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图像表达体系的优化架构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图像表达体系的优化架构

更新时间:2025-01-11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图像表达体系的基本架构,主要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画像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图形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图体系等几个部分,下面分别予以介绍。1.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画像体系图谱画像的主要特点,就是运用手绘线描,或者计算机绘制等方式来形象地展示事物的本来面貌与基本状态,借以更为具体地反映事物的内在本质。故事情节类的画像也是中国非遗画像体系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图像表达体系的基本架构,主要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画像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图形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图体系等几个部分,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1.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画像体系

图谱画像的主要特点,就是运用手绘线描,或者计算机绘制等方式来形象地展示事物的本来面貌与基本状态,借以更为具体地反映事物的内在本质。这种方式运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编制的领域,可以为非遗资源实现可视化转化的效果增添无穷的魅力,前景极为广阔。由于中国非遗资源门类众多,内容广泛,因此通过图谱画像的形式,可以构成极为丰富庞大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画像体系,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传说人物类非遗画像、故事情节类非遗画像、传统工艺类非遗画像、风俗特征类非遗画像、花样纹饰类非遗画像、代表性传承人非遗画像,等等。通过这些图谱画像的表达方式,可以使人们更好地认识非遗资源的基本形态特点,还原非遗资源的本来面貌,同时也可以使非遗资源的形象得到较好的保留与传承。

传说人物类画像是我国非遗画像体系中的一种重要类型,也是我国传统图谱图像中的一种较为普遍的形式。在我国古代的绘画史上,就有大量有关传说人物的系列画像作品,如《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关羽、张飞,《水浒传》中的宋江、李逵、鲁智深、武松,《金瓶梅》中的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等,它们实际上就是非遗图谱图像的雏形。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国社会中出现了大量的传说故事,同时也出现了大量成为广大的民众所熟悉的传说人物形象,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许仙白娘子、牛郎织女、孟姜女、董永、西施、济公、鲁班、八仙、杨家将、徐福、范蠡、岳飞、王昭君、花木兰、杨贵妃、苏东坡、李时珍、尧舜禹,等等。在这些传说人物中,有些在历史上实有其人,如岳飞、徐福、王昭君、李时珍等,更多的则是人们文学艺术想象中的人物。虽然大多为艺术想象中的人物,但是通过图像创作的形式,它们却可以成为可触可感的“真实人物”,仿佛真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出现过一样。因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图像表达体系的建构中,应当全面搜集这些传说人物类非遗事象的相关资料,包括这些人物的生平事迹、外貌特征、行为举止、相关故事等,然后抓住其中最为典型的内容将其绘制成图,并在此基础上编制成相关的图谱图像体系,以使后人全面地认识与了解这些人物形象的基本面貌与形象特点。

故事情节类的画像也是中国非遗画像体系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非遗门类中的一个重要类别是民间口头文学,其中主要包括了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以及歌谣、史诗、叙事诗等文学类型。这些民间口头文学类型大都具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它们反映了中华民族丰富无限的生活历史,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情感与智慧,寄托着中华民族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长期以来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值得注意的是,几乎所有的传统民间文学作品,都是依靠口口相传的方式得以传承与传播的,这种口口相传的传播方式虽然有着传播方式简单,与人最为基本的语言方式紧密结合在一起等优点,但是也正是由于对于人的口头语言有着紧密的依附性关系,使得这些民间文学作品中的情节故事经常会处于变化以及不稳定的状态,难以形成较为规范性的定本。更为值得注意的是,正是由于民间口头文学对于人的语言之间的那种紧密的依附关系,使得许多民间文学作品以及其中的一些精彩情节经常会由于讲述者的去世而失去传承传播的载体,逐渐趋于式微、消亡,以至被完全从人们的记忆里抹去。而通过为大量的民间故事绘制非遗图谱画像的形式,正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种缺憾。通过各种绘画的方法与手段,可以把中国传统民间故事、民间传说、民间神话中的一些典型情节与精彩片段准确地记录下来,为后人留存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记忆,这对于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文化血脉的传承来说,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我国非遗资源体系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属于传统工艺类的非遗项目与资源,如紫砂陶制作技艺、彩陶烧制技艺、青瓷烧制技艺、织锦技艺、缂丝技艺、棉纺技艺、毛纺技艺、蜡染、印染、扎染技艺、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漆器髹饰技艺、酒酿造技艺、茶制作技艺、醋酿造技艺、造纸技艺、砚台笔墨制作技艺、银饰制作技艺、家具制作技艺、木版水印制作技艺等,它们是我国传统手工业发达繁荣的标志,融汇了我国广大的民间手工艺人的许多艺术智慧与创造才能。这些传统工艺类的非遗资源在工艺特色上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依靠人的手工来得以完成,这也正是作为非遗类的传统生产技艺与现代机器制造类的生产技艺最为主要的区别所在。这些传统工艺类的非遗资源在工艺特色上的另一个主要特征是它们大都有着较为复杂、细密的工艺制作流程,且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得以传承。例如苏州缂丝织造技艺的制作工艺分为嵌经面、画样、织纬和整理等十多道工序。织纬的基本技法,主要有勾、抢、绕、结、掼和长短梭等。另有盘梭、笃门闩、子母经、合花线等多种技法,都依不同的画面要求灵活运用,以表现各种不同的艺术效果。其中,“结”是单色或二色以上在纹样竖的地方采取有一定规律的面积穿经和色方法;“掼”是在一定坡度的纹样中(除单色外)二色以上按色之深浅有规律有层次排列,如同叠上去似的和色方法;“勾”是纹样外缘一般均用较本色深的线、清晰地勾出外轮廓,如同工笔勾勒作用;“抢”又叫枪色或镶色,是用二种或两种以上(甚至更多)深浅色之调和运用枪头相互伸展起到工笔渲染效果表现纹样质感。又如白族的扎染技艺,其主要步骤有画刷图案、绞扎、浸泡、染布、蒸煮、晒干、拆线、漂洗、碾布等。扎花,原名扎疙瘩,即在布料选好后,按花纹图案要求,在布料上分别使用撮皱、折叠、翻卷、挤揪等方法,使之成为一定形状,然后用针线一针一针地缝合或缠扎,将其扎紧缝严,让布料变成一串串“疙瘩”。浸染,即将扎好“疙瘩”的布料用清水浸泡一下,再放入染缸里,或浸泡冷染,或加温煮热染,经一定时间后捞出晾干,然后再将布料放入染缸浸染。如此反复浸染,每浸一次色深一层,即“青出于蓝”。缝了线的部分,因染料浸染不到,自然成了好看的花纹图案。浸染到一定的程度后,最后捞出放入清水将多余的染料漂除,晾干后拆去缬结,将“疙瘩”挑开,熨平整,被线扎缠缝合的部分未受色,呈现出空心状的白布色,便是“花”;其余部分成深蓝色,即是“地”,便出现蓝底白花的图案花纹。

由于这些传统工艺程序复杂,又主要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得以传承,因此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以后,很容易产生变形甚至失传。这就需要我们及时地采用图谱画像的方法,将这些传统工艺中的一些关键性环节与流程绘制成图,并将其汇总成具有系列性特点的中国传统工艺图谱画像体系。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较为清晰地展示我国传统工艺的基本过程、重要环节以及核心技艺,以便人们更好地认识与研究这些技艺的特色与规律;另一方面也可以使这些传统工艺得到更好的记录与保存,并在今后的历史生活长河中继续有所传承与发展。

我国非遗资源形式众多,个性风格也各有特色。以民间剪纸类的非遗资源为例:地处东北地区的长白山满族剪纸、建平剪纸、鄂伦春族剪纸、赫哲族剪纸、郭尔罗斯剪纸的风格粗犷朴拙,地处华北地区的中阳剪纸、蔚县剪纸、辉县剪纸、滨州民间剪纸、孝义剪纸、无极剪纸、和林格尔剪纸的风格浑厚质实,地处西北地区的安塞剪纸、延川剪纸、旬邑彩贴剪纸、庆阳剪纸、会宁剪纸、哈密维吾尔族民间剪纸的风格洗练奔放,地处淮扬地区的徐州剪纸、扬州剪纸、亳州剪纸、南京剪纸的风格刚柔相济,地处江南地区的浦江剪纸、桐庐剪纸、上海剪纸、皖南剪纸、宜兴刻纸、樟树剪纸的风格秀润婉约,地处荆楚地区的孝感雕花剪纸、仙桃雕花剪纸、踏虎凿花、梅山剪纸的风格清巧俊丽,地处闽广地区的广东剪纸、泉州刻纸、柘荣剪纸、台湾剪纸的风格精美细腻,地处西南地区的苗族剪纸、傣族剪纸、彝族剪纸、成都剪纸的风格奇巧密丽,地处青藏地区的拉卜楞藏族剪纸、湟源剪纸的风格庄丽浪漫。这些具有不同风格特点的地域民间剪纸形式,充分展现了我国民间剪纸艺术的繁荣兴盛之势,充分体现了我国在民间剪纸艺术方面的地域特色。而要想准确地记录、展现与表达这些民间剪纸类非遗资源与项目的风格特征,仅仅依靠文字描述的方式是不够的,因为风格类型的问题如果仅仅用文字的形式来进行表达,往往会显得较为空泛与抽象。因此,在有关民间剪纸风格的表现方面,完全可以借助图谱画像的手段,将这些不同风格类型的民间剪纸作品形象地描画出来,并对其进行系列化与谱系化,使人通过较为直感的视觉形象来达到对于这些不同剪纸风格的有效把握,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花样纹饰类的画像是我国传统图谱图像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在上文中已经作了一定的介绍。由于宗教祭祀、艺术审美、文化娱乐等方面的需要,在我国古代社会中曾经产生过大量的花样纹理类的作品,例如刺绣图样、织染图样、编结图样、纸扎图样、年画图样、衣着纹饰、家具纹饰、装饰品纹饰,等等。时至今日,这些作品大都已经成为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非遗形式,受到了应有的重视与保护。为了使这些图样纹饰能够在今日社会中得到更好的保留与传承,必须将其中的一些典型样式通过图谱画像的形式描摹、绘制出来,并编制成相关的图谱资料,以便后人更为清楚地了解这些图样的本来面貌以及传承学习。

代表性传承人画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体系中能够充分体现非遗专业特征的一种图谱图像形式。何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简单来说也就是在某个非遗领域中掌握着核心技艺,在一定的地域范围中具有代表性与影响力,并且能够长期从事本项非遗项目传承活动的人员。在生产技艺行当中,他们往往被称为“老师傅”“老行家”“老匠人”,在民间美术行当中,他们往往被称为“绣娘”“织女”“画师”,在民间口头文学领域中,他们往往被称为“歌手”“故事家”“民间口头文学表演家”。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传统社会中,这些人士大多处于较低的社会地位,也很少有人来为他们专门树碑立传。但是自从非遗保护理念的提出以及非遗保护工作的广泛开展后,这些专门从事某一方面专业活动的人士逐渐受到了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重视,并被认定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随着广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社会地位的提高以及他们所从事的事业逐渐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当前为这些传承人著书、立传的活动也越来越多,例如前文所举的各种“××省非遗传承人图志”“××市非遗传承人图典”等文献资料,都是这方面的一些典型成果。但是正如上文已经指出的,目前我国现有的各种非遗传承人图志、非遗传承人图典,大都是由各个地方自行编纂的,缺少国家层面的规划、组织与系统化,更重要的是,这些现有的非遗传承人图志、图典在编纂思想上还缺少图谱化理论的指导,没有从图谱化的学术高度上对这些传承人进行整体性的“图像化”与“谱系化”设计,因此进入这些文献的传承人图像资料大多等同于一般的“插图”或者“图像集”,还不能称是真正的图谱图像文献。

在谈及建立非遗图谱画像体系之时,我们同时也要兼及有关非遗图谱照相的编纂问题。非遗照相在当前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中应用非常广泛。自2005年至2010年,在7万多项进入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的非遗资源项目中,拍摄的照片就大约477万张。非遗照相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发掘、研究和保护的一个基本手段。照相的优势是可以较为准确地保存事物的本来面貌,具有较高的保真性特点,尤其适合于用来表达一些静止形态的事物形象,如民俗信仰中的神灵塑像、实际生活中的器物形象、人物形象,等等。除此以外,对于一些主要以动态形式出现的事物形象,如生产工艺流程、活动仪式步骤或者戏剧展演过程等,通过照相的形式也能够获得较高的保真性。以非遗项目手工技艺类为例:归类于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类的湖南湘西土家族织锦技艺,总共有12道工序,每一道工序的现场照相及其选择,都能将该工序中的关键点和实际的制作瞬间进行凝固,并通过照片的排序将一个个瞬间链接起来,使得现实中的连续性能够在照片序列中得以固定,定格为该织锦技艺的一种制作范式,从而使得整个织锦制作的基本技艺获得传承。戏剧表演类的形式则更是如此。由于中国传统戏剧本身就具有自身的表演程式,因此,依据这种表演程式惯例而制作的非遗照相,显然能够很好地将戏剧中的各种精彩的招式动作与表演形态真实、全面、具体地记录与保存下来,对这些戏剧起到较好的保护与传承作用。

但是相对非遗画像而言,非遗照相在反映事物形式上的一个缺点就是由于受到较多的技术设备本身条件的限制,因此难以像非遗画像一样可以包容更多的主观创造性因素以及艺术想象空间。在非遗画像中,往往可以根据作者的主观愿望与创作设计要求灵活构思画面,形成各种事物的汇总、拼接、融合、增减,甚至是虚构与重塑。但是这些效果对于非遗照相来说都不可能达到。照相只是将事物的原型较好地“复制”下来,使事物的原型得到最为真实的记录与展现。因此我们可以说,非遗画像与非遗照相是两种既有一定共性,又有一定差异的文化表达形式。非遗画像注重作者的主观创造,具有较大的想象空间,非遗照相注重客观事物的准确反映,具有较强的保真特点。它们各有各的优势,也各有各的缺点。在非遗图谱图像体系的建构中,应当根据需要酌情采用这两种不同的方式,以达到对于我国大量非遗事象的全面、系统、真实、合理、有效的反映。

2.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图形体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图形体系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图像体系中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与主要以描摹、展现非遗资源形象为特征的画像体系不同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图形体系的功能特点主要是注重于对各种非遗资源事象的类型、结构、特点、规律等原理与事理的抽象分析与说明。也就是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画像体系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图形体系所要表达的内容与形式要显得更为抽象与概括一些。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图形体系中,较有代表性的图形形式主要有非遗资源历史发展源流图、非遗资源传承谱系结构图、非遗资源类型比例图、非遗资源社会影响图等。有关这些方面的内容,都是目前中国非遗保护工作中重点关注的一些问题。通过这些具有较为抽象、概括意义的图谱图形的表达方式,可以使人们更为清晰、深入地了解非遗资源的类型、特点、流变、传承脉络等规律,从而更好地把握其内在的本质及开展具有针对性与系统性的研究。

非遗资源历史发展源流图是根据某些非遗资源本身的形成、发展、演变过程而编制的图谱图形形式。其具体编制方式是先对这些非遗事象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行一个细致深入的梳理,并且找到这一过程中那些对这一非遗事象的本质及特征具有较为重要影响的环节与内容,然后再用某些图形的形式(如线型图、链状图、箭头等)将这些重要的环节与形态予以表现,这样便形成了具有较强概括性特点的非遗资源历史演变图图形形式。本来,由于时代的久远,一些非遗资源的历史脉络线索已经不是很清楚,或者已经很少为人所了解,但是通过对这些历史演变图的绘制,则可以清晰地展现非遗资源历史演变的整个状况,形象地反映出这一历史演变过程的要点与本质。(www.xing528.com)

非遗资源传承谱系结构图是一种专门表现非遗资源传承状况以及非遗传承人脉络线索的图形表达方式。其具体的图形样式主要有树形图、链状图、交互图等。如果某一非遗资源或者项目在一代代的传承过程中人数越来越多,那么所绘制出来的图形就是一种上小下大的“树形”结构(每个传承人在这个结构体系中都是一个“点”),这就说明这项非遗资源后继有人,越来越兴旺;反之,如果某一非遗资源或者项目在一代代的传承过程中人数越来越少,那么所绘制出来的图形就是一种上大下小的“倒树形”结构,这就说明这项非遗资源或者项目后继乏人,逐渐处于濒危状态。链状图是一种反映较为平衡关系的非遗资源传承谱系图图形,这种图的上下之间没有很大的变化,基本上处于较为平衡的状态,这就说明这项非遗资源传承情况较为稳定,从古至今没有什么突出的变化。交互图是一种反映非遗资源或项目传承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传承状况的一种图形形式。这种图大都由许多交叉或者循环的线条构成,反映非遗传承人之间那种非单一性的,具有交互错杂特点的传承方式与相互关系。由此可见,非遗资源传承谱系结构图(图形)在具体表达非遗传承状况、传承人发展脉络线索,以及各种具体的传承关系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图形体系的建构中,我们应该努力发挥这种既简单清晰,又具有较强表现力的图谱图形的作用,借以表现各种复杂的非遗资源传承结构特点。

非遗资源类型比例图是一种根据非遗资源的不同分类、不同类型而创制的图谱图形形式。出于非遗保护与研究的需要,经常要对非遗资源以及非遗事象进行分类,这些分类及其所分的类型可以通过各种图形的方式清晰、准确地表达出来。通过这些非遗资源类型图形的制作,不但可以清晰地展现非遗资源类型的数量、比例与特点,而且还可以进行各种非遗资源类型之间的比较、对照与分析,以此考察各种非遗资源在数量、比例方面的差异。例如,我们可以根据一定的标准,把中国民间传说类的非遗资源具体分为人物传说、史事传说、地方风物传说、社会风俗传说、动植物传说、鬼神精怪传说、综合传说等不同的类型,在这些传说类型中,又可以分出若干个更小的类型,如人物传说可以分为师祖传说、爱国将领传说、帝王将相传说、先贤传说、文人传说、清官传说、名医传说、能工巧匠传说、神仙道佛传说、名女传说;史事传说可以分为农民起义传说、反抗外来侵略者传说、历史战争与革命战争传说、民族起源传说,等等。对于这些具体的民间传说类型,都可以通过非遗资源类型图的编制,将其清晰、准确地反映出来。除此以外,诸如有关非遗项目的级别数量、承担保护省份数量,以及在整个国家非遗保护名录体系中所占的比例等情况,也可以通过非遗资源图图形的表达方式予以清晰的体现。

图3-12 全国国家级民间传说项目中各类型项目数量图图例

注:本图为本书课题组2012年底前根据对我国国家级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统计结果编制。

在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图像体系的建构中,除了要重点考察非遗资源的历史源流、主要类型、典型情节、传承脉络等一些重要内容要素及其相应的表达方式以外,还有必要对非遗资源在实际传承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这一内容要素及其表达方式予以充分的重视。在我国的非遗资源与项目中,有相当一部分曾经对我国历史文化的发展以及广大民众的生活产生过重要影响,有的甚至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一种永远留存的文化符号,例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格萨尔王传》《江格尔》《玛纳斯》三大英雄史诗;梁山伯祝英台、许仙白娘子、牛郎织女、孟姜女四大传说;云锦、蜀锦、壮锦、宋锦四大名锦;蜀绣、苏绣、湘绣、粤绣四大名绣,等等。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非遗资源的社会影响日益扩大,其中相当一部分非遗资源的社会影响更是已经完全超越了某个单一的领域或者行业,逐渐推及历史、文学、艺术、信仰、民俗等各个领域。对于这些社会影响方面的情况,我们也可以运用一定的图谱图形将其形象地表现出来。例如,我们可以运用一些简略的图形(如方框、圆框、线条、箭头等)的形式,将中秋节这一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对中国社会各个方面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影响与社会活动,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月兔捣杵等各种有关中秋题材的神话、传说、绘画、雕刻、剪纸、刺绣,以及小说、电影、戏剧、曲艺、游戏等一一予以形象的表现,以此勾勒出一个极为丰满的中秋文化系列,帮助人们全面了解中秋这一传统节日深厚、广泛的文化内涵。

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画像体系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图形体系虽然是属于两种不同特性的图谱图像表达体系类型,在具体的表现内容与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但这并不等于说这两种表达体系是不可相容的。事实上,在许多实际运用的场合,这两种表达体系往往是被结合在一起使用的。用画像的形式来表示非遗事象的具体形态,用图形的形式来表现非遗事象的某些事理和关系,这种情况在我国现有的非遗图谱编制实践中十分多见。例如,下面的这幅“二十四节气”图谱图像中,作者将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与星座学说相结合,绘制了具有刻度与比例的图形形象,借以说明二十四节气与星座相对应的关系,另一方面又在这幅图形中嵌入了一些专门绘制的图像与图案,借以具体展示这些星座的形象。这种图谱图像就是一种画像与图形有机结合的典型案例。

图3-13 二十四节气图谱图例

3.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图体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图像体系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类别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图体系。前已说明,地图是一种将事物放置到一定的地理空间关系中去进行表达,着重体现事物在一定地域空间中的位置以及与这些地域空间之间对应关系的图形表达形式,当地图这种表达方式被运用于非遗领域时,它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用来说明各种非遗资源与非遗事象在一定地域中的具体分布情况,以及与一定地域之间所存在的各种关系。通过非遗地图,可以更好地了解非遗资源的空间分布状况与地域差异。由于非遗资源基本上都是在一定的地域或地区环境中产生的,与一定地域中的经济生产方式、地理地貌特点、村落街镇分布状况、人口数量与性别比例等方面的情况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因此,通过编制中国非遗地图的方式,还可以了解与这些非遗事象相关的各种地域中的历史、社会、风俗特点,从而加强对这一地域中历史、文化、社会面貌的整体性认识。

在非遗地图的编制体系中,最为典型的是非遗资源与项目分布图这种形式。作为主要以非遗资源与项目为表现内容的非遗资源与项目分布图,其编制重点是准确确定各种非遗资源与项目的地理位置与格局,清晰描绘各种非遗资源与项目的地理分布状况,形象反映各种非遗资源与项目之间在地理位置上的相关性关系。

为非遗资源与项目编制分布地图的做法,目前已经在我国许多地方有所实践。自2007年以来,我国浙江、江苏、河北、山西等省市在政府与文化部门的指导下,都进行了有关本地非遗资源与项目的分布地图编纂实践的尝试,并且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果。具体到各种非遗资源与项目与一定地域之间的关系而言,又有许多不同的复杂情况。如有的是非遗资源与项目的发源地,有的是非遗资源与项目的流布地,有的是非遗资源与项目的保护地,有的是非遗资源与项目的传承地,等等。有些非遗资源与项目只有一个发源地,有些非遗资源与项目却有几个发源地;有些非遗资源与项目只是在本省市、本地区范围内流传,有些非遗资源与项目却是在多个省市,甚至全国范围内流传;有些非遗资源与项目只有一个保护单位与一个保护地,也有一些非遗资源与项目有着多个保护单位与多个保护地。总之,在非遗资源与项目的地域分布特征上,往往呈现了复杂多样的情况。这就需要我们在对这些情况的深入考察与研究的基础上,编制出各种相应的非遗资源与项目分布图文本,借以准确清晰地展现这些资源与项目在地理分布格局上的真实面貌。

在非遗地图编制体系中,另一种重要的对象类型是非遗传承人分布图。非遗资源与项目的存在与保护,与直接从事这些资源与项目活动的传承人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进行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图像体系的框架建构时,也必须把传承人这一因素作为重点考虑的对象。与非遗资源与项目分布图的情况相类似,在具体编制非遗传承人分布图时,也应该深入考虑非遗传承人与一定地域之间的各种复杂多变情况。一个非遗传承人首先有他的出生地,另外还有他的工作地、生活地、传承地等各种不同的地域环境,这些因素都应该通过非遗传承人分布地图的形式予以充分的展现。另外,在编制非遗传承人分布图时,还应该考虑到许多变动的因素,例如由于搬迁、游历、工作更换等原因,都会使非遗传承人的活动地域发生一定的改变,从而影响其传承的路径与环境。因此,在具体从事非遗传承人分布地图的编制工作时,必须对这些因素予以深入细致的考察,力求准确、真实地表现出非遗传承人地域活动的全面情况。

除了非遗资源与项目分布图、非遗传承人分布图这两种最为重要的分布地图形式以外,在非遗地图编制体系中还应该包括其他一些与非遗有关的分布地图形式,如非遗资源形成环境事象分布图、非遗项目保护单位分布图、非遗项目传承基地分布图、非遗相关作品分布图、非遗相关产品销售点分布图,等等。在本书研究框架中,我们把这些方面的分布图形式统归为非遗资源相关信息分布图这一体系之中。非遗资源形成环境事象分布图是一种运用地图的形式来表达非遗资源形成发展与自然、社会方面的各种环境因素关系的分布图形式。非遗资源与非遗事象的形成一般都与相关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如山川、河流、建筑、街道、村落、庙宇、集市、歌墟、戏场等,这些因素都会对非遗资源事象的形成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非遗资源事象的某些特征与个性。因此,在进行非遗资源地图编制时,我们应该将这些因素列入其中,并从非遗资源事象与这些因素的对应性关系的角度来设计编制某些非遗资源形成地自然、社会环境分布图形式。非遗项目保护单位分布图和非遗项目传承基地分布图是根据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非遗保护工程需要而编制的分布图形式。随着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的推进,我国的非遗保护单位、非遗传承基地数量逐渐增多,几乎已经遍及我国所有的省份以及相当一部分市县与乡镇。将这些数量众多的非遗项目保护点和非遗项目传承基地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分布地图编制体系之中,可以全面地反映我国目前非遗保护单位与非遗传承基地的总体面貌,系统地了解各个省市、各个地区在非遗资源的保护与传承方面的实际情况。非遗相关作品分布图、非遗相关产品销售点分布图之类的分布图是根据非遗项目的作品与产品情况而设计编制的地图形式。在我国非遗资源与非遗事象中,现已产生了许多颇有影响的作品或产品,例如天津杨柳青年画、潍坊风筝、湖州湖笔、蔚县剪纸、南京云锦、苏州苏绣、上海杏花楼月饼、上海城隍庙梨膏糖等,它们大都已经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与欢迎,其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作品或产品在全国许多地方都建立了销售的商家与门店。通过对于这些非遗作品或者产品销售点分布图的编制,可以清晰地反映出这些作品或产品销售点的地域分布情况,一方面有便于人们更好地认识、了解这些作品与产品的全面情况与相关信息,另一方面也有便于人们对这些作品与产品的购买与消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