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理信息系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视化中的具体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视化中的具体应用

时间:2023-07-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综上可知,借助地理信息系统,能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些复杂的现象通过地图的形式表现出来,并通过这一表现更加有利于人们认识现状以及掌握其中的相关信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化,实质是非物质文化载体的空间化,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素依据其相应文化载体的空间特征定位于地理基础之上。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贴上了地方标签。

地理信息系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视化中的具体应用

1.以文化载体为基础的表达——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信息图谱

所谓地理信息系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视化领域的具体运用,实际上就是指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对非物质文化景观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内容进行可视化表达,借以建构以文化载体为基础的时空思维体系,最终形成非物质文化景观或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内容的信息图谱的文本成果。比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信息的表达,通过建构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载体为基础的时空思维体系,最终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信息图谱(以下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借以深入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时空分布、相互关系以及时空演化的过程和机制。其表达思路之一有:文化景观→文化载体→空间数据库→载体联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9]这个思路设计的关键是要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相关的人、物、事,按照合适的时空尺度解析为文化载体,并建构载体时空数据库。然后,在时空数据库的基础上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的整体设计和绘制。

综上可知,借助地理信息系统,能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些复杂的现象通过地图的形式表现出来,并通过这一表现更加有利于人们认识现状以及掌握其中的相关信息。

2.概念解析:文化景观、文化载体

(1)文化景观的概念和分类。文化景观是任何特定时期内形成的构成某些地域特征的自然与人文因素综合体,它随着人类活动作用而不断变化,并能反映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文化景观分为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物质文化景观如位于上海松江的广福林遗址公园、奉贤的青村古镇,新疆吐鲁番的交河古城等,非物质文化景观正如前文所述是在物质载体的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技艺形式,如书法国画需要借助纸和墨才能呈现出来。

(2)文化载体的概念和类型。文化载体是指以各种物化的和精神的形式承载、传播文化的媒介体和传播工具,它是文化得以形成与扩散的重要途径与手段。文化载体必须承载特定价值和情感内涵,丰富的文化载体在空间中相互融合形成文化景观。

文化载体按照其是否具有实体形态的标准,可以划分为实载体和虚拟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艺人)、作坊与工厂、作品、文化受众、商铺与市场,这些都可以作为实载体;文化主题网站、文化专题的博客、话题,以及网络店铺等,这些则可以作为虚拟载体。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艺人和文化受众作为特殊文化载体是非物质文化传播、传承的内在动力源

同一文化载体并非仅适合表达一种景观视角,有时会对两种,甚至多种景观建构具有贡献。进一步看,同类或不同类的文化载体也可以联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载体联合,从而表达一种或多种景观。载体联合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同类载体间的联合,如艺人分布构建的文化区,如历史上三官庙与其他宫观庙宇共同形成的庙宇文化群;二是不同类载体间的联合,如艺人、作品等载体联合用于表征文化传承;艺人、作坊与工厂、商铺与市场、文化受众等载体联合用于表征文化传播与认知景观,等等。相关研究已有同类载体联合的案例,如采用神庙、教堂宗教团体等载体研究民间信仰与宗教文化景观及其时空演变;利用剧团时空分布研究戏剧文化时空演变;以镇江的法海寺、杭州雷峰塔为基础,分析白蛇传传说的演变等。

3.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学图谱设计的关键点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学图谱设计的过程中,有三个方面的关键点,包括载体空间化、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

(1)载体空间化

载体空间化是根据各类文化载体的空间属性,将景观元素定位于地理空间,进而能够通过多时空尺度描述非物质文化景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化,实质是非物质文化载体的空间化,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素依据其相应文化载体的空间特征定位于地理基础之上。相同文化不同载体的空间化、同一文化载体不同空间特征的空间化均有助于从不同角度研究非物质文化资源特征。例如传承人或受众载体的空间化可以表征文化中心和传播格局,商铺或市场载体的空间化可以表征文化的商业化趋势;与传承人相关的空间属性有很多,其中出生地或生长地的空间化能说明当地文化气息、习俗等对传承人的陶冶和文化风格塑造,现居地或工作地的空间化则是传承人活动范围的体现,反映了传承人对文化的传播和促进作用。

(2)空间尺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尺度体现为文化载体的空间尺度。在图谱设计的过程中,要根据制图目的选择载体定位的合适空间尺度。不同载体空间化与抽象表达必须考虑适宜的空间尺度,减少尺度推断错误。可以将非遗图谱的空间尺度简单划分为大空间尺度、中空间尺度、小空间尺度、微观尺度以及动态尺度(跳跃、转化和组合)等几种不同的形式。

在大空间尺度下,通过非物质文化载体的多种空间属性表征文化的宏观区域格局,可以从多元化视角整合解读文化景观。大空间尺度可以从一个国家或自然社会区域单元扩展至洲际(或其他文化与政治区)甚至全球等。例如,非物质文化产品的店铺与市场等,可以反映文化商业转向中形成的大尺度区位格局;代表性艺人(或传承人)的艺术创作和行为空间域往往比较广阔,可以涉及国家的许多区域,甚至扩展到世界各地;财神信仰的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空间分布,可以反映财神信仰的传播与流变,以及人们对商业信仰的认识等。另外,多载体综合表达的大尺度景观,可以描述文化传播与扩散、文化认知和文化融合等,例如三官庙宇与商帮会馆等的全国以及东南亚的空间分布,能够表达三官文化传播地与受众的关系,表达当地人对于三官文化的拒绝或接纳。

在中空间尺度下,文化载体表征的文化边界会更清晰,文化地方性特色较为凸显。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贴上了地方标签。例如,中国木版年画中的朱仙镇、杨柳青桃花坞、山东潍坊武强年画等。中空间尺度比较适宜展示文化格局中的文化层级,也能表征文化流派间的艺术渊源、文化竞争与文化融合。如由于空间邻近性和交通便利性等原因,北方剪纸流派中的山西广灵剪纸与河北蔚县剪纸具有较长的历史文化渊源,并有文化相互融合现象。再如历史上称为江南的上海、浙江、江苏等地,在人口的流动中,三官信仰的传播与流变即是江南地区历史发展、文化认同的表现;另外仅就上海而言,在当下各个区域形成的三官文化,也有着不同的内涵,一是崇拜对象有不同,如浦东以天地水三官为中心,青浦尧舜禹三官为中心,嘉定则形成了以唐宏葛雍周武三官为中心;二是三官诞辰日期有不同,浦东是以农历正月七月十月十五为中心,嘉定是以农历正月七月十月二十七日为中心,而青浦则形成了以农历正月七月十月二十七日为中心,也有以农历三月十三为中心的(农历三月十三日是当地地方神女三官的生日,当地人认为都是神一起过生日是没有问题的)。这些都表现了文化的地方性与多样性,也体现了在不同的区域内具有不同但却有些相近的文化模式。

在小空间尺度下,文化解读视角将趋于丰富和多元化,并能够实现与大中空间尺度的衔接对话。该尺度下的载体空间位置往往更具体精准,可以具体反映某文化流派景观的内部区域差异;文化核心的形成过程开始显现,文化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也逐渐清晰。比如以河北蔚县剪纸为例,按照艺人籍贯地进行载体空间化,可以清晰建构蔚县剪纸的文化景观图。再如以上海三官庙宇的分布为例,由于历史上行政区划的变化,致使地理位置的标识不清,必须通过不同时期的地图比对、行政区划界域的不同状况,来确定某个村镇三官庙的具体分布地点。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理清三官庙宇分布的演变与人口迁移、农业发展等之间的关系。

在微观尺度下,文化景观表征的视角从文化外围扩展到文化内部,使研究者有机会关注福柯强调的“空间、权力和文化的关系问题”。空间能够强化文化,而权力则是透过强势文化群体的空间垄断以及将其他弱势群体排斥到其他空间而表现出来的。店铺和市场的区位等级在小空间尺度景观下已经明显,而通过微观尺度的分析,则更可以阐明其演化背后的权力争夺。如地方话语在构建中往往受到权力话语的影响,上海青浦区某村在恢复当地女三官信仰的过程中,通过建构乾隆造庙的神话,将尧舜禹三官引入当地,建造供奉尧舜禹三官的红庙,致使原本该村并不存在的尧舜禹三官文化在当地生根发芽成长起来,其背后正是在微观尺度下,空间、权力和文化的关系的体现。

然而,对于上述四种尺度的选择,应该持以动态的观点。因为文化景观研究的空间尺度随着景观审视视角和文化演变的空间性而不断变化。进一步看,为了实现文化景观的多元解读,必要时还需要有尺度之间的跳跃、转换,甚至有多尺度的组合。这种尺度,就是动态尺度。采取动态尺度将会更有利于研究者灵活地选择和运用。

(3)时间尺度

文化景观表达也需要考虑载体的时间属性。因此,时间尺度划分以文化景观研究视角为依据,既要考虑景观过程经历的平均时间,也要结合载体的时间属性,更要适宜在该视角下开展工作。特别是,载体的选择会引起时间尺度的变化。不论是单文化载体的时间尺度、多文化载体的时间尺度,以及全载体文化景观时间尺度,在使用时都要使时间尺度划分既要保持相对统一,方便研究中的时序对比,同时也要考虑到不同载体的属性差异,实行必要的尺度调整,甚至可以采用动态的时间尺度。

4.具体设计与表达:非遗资源时空数据库的建设

非遗资源时空数据库的建设应采用建库与图谱生成一体化的思想。这样做,其实质就是建立一套完整的非遗资源时空数据库,并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图谱表达功能,实现图谱要素的符号化,快速且准确地生成所需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这样做的结果是不仅可以减少数据冗余,提高数据利用率,而且可以在数据不断更新过程中,实现图谱实时更新,轻松维护图数的一致性。比如非遗资源时空数据库采用ArcGIS软件支持的Geodatabase数据模型。

具体来看,非遗资源时空数据库的建设需要由四个数据集组成,即基础地理要素数据集、非物质文化专题数据集、注记数据集和关系数据集。首先,基础地理要素数据集的存储、管理以及与非遗资源相关的基础地理数据,是展现各类非物质文化载体空间分布格局和特征的空间框架,用以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性特点。如在上海三官文化数据库建立的基础上,搜集全国以及东南亚各国的三官文化的资料,建立全国乃至于东南亚的三官文化数据库;以及与三官文化演变相关的数据库,如盐业、棉布业、商帮、人口迁徙数据库等。其次,各类文化载体相关信息及其相互关系构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数据集的主要内容。为了有效存储、管理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数据,须按照科学性、简洁性和可扩展性统一的规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设计资源编码。资源编码内含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等级等关键信息的表达,是连接各文化载体专题信息的桥梁和关键。这一部分中资源编码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也是较为困难的环节之一。第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中的注记,主要用以说明图上表现的非遗项目申报地、类型、等级或文化载体的名称、级别等。可分为两大类注记:基础地理信息注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注记。基础地理信息注记包括非遗资源的空间分布、类型、等级等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注记则包括文化载体名称、文化特征、相关影响因素等。因此,要采用空间尺度和要素分类相结合的方式对注记进行分类设计,并建立专门的地图注记集。此外,根据多专题类型图谱内容动态更新的需求,非遗资源时空数据库中还定义存储了专题数据与空间数据,以及专题数据之间的常用动态关联关系,这些动态关联关系所形成的数据集就是关系数据集。当动态关联关系数据随专题数据集发生变化时,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的主题内容便能够及时动态更新。当数据库建立起来之后,只要根据数据的变动进行输入,就可以维持数据库数据的新鲜度,便于研究者掌握实时信息资料。

5.基于时空数据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制作

非遗资源时空数据库不仅能有效、快捷地存储、管理和维护非遗资源信息,而且也为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非遗资源信息可视化图谱的制作奠定了基础。数据库中存储的基础地理信息和非遗资源信息,包括不同时空尺度、不同类型、不同专题的内容集成及一体化管理。因此,制图过程中不仅要根据图谱主题、用途和制图范围确定坐标系统、比例尺、图面配置、符号表达等共性问题,还必须考虑编制图谱要素的筛选原则与方法,最终确定图谱中基础地理要素和非遗资源要素的数量、类型和概括程度。(www.xing528.com)

筛选的原则与方法具体可以分为基础地理要素的筛选原则、非遗资源信息的筛选原则、基于数据库的常用要素筛选方法以及非遗制图中的图面配置,等等。基础地理要素筛选主要是根据地图用途、比例尺和区域特征,协调图谱制作要素的数量、概括程度与空间尺度、图面载负量的关系,合理取舍基础地理要素,恰到好处地反映非遗资源的时空格局与特征。基础地理要素的筛选有通用原则,即在版面承载量允许的情况下,地形、水系、居民点、政区界线等是基础底图的重要构成要素。在通用原则基础上,基础地理要素取舍还应服从非遗资源内容的需要。非遗资源信息的筛选主要依据制图目的而定。根据制图目的确定图上的专题要素类型和等级。基于数据库的常用要素筛选方法主要有三:①根据要素的类型和等级属性进行筛选;②通过定义要素的显示规则实现不同比例尺地图的自动要素筛选;③通过选择集(子集)生成特定显示内容的专题图层。图面配置的目的是合理安排主图、图名、图例等元素的位置和大小,尽量做到主题突出、结构合理、图面负载均衡。在图面配置中,整体结构处理和要素布局也有一些特殊方法。在非遗资源地图制作过程中,对其整体结构的设计就可采用移图、放大图等方法。

概言之,非遗时空资源数据库的建设不仅满足了制图需求,也为未来的地图服务奠定了基础,方便公众参与管理和保护。将来,成熟的非物质遗产文化时空数据可以通过网络服务方式进行发布,实现数据资源的共享。包括社会公众在内的各类用户,都可以参与到非遗资源保护与管理工作中。用户可以基于地图查看、浏览非遗资源的时空特征,也可以将自己了解的非遗资源信息添加到图谱上,从而成为非遗时空数据的生产者。未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学图谱最终将成为内容实时更新、用户自由定义、地图动态生成的全新产品,为非遗资源的开发保护提供重要支持。

6.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学图谱实例

在非遗资源时空数据库支撑下,目前依托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已设计出了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学图谱,主要包括资源要素分布图、资源分类图、专题分级图等几大类型。同时,对于资源分布广泛的文化项目还制作出了“多空间尺度系列图”;对于历史发展过程较长、资料保存完整的文化项目制作出了多时间尺度系列图、文化资源分布地图、文化保护级别地图、各类文化载体分布地图等。根据制图区域的空间尺度不同,具体又可以划分为全国图、省级图、县级图或特定文化区图等。另外,根据文化发展的特定时间系列,还有多时间尺度的非物质文化发展演化地图。现选择一些重点类型,详述如下。

(1)资源要素分布图:资源要素分布图主要用来描述与非物质文化资源相关的文化载体、地理要素、保护管理单位等资源要素的空间分布状态与特征。例如,根据非遗资源时空数据库中存储的各种非物质文化载体的空间属性,可以制作文化传承人分布图、文化作品分布图、文化产品作坊或店铺分布图等各类文化载体分布地图;根据非遗项目申报地,可以制作某类非遗项目的申报地分布图;根据非物质文化保护单位的坐落,可以生成文化保护单位分布图等。民间信俗类非遗的资源要素分布图是学者进一步研究的基础,可以制作各种民间信俗的空间分布图,从国家级到省市级再到县镇级,由此而构成一个民间信俗的地域层级序列。通过这样的方式,就能全面了解某个信俗的整体状况,以及所有信俗的全部情况。

(2)资源分类图:资源分类图主要用于描述某个区域空间中的非物质文化类型结构及其相互关系,包括一般性总分类图、具有相互联系的几种类型对比图以及某一大类下的二级分类图等。在我们设计的非遗资源时空数据库中,包括了标准分类体系基础上的资源编码,可以通过数据库查询方式方便地筛选各类非遗资源相关的信息,快速制作资源分类地图。例如,可以按照非遗资源的一级分类,分别制作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的二级资源分类地图;还可以根据某一类别中的不同主题制作资源分类图,例如制作某区域的剪纸主题分类图等。

(3)专题分级图:专题分级图用于描述非遗资源的保护等级,或与非遗资源相关的要素数量等级的空间分布状态。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中,针对非遗资源制定了“国家—省—市—县”四级保护体系。每个保护级别的文化名录又可以根据申报时间划分不同保护批次。文化传承人作为非物质文化的核心载体,也被划分为国家级、省级等不同级别。非遗资源时空数据库通过资源编码记录了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的保护级别信息,可以根据数据库查询,快速生成非遗项目保护级别图、非遗传承人等级图。此外,各类资源或项目的空间分布不均,借助数据库统计查询,可以得到资源相关要素的数量,生成数量分级地图。

(4)多时空尺度系列图:多时空尺度系列图主要包括多空间尺度、多时间尺度以及时空尺度结合的系列图等,主要用于描述某种或系列文化现象在时空上的层次结构及其发展演化过程。

多空间尺度系列图是针对某一非物质文化现象而绘制的图谱形式,在一系列不同空间尺度下,该图谱将系统展现相关的要素和事象的空间分布特征,反映不同尺度下文化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或突出表现特定地域在整个文化系统中的地位。例如,可以根据剪纸文化资源信息制作“全国—河北省—蔚县—南张庄”四个不同空间尺度下的剪纸文化要素分布系列图。全国图主要表现国家级的重要剪纸项目分布,河北省图主要表现河北省内各剪纸项目的分布情况;蔚县图加载众多的剪纸艺人分布信息,主要反映剪纸文化与自然和社会经济要素的联系;南张庄图则主要反映剪纸文化第一村南张庄的现代转型。蔚县剪纸系列图以特殊的表现方式,强化了南张庄在中国剪纸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多时间尺度系列图则重点描述非物质文化的时空演化过程。非遗资源相关的文化载体、保护项目、文化事件等均有时间属性。基于特定的时间划分方式,可以将非遗资源相关信息进行逻辑分组,并分别制作不同阶段的资源分布图、分类图或专题分级图等,最终形成时间系列地图。特定情况下,还可以将时空尺度一起考虑,形成更为丰富的时空系列的图谱。

为了深入理解信息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运用,在此以三官神话为例作进一步的阐述。三官神话是道教历史上重要的神话之一,以天地水为中心,逐渐衍生出尧舜禹、唐宏葛雍周武、陈子椿与龙女的三个儿子三官等多种神话形象。元朝传入上海后,明代进一步发展,至清朝达到顶峰,在上海的乡村几乎村村都有三官庙,形成了以天地水、尧舜禹、唐宏葛雍周武为核心内容的三官神话系统。迄今为止,通过文献与实地调查在上海各个区县共收集三官神话约15个(见图9-1)。

图9-1 上海三官神话分布图

注:五星表示明朝的三官神话,四角表示清朝的三官神话,三角表示民国时期的三官神话,心形表示现代的神话。
图片来源:本图根据雷伟平《上海三官神话与信仰研究》(中国言实出版社,2016年)的研究结果编制。

根据图9-1,很清楚地可以看到三官神话在地图上的空间分布与时间分布情况。根据图示,明朝上海有4个关于三官的神话,主要分布在嘉定、颛桥、朱家角、漕泾一带,清朝上海有8个三官神话,主要分布在罗店、外岗、金泽、闵行、颛桥、塘湾一带,民国时期上海有2个三官神话,主要分布在石湖荡、祝桥一带,现代上海有1个三官神话,主要分布在金泽、朱家角一带。

通过信息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也可以深入分析某些非遗资源与当地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见图9-2)。

图9-2 明朝上海三官神话与盐业、棉业经济对应关系分布图

注:五星表示元朝,四角表示明朝;三角表示盐业,四边表示棉业,箭头表示时间顺序。
图片来源:本图根据雷伟平《上海三官神话与信仰研究》(中国言实出版社,2016年)的研究结果编制。

通过上图的展示可以看到,明朝4个三官神话的诞生与明朝中后期盐业与棉布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盐场的转场,经济重心转向以棉布业生产的市镇,而三官神话也于这个时期在相应的棉布业的市镇开始产生,这充分说明经济发展与民间信仰之间有着正相关性。在图中,清楚地标识出了三官神话的分布、盐业的分布、棉布业的分布,即漕泾镇的盐业与三官神话,颛桥镇、嘉定镇、朱家角镇的棉布业与三官神话之间的关系,单箭头表示神话先后出现的时间顺序,可见,通过地图,信仰分布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一目了然。

再看清朝时期上海三官神话与盐业、棉业经济对应关系的分布情况(见图9-3)。

图9-3 清朝上海三官神话与盐业、棉业经济对应关系分布图

注:四角表示三官神话,三角表示棉、布产地或集散地。
图片来源:本图根据雷伟平《上海三官神话与信仰研究》(中国言实出版社,2016年)的研究结果编制。

根据图9-3,清朝在文献中发现的三官神话约有8个,分别分布在宝山的罗店3个,嘉定的外冈1个,青浦的金泽1个,闵行的颛桥1个、闵行镇1个、塘湾1个、七宝1个,这些分布跟当时的棉布业的生产中心以及集散中心有着密切的关系。

由于资料的限制,目前还无法就三官神话的整体谱系展开阐述,但是可以确定的是,由于上海与浙江、江苏、江西、安徽等地相接,因此这些地方的三官神话势必会影响上海的三官神话,而且那些地方的神话类型也会随着三官的传播而流传。再往大的方面说,南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北移,北方富豪大姓的南迁,势必会对上海带来影响,至明朝时随着文化融合与认同的进一步发展,上海的三官神话逐渐增多,这也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这些问题,只有将全国的资料查清楚之后才有可能理清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