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的教育价值

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的教育价值

时间:2023-07-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图谱可以认识各种事物的过程、特点、规律、原理等,这也是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图谱的认识价值较为主要的是表现在对于一些历史过程、社会事迹、民俗风情等事物的真实反映方面。尤其是在一些多民族集聚地区,合理有效地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通过开设课程、举行展览、举办活动等形式,可以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

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的教育价值

通过图谱可以认识各种事物的过程、特点、规律、原理等,这也是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图谱的认识价值较为主要的是表现在对于一些历史过程、社会事迹、民俗风情等事物的真实反映方面。

历史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通过图谱的绘制,可以将这些历史过程清晰明了地表现出来,反映出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文化现象。通过图谱的描述与绘制,可以帮助人们去认识不同时期中大量的历史事迹,了解不同时代的各种社会面貌,如建筑工程、农具、家具饮食风貌、服饰、民俗风情等内容。尤其是那些具有一定规模的图谱资料系统,还可以成为人们认识与掌握某些方面专业知识的资料库。例如,由郑振铎先生编纂的《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以时代先后为序,从上古、殷商到明清共有24辑之多。这是一部中国历史图谱的资料库,包括有仰韶、小屯文化,安阳甲骨,商周铜器,西陲汉简,乐浪漆画,武梁刻石,北魏造像,正仓唐器,敦煌壁画,宋元书影名画,明代刊本瓷皿,清朝画像墨迹以及各时代有关生活文化、工艺美术建筑设计、衣食住行之器物的照片图像。书中共计收录3000多幅图片。又如,通过对于民俗资料图谱体系的编纂,可以形成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民俗学料库系统,对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各种民俗文化内容,如婚俗、葬俗、祭礼等风土人情具有整体性的体现,使人们通过对于这些图谱资料的阅读与了解,系统掌握有关婚俗、葬俗、祭礼的全面情况。

通过图谱的形式,也可以对于一些事物的原理或者某种精神思想进行说明与解析,有利于后人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在现实社会中,有些事物是较为复杂的,它们或是蕴含着较为抽象的道理,或是具有较为繁杂的程序,或是包含着较为多重的结构,往往难以用文字来表现清楚。对于这些方面的事物,通过绘制图谱的形式便可以得到解决。我国古人有所谓的“格物求理”的说法,亦即通过研究事物而获得知识和道理,这种说法完全适用于图谱这种认识工具。依靠了图谱中各种图、谱、表、格、世系、样、式等具体样式的综合运用,可以较为清晰地阐释事物中所蕴藏的较为深厚的知识和道理,从而使人得到精神层面以及审美层面上的某些感悟与体会。例如我国宋代著名的图谱——《洛阳牡丹谱》,实际上是反映出了宋代理学家们追求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思想境界,体现了他们对于儒家价值观的肯定、追求与崇尚。这些思想如果仅仅是采用一些文字的形式来进行表述,往往是难以产生有效的作用的。

在非遗的领域中,也有相当一部分的内容对象是较难仅仅用文字的形式表达清楚的,例如各种瓷器、陶器的制作方式,棉纺、丝纺的生产流程,海盐、井盐的晒制方式等。由于这些技艺制作过程较为复杂,动态性又较强,如果仅仅运用文字表达往往难以完整描绘,甚至可能还会存在一定的表述上的误差,对手工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带来误导。而通过绘制手工技艺流程图谱的方式,就可以将手工技艺的整个过程进行视觉图像的转化,使人们更容易直观地了解这些技艺的具体实施过程。例如上海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其技艺过程分别包括捍、弹、纺、织、染等许多繁复的工序流程,在每道工序中,还包含了许多具体的小工序。如果单纯以文字作为记录形式,很难让人知晓明白。但是如果以图谱为主要表达形式,并辅以相应的文字解释,则可大大提高对该手工技艺的认识效果。例如我们可以通过“非遗资源标识图”的形式,着重展示其核心技艺和特色技艺,用直观、简洁、精炼的图像语言,将难以用语言表述的技艺过程直观地展现于众,达到醒目、直接的视觉效果,便于受众对手工技艺制作过程有一个形象的接受和了解。[16](www.xing528.com)

图谱的认识价值还较为明显地体现在对于后人的教育与教化方面。我国长期以来在文化思想方面一直遵循儒家崇文重教的传统,通过图谱的形式来宣传儒家崇文重教思想,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为人们塑造行为规范上的模板与样本,这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是十分多见的。例如我国在汉代以后,对于礼仪制度多有弘扬,并通过大量以绘图制表的形式来解释古代礼仪制度,从而达到对人们进行礼仪教育的目的。这些作品就表现形式而言主要可以分为绘图与列表两类,就内容而言则主要可以分为礼器礼服图、宫室图、方位图、丧服表,等等。千余年间,这类以图谱的形式来表现古代礼制礼俗的情况十分多见。例如五代时人聂崇义所作的《三礼图集注》二十卷,凡图三百八十余幅,文字约十余万言,内容主要是考绘行礼所须的车服、礼器等。北宋陈祥道作《礼书》一百五十卷,内附示图近八百幅,图后有文,依据前人著述引用儒家经典对上古礼制进行考核订正,内容完备,条理清楚,纠偏补缺,多有独到之处。它们的主要作用,就是教育后人如何遵循礼制,约束自己的行为。尤其是在南宋,当时经学繁荣,其学者亦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图谱在学术研究中的作用,并通过一些图谱的形式来教育人们学礼知礼。如南宋杨复所作《仪礼图》十七卷,并著《仪礼旁通图》一卷。他在《自序》中称:“复,曩从先师朱文公读《仪礼》,求其辞而不可得,则拟为图以象之,图成而义显。凡位之先后秩序,物之轻重权衡,礼之恭逊文明,仁之忠厚恳至,义之时措合宜,智之文理密察,精粗、本末,昭然可见……严陵赵彦肃,尝作《特牲》《少牢》二礼图。质诸先师,喜曰:‘更得冠、婚图,及堂室制度并考之,乃为佳尔。’盖《仪礼》,原未有图,故先师欲与学者,考订以成之也,复今所图者,则高堂生十七篇之书也。”[17]

在当代社会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在对于广大民众,尤其是青少年的教育方面依然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当代编制的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中,往往包含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人文历史、民歌民谣、民俗民风等内容,它们是编制学习教材的重要资料。利用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编制成各具特色的校本教材,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及对学习、生活的热情,使其更好地传承本土文化。

尤其是在一些多民族集聚地区,合理有效地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通过开设课程、举行展览、举办活动等形式,可以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许多传统体育游艺杂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可以成为高校的特色体育课程,不仅可以拓展学生体能,而且也有利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而对于艺术设计类高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应用于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将民间艺术引入高校教育,不仅可以使地方非遗文化得到有效传承,同时也能促进高校围绕地方经济社会的需要而实现高效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