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感冒
凡感受风邪或时行疫毒,导致肺胃失和,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外感疾病,称为感冒。其病情轻者亦称“伤风”“冒风”或“冒寒”;病情重者称为重伤风。如在一时期内广泛流行,证候又多相类似者称为时行感冒。此病全年均发,尤以冬春季为多。因四季气候的变化和病邪之殊或体质强弱之异,在症候表现上有风寒、风热、暑湿及体虚感冒之别。
感冒之病位在肺卫,而主要在卫表。风性轻扬,即“伤于风者,上先受之”,肺为五脏之华盖,居胸中,属上焦,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主宣发肃降,外合皮毛,职司卫外,且为娇脏,不耐邪扰。外邪侵袭,肺卫首当其冲,卫阳被遏,营卫失和,正邪相争则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肺失宣肃则鼻塞流涕、咳嗽、咽痛。感冒之病因,主要为感受风邪疫毒,尤在气候突变,寒暖失常,正气虚弱的情况下易发。
【感冒的病因病机】
外感风邪疫毒:外感邪气或疫毒,从皮毛或口鼻侵犯人体,使肺卫失和而发病。风邪虽为六淫之首,但于不同季节,往往随时气而侵入。如冬季多属风寒,春季多属风热,夏季多夹暑湿,秋季多兼燥气,梅雨季节多夹湿邪。若四时之中气候失常,非其时而有其气即春应温而反寒,夏应热而反冷,秋应凉而反热,冬应寒而反暖,亦能使风寒暑湿之邪侵入人体,发生感冒或引起时行感冒的流行。由此可见,外感风邪是感冒的主要原因,但风邪多合时气或非时之气夹疫毒伤人为病。
正气虚弱,肺卫功能失常:若生活起居不慎,寒暖不调或过度疲劳,皆使肌腠不密,肺卫调节功能失常,卫外不固,遇外邪侵袭则易发病。至于年老体衰或先天不足,后天失养,久病、重病之后致正气虚弱,腠理空虚,卫表不固,极易为外邪所侵而为体虚感冒。且感邪性质与体质特点相关,阳虚之人易感风寒,阴虚之人易感风热、燥热;痰湿偏盛者易感外湿,湿热偏盛者易感受暑湿。
【治疗方法】
(1)风寒感冒
熏蒸法:
[功效]祛风散寒,发汗解表。
[用法]上药加水煮沸,使用香薰炉或电热式香薰灯,把药水倒进香薰炉的盛水器中,点燃香炉或打开电源开关,熏蒸面部。
塞鼻法:
[功效]祛风散寒,通窍止痛。
[用法]共研细末,过筛,贮瓶密封,用时取药粉适量,药棉裹之,塞入一侧鼻孔内,每侧鼻孔交替塞30分钟。每日3次,3日1个疗程。
熨法:
[组成]桑叶、菊花、薄荷各10g,连翘20g,生姜10g,桂枝6g,青葱1根。
[功效]祛风散寒,发汗解表。
[用法]诸药打碎分2份装入布袋,水煎20分钟,先取1袋熨颈、项、肩、背等处,稍冷则更换药袋,交替使用。每次30~40分钟,每日2次,3日为1个疗程。同时也可用药汁熏洗各部位,以加强疗效。
精油治疗:
[使用方法]蒸汽吸入法、加基底油涂抹按摩。
[配穴]肩井、风池、胸段背俞穴。
(2)暑湿感冒
熏蒸法:
[组成]香薷、苏叶、藿香、厚朴各12g,淡豆豉、羌活各10g。
[功效]祛暑解表,化湿和中。
[用法]加水2000mL,水煎煮10分钟,取汁1000mL,滤取药液。把接近沸腾的药水注入玻璃或瓷质脸盆中,以大浴巾将整个头面及脸盆覆盖,闭上眼睛,用口鼻交替呼吸,维持5~10分钟。每日2次,3天为一个疗程。
精油治疗:
方一:[组成]茶树2滴、绿花白千层2滴、天竺葵2滴、尤加利4滴、山茶籽油10mL;
[使用方法]涂抹按摩。
[配穴]涂抹喉部、迎香穴、前胸。
方二:[组成]黑胡椒2滴、姜2滴、茶树3滴、丁香2滴。
[使用方法]加一勺牛奶乳化5分钟后泡脚。
[功效]可止痛、解热、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酸痛。
方三:[组成]薄荷2滴、绿化白千层3滴、穗花薰衣草3滴、肉桂1滴、丁香1滴。
[使用方法]调和后滴入热水中嗅吸;涂抹脚底,泡脚促进排汗;
[配穴]与基底油调和后刮搽肺经。
2. 不寐(失眠)
不寐又称不得卧、不得眠等,俗称失眠。是指无明显诱因长时间不能获得正常的睡眠,轻者难以入寐,或睡中易醒,时寐时醒,醒后不能再寐,重者可彻夜不寐,并伴有头晕、头痛、乏力等症,以致影响了正常的工作与生活为特征的一种疾病。偶尔短时间内因精神因素影响,或生活环境改变,或工作紧张等原因引起的暂时性睡眠障碍,属于正常的生理反应,不属此证。多见于西医的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等。
中医学对失眠的病因病机早有论述,《素问·逆调论篇》有“胃不和则卧不安” 的记载,《金匮要略》亦有“虚烦虚劳不得眠”的记载。《景岳全书》则对失眠的病因做了分析,“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不足耳。有邪者多实,无邪者多虚。”
【病因病机】
不寐的病因,与心肝脾肾关系最密切,其病机总属于阳盛阴衰,阴阳失交,实证少,虚证多。
劳倦思虑太过,伤及心脾:伤于心则心血暗耗,伤于脾则化源不足。营血亏虚,不能上奉于心;神失所养则不寐。《景岳全书·不寐》指出:“劳倦思虑太过者,必致血液耗亡,神昏无主,所以不眠。”《类证治裁·不寐》曰:“思虑伤脾,脾血亏损,经年不寐。”
阴虚火旺,肝阳内动:情志所伤,肝失条达,气郁不舒,郁而化火,火性炎上;或阴虚阳亢扰动心神,神不安宁则不寐。
阳不交阴,心肾不交:素体虚弱或久病之人,肾阴耗伤,不能上奉于心,水不济火则心阳独亢;或五志过极,心火内炽,不能下交于肾,心肾不交,心火亢盛,上扰神明则不寐。《景岳全书·不寐》“真阴精血之不足,阴阳不交,而神有不安其室耳。”
痰热内扰:饮食不节,伤及胃肠,宿食停滞,痰热内生,窒遏于中,胃气不和,则寐不安。
心虚胆怯,心神不安:遇事易惊,决断无权,心神不安则不寐。
【临床表现及精油治疗】
(1)肝郁化火
症见失眠,性情急躁易怒,不思饮食,口渴喜饮,面红目赤,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脉弦而数。
[适用精油]:广藿香、马郁兰、甜茴香、玫瑰草、快乐鼠尾草、罗马洋甘菊、薰衣草等。
[使用方法]香薰、泡澡、涂抹、按摩。
[配穴]膻中、百会、章门、期门、太冲、内关、神门等。
(2)阴虚火旺
症见失眠,心悸不安,头晕耳鸣,健忘多梦,五心烦热,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
[适用精油]玫瑰、茉莉、檀香、乳香、罗马洋甘菊、薰衣草、玫瑰草、姜、罗勒等。
[使用方法]香薰、泡澡、涂抹、按摩。
[配穴]肾俞、命门、涌泉、气海、关元等。
(3)心脾两虚
症见失眠多梦,易醒难复眠,心悸健忘,肢倦神疲,饮食无味,面色不华,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适用精油]甜茴香、佛手柑、甜橙、薰衣草、橙花、檀香等。
[使用方法]香薰、泡澡、涂抹、按摩。
[配穴]中脘、天枢、足三里、内关、神门、三阴交等。
(4)痰热内扰
症见睡眠不安,心烦多梦,胸闷脘痞,不思饮食,口苦痰多,头晕目眩。舌红,苔黄腻,脉滑或滑数。
[适用精油]尤加利、甜橙、柠檬、丝柏、雪松、杜松、迷迭香、佛手柑等。
[使用方法]香薰、泡澡、涂抹、按摩等。
[配穴]内关、丰隆、足三里、神门、脾俞、胃俞、八髎等。
(5)心胆气虚
症见失眠多噩梦,易惊醒,心悸胆怯,遇事易惊,舌淡,脉细
[适用精油]罗勒、杜松、薰衣草、罗马洋甘菊、迷迭香、玫瑰天竺葵、檀香等。
[使用方法]香薰、泡澡、涂抹、按摩。
[配穴]心俞、肝俞、胆俞、足三里、三阴交、神门、内关等。
3. 腹痛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脾胃肠病证。多种原因导致脏腑气机不利,经脉气血阻滞,脏腑经络失养,皆可引起腹痛。文献中的“脐腹痛”“小腹痛”“少腹痛”“环脐而痛”“绕脐痛”等,均属本病范畴。腹痛为临床常见的病证,各地皆有,四季皆可发生。
《内经》已提出寒邪、热邪客于肠胃可引起腹痛,如《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引急,故痛……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并提出腹痛的发生与脾胃大小肠等脏腑有关。《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对腹痛的病因病机和症状论述颇详,并提出了虚证和实证的辨证要点,如谓:“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
内科腹痛作为临床上的常见症状,可见于西医学的许多疾病当中,如急慢性胰腺炎、胃肠痉挛、不完全性肠梗阻、结核性腹膜炎、腹型过敏性紫癜、肠易激综合征、消化不良性腹痛等。
【病因病机】
腹内有肝、胆、脾、肾、大肠、小肠、膀胱等诸多脏腑,并是足三阴、足少阳、手阳明、足阳明、冲、任、带等诸多经脉循行之处,因此,腹痛的病因病机也比较复杂。凡外邪入侵,饮食所伤,情志失调,跌仆损伤,以及气血不足,阳气虚弱等原因,引起腹部脏腑气机不利,经脉气血阻滞,脏腑经络失养,均可发生腹痛。
外邪入侵六淫外邪,侵入腹中,可引起腹痛。伤于风寒,则寒凝气滞,导致脏腑经脉气机阻滞,不通则痛。因寒性收引,故寒邪外袭,最易引起腹痛。如《素问·举痛论篇》曰:“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若伤于暑热,外感湿热,或寒邪不解,郁久化热,热结于肠,腑气不通,气机阻滞,也可发为腹痛。
饮食所伤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损伤脾胃,饮食停滞;恣食肥甘厚腻辛辣,酿生湿热,蕴蓄肠胃;误食馊腐,饮食不洁,或过食生冷,致寒湿内停等,均可损伤脾胃,腑气通降不利,气机阻滞,而发生腹痛。如《素问·痹论篇》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情志失调抑郁恼怒,肝失条达,气机不畅;或忧思伤脾,或肝郁克脾,肝脾不和,气机不利,均可引起脏腑经络气血郁滞,引起腹痛。如《证治汇补·腹痛》谓:“暴触怒气,则两胁先痛而后入腹。”若气滞日久,还可致血行不畅,形成气滞血瘀腹痛。
瘀血内阻跌仆损伤,络脉瘀阻,或腹部手术,血络受损,或气滞日久,血行不畅,或腹部脏腑经络疾病迁延不愈,久病入络,皆可导致瘀血内阻,而成腹痛。《血证论·瘀血》云:“瘀血在中焦,则腹痛胁痛;瘀血在下焦,则季胁、少腹胀满刺痛,大便色黑。”
阳气虚弱素体脾阳不足,或过服寒凉,损伤脾阳,内寒自生,渐至脾阳虚衰,气血不足,或肾阳素虚,或久病伤及肾阳,而致肾阳虚衰,均可致脏腑经络失养,阴寒内生,寒阻气滞而生腹痛。正如《诸病源候论·久腹痛》所说:“久腹痛者,脏腑虚而有寒,客于腹内,连滞不歇,发作有时。发则肠鸣而腹绞痛,谓之寒中。”
【治疗方法】
(1)寒性腹痛
[组成]吴茱萸、小茴香各6g。
[功效]散寒止痛。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酒炒,填纳脐中,外盖纱布,胶布固定,每1~2日1次。
(2)气滞腹痛
[组成]小茴香、花椒、延胡索、乳香、枳实、厚朴各10g。
[功效]理气止痛。
[用法]将药物共研末备用,每次取药末1~2g,填纳脐中,点十滴水适量,外盖纱布,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
(3)精油治疗
方一:[组成]薄荷3滴、洋甘菊3滴、薰衣草2滴,加基础油10mL。
[使用方法]混合调匀后涂抹胃部,顺时针按摩。(www.xing528.com)
方二:[组成]马郁兰3滴、薄荷2滴、茴香2滴、肉豆蔻2滴,加基础油10mL。
[使用方法]混合调匀后涂抹足底胃部反射区。
(4)婴儿肠绞痛(寒性)
[组成]木香、小茴香各30g,肉桂15g。
[功效]散寒止痛
[用法]将药物共研末备用,炒香炒热,装入布包,敷脐部。轻轻反复揉压,直至药热渐散,重复炒敷。
[提示]适用于婴儿肠绞痛,入夜阵发性哭闹,腹部紧张,面颊发红或伴黄绿色稀水便,无神及脱水。X线腹腔透视提示肠腔积气。对肠梗阻等外科急腹症,禁用本方治疗。
(5)气滞血瘀,寒湿凝滞痛经
热敷法:
[组成]香附12g,延胡素10g,桂枝9g,木香6g,官桂8g,鸡血藤20g。
[功效]温经散寒,行气止痛。
[用法]将药物捣烂,外敷,贴丹田,然后温灸。有气滞血瘀的加桃仁12g,赤芍10g,外敷关元、命门;若寒湿凝滞,加茴香12g,蒲黄6g,外敷骶部和肚脐。
洗足法:
[组成]益母草、香附、乳香、没药、夏枯草各20g。
[功效]化瘀理气。
[用法]上药水煎2000mL,浸泡双足,每次15~20分钟,每日1次,连续3~5日。
(6)寒凝痛经
敷脐法:
[组成]当归、吴茱萸、肉桂、细辛、乳香、没药各50g,樟脑3g(研末)。
[功效]养血温经,活血止痛。
[用法]先将当归、吴茱萸、肉桂、细辛共水煎2次,滤液浓缩成稠状,混入溶于适量95%乙醇的乳香药液中,烘干后研细末加樟脑备用。经前3天取末3g,用黄酒数滴拌成襁糊状,外敷脐中,用伤湿止痛膏固定,药干则调换1次,经行后3天取下,每月1次,连续使用,治愈或只微痛为止。
【精油治疗】
方一:[组成]德国洋甘菊1滴、罗马洋甘菊1滴、丝柏1滴、马郁兰3滴,加入10mL基础油。
[使用方法]顺时针按摩腹部、关元、三阴交、足三里5分钟,再用热毛巾敷于腹部。
方二:[组成]薰衣草1滴、快乐鼠尾草2滴、玫瑰2滴、依兰依兰2滴、檀香1滴,加入月见草10mL。
[使用方法]顺时针按摩腹部、关元、三阴交、足三里5分钟,早晚各一次。
4. 头痛
头痛病是指由于外感与内伤,致使脉络拘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以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头痛既是一种常见病证,也是一个常见症状,可以发生于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有时亦是某些相关疾病加重或恶化的先兆。
我国对头痛病认识很早,在殷商甲骨文就有“疾首”的记载,《内经》称本病为“脑风”“首风”,《素问·风论》认为其病因乃外在风邪寒气犯于头脑而致。《素问·五脏生成》还提出“是以头痛癫疾,下虚上实”的病机。汉·《伤寒论》在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厥阴病篇章中较详细地论述了外感头痛病的辨证论治。隋·《诸病源候论》已认识到“风痰相结,上冲于头”可致头痛。宋·《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对内伤头痛已有较充分的认识,认为“有气血食厥而疼者,有五脏气郁厥而疼者”。金元以后,对头痛病的认识日臻完善。《东垣十书》指出外感与内伤均可引起头痛,据病因和症状不同而有伤寒头痛、湿热头痛、偏头痛、真头痛、气虚头痛、血虚头痛、气血俱虚头痛、厥逆头痛等,还补充了太阴头痛和少阴头痛,从而为头痛分经用药创造了条件。《丹溪心法》认为头痛多因痰与火。《普济方》认为:“气血俱虚,风邪伤于阳经,人于脑中,则令人头痛。”明·《古今医统大全·头痛大法分内外之因》对头痛病进行总结说:“头痛自内而致者,气血痰饮、五脏气郁之病,东垣论气虚、血虚、痰厥头痛之类是也;自外而致者,风寒暑湿之病,仲景伤寒、东垣六经之类是也。”另外,文献有头风之名,实际仍属头痛。正如《证治准绳·头痛》所说:“医书多分头痛、头风为二门,然一病也,但有新久去留之分耳。浅而近者名头痛,其痛卒然而至,易于解散速安也;深而远者为头风,其痛作止不常,愈后遇触复发也。皆当验其邪所从来而治之。”西医学中的偏头痛,还有国际上新分类的周期性偏头痛、紧张性头痛、丛集性头痛及慢性阵发性偏头痛等。
【病因病机】
感受外邪多因起居不慎,坐卧当风,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上犯于头,清阳之气受阻,气血不畅,阻遏络道而发为头痛。外邪中以风邪为主,因风为阳邪,“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巅高之上,唯风可到”。但“风为百病之长”、六淫之首,常挟寒、湿、热邪上袭。
若风挟寒,寒为阴邪伤阳,清阳受阻,寒凝血滞,络脉绌急而痛;若挟热邪,风热上炎,侵扰清空,气血逆乱而痛;若挟湿邪,湿性黏滞,湿蒙清阳,头为“清阳之府”,清阳不布,气血不畅而疼痛。外邪所致头痛,其病机如《医碥·头痛》所说:“六淫外邪,惟风寒湿三者最能郁遏阳气,火暑燥三者皆属热,受其热则汗泄,非有风寒湿袭之,不为害也。然热甚亦气壅脉满,而为痛矣。”
情志郁怒长期精神紧张忧郁,肝气郁结,肝失疏泄,络脉失于条达拘急而头痛;或平素性情暴逆,恼怒太过,气郁化火,日久肝阴被耗,肝阳失敛而上亢,气壅脉满,清阳受扰而头痛。
饮食不节素嗜肥甘厚味,暴饮暴食,或劳伤脾胃,以致脾阳不振,脾不能运化转输水津,聚而痰湿内生,以致清阳不升,浊阴下降,清窍为痰湿所蒙;或痰阻脑脉,痰瘀痹阻,气血不畅,均可致脑失清阳、精血之充,脉络失养而痛。如丹溪所言“头痛多主于痰”。饮食伤脾,气血化生不足,气血不足以充营脑海,亦为头痛之病因病机。
内伤不足先天禀赋不足,或劳欲伤肾,阴精耗损,或年老气血衰败,或久病不愈,产后、失血之后,营血亏损,气血不能上营于脑,髓海不充则可致头痛。此外,外伤跌扑,或久病入络,而络行不畅,血瘀气滞,脉络失养而易致头痛。头为神明之府,“诸阳之会”“脑为髓海”,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能上注于头,即头与五脏六腑之阴精、阳气密切相关,凡能影响脏腑之精血、阳气的因素皆可成为头痛的病因,归纳起来不外乎外感与内伤两类。病位虽在头,但与肝脾肾密切相关。风、火、痰、瘀、虚为致病之主要因素。邪阻脉络,清窍不利;精血不足,脑失所养,为头痛之基本病机。
(1)风寒头痛
症状:头痛起病较急,其痛如破,痛连项背,恶风畏寒,口不渴,苔薄白,脉多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
敷贴法:
[功效]祛风散寒止痛。
[用法]研为细末。再将葱白一段捣成泥状,加入白附子和川芎末调匀,摊在纸上,贴于两侧太阳穴。
熏洗法:
[组成]羌活12g,白芷12g,川芎10g,红花10g,防风10g,蒿本10g。
[功效]祛风散寒止痛。
[用法]水煎取液洗头。
嗅法:
[组成]附子末、艾绒各适量。
[功效]温经散寒止痛。
[用法]混匀装瓶内,以鼻孔对瓶口嗅之。
(2)风热头痛
症状:起病急,头呈胀痛,甚则头痛如裂,发热或恶风,口渴欲饮,面红目赤,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
敷贴法:
[组成]山豆根10g,白芷10g,薄荷6g,栀子10g。
[功效]祛风清热止痛。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用浓茶调匀,敷于前额。
(3)风湿头痛
症状: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小便不利,大便或溏,苔白腻,脉濡。
治法:祛风胜湿。
熏洗法:
[组成]羌活20g,防风15g,桂枝10g,赤芍10g,川芎10g,荆芥10g,生姜10g。
[功效]祛风胜湿止痛。
[用法]水煎取液洗头。每日1~2次。
(4)肝阳上亢型头痛
症状:头胀痛而眩,心烦易怒,面赤口苦,或兼耳鸣胁痛,夜眠不宁,舌红苔薄黄,脉弦有力。
治法:平肝潜阳。
膏贴法:
[组成]吴茱萸15g,菊花15g,醋适量。
[功效]平肝熄风。
[用法]前两味研细末,加适量食醋调成糊状,于睡前敷于双足涌泉穴,用纱布包扎固定,次晨去除。每日1次,2周1个疗程,间歇1周再敷贴1个疗程,连续3个疗程。
精油治疗:
方一:[组成]薄荷3滴,迷迭香2滴,薰衣草2滴加基础油5mL。
[使用方法]涂抹太阳穴,风池穴。
方二:[组成]薰衣草3滴,柠檬2滴,放入200mL温水。
[使用方法]敷于额头及后颈,重复数次。
5. 水痘
水痘是由外感时行邪毒引起的急性发疹性时行疾病。以发热,皮肤分批出现丘疹、疱疹、结痂为特征。因其疱疹内含水液,形态椭圆,状如豆粒,故称水痘。也称水花、水疮、水疱。西医亦称水痘。
本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但多见于冬春两季。任何年龄都可发病,而以1~4岁小儿为多见。本病传染性强,容易造成流行。预后一般良好,愈后皮肤不留瘢痕。患病后可获终身免疫。若是接受肾上腺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罹患本病,症状严重,甚至可危及生命。
在古代医籍中,有关水痘病的论述始于宋代,《小儿药证直诀·疮疹候》中最早提出“水疱”之名。《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疮疹论》则正式立名“水痘”:“其疮皮薄,如水疮,破即易,于者,渭之水痘。”
【病因病机】
水痘病因为外感时行邪毒,上犯于肺,下郁于脾而发病,其病在肺脾两经。时行邪毒由口鼻而入,蕴郁于肺,故见发热、流涕、咳嗽等肺卫症状。病邪郁于肺脾,肺主皮毛,脾主肌肉,时邪与内湿相搏,外透于肌表,则发为水痘。若毒邪尚轻,病在卫表者,则疱疹稀疏,点粒分明,全身症状轻浅;少数患儿素体虚弱,感邪较重,邪毒炽盛,内犯气营,可见疱疹稠密,色呈紫红,多伴有壮热口渴。甚者毒热化火,内陷心肝,出现神昏、抽搐。也有邪毒内犯,闭阻于肺,宜肃失司,可见咳嗽、气喘、鼻煽等重症。
水痘可用精油或纯露外用来辅助治疗,减轻患儿的皮肤症状。
方一:[组成]洋甘菊纯露50mL、茶树纯露50mL,罗马洋甘菊1滴、薰衣草1滴、茶树1滴、乳香2滴。
[使用方法]加入纯露摇匀后喷于患处。
方二:[组成]洋甘菊1滴、茶树1滴、洋甘菊纯露50mL。
[使用方法]倒入浴缸泡澡。
6. 鼻炎(变态反应性鼻炎)
变态反应性鼻炎分常年性与季节性两类。两者临床表现与发病机理基本相似,主要为吸入了致敏原而引起速发型变态反应。常年性过敏性鼻炎的致敏物多为屋内尘土、螨、霉菌、动物脱屑、禽毛等。季节性变态反应性鼻炎的致敏原多为花粉、蒿类植物,故又称花粉病。本病无论年龄大小均可发病,除鼻和鼻窦受累外,部分病例还可引起哮喘。症状主要有:起病突然,反复发作,持续时间不等;鼻镜下可见:鼻黏膜苍白、灰蓝或淡红色,肿胀,水样分泌物,通气差;实验室检查:血液或鼻分泌物IgG高或变应原鼻激发试验阳性;特异性皮肤试验阳性。
【病因病机】变态反应性鼻炎属中医“鼻鼽”范畴。主要由于肺气虚,卫气不固,腠理疏松,风寒乘虚而入,犯及鼻窍,邪正相搏,肺气不得通调,津液停聚,鼻窍壅塞,遂致喷嚏流清涕。
肺气的充实有赖于脾气的输布,而气之根在肾,故本病的表现在肺,但病理变化与脾肾亦有一定关系。
由于芳香药物中挥发油特殊的“鼻脑通路”进入人体,以及肺泡吸收进入体内循环的快捷性,使得中医芳香疗法治疗变态反应性鼻炎效果斐然。
鼻炎发作时先鼻腔发痒,酸胀不适,继则喷嚏频作,鼻塞不通,流涕清稀量多,嗅觉暂时减退。查见鼻腔肌膜肿肌湿润,其色淡白或灰白,鼻涕清稀。可伴头痛,耳鸣,听力障碍,以及恶风,面色恍白,气短声低,自汗等。
方一:[组成]乳香、茶树、月桂叶、迷迭香、尤加利、香蜂草、薄荷、小豆蔻、绿花白千层各5滴。
[使用方法]加基底油,一天3次涂抹迎香穴、大椎穴。
方二:[组成]乳香、没药、绿花白千层各2滴。
[使用方法]加入香薰机中,入睡时香薰2~3小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