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文本意义到空间意义:探寻皮影戏的多向性选择

从文本意义到空间意义:探寻皮影戏的多向性选择

时间:2023-07-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表演艺术,皮影戏在获得人们的价值认同时,其中的价值指向有着主观的多样性特征。对此,可以从皮影戏的剧本题材结构来窥豹一斑。而有的观众从根本上认同于之所以邀请皮影戏演出的文化空间本身的意义或价值。而从人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而言,则反映了人们对皮影戏这种文化事象传统认同机制的断裂,那些维系人们与皮影戏之间保持亲密生活联系的意义纽带断裂了。

从文本意义到空间意义:探寻皮影戏的多向性选择

作为表演艺术皮影戏在获得人们的价值认同时,其中的价值指向有着主观的多样性特征。有些观众更热衷于皮影戏独特的表演样式,这是一种体现在影偶的雕刻、造型、影偶表演构成的审美性价值的解读与认同;有些观众更认可于对皮影戏的演唱腔调、曲调等声腔韵味,这也是一种审美性价值的认同选择;而有些观众更认同于以皮影戏为载体的剧本叙事及其意义结构。对此,可以从皮影戏的剧本题材结构来窥豹一斑。从所流传下来的皮影戏剧目来看,我国皮影戏的剧本题材主要以历史故事为主,同时有大量的神话传说和民间世俗故事。其中,世俗故事的内容也主要以爱情故事和家庭伦理故事为主。而有的观众从根本上认同于之所以邀请皮影戏演出的文化空间本身的意义或价值。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和皮影戏自身的意义生产机制有关。皮影戏本身叙事符号的多样性特征影响了观众对皮影戏意义解读的多层次性。这是戏剧表演艺术所普遍遇到的问题。有的观众更关注剧本的情节叙事,有的观众则沉醉于戏剧的唱腔曲调、着装、表演风范之美。另一方面,与人们和皮影戏在生活中所建立的意义关联有关。这对于解释为什么皮影戏演出中有相当多的仪式性演出和人们在传统社会观看皮影戏时的特殊的时间或场所空间来进行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北宋的商业性的勾栏瓦舍到明清以后世俗化的生活空间,皮影戏越来越呈现出对人们特定宗教信仰空间、人生礼仪空间以及各种祈福还愿空间的融合。尤其就20世纪皮影戏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演出情况来看,皮影戏的演出不外乎各种神诞忌日、斋醮仪式、庙宇开光、传统节日;不外乎人们的结婚嫁娶、妇女生子、家人过寿,以及丧葬、祭孤空间;不外乎各种求晴、求雨、驱蝗的农事生产空间;更不外乎人们请神、还愿、酬神、驱邪、祈福等夙愿表达。凡是这些的日子或场合,人们往往会邀请皮影戏班前来演出。

再联系皮影戏演出程式的仪式性特征,我们不能不说皮影戏通过戏剧的演出样式,加之其独特的仪式演出程式,为人们再现了特定文化空间的意义。而仅仅就20世纪的皮影戏演出情形来看,人们对它的文化价值认同主观上是多样性的,而更多的是依附于皮影戏演出对特定民俗、信仰、生活空间的意义再现。

然而,今天来看,全国范围内,许多民俗信仰或民俗祭祀活动已经逐渐消失,加之人们对生活、生产的科学化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主观上对于祈求神灵护佑的想法改变了许多,因此,这种专门的仪式性、祈愿性皮影戏的演出已经远远没有20世纪时的兴盛景象了。尽管也有个别地方的皮影戏表演市场相对繁荣,但这并不能扭转皮影戏的整体衰落趋势。直观地看,影响皮影戏存续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矛盾冲突在于:皮影戏传统的生存机制与当前文化生态环境之间的不适应和不协调。而从人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而言,则反映了人们对皮影戏这种文化事象传统认同机制的断裂,那些维系人们与皮影戏之间保持亲密生活联系的意义纽带断裂了。相对于审美性的价值认同、相对于剧目题材的意义认同,在传统社会,至少在20世纪,人们对皮影戏的价值认同更多的还是依附于特定的民俗信仰空间。在皮影戏的美学意义或对剧目的文本叙事没有超出其他艺术表演样式的情况下,一旦人们对皮影戏所赋予的信俗功能消解,皮影戏的存续发展情况必然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对于皮影戏的发展而言,更为关键的问题是重新构筑一种融合于人们世俗生活的意义纽带。

【注释】

[1]李跃忠.中国影戏与民俗[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0:1.

[2]高承.事物纪原[M].北京:中华书局,1989:495.

[3]顾颉刚.中国影戏略史及其现状[C].中华书局编辑部编.文史(第19辑).北京:中华书局,1983:113.

[4]所谓“变文”,简言之就是佛教的通俗化故事。唐朝时佛教盛传,然而佛教教义讳莫如深,一般民众很难理解领会,于是僧侣便将佛教教义简化为各种通俗故事进行宣讲,从而达到宣传佛教并广收信徒的目的。

[5]孙楷第.傀儡戏考原[M].上海:上杂出版社,1952:62-64.

[6]康保成,等.中国皮影戏的渊源与地域文化研究[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1:4-5.

[7]吴自牧.梦粱录[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194.

[8]郑绍荣.中国影戏特征及其姊妹艺术[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0:79-84.

[9]吴自牧.梦粱录[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194.

[10]张冬菜.中国影戏的演出形态[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0:112.(www.xing528.com)

[11]郑绍荣.中国影戏特征及其姊妹艺术[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0:96-97.

[12]郑绍荣.中国影戏特征及其姊妹艺术[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0:245-255.

[13]霍尔.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M].徐亮,陆兴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

[14]李跃忠.中国影戏与民俗[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0:126.

[15]李跃忠.中国影戏与民俗[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0:126.

[16]李跃忠.中国影戏与民俗[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0:141.

[17]李跃忠.中国影戏与民俗[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0:139.

[18]李跃忠在《中国影戏与民俗》一书中曾详细记录了一个四川影戏班表演“灵官镇台”的流程。书中这样记录:首先,操纵灵官的提手必须身穿长衫,鞋袜俱全,上台后就不能说话。灵官的皮影头,先得用红绫包好放在须笆(竹编影夹)内。提手亲自取皮影头哈三口气,表示沾了生气,然后将其插在黄靠上,并配上金鞭。临开台时,会首送“九品香蜡”(香蜡、纸钱、鞭炮),由提手掌握灵官影人,乐队鼓吹齐奏,全班演员向灵官影人叩头礼拜。灵官贴上影窗,坐于台。而后影班长或管事提一个“礼生”影偶贴上影窗,向灵官叩头。香蜡随灵官上场,“礼生”点燃纸钱,向灵官开光后,“礼生”跪下,演员们亦随之跪在台上,齐呼:“请大圣开金口!”操纵灵官的提手回答:“大吉!”顿时,鼓乐喧天,鞭炮齐鸣;然后,打击乐器的乐师坐下,“礼生”下场;灵官讲演唱影戏的事由,讲毕下场。操纵灵官的提手和奏打击乐器、吹唢呐的人员起立,又是鼓吹齐鸣,演员们向灵官影人作揖礼拜,然后用红绫掩住灵官头,取下梢子,乐止,仪式结束。

[19]李跃忠.中国影戏与民俗[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0:31.

[20]江玉祥.中国影戏[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20-24.

[21]张冬菜.中国影戏的演出形态[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0:21.

[22]陈建森.戏曲与娱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99.

[23]张冬菜.中国影戏的演出形态[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0:21.

[24]张冬菜.中国影戏的演出形态[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0:2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