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历史发展过程与地域分布状况以外,有关非遗资源的类型类别、典型情节、传承脉络等方面,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编制所要关注的重点内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对于非遗的分类问题上曾经有过一些专门的表述,例如在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中指出:“民间创作(或传统的民间文化)是指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依据,由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被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征的表达形式……包括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习惯、手工艺、建筑术及其他艺术。”[5]由于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非遗资源丰富众多,因此在其类型上也体现了十分复杂与多样的特点。要想对中国极为广泛与丰富的非遗资源进行分类,就必须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符合中国非遗特点的分类标准与分类体系,这样才能使中国非遗资源的类型划分更具有科学性与准确性。2006年,在我国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中,将我国的非遗项目分为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与体育竞技等共10大门类,每个大类下还可分为若干个小类,这是至今为止最具权威性的中国非遗分类形式。[6]除此以外,还有许多专家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与认识出发,对中国的非遗资源作了不同的分类。[7]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的编制中,必须对中国非遗资源内容形态上的这种多样性与复杂性予以充分的重视,通过各种科学有效的表达方法与表达形式,以使这些不同类型的非遗资源得以清晰的表现。
根据不同的非遗资源类型,可以编制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的文本。例如根据民间文学类的非遗资源,可以编制出中国神话图谱、中国民间传说图谱、中国民间故事图谱、中国民间歌谣图谱、中国民间谚语图谱等各种特色门类的图谱形式;根据民间舞蹈、民间音乐、传统戏曲类的非遗资源,可以编制出中国地方戏剧图谱、中国地方曲艺图谱、中国民间舞蹈图谱、中国民间音乐图谱等各种特色门类的图谱形式;根据民俗与体育竞技类的非遗资源,可以编制出中国传统婚姻礼仪图谱、中国传统岁时节令图谱、中国传统节日庆典祭祀活动图谱、中国传统节庆娱乐游戏图谱、中国体育竞技图谱等各种特色门类的图谱形式;根据民间美术类的非遗资源,可以编制出中国刺绣图谱、中国剪纸图谱、中国手工编织图谱、中国年画图谱、中国民间塑艺图谱等各种特色门类的图谱形式;根据传统手工技艺类的非遗资源,可以编制出中国手工纺织图谱、中国手工建筑图谱、中国手工器皿制作图谱、中国饮食技艺图谱、中国服饰技艺图谱等各种特色门类的图谱形式。以上所举的各种图谱门类,皆一一对应于中国非遗资源的某些特色品种,可充分彰显出中国非遗资源所赖以存在的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同时也可真实地反映中国民众思想文化创造能力和艺术审美创新能力。它们是中国社会不同的地域特色与不同经济文化背景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中国非遗资源的多样性与丰富性的充分体现。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非遗资源本身的复杂性与多面性,因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的编制工作中,对于非遗资源类型的描述与表现也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某一个层面上,而是可以有着多角度,或者是多重性的考虑。例如对于民间传说类的非遗资源,我们既可以以内容为标准,将其细分为人物传说、史事传说、地方风物传说、社会风俗传说、动植物传说、鬼精怪神兽传说等不同的类型;也可以以形式为标准,将其细分为韵文体民间传说、散文体民间传说、韵散结合体民间传说;又可以以功能为标准,将其细分为传承记录类传说、教化类传说、解释类传说、娱乐类传说、讽刺类传说、褒扬类传说;还可以以保护级别为标准,将其细分为国家级民间传说、省市级民间传说、区县级民间传说,等等。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在对于非遗资源的类型进行具体描述与表现的时候,可以采用多重标准、多重角度的方法,制作出不同种类、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成果,以使非遗资源本身的多元性特点能够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图谱成果中得到更为全面的呈现。(www.xing528.com)
对于非遗资源典型情节的准确反映与描述,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编制所要实现的一个重要目标。何谓“非遗资源的典型情节”?简单地来说也就是非遗资源内容中最能够体现其本质特征的某些内容要素,它们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概括地反映出非遗资源的整体面貌,是非遗内容系统中最为核心的内容。对于以简明、概括的方式反映事物本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编制而言,抓住非遗资源的典型情节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既简洁明了,又准确无误地反映某一非遗资源的整体面貌,起到“一图以蔽之”的有效作用。例如中国口头文学类的非遗代表作项目《白蛇传》传说,故事内容极为丰富,用一般的绘图方式很难完全表达。而如果采用抽取其中一些典型情节,如“游湖借伞”“订盟结亲”“保和堂开店”“端午惊变”“盗仙草”“水漫金山”“断桥重逢”“合钵”“镇塔”“倒塔”来进行概括式的表现,就可以涵盖整个传说故事的内容,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实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编制中,我们可以将这种经过提炼典型情节后而制成的图谱形式称为“标识性图谱”,它不但可以运用于民间传说故事中典型情节的表现方面,而且也可以运用于传统手工技艺中典型工艺流程的表现,以及传统节日活动中典型活动场景的表现等方面。
非遗事象在现实生活中主要是通过世代相传的方式得以生存延续的,因此,有关非遗传承的对象、特点、方式、路径等问题,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编制过程中所要关注的一些重点内容。通过图谱这种独特的表现方式,不但可以清晰地展示出非遗传承的基本脉络与主要路径,同时也可以清晰地展示出非遗传承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延展情况,以致构成不同形态、不同结构的非遗传统图谱样式。例如,所谓的“非遗传承树形图”,便是以非遗传承人之间的关系作为主要表现对象的一种图谱样式。处在这个树形图最顶端的,是在一个家族中生存年代最早、年龄最老的非遗传承人,从这位传承人开始,逐渐进行着对于某一非遗事象的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而越到后面一代,参与传承的人数越多,由此便构成了一种具有“树形”结构特点的非遗传承图模式。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个的中国传统社会中,这种以树形图的方式进行传承的非遗事象是极为多见的,它们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中许多非遗事象后继有人、兴盛发达的事实。反之,如果某些非遗事象后继乏人,逐渐衰落,那么它在非遗传承图谱中的反映便必然只能是一种上大下小的“倒树形”结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