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和西洋发生了密切的经济关系以来,在我们国土上又发生了一种和市镇不同的工商业社区,我们可称它作都会,以通商口岸作主体,包括其他以推销和生产现代商品为主的通都大邑。这种都会确是个生产中心。但是它们和乡村的关系却并不是像我们在上节所提到的理论那样简单。我已说过中国传统经济中曾有很发达的手工业,技术上当然很差,出品也不漂亮,但是却是乡下老百姓的收入来源。现代都会一方面把大批洋货运了进来,一方面又用机器制造日用品。结果是乡村里的手工业遭殃了。现在到乡村里去看,已经没有多少人家自己纺纱织布了。都会兴起把乡村里一项重要的收入夺走了。如果乡村里农业因之繁荣了,手工业的崩溃并没有什么关系。可惜的是农业并没有因都会兴起而繁荣起来。都会里确是需要粮食。需要增加,粮食价格不是也可以提高了么?不然。中国的现代交通只沟通了几个都会,并不深入乡村。这种特殊的,有人说这专门是为推销洋货而设计的交通系统,的确会发生向海外运粮食比向国内产粮食的乡村中去购买和运输为便宜的事情。而且,在都会和乡村之间还隔着一个市镇。
西洋货实际上运到乡村里的并不多。牙刷、牙膏之类当然用不着,就是布匹还是以洋纱土织的居多。乡下老百姓绝不是和外汇发生直接关系的人。中间有市镇挡着。市镇上这些不事生产的地主们,在享乐一道上是素有训练的。他们知道洋货的长处。他们把从乡村里搜来的农产品送入都会,换得了洋货自己消费了。乡下的生产者并没有看到洋货的影子,看到了也买不起。乡村里的老百姓本来靠手工业贴补的,现在这项收入没有了,生活自然更贫穷了。他们不能不早日出售农产物,不能不借债,不能不当东西,结果不能不卖地。从与日俱增的地租、利息——且不提因政治而引起的摊派、捐税、敲诈——使他们每年留在乡村里自己消费的产物一天减少一天,大批无偿地向市镇里输送。在市镇里过一道手,送入都会。市镇里的地主的享受增加了,但是乡村的血液却渐形枯竭。(www.xing528.com)
这个分析,说明了在中国的过去和现在,乡村和都市(包括传统的市镇和现代的都会)是相克的。如果我们不能改变这个局面,将来也还是这样。所谓相克,也只是依一方面而说,就是都市克乡村。乡村则在供奉都市。在这情形下,乡村没有了都市是件幸事,都市却绝不能没有乡村。我们若了解这一点,我们才能明白为什么在抗战时期,后方乡村有过一度喘息的机会,为什么工合运动可以很快地发展。我们也才能明白为什么很多地方的老百姓并不因目前军事把乡村和都市隔断而发慌。这是乡村里的老百姓所求之不得的。乡村和都市一隔断,受打击的是都市。以往近百年来,都市并没有成为一个自立的生产基地,主要的是洋货的经纪站。洋货固然没有大量地流入乡村,但是用来换取洋货的土产却几乎全部靠乡村供奉的。供奉的来源一断,除了不受偿的救济品和借来的东西外,洋货是进不来了。现在我们似乎已碰着了这个僵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