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性原则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谱系编制的重要原则之一。所谓典型性,就是指一种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与核心问题,具有着一定的代表性、概括性意义的基本特征。把握典型性特征是人们认识、理解事物本质的关键所在,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谱系编制的核心要点。在具有几千年文明史的中国社会中,非遗资源的存量极为丰富,甚至可以堪称世界之最。但是,我们不可能将中国历史上留存至今的所有非遗资源全部编制成图谱谱系,这不但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意义的。我们现在要做的主要工作,就是要本着典型性的原则,在广博浩瀚的中国非遗资源库存中选择那些历史文化价值较高、社会影响较大、特色较为鲜明的资源形式作为基本对象,编制出若干具有一定典型性、代表性意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样本,借以起到以一见百、以微见著的实际效果,对全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编制工作产生一定的示范性作用。
编制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谱系,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其是否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例如中国第一个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名录”的昆曲,最早起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区,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昆曲作为中国历史上一种古老的戏种样式,对中国其他许多戏曲形式具有很大影响。像昆曲这样具有很高历史文化价值的非遗资源与项目,在我国的非遗资源库存中具有很强的典型性意义,当然应该为它编制一定的非遗图谱谱系,将其历史源流、表现形式、传承脉络、社会影响以图谱化的方式记录保存下来。其他诸如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大史诗、四大民间传说、四大名锦、四大名绣、四大年画等,也同样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与社会影响,非常有必要为其编制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谱系,以使其重要的价值与意义为更多的人所了解。其次,有些非遗资源形式虽然社会影响并不像三大史诗、四大民间传说、四大名锦、四大名绣、四大年画那样突出,但是个性特色鲜明、地方风格浓郁,例如陕西、甘肃的花儿,四川、重庆的川江号子,江苏、上海的江南丝竹,河北山东的秧歌,陕西安塞的腰鼓,河北吴桥的杂技,江苏宜兴的紫砂茶壶,苗族的蜡染,白族的扎染,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盘王节,等等。这些个性特色鲜明,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的非遗资源,充分体现了一种地域文化的典型性,因此也非常值得为其编制一定的图谱谱系,以使其地域风格与个性特色得到长久的保留。(www.xing528.com)
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题材的典型性以外,在编制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谱系时,还应考虑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具体内容以及表现形式的典型性问题。应该在编制图谱谱系时尽量选择那些有典型性与代表性意义的内容、情节、单元、阶段、程序予以表现,而相对忽略那些较为次要的,或者处于旁枝末节地位的内容与情节,这样才能做到主次分明、突出重点,充分体现出图谱表现方式那种简洁明了、要素集聚的特点。具有非遗资源形象集聚特点的非遗资源典型标识图谱正是在这样一种理念的指导下设计与编制的。在这种图谱形式中,一般都不是对整个非遗资源的内容进行事无巨细、面面俱到的描绘,而是在其中选择一些典型的情节、单元,或者阶段、工序予以集中的表达,突出这些非遗资源中的典型形象与典型环节,这样就能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产生更为集中、简括与鲜明的表现力。采用这种方式而编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一般都能够起到对于某些非遗资源的特点、形象进行标识的作用,就像一幅幅的商店招牌一样,所以我们可以将这种图谱称为“非遗资源典型标识图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