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一命题的提出至今,已经有了将近20个年头。这些年来,中国的非遗保护事业在政府、学者,以及大量基层文化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开创了很好的局面,具体表现在非遗普查工作的深入开展、非遗名录体系的日益完善、非遗档案建设的逐渐健全、非遗传承人队伍的日益扩大等方面。中国非遗保护事业的这种良好局面,为其较好地实现非遗资源的图谱化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什么是“非遗资源的图谱化管理”?也就是将非遗资源纳入图谱化的科学工作体系之中,通过对非遗资源的整理、归纳、研究,将所有非遗资源编撰成符合我国非遗特点,并具有较强科学性的图谱材料,形成中国非遗图谱的体系与系列,以使我国的非遗资源保护与管理工作达到更为有效与有利的程度。
为何要在当前的形势下提出非遗资源的图谱化管理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图像资料编制体系的建构?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非遗资源整理的需要
目前,我国在非遗资源的普查、挖掘以及保护名录项目的建立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至2010年时,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总量已近87万项,其中进入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的非遗资源项目达7万多项。但是,对于这些几乎接近海量的非遗资源,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一整套全国层面的,具有较强科学性与系统性特点的整理、归纳与汇总的方法。虽然目前我国由各个地方所编纂的有关非遗内容的书籍、成果多如牛毛,但是,这些成果却大多是从各个地方的自身情况出发,缺少全国层面的对于非遗资源整理与研究体系的建构。除此以外,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尽管我国现在已经拥有了大量的有关非遗资源的成果,但是却还并没有在理论上形成一套较为系统的有关非遗资源整理与编纂的方法论体系。究竟应该建立一套怎么样的理论与方法体系去作为非遗资源编纂工作的指导,以使我国非遗资源的整理工作始终能够在科学、规范、有效的框架中进行?这是我国目前非遗资源整理工作的关键所在。非遗资源的图谱化管理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图像资料编制体系建构的设想,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我们认为,非遗资源的图谱化管理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图像资料编制体系的建构应该是我国整个非遗资源整理与编纂理论与方法体系建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通过“图谱”这样一种独特的资源信息表达系统把大量的非遗资源整合、集聚到一种具有较强系统性的资源整理体系之中,使非遗资源的历史源流、生存状况、分布格局、类型特点、传承脉络、社会影响等各方面通过图谱化的手段得到更为完整、系统、规范,同时也是更为清晰、明确、形象的展现,以此更好地推进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
2.文化表达与传播方式改变的需要(www.xing528.com)
在当前的形势下提出非遗资源的图谱化管理以及非遗图谱图像资料编制体系的建构,也是一种顺应当代文化表达与文化传播方式改变的需要。在传统时代,人们用以认识事物、表达事物、宣泄情感,以及文化传播的方式主要是文字,由于文字在文化表达与文化传播上的那种简便性、符号化、描述性等特点,尤其是在言情叙事、传达信息方面所具备的那种细致的刻画、铺陈功能,致使文字长期以来一直成为人类文化表达与文化传播中的一种最为重要的工具,对人类的文化思想与认知方式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文化表达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快节奏的工作方式与生活方式,使得人们的思维方式与认知方式变得日益简洁快速,在文化表达与文化审美方式上也越来越追求简洁明了的效果。于是,当代社会迎来了文化表达与文化传播方式上的一种重要转向——从描述性的文字表达转向可视化的图像表达。与文字相比,图像具有更为简洁明了、形象直感的特征,这正与当代人的思维方式与认知方式相吻合。也正是由于图像在表现事物与文化传播方面的这种特点,使它对传统时代的文字权威产生了很大的冲击,甚至把人们带入了一个彻底颠覆文字权威的全新时代,这就是西方图像学学者米歇尔等人所提出的所谓的“图像时代”。有学者对当代社会文化表达与文化传播中所出现的这种“读图”特点这样描述道:“‘图像时代’已经很真实地到来了,进入现代人头脑中的图像信息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远远超过了历史上的前辈,其传播工具变革发展的速度是传统思维方式所无法想象得到的。面对这样一个巨变正在进行的时代,相信每个人都在期待着社会文化即将发生的一场天翻地覆的大变革,我们相信,文化巨变的结果意味着更多人将面临更加平等的机遇以及更富有吸引力的挑战。”[37]另一方面,由于计算机技术的运用、视觉形象艺术的发展,以及各种现代印刷技术的推进等因素,又在技术层面上为当代社会进入“图像时代”作出了有力的支撑,使图像这种可视化文化表达与文化传播形式在当代社会中的影响与价值可以发挥到淋漓尽致的程度。从这样的时代与社会背景中来审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的编制工作就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面对大量存在的非遗资源,我们固然需要运用文字以及其他一些文化表现形式予以整理、归纳与研究,但是,我们同时也非常需要运用图谱图像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来实现这些方面的目的。由于图谱图像所具有的那种简洁明了、形象可视的表达效果,使图谱这种表达方式在非遗资源的整理、归纳、汇总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是文字等其他一些文化表达与文化传播方式所不能替代的。正是从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提出非遗资源的图谱化管理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图像资料编制体系建构的设想是完全符合当代社会与文化发展趋势的,也是顺应当代社会与文化发展潮流的。
3.非遗资源自身可视化表达的需要
不仅从宏观的时代与社会背景上看实现非遗资源的图谱化有着相当的必要性,而且从较为微观的非遗资源本身的特点来看,实现图谱化的表达也同样是十分需要的。在中国大量存在的非遗资源中,有相当一部分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或者隐晦性,例如一些工程技术类的非遗资源,如建筑技艺、纺织技艺、装饰技艺、锻造技艺、冶炼技艺、食品加工技艺等,它们大多有着十分复杂的工艺流程,有的甚至要有一两百道工序,这些工序如果仅仅运用文字来表达,往往会显得十分冗长,而且无法十分清楚地表达其意。而如果采用图谱图像这种可视化的形式,仅仅依靠几幅图就可以把整个过程表现得一清二楚,并且不会产生任何的歧义。除了工程技术类的非遗资源以外,另如民间美术、民间舞蹈、民间戏曲、民间武术、民间医药等门类的非遗资源形式,也大多需要运用可视化的图像来得以清晰表达。例如以前中国民间妇女学习刺绣、剪纸、编织等一些民间艺术时,都要先把相关的图样画下来,并编成图谱,这样以后操作起来就不会走样。又如以前许多太极拳、八卦拳的拳师在操练、教授拳术时,也需要先把这些拳术的套路用图谱的形式记录下来,以便日后不断地演练与学习。
另外还有一些非遗资源事象,其内容中往往包含着较为深奥与隐晦的事理或物理,它们用一般的语言文字形式往往难以表达清楚,因此也经常需要用图谱图像的形式予以表现。例如上面所举的八卦图、河图洛书等事象,其中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哲学思想,反映了中华民族在其民族心理中所蕴藏的许多深奥的道理与神奇的想象,这些内容往往很难用文字的形式来描述表达清楚。因此,我国传统社会,尤其是民间社会中就经常要运用图谱图像这种具有较强的可视性与解析性功能的文化表达形式来对其进行赋形成像,具体描摹,借以表现这些事象中所蕴藏的较为深奥的道理与事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