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乡村经济的优化发展:农工混合模式的重要性

乡村经济的优化发展:农工混合模式的重要性

时间:2023-07-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我以上的分析是正确的,在租佃制下经营小农场上的佃户并不能靠土地维持“不饥不寒”的水准,则在传统的乡土经济早应该发生土地问题了,为什么土地问题到近二三十年来才见严重呢?轻工业中最重要的纺织,在传统中国是家庭工业。这里引入了乡土工业,乡土工业在劳力利用上和农业互相配合了来维持农工混合的经济。也只有这种农工混合的乡土经济才能维持原有的土地分配形态。

乡村经济的优化发展:农工混合模式的重要性

如果我以上的分析是正确的,在租佃制下经营小农场上的佃户并不能靠土地维持“不饥不寒”的水准,则在传统的乡土经济早应该发生土地问题了,为什么土地问题到近二三十年来才见严重呢?

乡土经济中土地问题早已存在,我想是事实;但是在传统经济中却有一道防线挡住了这潜在的问题暴露成佃户和地主中间的严重冲突。这道防线是乡土工业。关于乡土工业在传统经济中的地位,我曾一再写文论述过。简单地说,在海禁未开之前,中国人民日用消费品是自给的。中国从来不是个纯粹的农业国家,而一直有着相当发达的工业。可是传统的工业却并不集中在都市里,而分散在无数的乡村里,所以是乡土工业。各地依它的土产加工制造成消费品,日积月累,各种工业都有著名的地域。中国早年出口的生丝最有名的叫辑里丝,查海关报告还有这英文译音;辑里丝是太湖附近很小一个区域里出的丝,居然成了个中国出口生丝的别名。其他如龙井的茶,景德的瓷器高阳的布,都属此类。这些还只是些最著名的土产,其实每个小区域,甚至许多村子都有一两样附近所熟知的土产,土产中又有很多是制造品。而制造这些土产的却是一家家的农户。轻工业中最重要的纺织,在传统中国是家庭工业。我幼年还帮助祖母纺过纱,我母亲的嫁妆里还有个织布机,“不闻机杼声”这诗句在我是极亲切的。制造工业分散在家庭里固然使中国传统工业在技术上不易进步,但却是一个传统经济中的重要事实,使普通土地不足的农家可以靠这些家庭工业里的收入,维持小康生活

中国的农场为什么会这样小,是一个基本问题,直接的原因可以说是人口太多,但是为什么人口会这样多呢?这问题有人认为是不必问的,人口繁殖是生物现象;也有人认为是儒家思想提倡的结果。我却愿意从劳力上来看:农作活动有季候性,在一个短的时期中需要相当多的劳力,也就是所谓“农忙”。农村里必须养着能足够应付农忙时所需的人口,虽则农忙一过,这些人在农田上可以并没有工作可做,也就是所谓农闲。在充分利用人力来工作的农业技术下,农忙和农闲所需劳力的差别可以很大。如果单看农忙期间的农村,人口并不能说太多,因为没有这样多的手脚,现有农田在现有技术下并不能充分经营。依我这种看法,所谓中国农村人口太多是从生活程度上说的,并不是从农业生产上说的。除非农业技术能改变,农村人口不易减少。抗战后期因乡村壮丁的流亡已在后方农村中发生了缺乏劳工的情形。(www.xing528.com)

农业虽则在短期需要大量劳力,但是有2/3的日子是没有农作可做的,于是发生周期性失业的情形。换一句话说,我们是“养工一年,用在农忙”。这些劳工并不能离开农村,离开了,农忙期会缺工,可是农闲期怎么办呢?这里引入了乡土工业,乡土工业在劳力利用上和农业互相配合了来维持农工混合的经济。也只有这种农工混合的乡土经济才能维持原有的土地分配形态。一个自己没有土地的小农场上的佃户,在男耕女织的农工合作下,勉强能达到他们生活的小康水准,同时也使传统的地主们可以收取正产量一半的地租,并不引起农民们的反抗。反对地主利益的人可以说这种乡土工业正是给他们剥削佃户的机会;从整个经济分析上说,农业技术、劳力需要、人口数量、农场面积、乡土工业、地租数量、地主权利等因素是一个有机的配合。中国传统社会能很久地维持着这配合,那是因为它至少可以给在这种经济里生活的人不饥不寒的小康的生活。任何经济结构如果不能维持最低限度的民生,是绝不能持久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