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许多信息搜寻与检索模型被开发出来。早期的相关研究在提及信息搜寻(Information Seeking)和信息检索(Information Retrieval)时都认为这是两个相关但本质上有区别的概念,研究内容也表现为两个截然不同的研究领域和研究阵营[24][25]。以信息搜寻为例,绝大多数的研究都产生于图书馆学、情报学等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而信息检索的进展则主要体现在计算机科学的研究。然而随着交互式检索等研究的发展,同时涉及系统和用户信息搜寻与检索已经成为一个明显的趋势。
图2-6 信息检索行为和浏览行为的关系
一般认为,经典的信息搜寻模型主要包括Wilson从1981年到1999年逐渐深化的三个模型,Krikelas模型,Ellis模型,Kuhlthau模型,Bystrom和Jarvelin模型,Leckie等人的模型,Savolainen模型,Johnson模型等[26]。这些经典模型的最大特点在于,都是对人们进行信息搜寻的过程进行观察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和总结,且相对来说都倾向于描述完整的过程。
从总体上看,用户信息搜寻的理论模型一般都主要突出表达三个关键内容:第一,模型必须为预测信息搜寻行为变化提供一个完善的理论基础;第二,模型必须为设计有效的信息搜寻策略提供指导;第三,模型应该明确信息搜寻行为的概念化描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丰富的描述。总之,信息搜寻的理论模型必须回答“为什么”这个问题,明确是哪些因素推动了特定类型的信息搜寻[27]。学者们也广泛认为,信息科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建立信息行为的模型,这种行为模型的核心即反映特定的因素和变量如何对信息搜寻产生影响[28]。(www.xing528.com)
绝大多数的信息搜寻模型表现为一个循环的互动过程,它的结构主要包括明确信息需求,即对规范的查询过程,进一步检查获取的查询结果,此时,如果有需要,对查询表达式进行修改,重复循环过程直至满意的结果被检索出来[29]。Marchionini认为[30],信息搜寻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典型例子,它包括了识别和表达信息问题,设定搜索的计划,实施搜索,评价结果,在此基础上,如果有需要可以实施过程迭代。Broder对信息搜寻的标准步骤进行了总结和归纳[31],如图2-7所示。
这个标准模型总体上看是任务导向模式的,整个过程的起源为一个任务,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信息需求,然后表达为语言形式,进一步进行查询,搜索引擎将查询和语料库进行衔接,在此基础上获取查询结果,对查询结果的判断则可能产生查询过程的重复。Marchionini和White在2008年对上述的主要步骤进行了进一步的拓展[32],从而将其扩展为7个步骤,即认识信息需求;接受挑战以满足信息需求;明确问题;在一个检索系统中表达信息需求;对结果进行检查;对问题及其表达进行再规范;使用结果。这些基本模型主要涵盖了信息搜寻任务的核心步骤。一般来说,搜索引擎都会支持查询描述、检索结果检验以及某种程度上的查询重置,其他步骤在当前的搜索引擎中暂时未能得到良好的支持,但是某些支持意会方法(Sensemaking)的搜索引擎已经在尝试实现直接面向问题和信息重组,以及从搜索到的信息中进行进一步的信息分析。
图2-7 Broder的信息搜寻标准模型
Macpherson在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归纳出的模型也与上述的认知过程具有一致性[33],但Macpherson将整个信息检索的过程分成了两个步骤,其模型结构如图2-8所示。Macpherson模型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信息需求的产生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整个信息检索过程的第一步是问题定义,即问题解读。问题解读依赖于特定的终端用户的心智模式,及其所处的独特的复杂问题环境。例如,在图2-8中,“是否克隆人”这个问题所涉及的内容可能是十分广泛的,作为整个信息检索过程的输入,通过用户的工作记忆可以将这个问题分解为医学问题、伦理问题或者是专门的科学研究来看待,经过不断的概念重复、评价及决策可以发现,这个问题中的“是否”其实是一个价值判断,因此该问题最终应该定义为伦理问题。此时,如果问题尚未定义清楚,则需要再次重复这一阶段的过程;如果已经明确理解问题的意义,并且已经定义了所有的关键词,那么就可以开始问题解决的操作过程。实施检索的过程包括建立检索策略(即查询构建),选择数据库,实施检索,存取检索结果,然后再次进行判断和决策。如果检索是有用的,并且解决了问题,那么整个检索过程就结束了;如果结果没有用,则需要再次进行重新的思考问题是否被正确理解。如果没有被正确理解,从第一步重新开始;如果问题是正确理解的,那么从第二步开始重新实施检索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