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风物地图与西方民俗地图编制方法的比较

中国古代风物地图与西方民俗地图编制方法的比较

时间:2023-07-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中国的情况来看,大约到了隋朝时期,开始出现了风物地图这种专题地图的形式。从地域范围上而言,《十五国风地理图》的主要范围是长江以南,而德国的民俗地图是在整个德国境内展开的,到之后的整个欧洲,日本的民俗地图法也是涉及全国。

中国古代风物地图与西方民俗地图编制方法的比较

在图谱学的领域中,简单地拿中国的案例与西方的案例来进行比较是很不科学的,因为,中国的图谱学体系与西方的图谱学体系有着很大的差异,其发展道路也十分不同。从严格意义上说,西方社会并没有产生像中国一样的图谱学体系,尤其是在家谱、族谱、历谱等各种图谱谱系方面,完全没有像中国那样完善与成熟。但是如果我们把图谱的范畴缩小到某些具体的领域,例如文化地图、民俗地图、风物地图的方面,那么其可比性则是完全存在的。因此,在本书的研究中,我们也是把这种对于中西方图谱的比较,缩小到文化地图、民俗地图、风物地图等这样一些较为具体的范畴中来进行考察。

从中国的情况来看,大约到了隋朝时期,开始出现了风物地图这种专题地图的形式。如隋人虞世基的《区宇图志》共一千二百卷,该志“图文并茂,图的类型多样……州郡沿革所属的说明与风俗物产的情况统囊一书”[35]。据《隋书·经籍志》中记载,为了撰《区宇图志》,特令天下各郡撰“风俗物产地图,上于尚书”。但是这些风物地图究竟是怎样的,却因文献缺失不得而知,只能说隋朝已经绘制了风俗物产图。唐朝对外域地形、军镇、风俗物产图的编绘和情况的介绍也比较重视。《唐六典》有云:“其外夷每有番客到京,委鸿胪讯其人本国山川风土,为图以奏焉。”

在我国风俗地图发展史上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风俗地图,是在南宋时期出现的,即由南宋杨甲编纂的《六经图》之一——《十五国风地理图》[36]

图1-1 南宋杨甲编纂的《六经图》之一——《十五国风地理图》(www.xing528.com)

在图中标识出了十五国风如《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等产地,是典型的民俗分布图。此图的出现,说明我国在南宋时期已经产生了具有较高标准的民俗地图,这是现在能看到的将民歌的分布标识在地图上的最早的民俗地图形式。但非常可惜的是,从宋代以至金、元、明、清,地图皆由兵部执掌,以致我们很少能看清这些民俗地图的真实面貌。[37]在此之后,这种体现民俗分布的地图就戛然而止了。在世界上,直到20世纪的德国民俗地图的出现,民俗地图作为专题地图之一种才再次登上人类地理的舞台。

以《十五国风地理图》为基础与西方民俗地图法作比较,我们发现中西方民俗地图的编制原理其实是一致的,都是在实际需要的基础上编制的,不过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如时间、内容、地理范围以及相关理论方法的提升,等等。

从时间上看,中国的《十五国风地理图》编制于南宋时期,是最早的刊印地图,而欧洲民俗地图则要到20世纪才出现。欧洲民俗地图最早以德国为先。19世纪中期德国就提出编制民俗地图的思想,但直到1937年以后《德国民俗地图》才开始陆续出版。从内容上看,我国的《十五国风地理图》只呈现了民歌的分布,而欧洲的民俗地图的范围则大得多,包括神话、传说、故事、寓言等内容。从地域范围上而言,《十五国风地理图》的主要范围是长江以南,而德国的民俗地图是在整个德国境内展开的,到之后的整个欧洲,日本的民俗地图法也是涉及全国。从理论方法上看,我国虽然早在南宋时期就有了《十五国风地理图》这样的民俗地图,但是却并没有出现对于有关民俗地图编制理论方法的提炼和总结,这种将国风的内容标识在地图上的做法进而呈现民歌分布状况的思想没有得到后世的重视,也没有在后世传承下来。而欧洲的民俗地图法就不同,在这一思想提出之初就具有了理论方法的倾向,最终形成民俗地图法。这一方法后来在日本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总之,在图谱编制的发展过程中,各个国家既具有共性也具有个性,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在当今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的编制过程中,只有一方面继承中国古代的编制传统,另一方面又不断吸收其他国家的图谱编制方法与思想,才能使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编制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乃至成为融汇中西的集大成之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