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的梁祝传说故事或歌谣已经消失,而有的还继续流传在民间。从现存梁祝传说的叙事文本来看,它们比较集中地流传在我国浙江、江苏、河南、甘肃、广西等地。其中,诸多传说文本呈现出显著的地缘性特征。有些传说文本显示梁祝传说是从外地流传而来;而有些传说文本则是说梁祝传说是本土产生的。
对于外地传来一说,主要与故事中对发生地背景的描述有关。发生地的说法有很多,如浙江宁波、江苏宜兴、河南汝南、广西南宁等。从传说流播一般规律看,这些说法间接呈现了传说的流播轨迹或来源地信息。在我国,最为集中的说法是梁祝传说发源于浙江。其中,宁波、杭州、上虞在很多传说中都有出现,是故事发生的重要地点。在传说中,上虞是祝英台的故乡,杭州是梁祝二人的读书地,宁波则是梁山伯做鄞县令以及死后安葬的地方,同时也是现今存有“义妇冢”和“梁山伯庙”的地方。而通过对这三个地方流传的梁祝故事的内容分析,也恰恰显示了三个地方在故事发生地上的不同地域环境。
在浙江宁波,除了流传有较多完整的梁祝爱情故事,还流传有数量丰富的“梁山伯清官系列”故事。清官故事主要讲述了梁山伯为官期间清正廉洁、抚恤百姓、死后“显灵”并辅助朝廷、救助百姓等内容,如《开仓分粮济百姓》《千万阴兵助康王》《梁山伯指点缸鸭狗》《梁山伯托梦治虫》等。在浙江杭州,相对而言,主要流传的是梁祝二人共同读书期间发生的事情,围绕梁祝二人的友谊、祝英台如何隐瞒女子身份、梁山伯如何打消对祝英台身份的质疑以及祝英台如何向梁山伯暗示女子身份等情节展开,如《双照井》《师母巧编竹墙隔梁祝》《英台发誓栽月季》《红绢为证》等。这与杭州为多数传说故事中的“读书地”的特征不谋而合。在上虞,流传的口头故事主要是与祝英台有关,因为传说中祝英台是上虞人,如《祝英台钟情梁山伯》《祝家庄和望梁村的传说》《楼台相会》等。尽管学界对于梁祝传说发源地的看法存有分歧,虽然本书研究的目的不是追溯发源地,但是从这些地方流传文本的内容看,地缘性特征还是非常突出的。(www.xing528.com)
对于“本地说”而言,梁祝传说流布的本土化倾向则突出的反映在风物型传说中,这也是由梁祝爱情传说衍化出来,经由当地百姓最生活化、本土化的创作改编产生的,各主要流布地区都有相对丰富的流传。举一例说明,流传于广西玉林一带的故事《草花蛇》[12]是一个典型的具有“因果报应”逻辑的梁祝故事。整个故事围绕着桂南一带的一种花花绿绿的经常出没在墓穴荒草丛中的草花蛇的来历讲述梁祝故事,说这是英台当时投墓时,由马文才扯下的英台的裙带变成。马文才不仅被这花蛇吓得撞桌角而死,还把当时给二人说媒的媒婆吓得不轻。在这个故事中,马文才和媒婆的下场都显得非常讽刺。通过这个故事,人们还为两种当地常见的生活现象找到了解释:一个是,媒婆手里常拿着的“葵扇”,说这是当年媒婆用来赶青花蛇用的;第二个是当地人在午后遇到青花蛇不能打,主要原因就是:当年马文才棺材午时下葬,四周突然爬来了许多青花蛇,马家人不仅越打越多,而且这些蛇非常凶猛,令人十分恐惧。可见,从梁祝爱情传说衍生出来的风物传说,有力地营造一种梁祝故事在当地发生的“可信性”和真实性。人们之所以编纂出如此多的风物传说,说明了当地的人们对该梁祝传说的普遍喜爱与认同。也正是这种本土化的改编增加了一个故事传播的生命力,因为它更符合一个地方的叙事习惯或心理特征。
此外,这种地缘性还体现在梁祝传说在国外流传文本的情节、内容的变化,从而反映了人们对梁祝传说的情节演绎和情感赋予,更多的是基于对自身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理念的再现,而进行的意义赋予和价值认同。例如,梁祝传说在印度尼西亚的传播。在较早的时候,这个传说主要流传在华人圈子中间。19世纪后期,该传说被翻译成印度尼西亚当地的语言,从印度尼西亚官方语到部族语,形成了许多方言的故事版本。然而,这些印度尼西亚语的梁祝传说,有很多异文都带有着明显的印度尼西亚文化色彩,如英台祭坟的仪式、人物对话中所使用的当地俗语等。尽管叙事的文本产生了这样那样的差异和变化,然而,印度尼西亚的人们对梁祝传说的普遍认同则是十分强烈的,以致印度尼西亚把它列入本国的“世界四大著名爱情悲剧之一”[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