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类型体系的建构中,确定一定的类型划分标准是极为重要的,根据每一种分类必须是同一个标准的原则,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类型体系的建立也必须首先确立统一的标准,这是奠定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类型体系具有科学性、规范性的基础。
前已说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外许多国家都曾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作过各种分类,这些分类大都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表现内容为标准,以此来划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类型,这些分类标准对于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类型体系的建构具有很大的参考意义。但是另一方面,在这些分类标准中,也往往存在着较为单一化,及其缺乏整体性的倾向,尤其是较少顾及非遗的表现形式、表现内容与其相关的文化背景、文化空间、文化功能等因素之间的密切联系。鉴于上述事实,我们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类型体系标准进行设定时,一方面参考国内外对于非遗进行分类的有关标准,另一方面又根据非遗资源的本体性特点,建立了一个具有多重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类型划分标准体系。之所以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类型划分标准设定中引入非遗资源本体性的理念,并按照这一理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类型的划分标准进行综合性的考量,主要是出于以下的原因:非遗资源的本体性是一个系统完整的概念,囊括了非遗资源的各种属性,这一概念具有较强的开放性特点,可以根据我们研究的需要而设定不同的分类标准。另外,非遗资源的本体性概念也具有很大的兼容性,它不但体现了可以将不同的事物属性归属于同一本体的特点,同时也可以更为清楚地梳理解释各种事物属性之间的关系与联系。因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类型体系标准的设定中,引入非遗资源本体性的观念,并运用这一观念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编制工作中所涉及的各种非遗资源类型进行具体划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具体而言,这一多重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类型标准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标准划分方法:
一是以表现形式为标准而设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类型划分方法。
所谓以表现形式为标准而设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类型划分方法,是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方式特征为依据,对所要编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内容进行类型划分的方法,这是目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我国官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类的主要方法。该方法比较适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当然也是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的重要基础。这种分类方法最为直接地反映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特征,也是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基本前提。前已说明,我国现有的非遗保护项目的10大类的分类标准,是在2006年5月由国务院发布的正式官方文件中提出的一个较具权威性的分类标准。在这一文件中,根据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的表现形式与内容将其划分为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10大类别。这一分类标准基本上反映了我国非遗资源的特点、内容与形式,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与代表性。更为重要的是,从2005年至今的10多年中,我国所有的非遗代表性项目的申报、评审、保护、推广,都是按照这一标准来进行的,也就是说,我国现有的,主要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与内容进行划分的10大类非遗项目分类标准,已经经过了10多年的非遗保护工作实践的检验,也是至今为止被社会各界乃至广大民众所认同的分类方式。因此,在本书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类型体系建构的设想中,也是以这一基本的标准来作为对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类型进行划分的一个重要标准。
二是以保护级别为标准而设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类型划分方法。
所谓以保护级别为标准而设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类型划分方法,是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名录体系中的不同级别为依据,对所要编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内容进行类型划分的方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级别分类是从我国非遗保护项目审批与认定机构的行政级别角度出发而划分的一种类别体系。目前,我国已建立了“国家+省+市+县”的四级保护体系,对于不同质量和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分级管理。此外,还有部分价值更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录在《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中。在本书中,我们根据我国现有的不同非遗保护项目的层级,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划分为五个层级,即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市级(包括副省级、地厅级市、自治州、盟)非物质文化遗产、县级(包括区、县级市、县、旗)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用英文大写字母来表示,可以表现为:A.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B.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C.省级(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D.市级(包括副省级、地厅级市、自治州、盟)非物质文化遗产,E.县级(包括区、县级市、县、旗)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这些不同的级别,可以制定不同的非遗项目与资源图谱类别体系,如:A.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B.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C.我国省级(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D.我国市级(包括副省级、地厅级市、自治州、盟)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E.我国县级(包括区、县级市、县、旗)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
该分类方法现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践中已经获得比较广泛的运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的类型划分中,同样十分需要这一重要的分类方法。如通过这种分类方法,可以编制出我国各个保护级别的非遗资源统计图谱,从而明晰地展示不同级别的非遗项目与资源的数量以及所占比例等情况,有助于从总体上把握国家级、省市级以及区县级非遗资源的生存与保护情况。
三是以地域分布为标准而设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类型划分方法。
所谓以地域分布为标准而设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类型划分方法,是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区域范围为依据,对所要编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内容进行类型划分的方法。按照这一标准,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为全国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省市区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县城村落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及跨区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等等。这一分类方法对我们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图谱编制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通过对全国某一传统节日项目分布图的编制,可以为人们展示某一节日在全国的分布与活动情况,以此明显体现出这一节日在全国的流布与承续情况。通过对××省市某一传统节日项目分布图的编制,可以为人们展示在××省市内某一节日的分布与活动情况,以此明显体现出这些节日的地域文化特征(如通过对于开洋节、谢洋节等非遗形式的空间分布图的编制,就可以掌握开洋节、谢洋节等非遗形式主要分布于渤海与东海之间的海岸线地区的信息等)。该分类标准目前在我国的部分省市中已经得到一定的运用,如“××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项目分布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项目分布图”等。但是在全国层面上,这种以非遗项目的地域分布为标准而编制的图谱与地图形式还较为少见。(www.xing528.com)
以上三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类型划分的标准,是本书所设定的最为基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类型划分方法,它们主要从我国非遗资源的形式与内容、我国非遗资源空间特点与生态环境,以及我国非遗资源的保护状况等三个维度上对我国非遗资源的整体情况进行了图谱化的表达与描述,较为清晰地展现了我国现有非遗资源的生存现状与保护现状,这对于当前我国非遗资源的搜集、整理、研究,以及有效管理都是颇为有益的。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所涉及的几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类型划分标准,在实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编制工作中既可以分别使用,又可以综合使用。例如我们既可以从单一的标准出发,按照非遗资源与项目的表现形式编制出“我国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我国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我国民间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我国传统戏剧、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我国杂技与竞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或者按照非遗资源与项目的地域分布编制出“全国民间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省民间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市民间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区民间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或者按照非遗资源与项目的保护状况编制出“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项目图谱”“我国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项目图谱”“我国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项目图谱”;也可以将这几个标准综合起来,编制成各种具有多重标准层级的非遗资源与项目图谱形式。如我们设计的一些具体的非遗资源与项目图谱样本,先是按照我国非遗资源与项目的表现形式将图谱类型归为“民间传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传统节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手工纺织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民间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等不同类别进行编制,然后再对这些图谱中的内容按照地域分布的标准进行编制,形成“全国性民间传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省民间传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县民间传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的形式,然后再按照它们的保护级别进行图谱编制,形成“全国(或××省、××市)国家级民间传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全国(或××省、××市)省市级民间传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全国(或××省、××市)区县级民间传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等形式(详见后文中有关非资源图谱样本的阐述)。通过这种交叉组合式的图谱编制方式,可以从更为全面、整体的视角上去把握我国非遗资源的特点以及保护的相关情况,避免产生非遗图谱类型划分中单一性的弊病。
除了以上三种较为基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类型划分标准及其方法以外,我们还设定了一些其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类型划分的标准及其方法,包括以文化功能为标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类型划分方法、以族群属性为标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类型划分方法、以典型特征为标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类型划分方法、以技艺特色为标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类型划分方法等。
所谓以文化功能为标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类型划分方法,是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功能,如审美功能、祭祀功能、娱乐功能、教育功能、生活实用功能等为依据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的内容所进行的类型划分方法。这一方法对我们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演变以及未来的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作用。例如剪纸这一非遗形式,最早是在适应了民众驱邪纳福的心理需要基础上而形成的,具有较强的宗教信仰功能,后来,剪纸技艺被广泛运用于刺绣、陶瓷、雕刻、扎灯等艺术形态中,其功能属性也逐渐由宗教信仰向艺术审美转化。明清是我国的民间剪纸走向全面鼎盛的时代,无论婚丧嫁娶、生辰寿诞,还是节庆祈福、鬼神祭祀,抑或日用装饰、休闲玩赏等各种场合,都少不了剪纸这一民间艺术形式,于是其文化功能中又增加了较多的社会礼仪与日常生活色彩,由此而构成了剪纸所具备的宗教祭祀、艺术审美、社会礼仪等不同的文化功能类型。同此,其他种类的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也都具有不同的功能,如节日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都具有祭祀功能、娱乐功能、消费功能等多种功能。依据这种功能标准来对非遗项目进行类别的划分以及编制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可以为我们充分利用非遗资源提供有效的途径。
所谓以族群属性为标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类型划分方法,是指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与传承者的民族属性,或其他特定族群属性的不同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的内容进行的类型划分方法。同样以剪纸项目为例。目前,我国的民族剪纸中以汉族剪纸流传最广,其次为满族、蒙古族、苗族和傣族剪纸等。至2012年时,满族、蒙古族、苗族和傣族剪纸分别拥有6个、3个、2个、1个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另外还有鄂伦春族、赫哲族、彝族等少数民族拥有自治区或省级剪纸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另如青藏、新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剪纸也颇具特色,如哈密维吾尔族民间剪纸、拉卜楞藏族剪纸、西藏面具剪纸等,都形成了不同风格的民族剪纸特色。再如在传统手工技艺中,土家族织锦技艺、壮族织锦技艺、苗族织锦技艺、傣族织锦技艺、维吾尔族印花布织染技艺、白族扎染技艺等,也都是属于比较典型的族群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依据这种族群属性标准来对非遗项目进行类别的划分以及编制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关注与研究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性特点,并在非遗保护工作中采取不同的保护方式。
所谓以典型特征为标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类型划分方法,是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与形式中那些最具有典型性、标志性特征的要素为标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进行类型划分的方法。如白蛇传传说,其故事情节的代表性特征有“盗仙草”“水漫金山”“合钵”等,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一幅水漫金山的图画就足以说明这代表白蛇传的故事。再如端午节就可以通过粽子或划龙舟的图片来反映,中秋节可以月饼或嫦娥奔月图来反映,手工纺织制造技艺可由纺车、织机或染色工艺来反映,等等。以典型特征为标准的分类方法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的编制非常重要,利用这种方法进行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图谱的编制,可以最简洁的方式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特征,并揭示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变。
所谓以技艺特色为标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类型划分方法,主要是针对那些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提出的,这种类型划分方法强调以手工技艺为依据,对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图谱类型的划分与编制。如针对丝纺织技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按照不同的纺织技艺特色分为织绢、织罗、缂丝、织绸、织锦、丝毯、丝绒等不同的类型。以技艺特色为标准的分类方法可以直接突出其核心技艺,反映出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重点特征。由于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整个非遗资源中占有重要的比例,其本身的技艺类特征又比较能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因此很有必要设立这一分类方法。运用这种分类方法编制的技艺特色图谱,一方面可以反映手工技艺的多样性,另一方面也可将具有同类技艺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立起一定的联系,为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逻辑关系以及发展演变提供合理的解释。
从当前非遗保护工作的角度来看,后面所举的几种资源图谱类型划分标准相对而言在整体性意义上可能稍弱一些,不如表现形式、保护级别、地域分布等几个较为基本的类型划分标准那样具有更大的涵盖力与系统性。例如有些标准主要是针对某一类的非遗资源类型所设定的(如典型特征的标准主要是针对民间文学类的非遗资源而设定的,技艺特色的标准主要是针对手工技艺类的非遗资源而设定的),但是它们同样也是从某一个方面、某一个角度反映了我国非遗资源的特点,揭示了我国非遗资源在某些方面的本质。因此,从这些标准出发确定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类型划分的依据,并在此基础上对所要进行制作的非遗图谱资源进行分类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类型划分的具体实践中,它们经常可以与表现形式、保护级别、地域分布等几个较为基本的类型划分标准结合在一起,以使非遗资源的综合性、兼容性、本体性特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的编制中得到更好的体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