数字资

源,保障文物数字资源的通用性和可扩展性。结合总体设计需要和展示展览需

要,通过现有文物信息目录数据采集、珍贵文物三维数字化、专题库挖掘、创

意多媒体资源开发、展陈和活动资源整合及业务行为数据采集,形成博物馆数

据资源中心。

三、运行评估

一期项目自 2018 年初陆续上线运行,现已全部投入使用。项目总体运行平

稳。在该项目带动下,本馆观众数量明显上升,展览展示、教育、保管、修复

以及风险防控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互联网传播能力大幅提升,社会反响很好。

四、将来工作

智慧博物馆建设工作任重道远,我们将继续完善相关工作,在各个时期实

现阶段建设目标。

(一)近期:感知博物馆

未来我们将继续完善感知博物馆建设,逐步实现对博物馆中人和物的全面

感知。利用大数据获取博物馆运行客观情况。通过人工行为调节,优化博物馆

的管理服务能力。

(二)中期:智能博物馆

随着感知体系的建立,我们将建设基于博物馆综合运行状态的大数据分析

系统,建立起一套涵盖博物馆所有领域的运行评估综合评价体系,推动博物馆

宣传、服务、管理、保管、修复和研究等领域的发展。

(三)远期:智慧博物馆

最终我们将让博物馆具备类人的主动思考和理解能力,具备运行状态、服

务能力的自主可控的调节,实现博物馆与社会的高度融合。

197

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文集

程武彦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

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

教育背景:

硕士

职业经历:

文博研究馆员,先后在高等院校、省级文化文物行政主管部门任职。

学术成果:

主 持 编 制《 重 庆 抗 战 遗 址 保 护 利 用 总 体 规 划》《 重 庆 市 文 物 博 物 馆 事 业

十二五发展规划》《三峡库区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规划》等;推动“重

庆市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及大足石刻千手观音、潼南大佛等重大文

物保护工程;发表学术论文 30 余篇。

主持策划的展览连续三次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创新推

进博物馆工作,带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荣获“2018 年度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

馆”称号、“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精品(新媒体)”全国十佳。

198

智慧博物馆建设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是一座集巴渝文化、三峡文化、抗战文化、移民文化

和城市文化等为特色的省级历史艺术类综合性博物馆。建筑面积 7.4 万平方米,

由主馆、白鹤梁水下题刻博物馆、保卫中国同盟总部(宋庆龄旧居陈列馆)、涂

山窑遗址、文物科技保护部基地五部分组成。馆藏文物 11.35 万余件 / 套,单

件超 28 万件。常设“壮丽三峡”“远古巴渝”“重庆·城市之路”等展览 13 个,

年均推出临时展览 20~30 个,巡展 800~1000 场,服务观众 320 余万人次。

新馆于 2005 年 6 月 18 日正式对外开放,现为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

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

地、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

地等。

199

议题三 Topic Three 展览的多样性呈现

Diverse Presentations of Exhibits

展览的多样性呈现

展览的多样性呈现

— 巴基斯坦国家博物馆

巴基斯坦国家博物馆(卡拉奇)馆长 穆罕默德·沙赫·布哈里

巴基斯坦国家博物馆(卡拉奇)创立于 1950 年,最初设立在历史建筑费

雷尔厅中。1969 年 7 月,巴基斯坦政府意识到建立国家级博物馆的重要性,遂

在本思兹公园另设新址。1970 年 2 月 21 日,时任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亲

自主持新馆落成典礼。通向博物馆的大门采用传统装饰,部分建筑构件距今近

400 年历史。

巴基斯坦国家博物馆全面收藏了从石器时代直至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建

立的各种文化遗产,按照时间顺序设有展厅 11 个,具体如下:

1. 史前时期(公元前 200 万年 — 公元前 2500 年)展厅陈列着索安河谷(拉

瓦尔品第)最早期人类活动的物证,时间跨度从 200 万年前至印度河流域文明

兴起。

2. 原始历史时期(公元前 2500 年 — 公元前 1500 年)展厅展出印度河流

域文明中心地区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遗址中的出土文物,以高度统一的度量衡

和标准化的陶器、建筑风格、城市规划和其他艺术与手工艺品著称。

3. 后哈拉帕时期(公元前 2200 年 — 公元前 800 年)展厅的展品以陪葬品

和礼器为主,包括瓮、高足豆和碗等,也展现了古印度文明消逝的光辉。

4. 犍陀罗(公元 2 世纪 — 公元 6 世纪)展厅:犍陀罗既指地名,位于今巴

基斯坦北部,一直延伸到喀布尔地区,又指与佛陀生活和教义相关的艺术形式。

201

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文集

精致的犍陀罗雕塑均拥有古典印度 — 希腊特征。当时,犍陀罗与外界有大量的

交流,拥有第一座佛学院,是宣传佛教的古老中心,其学生曾经到中国、中亚

和其他地方传教。随着佛教的传播,世界各地的佛造像制作也受到了影响。在

印度、斯里兰卡也发现了此类遗物。犍陀罗地区的博物馆收藏了诸多佛经,记

录了佛陀在巴基斯坦北部传教的历史。犍陀罗展厅有 20 件藏品,它们中有些来

自巴基斯坦北部,有些来自阿富汗。

5. 印度(公元 6 — 16 世纪)展厅:在犍陀罗展厅旁边,面积小而简约,展

出了婆罗门教神殿的稀有雕塑。

6. 古兰经展厅:此展厅近期修葺一新,配有空调、现代照明和音响系统,

呈现了不同文字版本的泥金装饰《古兰经》手抄本。作为世界上最好的《古兰

经》展厅,这里陈列的《古兰经》是当今保存最丰富、最完整的。

7. 钱币展厅:此展厅展出古代巴基斯坦钱币,可追溯至公元前 6 世纪,其

中小块银锭是巴基斯坦最早期的钱币,这些钱币被广泛应用在古代社会中。

8.“ 自 由 运 动” 展 厅: 展 柜 和 展 板 经 过 精 心 设 计, 较 好 地 展 示 了 伟 大 领

袖 — 穆罕默德·阿里·真纳、穆罕默德·伊克巴尔和其他国家英雄的相关

文献展品、书信照片、小册子、书籍等遗物,以及举行首次内阁会议时所用的

桌椅。

9. 民族学展厅:通过巴基斯坦所有省份的模型和全景画来描绘各个部族的

文化生活。

10. 伊斯兰展厅:展品来自 8 世纪的班博和曼苏拉城遗址。

11. 伊斯兰艺术与手工艺展厅:展出伊斯兰传统艺术与手工艺品,包括稀有

的玻璃制品、武装与盔甲、手工地毯、金属与瓷器制品等。

此外,巴基斯坦国家博物馆还提供公共教育、科学研究、纸质品保护等

服务。

202

展览的多样性呈现

穆罕默德·沙赫·布哈里

巴基斯坦国家博物馆(卡拉奇)馆长

教育背景:

波斯与乌尔都传统研究方向  阿拉伯语硕士

考古学、金石学、古文书学证书

职业经历:

穆罕默德·沙赫·布哈里从事阿拉伯语、波斯语、乌尔都语等语种古文献

研究;参与过巴基斯坦印度河流域文明、犍陀罗佛教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考古

挖掘工作;曾在巴基斯坦信德省进行考古调研。

学术成果:

穆罕默德·沙赫·布哈里因获得一等学位及在社会科学评价中获得最高分

而荣获两枚金质奖章。他在哈迪姆·阿里·沙阿·布哈里理工学院担任客座教

授。为策展人、考古学者提供金石学与古文字学培训,为学生和年轻人提供文

化旅游培训。在国内外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203

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文集

巴基斯坦国家博物馆(卡拉奇)

巴基斯坦国家博物馆(卡拉奇)于 1950 年创立,最初设立在历史建筑费雷

尔厅中。1969 年 7 月,巴基斯坦政府意识到建立国家级博物馆的重要性,遂在

本思兹公园另设新址。1970 年 2 月 21 日,时任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亲自

主持新馆落成典礼。巴基斯坦国家博物馆全面收藏了从石器时代直至巴基斯坦

伊斯兰共和国建立的各种文化遗产,并提供公共教育、科学研究、纸质品保护

等服务。

204

展览的多样性呈现

欢迎来到阿曼国家博物馆

阿曼国家博物馆馆长 贾麦勒·阿尔 - 莫萨维

阿曼国家博物馆,2013 年根据阿曼王室谕令设立,2016 年 7 月 30 日正式

对外开放。作为阿曼的旗舰文化机构,博物馆展示从约 200 万年前有证据表明

第一批人类定居者出现在阿曼半岛直至今日的阿曼国家文化遗产。博物馆为法

人实体,具有财务和行政独立性,有权拥有、管理和处置阿曼有形的和无形的

文化遗产。

阿曼国家博物馆是一家拥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机构,旨在确保阿曼的文化

遗产在国内外可以被更多的人所理解与欣赏。通过在文化遗产领域知识和技能

的交流,致力于建立以团结和互助为基础的国家和国际网络。此外,博物馆还

致力于推动文化表达与创新,促进传统技艺与知识的世代传承。

阿曼国家博物馆共有藏品 6000 余件,设有 33 处数字模拟体验设施、多

种先进的文物修复设备、一个超高清电影院以及数个儿童体验区。博物馆基础

设施齐备,可以满足各种不同的需求。本馆是中东地区第一家为视障人士提供

阿拉伯语盲文服务的博物馆。此外,阿曼国家博物馆还是中东地区第一家采用

“开放式存储”理念的博物馆,观众可以在这里了解到藏品在展出之前所需要的

一系列操作。观众可以提前注册预约参加相关课程,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艺术品

进行亲身体验。

205

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文集

阿曼国家博物馆以不同主题来讲述历史。馆内设有 14 个常设展厅,以历史

年代为序排列,有些反映了丝绸之路的发展以及阿中关系。目前博物馆正在展

出一艘帆船的模型,这是 2013 年从中国征集而来。博物馆中有一个展厅专门用

来展现过去 15 个世纪中阿曼和世界的联系,这其中也包括和中国的联结。

博物馆的藏品包括一部分古代精英阶层使用的奢侈品。阿曼和中国之间的

往来可以上溯至唐代阿布·乌拜达访华之时。公元 8 — 11 世纪时,大量阿曼商

人来到中国,一些中国的商业船队到达阿曼半岛,进行商品交换。一部分当时

的贸易品由阿曼国家博物馆收藏并展出。

阿曼国家博物馆特别关注与观众的互动,博物馆的诸多设计,如无障碍设

施、展品说明、展示等均考虑到了不同的年龄段以及不同人群的需求。这让博

物馆感到骄傲,同时也是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

206

展览的多样性呈现

贾麦勒·阿尔 - 莫萨维

阿曼国家博物馆馆长

教育背景:

英国爱丁堡艺术学院 视觉传播专业优等文学学士

英国爱丁堡艺术学院 视觉传播设计和文化研究硕士

职业经历:

2006 年至 2007 年  英国文化协会中东办事处 中东地区艺术项目经理

2007 年至 2008 年  阿拉伯现代艺术博物馆 策展人

2010 年至 2016 年   阿曼国家博物馆 馆长(至 2013 年,实际担任项目总监

职位)

2017 年至今 

阿曼国家博物馆 馆长

学术成果:

策展及展览项目管理:

第 23 届“阿拉伯海湾杯”展览主要策展人,2018 年 3 月;

“处于文明十字路口的白俄罗斯”展览联合策展人,2018 年 4-7 月;

“阿曼日”主要策展人兼项目经理,2018 年 7-9 月。

图录:

博物馆图录《现代阿拉伯艺术博物馆简介》,2009 年;

展览图录《“欣赏自然的艺术”入门》,2010 年;

博物馆图录《精选:国家博物馆》,2016 年。

文章:

《阿曼国家博物馆馆藏精品》阿、英双语月刊系列文章,2016 年连载至今。

207

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文集

阿曼国家博物馆

阿曼国家博物馆,2013 年根据阿曼王室谕令设立,2016 年 7 月 30 日正式

对外开放。博物馆是阿曼的旗舰文化机构,展示约 200 万年前第一批定居者出

现在阿曼半岛直至今日的国家文化遗产。

阿曼国家博物馆是一家拥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机构,旨在确保阿曼的文化

遗产在国内外被更多的人所理解与欣赏。此外,博物馆还致力于推动文化表达

与创新,促进传统技艺与知识的世代传承。

阿曼国家博物馆位于马斯喀特市中心,建筑设计匠心独运。博物馆建筑面

积 1.37 万平方米,其中常设展厅 14 个,共计 4000 平方米,包括“土地和人民”

展厅、

“海洋历史”展厅、

“武器与盔甲”展厅、

“阿夫拉贾”展厅、

“货币”展厅、

“史前与古代历史”展厅、“绚烂伊斯兰”展厅、“阿曼与世界”展厅、“非物质

文化遗产”展厅、“文艺复兴”展厅等。博物馆还设有 400 平方米的临时展厅。

阿曼国家博物馆共有藏品 6000 余件,设有 33 处数字模拟体验设施、1 个

设备齐全的学习中心、多种先进的文物修复设备、1 个超高清电影院,以及数个

208

展览的多样性呈现

儿童体验区。博物馆基础设施齐备,可以满足各种不同的需求,是中东地区第

一家为视障人士提供阿拉伯语盲文服务的博物馆。此外,阿曼国家博物馆还是

中东地区第一家采用“开放式存储”理念的博物馆,观众可以在这里了解到藏

品在展出之前所需要的操作。

209

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文集

展览的多样性呈现

— 南非迪宗国家文化历史博物馆

南非迪宗国家文化历史博物馆馆长 诺埃尔·索拉尼

“迪宗”一词的意思是多元文化相遇、交融之地。南非迪宗博物馆联盟位于

南非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亚,由八家博物馆组成,其中三家主要的博物馆为:迪

宗国家文化历史博物馆、迪宗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和迪宗国家军事历史博物馆。

迪宗国家文化历史博物馆下辖四个卫星博物馆,分别是讲述布尔战争老兵、南

非建立前的德兰士瓦共和国总统故事的克鲁格博物馆;叙述定居德兰士瓦的第

一批白人生活的先民博物馆;展示南非创业与农业发展的萨米·马科斯博物馆

和威廉·普林斯洛农业博物馆。

1999 年,以上博物馆合并。2019 年,南非迪宗博物馆联盟成立 20 周年。

南非仅有 25 年的历史,所以南非迪宗博物馆联盟和它的国家一样年轻。

众所周知,南非被列为发展中国家,国家能为失业群体创造的就业岗位有

限,可以投入到教育中以保证工薪阶级与贫困家庭孩子学习技能的资金也有限。

但是,国家认为有必要建立像迪宗博物馆联盟这样的文化机构来反思社会、文

化及工业发展,在加速迈入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当下,这种举措可以让当代及子

孙后代从前人的应对方式与技能中汲取克服挑战的灵感。

南非遗产机构和博物馆的使命直接来源于南非《宪法》(1996 年 108 号法

案),法案中指明:“南非人民认识到我们过去的不公正;敬重为实现正义和自

由受难的人们;尊重为国家建设和发展努力工作的人们;并且相信南非属于所

210

展览的多样性呈现

有生活在南非的人,我们因为多样性团结在一起。”

这一使命也体现在《自由宪章》中。《自由宪章》是南非解放斗争的指导性

文件,指引了非洲人国民大会领导的解放斗争力量。《自由宪章》第八条指明:

“学习和文化之门应敞开。政府应发现、发展和鼓励国家人才,以改善我们的文

化生活;应通过自由图书交换、思想沟通和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流,将人类所有

的文化宝藏对所有人开放;教育的目的是教导年轻人热爱自己的同胞和文化,

尊重人类兄弟情谊、自由与和平。”

南非是一个国土面积相对较小的国家,仅有 5500 万人口,使用 11 种官方

语言。南非迪宗博物馆联盟的收藏总数与人口数量成正比。迪宗博物馆联盟旨

在成为一家具有变革意义的博物馆,将南非的社会及文化历史纳入其中。同时,

在这样的社会及文化历史背景下,迪宗博物馆联盟积极为社会和谐与国家统一

做贡献,同时不否定人口多样性的事实。我们希望能够促进社会进步和融合,

博物馆通过对社会各界开放,以展览激发讨论与对话,并为其提供舒适空间。

这使得博物馆成为促进不同社区和平共处的纽带。当我们实现了和平共存,便

更易于取得发展。下文将重点介绍迪宗国家文化历史博物馆的藏品及展览,正

如上文提到的,它是迪宗博物馆联盟三家主要博物馆之一。

迪宗国家文化历史博物馆的藏品能够追溯到 18 世纪。博物馆的藏品展示了

南非博物馆界的发展,以及国家对于文化的理解。迪宗国家文化历史博物馆的

藏品来自欧洲、亚洲和非洲大陆。非洲大陆的藏品大部分都被列为人类学收藏。

博物馆试图与这部分历史联系起来,以反映文化多样性。

下面介绍一部分迪宗国家文化历史博物馆的代表性展览:

一是“铁器时代”展览。展览展示了公元 200 — 1000 年间非洲南部班图族

群使用的工艺品,这些文物与非洲西部一些部落有共通之处。

二是米瑞安·马卡贝展览。马卡贝被视为南非进步力量的一部分,投身于

为摆脱南非少数白人统治的斗争。她在前往伦敦演唱后被马伦政权禁止归国,流

亡海外。展览中展示的长裙体现了米瑞安·马卡贝推崇的非洲时尚。通过这些服

装,她向外界宣告自己是一名非洲女性音乐家,是以自己出生的非洲为傲的自由

斗士。她曾旅居美国、英国以及多个非洲国家。她一直都拒绝屈服于种族隔离制

度,是一个为南非自由而孜孜不倦斗争的闪亮音乐明星。当时的非洲人国民大会

的领导者奥利弗·坦博请求她在联合国为被压迫的群体发声,讲述南非现状,她

毫不犹豫地接受,并清晰准确发表了关于南非被压迫人民生活状况的演讲。

211

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文集

图 1 铁器时代展览

图 2、图 3 米瑞安·马卡贝展览

三是“铭记非洲”展览。此展览是泛非大会领导者罗伯特·索布克韦的主

题展。索布克韦在 1961 年被捕入狱,刑期结束后,当局并不准备释放他,南非

议院反而通过了一部法律,规定“任何人虽服满刑期,但如果被认为对社会构

成威胁,则应继续被无限期监禁”。因这项条款仅为禁止索布克韦出狱而设立,

也被称为“索布克韦条款”。于是在刑期结束后,他被送到罗本岛监狱。由于不

再是服刑囚犯,他被单独关押在罗本岛的一间小房子里。

212

展览的多样性呈现

图 4“铭记非洲”展览

四是“海岸计划”展览。“海岸计划”是南非民族主义政府试图以生化武

器减少受压迫群体人口的计划。这个计划由神经科医生沃特·巴松领导。展览

中展示了“海岸计划”的有关文件以及一些在计划中使用的、被下过毒的家庭

用品。

图 5、图 6“海岸计划”展览

此外,迪宗国家文化历史博物馆还设有临时展览空间。博物馆将其命名为

“近期新藏”,展示博物馆新近征集的藏品。博物馆希望借此与公众分享最新动

态,并持续展示反映南非多元文化,以及与世界互动的历史收藏。

213

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文集

图 7 歌剧服饰展览

图 8“近期新藏”展览

迪宗博物馆联盟一直在寻求合作伙伴,并乐于向其他机构提供举办展览及

其他文化活动的场地。近期,迪宗国家文化历史博物馆和驻比勒陀利亚意大利

使馆合作办展,展示 18 — 19 世纪初期歌剧演唱家所穿戴的服饰。展览开幕式

上,南非茨瓦尼科技大学的学生演绎了这些精美的歌剧服饰。

博物馆持续关注各种文物,不断丰富收藏,但同时也面临着文物储存空间、

保存及修复等问题。现在,年轻一代似乎痴迷于新科技。这一兴趣的对立面是

保存修复遗迹与文物的重要技能正在遗失。因此,如果无法弥合这一鸿沟,文

化遗产机构可能会面临技能的遗失,或无法负担高昂的溯源成本。迪宗博物馆

联盟乐于与更多不同机构在修复、保存、展览和教育领域进行合作。

214

展览的多样性呈现

诺埃尔·索拉尼

南非迪宗国家文化历史博物馆馆长

教育背景:

南非西开普大学 文学学士

南非西开普大学 文学硕士

英国福特哈尔大学 哲学博士

职业经历:

曾在南非西开普大学担任学生助理和助教。南非政府批准将罗宾岛监狱改

造成为博物馆时,首批获聘参与这一项目,受雇为研究助理,后晋升为研究主

管。离开罗宾岛博物馆后,为南非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分部工作,在政策发展

和支持部门担任副主任。2006 年,加入东开普乌姆塔塔的纳尔逊·曼德拉博物

馆,担任遗产与研究高级主管,后升任首席执行官。在时任高等教育部部长布

莱德·恩齐曼迪博士建立玛扎拉纽玛罗南非社会研究中心时,任命为高级研究

员。目前受聘于南非迪宗国家文化历史博物馆,担任馆长。

学术成果:

曾在多本期刊和书籍中发表文章。

215

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文集

南非迪宗博物馆联盟

南非迪宗博物馆联盟由 8 家博物馆组成,分布于南非的比勒陀利亚和约翰

内斯堡。2019 年,博物馆联盟迎来 20 周年合并纪念日。南非迪宗博物馆联盟

是 3A 级机构,受政府的支持与资助,由艺术与文化部管辖。

南非迪宗博物馆联盟管理的博物馆如同南非人民一般极富多样性。博物馆

主题各不相同,从科学到文化均有涉及,其中包括: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国

家军事历史博物馆、国家文化历史博物馆、威廉·普林斯洛农业博物馆、特斯

瓦宁陨石坑博物馆、先民博物馆、克鲁格博物馆、萨米·马科斯博物馆。联盟

首席执行官向监管委员会报告,监管委员会直接通过艺术与文化部部长向议会

报告。

南非迪宗博物馆联盟的愿景是成为对公众与国际社会开放的博物馆,致力

于通过文化、军事和自然历史藏品开展收藏、保护、展览和展示等公众项目。

216

展览的多样性呈现

横贯东西

— 北欧亚大陆的史前创新

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考古部主任 纳塔莉娅·希什林娜

欧亚大陆这一地理区域在史前、早期铁器时代及至中世纪均曾发生过许多

重要历史事件。这片大陆的中心始于黑海西北部及多瑙河,横贯 8000 多公里,

一直延伸至中国东北地区及黄海的一片广阔草原地带。千年来,欧洲与北亚便

是经由这片广阔腹地相互连通。通过分析曾在这片广袤土地居住的各种人群的

生活方式,以及他们遗留下的经济与文化生活的考古证据,便可梳理这一地区

的历史。当时的人们并非生活在隔绝的环境中,相反,他们一直保持经济与文

化交流,进行商品交换,共同繁荣。

在青铜时代,游牧文明勃兴,欧亚大陆西部出现了驯养马,紧接着人们发

明了双轮战车。同时,一种新型的纺织纤维 — 羊毛也开始生产。这些发明通

过游牧民族在中亚和东南亚迅速扩散。

生活在阿尔泰山、天山和新疆等欧亚大草原东端的游牧民族则翻越准噶尔

山口向西行进。他们跋涉 5000 公里,一直抵达波罗的海以及特兰西瓦尼亚。

在塞伊玛 - 图尔宾诺文化中,东方战士擅长铸造长矛和斧头等铸铜和铸银武器。

粟也是这条路线由东向西传播的证据,这是最早由古代中国培育出来的一种

作物。

早在公元前 2000 年末,中国第二个统治王朝商朝(建都安阳)的人民便

对通过与帝国域外的北方边境居民开展贸易而购得的精美物品赞叹不已。

217

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文集

生活在公元前 1000 年左右的斯基泰人以精湛的马上箭术而闻名于世,欧

亚大草原西部的游牧民族深受其影响。斯基泰人的铁骑踏过大草原,征服了从

特兰西瓦尼亚直抵中国东北地区南部边境的辽阔大地,建立了庞大的斯基泰王

朝。斯基泰王朝对古希腊乃至古代中国等许多地区都产生了影响。

当然,还有两条通道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条是横跨古代北方草原的“草原

丝绸之路”,另一条则是伟大的丝绸之路,后者自中世纪起便成为商队穿行于

欧亚大陆东西之间的重要路径,对贸易和文化互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著名的意大利商人兼探险家马可·波罗曾详细记载了他在这两条丝路旅行期间

的见闻。中国丝绸及其他贵重货物途经新疆、阿尔泰山、哈萨克斯坦南部、乌

拉尔山和伏尔加河下游地区运抵西方国度。在丝路沿途的游牧民族和定居人口

的墓葬中都曾发现以中国丝绸制成的衣物残片。同样经由这条路,商队又将来

自欧洲和非洲等地的商品带回中国。

“殊方共享 — 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文物精品展”中展出的藏品不仅体现

出丝绸之路这条古老的商路网络在推动东西方贸易互通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

更展示出它在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交流方面的作用。该展览汇集了多个国家

级博物馆的文化遗产精髓,本馆非常高兴能参与此次跨文化对话与合作,一起

携手维护世界和平。

218

展览的多样性呈现

纳塔莉娅·希什林娜

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考古部主任

教育背景:

1980 年 9 月至 1986 年 6 月 

莫斯科大学历史系考古学科  学士 本科、

历史 / 考古学硕士  

1987 年 2 月至 1990 年 12 月 

苏联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石器时代 - 青铜

器时代部门 历史 / 考古学博士

职业经历:

1979 年 10 月至 1980 年 10 月  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 导览员

1980 年 10 月至 1983 年 3 月 

莫斯科大学外国公民部 办公室助理

1983 年 3 月至 1984 年 10 月 

苏联科学院考古研究院 助理

1984 年 10 月至今 

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考古部 俄罗斯青

铜器时代藏品研究员、策展人

2002 年 

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考古部 高级研究员

2006 年 

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考古部 主任

学术成果:

欧 洲 考 古 学 家 学 会、 国 际 博 物 馆 协 会 会 员。 获 2011 年 史 前 学 会 欧 罗 巴

奖。发表 2 本学术著作:《青铜器时代的西北里海草原(公元前 5000 — 公元前

3000 年)》(2007 年)、《重建里海草原的青铜器时代: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

参与编纂学术著作 6 本,并发表各类文献 120 篇。目前研究领域为考古文物的

同位素、青铜器时代游牧民族饮食以及史前迁徙的鉴定。

219

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文集

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

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是俄罗斯馆藏规模最大的、反映俄罗斯历史的国家

级博物馆。博物馆的藏品全面反映了俄罗斯绵延数个世纪的历史与文化,藏品

数量在一个半世纪内扩充至约 500 万件,另有约 1400 万份档案材料,占俄联

邦国家博物馆基金会藏品总数的十二分之一。博物馆常设展分布于 35 个展厅

内,展出藏品约 3 万件。博物馆每年举办 20 个临时展览,展品来自馆内藏品、

俄罗斯其他博物馆以及外国博物馆,每年接待观众超过 100 万人次。此外,博

物馆每年在俄罗斯各地举办 20 至 30 个展览。

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所在的大楼专为博物馆而建,已成为红场建筑群的

一部分,象征着俄罗斯的历史悠久、百折不挠与崇高伟大。

“人类启蒙”作为博物馆的另一项基本理念,不仅体现在展览准则上,也

体现在博物馆展厅的设计和装饰中。每个展厅均反映出某一特定时期的独特风

貌,展示了从史前时代到动乱时代的 24 个历史时期,营造出独特的“馆中馆”

效果。

220

展览的多样性呈现

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整体建筑群内拥有多个历史与建筑地标,如波克罗

夫斯基教堂(圣瓦西里大教堂)、1812 年卫国战争博物馆和罗曼诺夫贵族之家

博物馆等。

221

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文集

展览的多样性呈现

— 凯·布朗利博物馆

凯·布朗利博物馆馆长 斯特凡·马丁

一、凯·布朗利博物馆的临时展览

自 2006 年 6 月开馆以来,凯·布朗利博物馆一直高度重视临时展览。建

筑师让·努维尔将整个展览空间的一半面积用于临时展览 , 规划了四处不同的

临展空间。凯·布朗利博物馆举办的展览涵盖了多种主题,采用多样的叙事方

式展示博物馆相关藏品,这为进一步研究指明了线索。展览探索了门类广泛且

内容各异的研究领域:多元化的人口、艺术风格、发现与探险、当代创作、全

球化之中的传统、流行文化、信仰塑造和社会习俗等。来自法国或世界各地的

策展人,从人类学家、艺术历史学家到专业策展人和业余爱好者一应俱全,呈

现出兼收并蓄的视角。这些策展人约有三分之二都不是本博物馆的长期雇员,

他们通过多种方式与展品联结起来。例如,正在展出的“护身符 : 菲律宾的秘

密灵魂”展的策展人是一位剧作家,“毛利人的圣石”展览策展人是在新西兰

国家博物馆工作的毛利珍宝专家,而“文身”展览的几位策展人则是泰国杂志

《HEY!》的创办人。

这些展览内容广泛 , 从考古学到当代流行文化均有涉及,不同背景的策展

人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展开叙事。展览期间还会举办一系列跨学科社教活动。

222

展览的多样性呈现

二、三处临展空间

最大的临时展览空间(2000 平方米)当属一楼的花园展厅,每年举办或合

作举办两场国际展览。例如,几周前开幕的“大洋洲”展览,是由本馆协同伦

敦皇家艺术学院和剑桥考古与人类学博物馆共同策划。

东夹层(600 平方米)是为特别主题展览而准备的展览空间,展示来自

凯·布朗利博物馆或其他国际合作机构的藏品。最近正在展出的是日本竹器艺

术展览。

位于中央夹层之上的马丁·奥布莱展厅宛如“珍宝阁”一般,可以摆放原

创陈列。几周前,凯·布朗利博物馆在这里举办了题为“护身符 : 菲律宾的秘

密灵魂”展览。

三、花园展厅

花园展厅位于通往馆藏区的坡道下方,其弯曲的形状和全白色的装饰与博

物馆其他部分构成一种鲜明的反差。这处位于一楼的宽阔空间具有很大适应性 , 可根据需要随时调整布局,根据每个临时展览的主题进行重新设计搭建。但是,

出于可持续发展的考虑,自 2014 年开始,凯·布朗利博物馆要求在至少两个临

时展览中使用相同展柜,这一规定从“平原印第安人”展览和“玛雅人:无限

时间之启示”展览开始实施。例如,2018 年的“马达加斯加”展览和“鬼魂与

地狱”展览均由同一家建筑师事务所设计,尽管展览布景完全不同,但展柜均

被二次利用。花园展厅的建筑设计布局巧妙,为不同展览预留了设计空间,可

以让博物馆根据艺术作品的科学性和美学性为展厅设计方案做出最好的选择。

凯·布朗利博物馆自主策划并制作的展览多以独特的方式将主题具象化,

其中既有对伟大远古文明的探索(“特奥蒂瓦坎:诸神之城”展、“玛雅”文明

展),也有对当代文明孕育的艺术作品和风俗的展示(“喀纳克文化”展、“马克

斯萨斯群岛文化”展),还有对鲜为人知的艺术传统的介绍(“颠覆极地影像”

展、“赛匹克:巴布亚新几内亚艺术”展),更有对跨学科主题的探讨(“混沌大

师”展)。此外,还有一些与其他机构联合策划的展览,包括“象牙海岸的大师

级雕刻家”展、“平原印第安人”展、“味蕾的诱惑:中国饮食器具”展等。

凯·布朗利博物馆举办过许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展览,给观众留下了深刻

印象:

223

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文集

2009 年至 2010 年举办的“特奥蒂瓦坎:诸神之城”展览,展示了中美洲

第一座城市历经 700 年的沧桑历史,展览共接待观众 235,723 人次。

2011 年举办的“多贡”展,精选了世界各地博物馆的艺术作品,阐释十世

纪以来马里文化和历史,共接待观众 195,042 人次。

2012 年举办的展现毛利文化的“毛利人:他们的宝藏有灵魂”展览,精选

了 250 件来自新西兰国家博物馆的珍品,这些展品均系首次在新西兰境外展出,

展览共接待观众 160,786 人次。

2014 年至 2015 年举办的“玛雅人:无限时间之启示”展览,其展品也是

首次在国外亮相,该展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充满神秘色彩的玛雅文明的文化和背

景,使观众对前哥伦比亚时期的艺术有了新的认识,展览共接待观众 223,581

人次。

2018 年举办的“鬼魂与地狱:亚洲艺术中的‘彼世’”展览,以亚洲神鬼

故事为焦点,以宗教艺术、戏剧、电影、当代设计和漫画为媒介,深入探索灵

怪、恐惧、珍禽异兽世界,带领参观者踏上通往现实世界边缘的旅程。展览共

接待观众 205,040 人次。

四、马丁·奥布莱展厅

由建筑设计师蒂埃里·帕耶和格雷戈瓦尔·迪尔联手打造的马丁·奥布莱

展厅于 2012 年 6 月对外开放,可谓当代艺术的珍品陈列室。展厅位于永久馆藏

处的中央夹层,每年举办三个优秀展览,每次展出时间约三个月。该展厅既展

示博物馆的新收藏(“河中淑女”展),也展示非西方的当代摄影典藏(“2013

年驻场摄影展”“贝蒂娜·兰斯”展),还展示借展到凯·布朗利博物馆的特殊

藏品(“乔伊斯·孟苏尔”展、“云之伯爵:安部正真直面富士山”展、“阿兹特

克酒店:美国的玛雅艺术复兴风潮”展),或者是由科学或文化合作机构拥有的

藏品(“汇流之窗”展、“河内越南妇女博物馆的宣传海报”展)。展览可以为当

代艺术家提供“全权委托”的机会(“温和的热带地区”展、“阿莱夫”展),或

基于与藏品相关联的主题或人物而举办(“皮埃尔·洛蒂”展、“保罗·罗伯逊”

展)。马丁·奥布莱展厅约 170 平方米,最多可容纳 30 件艺术品。展厅空间灵

活,采用模块化设计,可以根据展览对空间设计的不同需求而转换成不同的形

态。展厅装备有滑动玻璃窗和可随意开放或隐藏的空间,以及窥视孔、多媒体

屏幕、迷你影院和音响台等多种设备,可根据需要取出使用或收纳起来。

224

展览的多样性呈现

斯特凡·马丁

凯·布朗利博物馆馆长

教育背景:

1982 年  毕业于巴黎政治学院与国家行政学院

职业经历:

1982 年至 1985 年   巴黎政治学院、国家行政学院、国立统计与经济管理

学院 讲师

1985 年 

法国预算与财政法院 报告员

1986 年至 1989 年  塞内加尔账目审计与公共机构监督委员会 主席

1989 年至 1990 年  蓬皮杜国家艺术和文化中心 总经理

1990 年至 1993 年  法国广播电台音乐台 副主管

1993 年 

法国文化部长雅克·杜彭部长办公室 主任

1993 年至 1995 年  法国文化部音乐与舞蹈局 局长

1995 年至 1997 年   法 国 文 化 部 长 菲 利 普· 道 斯 特· 布 拉 齐 部 长 办 公 室 

主任

1997 年至 1998 年  摩纳哥格里马尔迪会议中心 馆长

1997 年至 2009 年  当代乐集合奏团 团长

1998 年至今 

凯·布朗利博物馆 首席执行官

225

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文集

凯·布朗利博物馆

凯·布朗利博物馆于 2006 年 6 月开放,致力于展示非洲、亚洲、大洋洲

及美洲的艺术与文明。博物馆建筑由建筑师让·努维尔设计,紧邻埃菲尔铁塔,

已成为巴黎文化遗产的象征。博物馆每年吸引观众近 130 万人次。

作为世界上藏品范围最广泛的博物馆之一,凯·布朗利博物馆藏有约 37 万

件文物、70 万件图像艺术品和 20 余万部著作以及多件大师杰作。博物馆藏品

是人类才智及社会生活的重要物证,具有重要文化和科学价值。

凯·布朗利博物馆不只是一座博物馆,也是一座教育与研究中心,拥有供

公众使用的多媒体图书馆、礼堂与阅览室。博物馆丰富多样的活动旨在促进公

众对欧洲以外的艺术与社会的了解,多种常设及临时展览、音乐会、演出、读

书会与讲座更使博物馆成为一个繁荣的日常文化互动场所。

226

展览的多样性呈现

展品的多样性展示

拉脱维亚国家艺术博物馆里加美术馆馆长 黛加·乌彭尼斯

里加美术馆隶属于拉脱维亚国家艺术博物馆 , 在拉脱维亚众多博物馆中处

于领先地位。本馆提供藏品参与“殊方共享 — 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文物精品

展”,展现了本次展览所涉及的最远的地区之一 — 波罗的海。

11 — 18 世纪中国艺术藏品的题材、范围以及历史渊源与波罗的海这一地

区的历史密不可分。这类藏品并非直接购得,而是主要通过贸易互通辗转而得。

藏品可能来自斯堪的纳维亚、德国、荷兰和俄罗斯。同样,在这些国家和地区

也可以购得来自中东或葡萄牙等地的艺术品。追溯年代越久远,艺术品的经历

就越多样,可能辗转一代或者几代人。正因如此,当地收藏家一直将中国艺术

品视作具有特殊价值的罕见珍品。

数个世纪以来,里加这座欣欣向荣的汉萨同盟城市一直是波罗的海地区重

要的贸易与文化活动中心。这里贸易繁荣,国际交往密切,人们无须担忧生活

问题,便转而通过收购西方艺术巨擘的作品来营造欢娱的氛围,艺术品也逐渐

集中于私人藏家之手。

在现今拉脱维亚境内发现的最古老的中国艺术品可追溯至 9 世纪,发现于

锡尔古达城中一处 11 至 12 世纪墓地中。锡尔古达以古堡山丘著名,这些古堡

的历史可以追溯至 12 世纪基督教传入巴尔干半岛之前。

然而,有史料记载的成套中国艺术藏品却是在近几个世纪才出现的。来自

227

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文集

国外各个流派的艺术品曾汇聚一堂,陈列在库尔兰公国(1561 — 1799 年)的

宫殿与宅邸内。在 18 世纪或更早的时期,按照西欧建造城堡的惯例,在公国

的宫殿中均摆设有陈列中国瓷器的壁柜。尽管时至今日这些壁柜已不复当初的

形态,但我们仍能在诸如伦达尔宫(建造于 1736 — 1768 年,由建筑师弗朗西

斯科·巴特洛米奥·拉斯特雷利受比隆公爵委托设计建造)等一些地方看到复

制品。

公立博物馆收藏始于 18 世纪。第一座公立博物馆是里加的希姆塞尔博物

馆,它也是波罗的海地区历史最悠久的博物馆。

随着里加的私人收藏渐成规模,受到其他西欧城市做法的启发,市民希

望将藏品公之于众的意愿也越来越强烈。收藏家们希望自己精心收集的藏品能

够世世代代为人欣赏,而不致泯然于世。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收藏家们对家

乡的热爱,希望为里加的文化发展尽一份力。这些藏家以市议员、市长和商人

为主。

捐赠行为的开创者是里加一位名为尼古拉斯·希姆塞尔(1729 — 1764 年)

的医生。18 世纪,他向里加市捐赠了个人的全部收藏。之后,波罗的海地区的

第一座公立博物馆于 1773 年成立。

不久之后,位于库尔兰公国旧都米塔乌的库尔兰省立博物馆于 19 世纪早期

(1818 年)向公众开放。博物馆的藏品最初来自于和大公私交密切的个人,后

来在深爱家乡的数代人经年累月的慷慨馈赠下逐渐得以扩充。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公共藏品多为相互无关联的单件艺术品,仅为配合

精心设计的宫殿与宅邸内部陈设而摆放。

直到 19 世纪,当地旅行者开始从海外购入个人物品,这一情况才有了显著

改变。然而,直至 20 世纪 60 年代,在拉脱维亚首都里加,首个亚洲艺术展览

在外国艺术博物馆揭幕,当地博物馆才对博物馆展览进行了首次系统性的策划,

并向公众开放,此举受到了广泛好评。这些藏品也构成了现在里加美术馆的展

览陈列的基础。

228

展览的多样性呈现

黛加·乌彭尼斯

拉脱维亚国家艺术博物馆里加美术馆馆长

教育背景:

1988 年  拉脱维亚艺术学院 艺术史专业

2001 年  获得硕士学位

职业经历:

1981 年 

开始在博物馆领域工作

1985 年至 1994 年   拉脱维亚外国艺术博物馆 平面艺术部主任、平面艺

术策展人

1995 年至 2010 年  拉脱维亚外国艺术博物馆  馆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