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谱(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把相关的事物整合集聚在一起,使其成为一个个具有一定内在逻辑关系的“类次”,以此起到对于各种事物进行整理与辨析的作用。图谱不仅仅是一种“图像”,而且也是一种“谱系”,它可以将各种事物系统化、条理化。正如元代郑杓指出:“古字存于世者无几,后生晚学,生于千百载之下,得以观感而兴起者,实赖前人编摩之力也。是故极古今之制,存乎图;系时地之出者,存乎谱。”[10]在这些言论中,明确强调了图谱中的“谱系”具有重要的归类、编次,以及使事物系统化、条理化的整理性功能,这一功能是一般的图像作品所不能替代的。也正是因为如此,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图谱经常被运用于文献学(“类书”)的领域,用以对我国大量的古籍文献进行整理归类,分清系统。我国古代的许多谱类文献资料,也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编订成文的。它们大多按类而编,“各从其类次而谱之。有条不紊,既精且博”[11]。
时至今日,图谱的这种整理性功能更是得到了充分的运用与拓展,例如现今具有强大的资料整合与信息集聚功能的知识图谱,便正是在这种图谱的系统化、集聚化功能基础上产生的。知识图谱是一种将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的有关方法和模式移植到文献信息之间的共引、共现关系上,并采用关联、序列、聚类、分类等方法进行深层次分析的系统整理方法,在知识图谱中,需要对现有的资料与数据进行充分的挖掘与整理,其主要模式有聚类、关联规则、序列模式、分类等。聚类是把一组个体按照相似属性归成若干类别,其目的是使得属于同一类别的个体之间的距离尽可能小,而不同类别的个体间的距离尽可能大;序列模式主要是分析数据间的前后序列关系;分类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一个事件或对象归类。[12]由此可见,知识图谱的各种功能作用,实际上都可以用“资料与信息整理”这个关键词概括,在这一基本功能上,现代知识图谱与传统的手工绘制图谱完全是一致的。(www.xing528.com)
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作为一种主要以非遗资源为表现对象,重点反映非遗资源历史源流、分布地域、内容形式、传承脉络、社会影响等内容的专门性图谱形式,在基本的功能特点上,体现了与一般图谱较为相同的一致性,只是在其所表现的对象范畴上更加具有一定的专门性而已。例如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的造型性功能,主要是体现在它对于一些传统民间故事中的情节内容、人物形象,或者一些传统节日中的习俗活动形式等的绘制与表现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的说明性功能,主要是体现在它对于一些民间生产技艺中的工艺流程、绝技绝活,或者非遗代表性项目中一些较为丰富多样的样式、层级与类型的绘制与表现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的整理性功能,主要是体现在对于非遗代表性项目中一些较为复杂的历史发展流变线索,或者某些代表性传承人的脉络关系的梳理方面。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的功能,主要是在非遗资源项目对象这一独特的语境与范畴中实现的,在内容对象与表现范畴上,它具有一定的专门性与独特性,然而在基本的功能特点上,却又是与一般的图谱较为一致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