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图的种类及其表现形式

图的种类及其表现形式

时间:2023-07-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一种主要以一定的绘制方法与手段来反映事物,达到可视化目的的图与图像创作,根据其所采用的不同绘制方法与表现形式而形成了多种不同的种类。但是这一论述中关于图的第一种类别“图”本身就是一个大概念,可以包括后面的几个小类别,因此这种对于图的分类似乎还有进一步推敲之处。现代图形的具体样式,主要包括几何图形、示意图形,以及由计算机制作的各种计算机图形等。

图的种类及其表现形式

作为一种主要以一定的绘制方法与手段来反映事物,达到可视化目的的图与图像创作,根据其所采用的不同绘制方法与表现形式而形成了多种不同的种类。我国学者指出:“我们通常所说的图像资料,主要是指静态的图像资料,它主要包括图、画、照片,并可习惯地称之为‘图’。(1)图。图是比较抽象的,即用抽象的标记表示事物的内外部特征或相互联系。如在科技文献中,有数据性较强的结构图、坐标图等,也有数据性不强,却有较强学术性和逻辑性的框图、线路图等。(2)画。画是比较形象的,即用笔或类似笔的东西描绘出事物的形象,如人物肖像、山水画、建筑物外观图等。(3)照片。是最形象的,它反映出人或事物等原始的外观形态。(4)地图。地图是比较特殊的图,可以说是介于图与画之问的一种图像资料。它是地球表面在平面上的缩小表象,使用各种符号显示小而重要的物体和事物的质量特征,以及不能直接观察到的自然和社会现象。”[15]在这里,作者根据图的不同表现方式与绘制方法,把图分为“图”“画”“照片”“地图”等几种不同的类型,基本上涵盖了现代意义上所谓“图”的几种重要的类别。但是这一论述中关于图的第一种类别“图”本身就是一个大概念,可以包括后面的几个小类别,因此这种对于图的分类似乎还有进一步推敲之处。

下面,我们结合图与图像形态发展的实际情况,将图的类别分为画像、照相、图形、图表、地图等几种。

1.画像

画像是我国古代时期一种最为基本绘图手段,晋傅咸《卞和画像赋》云:“既铭勒于钟鼎,又图像于丹青。”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漯水》云:“其神图像,皆合青石为之。”中国传统的画像基本上都是以手绘线描为主,通过画笔、颜色等绘画工具,描绘事物对象的形状、轮廓,以及基本样式,以达到形象反映事物面貌特征与内在本质的目的。在悠久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古人曾经创造了大量颇具民族特色的画像艺术,如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饰与岩画,先秦时期的青铜器纹饰,汉代的墓室壁画画像砖画像石以及随葬帛画,南北朝直至明清时期的山水画、花鸟画等,无不以其浓厚鲜明的民族风格以及出神入化的绘画技艺成为中华民族绘画艺术史上的典范。

画像一般来说都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首先是写实性。由于画像的制作主要是为了达到对某一特定文化形态的记录和保存,因此,无论是模仿式的人物、器物类画像还是具有想象性的神话、传说类画像,都是尽可能地本着忠实于实际存在的形态。虽然在画像的制作过程中,制作者在取材、制作和对该文化形态的理解上不可避免地带有特定时代和个人文化观念的印记,但是画像在该文化形态或文化观念之基本要素的自然主义呈现上仍然保存了源文化形态的本真状态。

其次是艺术性。画像的艺术性是通过其生动性和创造性得以表现的。与文字表达不同的是,画像因其线条、色彩和各具特色的形象,打破了语言文字给人在感官上的束缚,具有很强的生动性,能够让观看者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如临其境。中国古人即充分意识到了画像的生动性在视觉呈现上优于文字的妙处。如晋张华博物志》卷十便记载了一个画像给人观感冲击的事例:桓帝时,蜀郡太守刘褒画鸟鹊酷似其形,所绘《云汉图》,人见之觉热,所绘《北风图》,人见之觉凉,其绘画水平达到了传情入神的境界。

再次是象征性。就中国画本身而言,“一幅画就是一个与宏观世界相关的微观世界,同时也是它整体中的主要部分。一幅画的空白处‘不是一篇死寂的存在,而是分布着连接看得见的世界(被描画的空间)和看不见的世界的气息’”[16]。由此可见,中国画本身便被赋予了许多文化意蕴的象征功能。画像的象征意味在中国统文化中运用非常广泛,如青铜器上图案化的动物纹饰,或是象征原始先民的图腾崇拜,或是反映原始人超自然神秘力量的理解和幻想等。如四川东汉三国墓中常见的画像砖,主要就是表现当时人们头脑中的“阴间”“天国”生活

2.照相

照相的制作方式显然不同于绘画式的画像,它主要是利用照相机、摄影机或摄像机等照相设备将某一非遗的实际形态拍摄下来形成照片进行保存。由于照相是被拍摄文化事象的影像,因此,它比画像更具有写实性。照相的一个突出特点便是可复制性。照相和绘画的重要区别在于前者是可以大量复制的,这种可复制性使得照相具有极强的传播性和可保存性。

此外,照相还具有现场性和永恒性的特征。由于照片的拍摄必须是在文化事象的展示或展演现场来展开,因此,拍摄的照片都是当时情境中的人和事物的瞬间形象,这种瞬间形象一经成像,便具有极强的现场性。这种现场性使得照相具有新闻一般的现实性,能够较为忠实地呈现出特定文化情境的形态。此外,虽然拍摄的照片是从文化事象的连续性的整体形象中抽取出来的,是整体形象中的某一个片段,但是照相机却能将它固定下来,并将这种瞬间转化成为某种固定的模式、范式程式,从而使其获得相对的永恒性。

3.图形

图形是一种运用颜色和以点、线、面、体构成的,用以说明某一事实或问题的可视化表达形式。与画像和照相相比,图形更加具有抽象性,同时也显得更加简洁明了。图形虽然也是描绘出来的,但是其视觉呈现则主要是以抽象的点、线、面肌理的各种形态或基本元素组成,因此其实图形就是一种集合性的符号化组合。由于图形是借由图形和符号对客观存在的文化事象进行简化的过程,因此,与一幅图像或照相反映某一单一、具体的事物形象或故事情节不同的是,图形可以容纳大量的文化事象或某一文化事象的各类信息,这使得大多数图形具有文化信息集合化的特征。

现代图形的具体样式,主要包括几何图形、示意图形,以及由计算机制作的各种计算机图形等。所谓几何图形,即从实物中抽象出的各种图形模式,可帮助人们有效地刻画错综复杂的世界。生活中到处都有几何图形,我们所看见的一切都是由点、线、面等基本几何图形组成的。几何图形具体又分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两种,其中各部分不在同一平面内的图形叫作立体图形(solid figure),如长方体、圆球、圆锥等;各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内的图形叫作平面图形(plane figure),如点、直线、线段、射线、三角形、四边形等。无穷尽的丰富变化使几何图案本身拥有无穷魅力。所谓示意图形,也就是所谓的“图符”“图标”,它利用简单勾勒的图画、图案的方法来标识特定的文化信息,具有较强的简洁化、概括化特点。标识性图形中的图画、图案并不需要像图像一样具有信息的生动性和全息性,它只要使用人们熟悉的、一目了然的代表性图画或图案再配合一些简单的文字说明,就能够传达出大量特定的文化信息。

在现代时期的图形类型中,具有最为强大的应用性价值与表现力价值的是计算机图形。与其他各种传统的图形制作方法相比,计算机图形制作方法具有极为高效、快速、应变的特点,可以适用于各种海量信息的储存、转换以及各种现实与虚拟事物形态的表达。依靠了强大的计算机技术的支撑,计算机图形无论是在表现事物形象的能力、效果方面,还是在图形制作的速度方面,都远远超过了其他各种传统图形形式,为其他各种传统图形表达形式所望尘莫及。

最为基本的计算机图形,是运用计算机绘制的一些直线、圆、圆弧、箭头、任意曲线和图表,它们是构成各种较为复杂的计算机图形的基本成分,各种复杂的计算机图形,都是在这些最为基本的计算机图形元素的基础上拓展形成的。

图3-2 各种计算机图形模板(线条、形状、箭头、标注)

除了各种由计算机预先设定的图形模板以外,通过计算机技术还可以制作出各种由作者自己设计的图形,这就是矢量图。计算机矢量图使用直线和曲线来描述图形,这些图形的元素是一些点、线、矩形、多边形、圆和弧线等,它们都是通过数学公式计算获得的。在计算机还原时,相邻的特点之间用特定的很多段小直线连接就形成曲线,若曲线是一个封闭的图形,也可靠着色算法来填充颜色。例如一幅花的矢量图形实际上是由线段形成外框轮廓,由外框的颜色以及外框所封闭的颜色决定花显示出的颜色。由于矢量图形可通过公式计算获得,所以矢量图形文件体积一般较小。矢量图形最大的优点是无论放大、缩小或旋转等都不会失真;计算机矢量图以几何图形居多,图形可以无限放大,不变色、不模糊。

随着计算机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在计算机图形的领域不断有新的成果问世,其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就是计算机图形学的诞生。计算机图形学(Computer Graphics,简称CG)是一种使用数学算法将二维或三维图形转化为计算机显示器的栅格形式的科学。简单地说,计算机图形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就是研究如何在计算机中表示图形,以及利用计算机进行图形的计算、处理和显示的相关原理与方法。1963年,伊凡·苏泽兰(Ivan Sutherland)在麻省理工学院发表了《画板》的博士论文,标志着计算机图形学的正式诞生,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此前的计算机主要是符号处理系统,而自从有了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便可以部分地表现人的右脑功能了,所以计算机图形学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计算机图形学的领域中,与非遗图谱制作有着密切关系的就是科学计算可视化技术的提出与运用。科学计算的可视化是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提出并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它将科学计算过程中及计算结果的数据转换为几何图形及图像信息在屏幕上显示出来并进行交互处理,成为发现和理解科学计算过程中各种现象的有力工具。1987年2月,英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在华盛顿召开了有关科学计算可视化的首次会议。会议一致认为“将图形和图像技术应用于科学计算是一个全新的领域”。科学家们不仅需要分析由计算机得出的计算数据,而且需要了解在计算机过程中数据的变化。会议将这一技术定名为“科学计算可视化(Visualization in Scientific Computing)”。科学计算可视化将图形生成技术与图像理解技术结合在一起,它既可理解送入计算机的图像数据,也可以从复杂的多维数据中产生图形。科学计算可视化主要涉及下列相互独立的几个领域:计算机图形学、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计算机辅助设计及交互技术等。按其实现的功能来分,科学计算可视化又可以分为三个档次:(1)结果数据的后处理;(2)结果数据的实时跟踪处理及显示;(3)结果数据的实时显示及交互处理。

现代科学知识图谱的出现正是这种科学计算可视化技术的产物。传统的科学计量学图谱主要以简单的二维、三维图形(如柱状图、饼状图、线形图、点布图、扇形图、平面图等)来表达科学统计效果,但交互性不强。1987年,美国基金委发表了研究报告《科学计算的可视化》,并开始长期资助科学可视化研究。也就是在这一年,计量学家克雷奇默创立了“三维构型图谱”,之后又出现了“多维尺度图谱”。这些成果的出现,标志着“知识图谱”时代的开始。知识图谱(Mapping Knowledge Domain)也被称为科学知识图谱,在图书情报界称为知识域可视化或知识领域映射地图,是显示知识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系列各种不同的图形,用可视化技术描述知识资源及其载体,挖掘、分析、构建、绘制和显示知识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知识图谱“通过语义检索,对大量数据进行过滤、分析和管理,实现搜索数据的结构化并且提供详细的主题相关信息,有助于人们建立知识体系,理解各种实体概念以及它们的关联。数据可视化技术通过直观、可交互的形式展现结构化的数据,梳理数据之间的关系,易于人们接受和使用。将知识图谱与可视化技术结合,与传统文字、图片信息相比,具有准确分析数据、深度解读数据、清晰呈现数据的优势,甚至将文本难以描述的东西,用直观自然的方式协助人们理解”[17]

现代科学知识图谱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使所要表现的对象与信息具有了交互性与立体性的意义。本来,图形所要表现的对象与关系都是较为单一的,平面的,但是运用知识图谱的表达方式,就可表示出表现对象之间各种多维的,立体的情状,以及这些对象之间各种复杂的、细微的,或者多层面的关系,这无疑是图形学领域中一次重要的飞跃。

以下一些图形,都是运用知识图谱技术所制作的成果形式。

图3-3 has_phone知识图谱

普惠大数据中心首席数据科学家李文哲:《知识图谱的应用》,2015年12月,http://www.cbdio.com/BigData/2015-12/04/content_4265803.htm。

(www.xing528.com)

图3-4 人际信息图谱(1)

普惠大数据中心首席数据科学家李文哲:《知识图谱的应用》,2015年12月,http://www.cbdio.com/BigData/2015-12/04/content_4265803.htm。

图3-5 人际信息图谱(2)

《五个场景告诉你知识图谱如何应用?》,2016年9月,https://www.sohu.com/a/115099216_473462。

图3-6 实体间联系(Metaweb)图谱

《搜索的进化——Google推出知识图谱》,2012年5月,https://www.ifanr.com/88981。

知识图谱最早是被运用于图书情报学等少数领域,但是随着知识图谱功能逐渐被人们所认识,这一方法已经被推广到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近年来,知识图谱又逐渐被运用到历史学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等一些人文科学的领域,显示了它所具有的强大的信息集聚与可视化表现功能。例如近年来我国有些学者已经开始将知识图谱技术方法运用于历史人物可视化的领域,并提出“大数据环境下历史人物知识图谱构建与实现”的设想。其具体实施路径是通过对数据的视觉解释,建立历史人物数据库,并提供交互式的历史人物数据展示服务,借以实现化繁为简、梳理事件人物关系、揭示人物关联等功能。同时采用分层设计,系统具备良好的扩展性和维护性,能够满足大量用户访问的需求。[18]

4.图表

图表也是“图”这种可视化表现形式中的一种基本类别,尤其是在展现事物之间的层次、关系等方面具有独特价值。较为传统的图表形式,主要通过手绘而成,例如民俗学调查报告或民俗学研究中使用的调查一览表、时间顺序表之类的表格与照片、形状示意图、地点示意图、位置示意图等,总括起来可以称其为“民俗图表”,它们对文字表述进行辅助性提示。运用这些辅助方法可以使民俗记述视觉化、条理化。正如我国学者何彬所指出:“‘民俗图表’‘民俗地图’都是民俗论文经常使用的辅助性论述方法,它不仅仅是帮助读者清晰地理解理论论述或民俗记述的工具,更重要的是民俗图表和民俗地图首先是辅助研究者整理、分析民俗资料,构建民俗理论的重要工具、方法。”[19]

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图表成为图像学领域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并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手绘图表形式。计算机图表是指在计算机对信息整理之后依据各类信息的数据特征及其关联性而制作成的图形模板,其具体的形态主要有柱形图、饼图、折线图、条形图等。从这些图表的表现形态来看,实际上也是一种图形的形式,因此也可以算作计算机图形中的一个独特门类。

计算机图表制作的组成要素包括可视化对象(数据点)、辅助信息、背景内容和重点标示四大部分。可视化对象是计算机图表的主体,既可以是文字信息,也可以是几何图形,比如信息表格中的各个文字信息图表框,折线图中的线条等。辅助信息用来帮助可视化对象更精准地呈现出来,主要包括计算机图表的主要刻度、次要刻度、网格线、图例、坐标轴线等。背景内容是指能让图表与媒介之间产生对比效果的背景色、图表外框,它用于提高整张图表的能见度。重点标示则明确指出图表的关键信息,包括标题、副标题、标注文字框、重点标示图形等。“图表构成决定了每项图表元素所扮演的角色。可视化对象是整个图表的主角,辅助信息是配角,背景内容提供可视化对象及辅助信息的演出舞台,重点标示则是可视化对象的聚光灯。”[20]

计算机图表在非遗图谱制作中应用非常广泛,这主要是因为计算机图表具有以下一些特征和功能。

第一,数据直观性。大多数计算机图表都是文化信息的数据化结果,再加上这些数据信息总是通过可视化的几何色块或线条来进行标注,以便于观察和分析。此外,有的计算机图表除了数据显示之外,还可以辅以图像作为辅助性说明,这就使得计算机图表更为直观、生动。由此可见,图表是一种很好的将对象属性数据直观、形象地“可视化”的手段,能够鲜明、直接、直观地呈现出文化的信息。而且,对于接受者而言,图表这种可视化的编码方式,也比文字编码的数据更容易让人理解和接受,这就有可能使得文化资源得到更好的保护。

第二,化繁为简,呈现文化事象的全貌。计算机图表的制作是在汇集了大量的信息数据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展开的,因此计算机图表中的信息数据都是按照一定的关系模式进行的编码。这种编码不仅能够将繁复的数据用简单的可视化方式呈现出来,而且还能呈现出数据所隐含的内部关系,有利于数据之间的相互比较。更为重要的是,与单一、孤立的数据可能让人费解不同的是,这种化繁为简的数据编码方式能够借由某种逻辑编码关系将一个个单一的数据连成一个整体,从而呈现出特定文化事象的整体样貌或变化形态,使得计算机图表制作者和接受者都能够快速地建立起对于某一特定信息的整体全貌。

图3-7 计算机图表图例(柱状图)

在各种计算机设计的图表模板中,SmartArt图是其中一种应用性很强的表现样式,它的特点是可以根据输入计算机的数据顺势调整形状,以适应各种事物表达需要。尤其是在SmartArt图的表达形式中,其图形可以与文字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图形与文字的互证达到对于事物形态的有效表达。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7、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 2007、Microsoft Office Word 2007等的版本中,都可以通过创建SmartArt图的形式,并运用这一设置中的“列表”“流程”“循环”“结构层次”“关系”等一些不同的菜单,来达到对于相关信息的准确表达。

由于Office PowerPoint 2007演示文稿通常包含带有项目符号列表的幻灯片,因此,制作者可以快速将幻灯片文字转换为SmartArt图形。此外,还可以在Office PowerPoint 2007演示文稿中向SmartArt图形添加动画。

图3-8 计算机SmartArt图图

5.地图

地图是一种专门用来表现事物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它们在一定地域中位置和关系的图形形式。从地图的本质内涵来看,地图也是属于“图”的一种,但与其他的“图”不同的是,地图主要是将事物放置到一定的地理空间关系中去进行表达,着重体现事物在一定地域空间中的位置以及与这些地域空间之间的对应关系。我国编制地图的历史十分悠久,《隋书·经籍志》载:“周则夏官司险,掌建九州之图,周知山林川泽之阻,达其道路。”很显然,这里的“图”指的就是地理博物学意义上的地图。

在中国古代,地图主要是手绘而成的,其特点是主题突出,形式灵活,但其缺点是缺乏准确性。中国古人绘制地图时,要驾着一种叫作“记里鼓车”的马车对一定的地域进行丈量,马车行到哪里,地图便画到哪里,因此也叫“舆图”。到了西晋时期,裴秀将制作地图之法总结为六项制图原则,即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这也就是有名的“制图六体”。分率就是比例尺,即确定面积和长宽的比例;准望就是方位,即校正地图各部分之间的相对位置;道里就是距离,即道路的里程;高下、方邪、迂直指的大体就是比较和校正不同地形所引起的距离偏差。据《世本八种》记载,黄帝在同蚩尤打仗时,曾经使用了表示“地形物象”的地图。至春秋战国时期,出于军事、政治、丧葬以及社会经济的需要,地图品种也随之增多,在《周礼》中曾有十几处记载,如:“司徒所掌之图”(掌管土地和矿产用的专题地图)、“冢宰之图”(表示疆域户籍为内容的行政区划图)、“司马之图”(全国性地图)、“宗伯之图”(表示墓地范围地图)。1972年在山东临沂的银雀山西汉墓中发现的《孙膑兵法》残简上,除了刻有讲述地形、地图对用兵重要性的文字外,还有“附地图九卷”之说。上述这些地图,都由于历史久远已经失传。现在能够见到的战国时期的地图,是1977年发掘中山王墓葬时发现的镌刻在铜版上的“兆域图”,这是用金银镶嵌的墓葬平面图,长94厘米、宽48厘米、厚约1厘米。图上标明有宫垣及坟墓所在的地点,建筑物各部分的名称、大小、位置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绘制时间在公元前299年前后。

现代意义上的地图是一种建立在科学的测绘技术基础之上,运用一定的数学法则和绘制方法来表达地球(或其他天体)上各种事物的空间分布、联系及时间中的发展变化状态绘制的图形形式,它具有严格的数学基础、符号系统、文字注记,并能用地图概括原则,科学地反映出自然和社会经济现象的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地图作为一种专门用来表现事物地域空间特点与关系的图形形式,在编制各种文化地图和文化图谱的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可以利用地理分布图的形式来表现各种民俗文化事象在一定地域中的分布状况以及这些文化事象之间的关系,诸如婚丧嫁娶、衣食住行、节庆礼仪、民俗信仰等,将其制作成各种相关的民俗事项分布地图。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领域,地理分布图也有着十分广阔的用途,例如,可以利用地理分布图的形式来制作各种非遗资源与项目分布图、非遗传承人分布图、非遗作品分布图、非遗保护地以及保护单位分布图,等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