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日本民俗地图经验对我国非遗图谱编制的启示

日本民俗地图经验对我国非遗图谱编制的启示

时间:2023-07-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日本民俗地图的实践,对于我们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的编撰工作具有很多方面的启示意义,首先就是要有效地实现民俗与非遗资料的可视化转化。参照日本在民俗地图编撰方面的经验以及日本“民俗学地图法”的技术操作方法,我们认为要想做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的编撰工作也必须遵循这样一些方法。这些工作,现已成为当前中国民俗与非遗保护学界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第三是对已经搜集与保存的民俗及非遗资料的有效管理与运用。

日本民俗地图经验对我国非遗图谱编制的启示

近百年来日本民俗地图编制的实践充分说明,民俗地图不仅具有重要的保存资料与记录资料价值,而且还具有研究与拓展的功能,能够引导人们逐渐从视觉到感觉再到理性思维地对民俗地图的表现对象进行由表入里的认识与思考。当大量的民俗信息和数据被准确、详细地再现于地图时,该地图就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研究相关信息和数据的功能。一部分精密制作的、标示浓缩信息的民俗分布图,往往兼有着启示理论思维、提示分析线索的效果。当最初以记录、显示民俗文化信息数据为目的而制作的民俗地图被解读为一种分布规律或变容的特征时,民俗分布图就已经兼有了研究功能或者说成为一种具有一定研究意义的民俗研究图。如是,民俗地图就从一般地反映民俗事象的数量、形态、时间,以及空间分布、时空结构特点的记述方式,升华为一种具有较高学术启迪意义的理论研究基础图。民俗分布图可以因其表述详细、鲜明进而成为研究阐述及学术综述之图,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具有水到渠成之功。有时甚至民俗地图还会呈现给作者和读者一些制图者没有分析周全、没有预想到的或者尚未诠释之处,留给人们日后对其进行进一步补充和发展的空间。

当然,这里需要强调指出的是,民俗地图的研究性功能,必须建立在资料信息的准确与详细的基础上,只有准确详细地保存并再现于地图的民俗信息和数据,才能提供把握、认识、研究民俗,以及再现民俗整体状况的可能性。

日本民俗地图的实践,对于我们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的编撰工作具有很多方面的启示意义,首先就是要有效地实现民俗与非遗资料的可视化转化。日本民俗地图编制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较好地实现了大量的民俗资料在地图上进行标注的工作,而这项工作的本质实际上就是信息资料的可视化转化过程。正如日本民俗地图研究家仓石先生所言,要把数据科学地“移到地图上”。这种把文字或图像的数据标示在图的做法,既可以保存现有资料,准确记录现存的物质文化遗产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贵数据,又可以为日后的研究提供各种科学性的依据,促进研究工作的进行。因此,对于今天我国的非遗保护事业而言,这种民俗与非遗资料的可视化转化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就是要选择科学的资料搜集与编撰的方法与路径。日本民俗地图的实践证明,在民俗地图编撰工作中,方法与路径的确定十分重要。首先是要立足于细致的田野作业的基础以及系统化的基本理论,然后是要对搜集到的大量民俗资料进行精密分析,然后再是在此基础上制成各种类型的图表。参照日本在民俗地图编撰方面的经验以及日本“民俗学地图法”的技术操作方法,我们认为要想做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的编撰工作也必须遵循这样一些方法。首先就是要通过田野作业的方法搜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然后是对这些资料进行系统整理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将其绘制成各种图表、图形与地图的形式,再后是采用图示数据的方法创建一套中国式的“非遗资源信息”数据库,将海量的非遗资源信息进行科学、规范的集聚与存储。这些工作,现已成为当前中国民俗与非遗保护学界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

第三是对已经搜集与保存的民俗及非遗资料的有效管理与运用。对已经搜集与保存的民俗与非遗资料,应当建立一种统一的管理机制,将其统辖在一起,形成一个集聚性的资源管理平台,以使这些资源能够得到更好的运用,而不能把这些资源束之高阁,搁置一边,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以前,由于日本民俗地图的个人制作和运用缺乏系统管理,个人绘制的民俗分布图往往只是散见在一些个人或调查小组的论文里或调研报告文集里,或者保管在某个大学的院系资料室,一般在文章里出现一次就收存入库,这是很大的资源浪费和学术浪费。因此,应当在我国的民俗地图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的工作中建立统一化的管理平台,设立专门的网站来从事这些资料信息的存储、更新、链接与运用,便于这些成果的公共化与社会化。

【注释】

[1]卢良志:《中国地图学史》,测绘出版社,1984年,第1页。

[2]王鹤鸣:《中国家谱体例概说(一)》,《寻根》2009年第1期。

[3]王鹤鸣:《中国家谱体例概说(一)》,《寻根》2009年第1期。

[4][德]京特·威格曼:《〈德国民俗地图〉与地理研究法》,引自蔡丰明主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6年。

[5]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615页。

[6]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615页。

[7]同上,第13页。

[8][汉]班固:《汉书》卷二十一。

[9]《隋书》卷三十二。

[10]尹国均:《西方建筑的7种图谱》,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页。

[11][南朝梁]阮孝绪:《七录·序》。

[12]《周易·系辞上》。

[13]孙文杰:《中国图书发行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0页。

[14][南宋]郑樵:《通志·总序》。

[15][南宋]郑樵:《通志·图谱略·原学》。

[16][南宋]郑樵:《通志·总序》。

[17][南宋]郑樵:《通志·总序》。

[18][南宋]郑樵:《通志·总序》。

[19][清]章学诚:《章学诚遗书》,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439—451页。

[20]王鹤鸣:《中国家谱体例概说(一)》,《寻根》2009年第1期。

[21]王鹤鸣:《中国家谱体例概说(一)》,《寻根》2009年第1期。

[22][南宋]郑樵:《通志·图谱略·原学》。

[23]姚遂主编:《中国金融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36页。

[24]郑吉雄:《〈易图明辨〉与儒道之辨》,《周易研究》2000年第4期。

[25][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第44页。

[26]卢良志:《中国地图学史》,测绘出版社,1984年,第45页。

[27]曾仲权:《〈芥子园画谱〉的美学之维》,《贵阳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28][北宋]欧阳修:《新唐书·魏徵传》。

[29][元]李好文:《长安志图》。

[30][元]李好文:《长安志图·序》。

[31]周翰光:《中国数学哲学思想探源》,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7年,第391页。

[32]刘克明:《〈营造法式〉中的图学成就及其贡献——纪念〈营造法式〉发表900周年》,《华中建筑》2004年第2期。

[34]刘克明:《中国工程图学史》,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69页。(www.xing528.com)

[35]卢良志:《中国地图学史》,测绘出版社,1984年,第55页。

[36]对于该地图产生的时间,学界有不同的声音,汪前进认为是元朝时期的地图,陈正祥认为是南宋时期《六经图》之一。本书以南宋时期为准。

[37]陈正祥:《中国地图学史》,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37页。

[38][日]文化厅编:《日本民俗地图解说书》,国土地理协会刊行,1969年,第2页。

[39][日]河野真:《德国民俗学与纳粹主义》,创土社,2005年,第236页。

[40]以上内容根据日本研究德国民俗的著名学者、爱知大学名誉教授河野真教授口述成文(何彬整理)。

[41][德]Georg Schreiber.Nationale und internationale Volkskunde.Dusseldorf.1930.参见[日]河野真《德国民俗学与纳粹主义》,创土社,2005年,第256页,注79。

[42][德]京特·威格曼:《〈德国民俗地图〉与地理研究法》,引自蔡丰明主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6年,第227—235页。

[43][德]威廉·派斯勒:《民俗学中的地理学方法》,引自蔡丰明主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6年,第202页。

[44][德]京特·威格曼:《〈德国民俗地图〉与地理研究法》,引自蔡丰明主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6年,第227页。

[45][德]威廉·派斯勒:《民俗学中的地理学方法》,引自蔡丰明主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6年,第202页。

[46]同上,第206页。

[47]同上,第206页。

[48][德]威廉·派斯勒:《民俗学中的地理学方法》,引自蔡丰明主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6年,第202页。

[49][德]《阿尔萨斯-洛林地图集》,由乔治·沃尔夫瑞姆和维尔纳·格雷整理发表(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1931),引自蔡丰明主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6年,第222页,注33。

[50][德]《阿尔萨斯-洛林地图集》,由乔治·沃尔夫瑞姆和维尔纳·格雷整理发表(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1931),引自蔡丰明主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6年,第222页,注33。

[51][德]威廉·派斯勒:《民俗学中的地理学方法》,引自蔡丰明主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6年,第209页。

[52]同上,第223页,注47。

[53][德]威廉·派斯勒:《民俗学中的地理学方法》,引自蔡丰明主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6年,第214页。

[54][德]京特·威格曼:《〈德国民俗地图〉与地理研究法》,引自蔡丰明主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6年,第234页。

[55][德]京特·威格曼:《〈德国民俗地图〉与地理研究法》,引自蔡丰明主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6年,第234页。

[56][日]文化厅编:《日本民俗地图解说书》,国土地理协会刊行,1969年。

[57]有关波兰的民俗地图编制的内容,引自波兰库坦斯克大学考古学民族学研究所民俗学者亚瑟夫(Jacek Splisgart)博士用日文撰写的《波兰民俗地图的历史和现状》一文,译者何彬。

[58][日]大冢民俗学会编:《日本民俗辞典》“民俗地图”条,弘文堂,1972年。

[59][日]河上一雄:《民俗地图》,《讲座 日本民俗1》,有精堂出版社,1978年,第125页。

[60][日]福田亚细男、宫田登:《日本民俗学概论》,第268页。

[61][日]福田亚细男、宫田登:《日本民俗学概论》,第268页。

[62][日]福田亚细男等:《日本民俗大辞典》,吉川弘文馆,2000年3月,第651页。

[63]同上,第15页。

[64][日]仓石忠彦:《民俗地图方法论》,岩田书院,2015年,第15页。

[65][日]文化厅编:《日本民俗地图Ⅰ》“序言”,国土地理协会,1969年。

[66][日]文化厅编:《日本民俗地图Ⅰ》“序言”,国土地理协会,1969年。

[67][日]《月刊 文化财》77期,1970年。

[68][日]文化厅编:《日本民俗地图Ⅰ》“序”,国土地理协会出版,1969年,第3—4页。

[69][日]文化厅编:《日本民俗地图Ⅰ》“凡例”,国土地理协会出版,1969年。

[70][日]河上一雄:《民俗地图》,引自大藤时彦编《讲座 日本民俗 总论集》,有精堂出版社,1978年,第135—149页。

[71][日]天野武:《都道府县内民俗文化财分布调查报告书复刻的意义》,引自[日]《都道府县日本民俗分布地图集成》卷1,东洋书林出版社,2000年。

[72][日]仓石忠彦:《民俗地图方法论》,岩田书院,2015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