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宏大性。本套图谱编制体系是根据我国自2005年以来所推动的非遗保护工程而设置的。由于我国非遗项目数量极多,形式又极为多样,因此本套体系的结构设置必须具有一定的宏大性与规模性,必须从顶层设计的高度,提出对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编制的整体性思路,涵盖与包容我国现存的所有非遗资源与非遗项目内容。在本套体系的实际制定中,我们本着“以图为本,以类为目,逐级推衍,总分结合”的基本原则,确定了一个先分类,再分层(级),再分内容与形式的编制操作框架。通过这一编制框架体系的设计,所有的非遗项目与资源都可以被容纳其中,从而充分显示出这一图谱编制体系的宏大性与规模性特点。
2.整体性。本套体系在内容设计上具有整体性(也可称为“本体性”)的特点,它将与我国非遗有关的所有文化信息全部纳入编制体系之中,凡举非遗事象的历史起源、内容特征、形式类型、分布区域、表现风格、功能作用、传承脉络、传承人、社会影响、保护状况等相关方面,都被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编制的内容对象纳入编制体系之中。值得指出的是,在本套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编制体系的设计中,不但较为注重了对于非遗事象本身各种核心要素的考量,而且同时还注重了对于各种与非遗事象相关的其他诸多背景性与辅助性信息的考量,如非遗事象产生的生态环境、非遗传承群体的居住特点、风俗礼仪、非遗生产技艺所依赖的器具,以及运用一定的非遗技艺手段所形成的产品与作品,等等。这些背景性信息虽然并不在非遗事象的价值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但却是影响,甚至支配非遗事象形成发展与传承的重要基础,因此同样应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的编制体系中具有一席之地。(www.xing528.com)
3.动态性。本套体系是一种动态性的设计思路,它并没有去穷尽,或者涵盖所有其他的非遗图谱体系设计思路,而只是提出了一种较为符合目前我国非遗保护特点的建设性框架体系,这个框架体系是可以被不断地充实、完善、更新、突破乃至替代的。例如,随着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非遗项目以及代表性传承人的数量、层级会不断增加与扩大,因此,可以经常对这套体系中的一些数据进行修改,以使本套体系所涉及的内容更加准确与完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