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是非遗项目与资源信息的重要载体,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采取的主要编制形式之一。通过地图标识的方式,可以清晰地反映非遗资源在空间地域上的分布状况,以及各种非遗资源在空间地域上所呈现的关系。传统的地图主要采用手绘线描的方式来进行各种内容对象的标注,而现代的地图的绘制则大量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尤其是如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等来对各种内容对象进行有效的空间地域展现。当前,利用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非遗资源的各种空间信息进行海量的存储以及准确的标注的做法,已经越来越多见,在具体的操作形式上,它们主要包括制图数据库设计和地图编制这两个程序环节。
1.制图数据库设计
非遗资源地图编制工作主要基于ArcGIS桌面软件中的ArcMap及Arc-Catalog得以完成。通过将基础地理信息与非遗专题信息集成存储于ArcGIS的地理数据库(GeoDatabase)的方式,实现专题地图快速生成以及数据的动态更新。
非遗地图数据库的主要内容包括: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非遗专题数据、地图注记和关系类数据等。其具体结构如下:
表8-7 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图数据库数据组织结构表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1)测绘科学数据共享网公开发布的1∶500万中国基础地理要素数据,包括地形、河流、湖泊、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及城市、交通、行政区与境界线、重要标志地物等社会经济要素;(2)地理空间数据云网站提供的30米分辨率数字地形数据;(3)根据公开出版的部分地区较大比例尺区域地图数字化生产的数据。
非遗专题数据主要指非遗资源地图样本数据集,如传统节日项目专题数据集、民间传说项目专题数据集等。每个非遗类型中均包含项目信息、申报地、传承人、文化作品、文化活动和其他相关信息等属性数据。
地图注记即是对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非遗专题数据内容的注记。关系类数据可以根据制图主题的不同进行动态更新和扩充。
2.地图编制
在地图编制之前,首先要对相关要素及其属性进行有效的筛选。例如,在要素属性的信息筛选方面,可以根据要素的类型和等级等属性信息,从全国范围的空间要素中选择河流、交通、行政区等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基础地理要素;可以根据非遗项目的类型、传承人的级别等专题属性筛选相关专题制图信息。在空间范围的要素筛选方面,可以根据行政区多边形、要素的分布范围或自由定义区域范围等方式,并结合要素相关属性从数据库中提取数据子集(选择集)。
在编制不同主题、不同区域范围的专题地图时,可以利用属性查询和空间查询的方法,将筛选的各类基础地理要素制作成图层,并作为全国范围、省级范围和县市范围等不同空间尺度的地区制图的底图数据。
(1)制图数据的添加、筛选与图层的生成
用ArcMap中的Catalog View窗口访问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图谱数据库,分别从数据库中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集和手工纺织项目数据集中选择行政区要素类和手工纺织项目要素类,添加到一个新文档的数据框中;利用属性查询方法,根据项目级别属性字段,从属性表中选择国家级手工纺织项目类型,将选择的结果生成国家级手工纺织项目分布图层。
(2)数据的专题化表达(图层符号渲染)
为增强地图的可视化效果和易读性,需要对地图上的基础地理要素和专题要素进一步渲染和符号化设计。例如,可以利用分级符号化方法对河流进行渲染,以不同宽度的线条样式展现不同等级的河流要素;可以采用单一值渲染方法,对行政区要素进行分省区颜色渲染,直观展示各个省区的区域边界和空间范围。专题要素的符号化渲染与行政区要素图层类似,可以根据不同制图目的和属性数据的不同特征,选择采用单一值分类、分级符号、分级颜色等方法进行专题渲染。(www.xing528.com)
(3)地图标注与注记的生成
地图上的注记对于帮助读图者理解地图内容具有重要意义。基于GIS的地图设计过程中,可以将数据库存储的要素属性信息动态标注到地图上。例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图谱数据库中基础地理要素数据集的河流、交通、行政区等都拥有名称等属性字段,可以通过动态标注方式将要素名称标注在地图上。当专题属性数据通过关联方式链接到空间要素时,非遗项目的名称、分类代码、保护批次,传承人的名称、称号等相关属性内容,也可以实现动态标注。
在非遗地图的样本中,许多基础地理要素往往可以使用相同的渲染风格和标注方式,因此,将动态标注转换为注记后,再进一步优化设计注记分布格局和样式风格,形成标准化的标注模式,可以重复应用于多个相关地图中。同理,非物质文化专题信息标注也可以按照同样的方法转换成注记形式存储在地理数据库的注记数据集中,以实现不同地图中的重复应用。
(4)地图版面设计与地图输出
地图的基本内容和表达方式确定之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需要进行地图的版面设计,以满足地图成果打印输出或制版印刷的需要。地图版面设计需要切换到版面视图窗口。在版面视图下,首先锁定视图比例为地图成果的比例尺,根据该比例尺下的地图范围大小确定页面大小和版式;然后,将地图数据框调整到合适的页面位置,并进一步设置页面和地图框的其他相关参数。如南海诸岛采用插图方式的全国范围非遗专题地图一般选择横向版面模式。
版面设计完成后,需要为地图添加图名、图例、比例尺、指北针、坐标网等一系列辅助要素。例如,在对全国手工纺织技艺国家级项目分布图设计好版面后,可以进一步增加图例、比例尺和指北针三个附属要素,这样全国手工纺织技艺国家级项目分布图便基本制作完成。
由此可见,非遗资源地图的制作,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涉及许多有关计算机制图的专业知识。在非遗资源地图的实际工作中,我们需要有文化专业工作者、计算机软件设计工作者,以及各种熟悉计算机操作程序的人员的共同努力,才能使非遗资源地图编制这项具有很强开拓性意义的工作最终得以顺利完成。
【注释】
[1]本书课题组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编制体系与操作方法方面的研究,已经编制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资源图谱样本集》(共4册),即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本章中所论及的非遗图谱编制体系与编制方法,主要以此样本为基础。
[2]详见本书第六章《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的类型研究》。
[3]梁莉莉:《社会性别视野中的非遗传承人保护路径探索——基于回族女性传承人的讨论》,《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
[4]张体义、邵凯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河南18人入选》,中国经济网,2012年12月27日。
[5]李国斌:《传承人平均年龄65非遗面临“人亡艺绝”》,《湖南日报》2013年6月22日。
[6]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调查项目组:《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基本状况调查报告》,2012年。
[7]戚正欣:《〈白蛇传〉故事和口岸端午民俗》,江南时报网,2015年6月18日。
[8]一个国家级项目可能有多个省级行政区作为保护地,因此各省级行政区的国家级手工纺织技艺类非遗项目总数要大于国家非遗名录中颁布的国家级手工纺织技艺类非遗项目数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