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不同观点下个人储蓄能力的分歧

不同观点下个人储蓄能力的分歧

时间:2023-07-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吴先生的意思是说中国以现在的生产技术所开发的资源还不够维持全部人口的最低生活水准,所以不易有储蓄。汪馥荪先生代表比较乐观的看法。汪先生既认为人类储蓄能力极大,在任何生活水准上都可以有储蓄,他对于人口问题的看法自然和吴先生不同了。这样说来,悲观和乐观的两种看法的分歧点是在他们对于个人储蓄能力的估计不同。

不同观点下个人储蓄能力的分歧

靠自力更生去创造重建经济基础的资本这道路走得通么?这里发生了两种不同的看法。吴景超先生相当悲观地说:“中国因为大多数的人都是贫穷的,所以储蓄的力量很低。根据中国农业实验所的报告,中国的农民,有一半以上是欠债的。这些人不但没有储蓄,而且每年的消费,还超过其收入。他们以借贷的方法来补偿收入的不足,因而使那些有储蓄的人,不能以其储蓄来投资,而是以其储蓄借与他人,满足消费上的需要。在这种情形之下,如要靠我们自己的储蓄,来满足工业化的需要,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了。”

吴先生的意思是说中国以现在的生产技术所开发的资源还不够维持全部人口的最低生活水准,所以不易有储蓄。生活水准既已这样低,大部分人民还在饥寒线下,怎么能再挤得出资本来?因之吴先生认为如果要从减少消费中去求资本的形成,不能从每个人节约上想法,饥寒线之下讲节约是残酷的,而只有从减少消费者的数目上去想法。这是我对吴先生那篇文章的了解。

汪馥荪先生代表比较乐观的看法。他在上引一文中说:“一个资本贫乏的国家,在它的资本蓄积初期,人民生活之必须压低,是不能避免的,这对于生活程度已经非常低下的人民,是一种极其痛苦的事。然而这并不一定不可能,人类承受痛苦的能力,往往超出人类自己的想象,尤其是这种忍受是在有一种光明的希望作支持的时候。”他接着以抗战时期后方的情形作为人类忍受能力的“有力的见证”。他说:“我们在抗战期中,国家资本的损失,拿战前的币值表示,在战争的前6年就已经达到150万万元,差不多相当我们的全部资本的30%,整个战争期中资本的损失当不止此,可是我们后方的工业生产,在同一时期,期末较期初增加乃至六倍,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拆开这个逐年累进的生产指数,我们发现资本物生产的上升率,比起其他个别产品,并不落后。这证明我们在生活水准日趋降低的环境里,依旧发挥蓄积资本的能力;这证明人类蓄积资本的能力,超出了人类本身的想象。”(www.xing528.com)

汪先生既认为人类储蓄能力极大,在任何生活水准上都可以有储蓄,他对于人口问题的看法自然和吴先生不同了。中国的资本和土地都是贫乏的,不贫乏的是劳力,也是人口,我们累积资本的路径其势不能不指望这丰富的劳力了。换一句简单的话说,如果每个人都能有储蓄的话,人口愈多,资本积累得也应当愈快了。

这样说来,悲观和乐观的两种看法的分歧点是在他们对于个人储蓄能力的估计不同。在我看来,储蓄能力是有伸缩性的,但是这伸缩性却系于很多社会条件,在一定条件之下却有它的限度。说中国人民绝难有储蓄未免过分,说在任何情形下都可以有储蓄也是过分。我们还得对这问题加以分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