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年画到年俗:探索民俗空间的意义与认同

从年画到年俗:探索民俗空间的意义与认同

时间:2023-07-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年画是我国民间生活的图像化表征系统,它以图形与文字的符号组合方式构成了一种特殊的文本叙事机制。而在商品化、世俗化的趋势中,老百姓在过年时也开始张贴年画了,他们将对年画意义的接受和认同内化于对“年”的意义理解和表征之中。图4-14过春节买年画从空间的角度看,不同题材、寓意的年画,在人们的居室庭院中都被赋予了有序的意义空间和架构。

从年画到年俗:探索民俗空间的意义与认同

年画是我国民间生活的图像化表征系统,它以图形与文字的符号组合方式构成了一种特殊的文本叙事机制。年画的载体(画纸)本身并不具有意义,其意义的生产与传递,一方面是依托于绘制和印刷在纸上的各种图像来加以表现,另一方面是通过人们在世俗生活中张贴年画、使用年画的行为实践来具体阐释并获得最终的实现。

随着年画生产的社会化、世俗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张贴年画逐渐成为普通百姓的重要生活方式和节日风俗;并且由于人们对不同题材的意义需求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异,年画的风俗也形成了作为“年俗”的年画风俗和在年俗之外的年画风俗之分。

而对于年画与年俗之间的关系,我们仅从“年画”二字的命名,便可判定它们之间有着不解的关联。虽然“年画”这一提法于晚清以后才出现,此前各朝、各地区都未有使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年”与“年画”的关联是后人附会上去的。实际上,从最早的门画(门神画)开始,就是在“岁时”进行的,随着年画题材结构的渐趋完整和成熟,人们一直延续着年画与“年”之间特有的时间亲密性。只不过,年画真正成为一种世俗化的用品,进入民间百姓的“过年”仪式确实经过了很长的时间,这大致是到宋代以后的事了。

在宋代以前,年画主要以门画为主,主要是统治阶级进行的一种礼仪行为,只在统治阶层和权贵富户之家才多有张贴;宋代以后,年画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趋势日益加强,其题材内容的世俗化倾向非常突出。具体而言,受到年画生产的商品性特征,年画生产者对年画文本内容的创作开始更多地关注人们的世俗生活,关注普通百姓的生活意义,因此,依托于对人们现实生活和心理结构的意义再现和关照,年画与人们生活的距离不断拉近,由原来只是统治阶级的生活习俗转变为普通人的生活方式。神荼、郁垒作为门神画最初只画在宫殿门庭上,钟馗画也只是皇帝给官员的新年赐礼,秦琼和尉迟恭画也是产自宫廷,就连唐代时出现的仕女画、佛教题材的门画也不是老百姓家门上所画之物。而在商品化、世俗化的趋势中,老百姓在过年时也开始张贴年画了,他们将对年画意义的接受和认同内化于对“年”的意义理解和表征之中。

那么“年”意味着什么呢?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年”有很多种解释。流传比较广泛的一种解释是:传说中,“年”是一种非常可怕的怪兽,每到除夕之夜便会来伤人性命,可是它惧怕火光和震响,于是每到此时家家户户便会张灯结彩,便会灯火通明,人们不仅要燃放烟花爆竹,更用立桃符、贴门神、贴对联的方式来吓唬“年”、驱赶“年”。而另一种说法则见于古籍释义。《说文解字》中说“年”即“谷熟也”[57];《谷梁传·桓公三年》中说:“五谷皆熟为有年也”[58],都是将“年”与谷物成熟联系在一起。从甲骨文金文等较早文字中“年”的写法也可看出这一点(见图4-13)。从字形看,“年”字很像是一个人背负着成熟谷物的样子。也正是从这一点上,“年”除了象征谷物成熟,更意味着一种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周期性时间概念,从春天播种、发芽、到秋天谷物的成熟、收割,再到来年春天又一次的播种,人们经历了一年的时间历程,因此,古人对年的庆祝,主要与农业有关,人们期待在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希望生活的所有方面都能平顺和美,可以说是福禄寿喜,诸事平安。这应当是人们普遍的、共同的心理结构需求在“过年”这样一个特殊的文化空间中得到了延展,获得了表征,整个年俗就像是一种仪式,而人们在张贴年画时的风俗就构成了年俗仪式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一种具有仪式感与仪式内涵的实践活动。

图4-13 “年”字的字形变化

从时间上看,人们对于年画的忙碌,早在重阳节过后即已开始。这时候农忙刚过,年画作坊或年画商人们早早地就开始了年画的生产和征订工作,尤其是在那些较为集中的年画生产地,在近腊月时往往车水马龙,络绎不绝地来了许多批发年画的人们,这个过程一般要持续到腊月末。而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他们也要及时地将自家所需用的年画置办好(见图4-14),从而早早地开始了张贴年画的年俗活动。以北方为例,一般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这一天要“祭灶”,也就是送旧灶神上天。通常的做法是,人们会准备丰富的点心、瓜果或蜜饯之类的物品,之所以如此,主要是与民间普遍流传的关于灶神上天言事时说人是非的说法有关。于是这些祭品都是一些甜甜的食物,用意正是让灶神吃了不好意思再讲坏话,或者是让他吃了黏住嘴巴。

图4-14 过春节买年画

从空间的角度看,不同题材、寓意的年画,在人们的居室庭院中都被赋予了有序的意义空间和架构。一般而言,武门神(如神荼郁垒、秦琼尉迟恭等)贴在临街大门上,作为最大门户的守卫门神驱邪避凶;文官门画贴在院内大门上用来祈福迎祥,所求之事不外乎福、禄、寿、喜(如图4-15和图4-16);仕女、吉祥娃娃等其他各色门画贴于各内室门上,并且因由着所住家人的不同也有不同张贴,如:新婚夫妇的房门上多贴《麒麟送子》《张仙射犬》《五子登科》《和合二仙》《百子图》《魁星》等图,以求夫妻恩爱、子孙满堂、夫君得取功名等,家中长辈房门多贴《八仙祝寿》等,以求长辈福寿连绵;而除了门画部分,人们还在堂屋的正厅墙上贴挂《家堂》,一来祭祀先祖,而来祈求先祖保佑合家安康,或者是《天地全神》,以求得所有神祇,包括祖先在内共同的护佑;灶神贴在厨房的墙壁上;六畜门神贴在六畜的圈舍门上;戏曲、小说、故事题材的年画则多贴于内室墙壁上,供人们团座一起时观赏讲述;此外,还有一些年画出于美化环境之需,贴在窗户、墙壁、床围、桌围、橱柜等处,其中也有一特别的寓意,如贴在米缸、钱柜、水缸等生活补给、存储设施上的图画多有表达年年有余、丰盈充足之义。虽然有些年画在张贴的时间、仪式程序上有所不同,然而,共时地看,人们以年画的张贴来建构了一个多元一体的意义空间。所谓多元,是人们对生活的各个方面分别寄托的美好夙愿和期盼;所谓一体,是人们在不同的生活空间所表达的意义整体性地还原和再现了人们共同的文化心理结构特征,这种特征可以用四个字来表达:福、禄、寿、喜。

图4-15 和合二仙(佛山年画)[59]

图4-16 福禄寿三星武强年画)[60]

因此,总体来讲,人们通过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中对年画的张贴与使用,形象地再现了人们对年画文本意义的解读和认同;更深刻表达了人们对“年”以及对自身生活世界的意义认同和价值诉求。

而综观年画题材的结构构成,综观年画意义来源的公共选择和艺术化表征机制,以及从年画到年俗的叙事机制转换,我们整体地获得了对我国传统年画之于当时社会人们意义的认知,获得了对人们在传统社会共同文化心理结构特征的认识。源自人们对生存环境的未知性和不安定性的恐惧,源自人们对自然、英雄人物以及对共同祖先的敬畏崇拜,源自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期许,伴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生产关系,乃至社会结构和关系的变革,年画成了记录中国古代社会人们共同生活空间以及生存美学的文化表征和历史载体。简言之,正是由于年画的文本意义表达符号化了人们普遍的文化心理结构特征,并与人们生活、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整体协调,才有了年画艺术的不断发展,有了年画作为年俗文化空间的意义再生产,这应当说是年画本身得以不断生产和不断传承延续的社会基础。

然而,就年画当前的市场状态而言,在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生活日益稳定的情况下,却很难看到年画还能一如明清时期那样繁荣和兴盛。这不仅是年画艺术本身在题材的选择对现实社会意义的表达上出现了断裂,还有相当部分的原因在于人们对“年”本身的意义认知发生着变化。从农业文明日益转向工业文明,乃至信息文明,人们已经逐渐脱离了对农业种植和农业经济的生存依赖。在“靠天吃饭”的生存方式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那种传统的“年味”似乎越来越淡了。

与此同时,我们还是应当注意到,代之以传统的年俗,事实上新的年俗正在悄然兴起。除了近几十年来,每到除夕夜全家观看的“春晚”;近几年来,“春运”逐渐成为一个非常显著的过年现象。每到春节将至,这个词就会占据电视、广播、报刊以及互联网的各个角落。外出工作的家人,不顾路途遥远,天气恶劣,一定要在过年时返回家乡和家人团聚。根据有关数据统计,近30多年来,我国春节期间,铁路、公路系统的春运人次从1亿人次增长到了36亿人次。[61]这既凸显了人们在现代社会对家庭和血缘的深切认同,更反映出人们基于现代社会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对集体价值表现方式的一种公共选择。

【注释】

[1]李学勤.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305.

[2]蔡邕.《独断》载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12.

[3]刘义庆.幽冥录读三·卷十四,转引自蒲松龄撰.聊斋志异[M].北京:中华书局,2009:225.

[4]杨天宇.《周礼》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263.

[5]段成式.酉阳杂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45.

[6]王充.论衡[M].北京:中华书局,1985:241.

[7]蔡邕.《独断》载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850-853.

[8]佚名.绘图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外二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54.

[9]王树村.中国年画史[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2:42.

[10]班固.汉书[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6:531.

[11]宗懔.荆楚岁时记[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5.

[12]王嘉.拾遗记[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29.

[13]殷伟,任玫.钟馗[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16.

[14]黄伯禄.集说诠真(卷4)[M].上海:上海慈母堂镌,1879:271-272.

[15]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杂志[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7:369.

[16]王树村.年画[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130-131.

[17]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杂志[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7:369.

[18]门神画:秦琼与尉迟恭[EB/OL].http://news.kf.cn/2018/0301/295664.shtml.

[19]王树村.年画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23.

[20]柴小梵.梵天庐从录(三)[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1139.

[21]王树村,王海霞.年画[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129.(www.xing528.com)

[22]王树村,王海霞.年画[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128.

[23]灶王像[EB/OL].http://wenming.iflove.com/wmzh/2007-07/10/content_10530290.htm.[2013-09-08]

[24]应劭.风俗通义全释[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312.

[25]戴圣.礼记[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69-71.

[26]高诱.诸子集成·第7册·淮南子[M].北京:中华书局,1954:233.

[27]段成式.酉阳杂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77.

[28]禄神[EB/OL].http://big5.china.com.cn/aboutchina/zhuanti/jxms/2008-02/01/content_9630385.htm.[2013-09-12]

[29]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增订本)[M].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0.

[30]孟元老,等.东京梦华录 都城纪胜 西湖老人繁胜录 梦粱录 武林旧事[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45.

[31]王树村.中国年画史[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2:63.

[32]参见王树村.中国年画史[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2:84-88.

[33]王树村,王海霞.年画[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159-160.

[34]王树村,王海霞.年画[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162-163.

[35]王树村.中国年画史[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2:194-199.

[36]“八仙”一般是指道教中的八位得道神仙,对于具体所指,自古以来,民间各有不同,常见的说法是: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蓝采和、何仙姑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等人。

[37]冯骥才主编.中国木版年画集成·凤翔卷[M].北京:中华书局,2010:10.

[38]年画:榴开百子[EB/OL].https://www.sohu.com/a/169032314_439969.

[39]冯骥才.中国木版年画集成·佛山卷[M].北京:中华书局,2010:50.

[40]王树村.年画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30.

[41]牙笏,即象牙手板,原为大臣朝见皇帝时所执用,其后道士在朝真或斋醮时也使用。此处钟馗手握牙笏,与钟馗被道教纳入俗神体系,成为道教神祇有关。

[42]王树村.中国年画史[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2:103-104.

[43]冯骥才.中国木版年画集成·佛山卷[M].北京:中华书局,2010:113.

[44]王树村,王海霞.年画[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134.

[45]冯骥才.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杨柳青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7:2.

[46]冯骥才.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朱仙镇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6:23.

[47]冯骥才.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朱仙镇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6:16-17.

[48]冯骥才.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杨家埠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5:14.

[49]冯骥才.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杨柳青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7:4.

[50]冯骥才.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朱仙镇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6:9.

[51]冯骥才.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武强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9:355.

[52]冯骥才.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杨家埠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5:8.

[53]冯骥才.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杨柳青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7:15.

[54]冯骥才.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漳州卷[M].北京:中华书局,2010:22.

[55]冯骥才.中国木版年画集成·云南甲马卷[M].中华书局,2007:57.

[56]孟母三迁[EB/OL].http://www.shequnol.com/shk/ShowInfo.asp?InfoID=1431.[2014-02-01]

[57]许慎著,《线装经典》编委会编.说文解字[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161.

[58]许慎著,《线装经典》编委会编.说文解字[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161.

[59]年画:和合二仙[EB/OL].http://www.gdgxy.org/newsshow.php?cid=18&id=1461.

[60]年画:福禄寿三星[EB/OL].http://photo.kaiwind.com/yx/tuzhi/201402/14/t20140214_1401643_3.shtml.

[61]黄艳艳.春运36亿人次是怎么回事 庞大数据如何得来[OL].中国新闻网[2019-03-07].www.chinanews.com/cj/2014/02-08/5811336.shtm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