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香疗:揭示中国文人的身心塑造与文化精髓

香疗:揭示中国文人的身心塑造与文化精髓

时间:2023-07-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以说,文人与香有着不解之缘,中国文化与香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密切而微妙的关系。文人不仅视用香为雅事,“更将香与香气视为濡养性灵之物,虽不可口食,却可颐养身心。”治疗时,用黄柏十二分煎汤送服一丸。但不知是被忽略和遗忘,还是人们有意回避,对传统文化的诸多研究中,极少有人谈及香对中国文人品格的塑造所起的特殊作用。而研究中国文化,如果不研究香,就是不完整和不全面的,也难以揭示中国文化的精髓与真谛。

香疗:揭示中国文人的身心塑造与文化精髓

中医调养理论体系中,精神调摄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块内容,精神内守是防病治病的根本,通过怡养性情、调摄情志等方法保护和增强人的身心健康,从而达到形神兼养、预防疾病的目的。中国的哲学思想与文化艺术中,有一种“博山虽冷香尤存”的使人参之不尽、悟之更深的内涵,或许其中也有香的一部分作用。可以说,文人与香有着不解之缘,中国文化与香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密切而微妙的关系。

大约魏晋以后,文人的生活中开始有了“香”这样一位雅士相伴。而文人与香的关系在唐宋之际更是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读书以香为友,独处以香为伴;衣需香熏,被需香暖;公堂之上以香烘托其庄严,松阁之下以香装点其儒雅。调弦抚琴,清香一炷可佐其心而导其韵;幽窗破寂,绣阁组欢,香云一炉可畅其神而助其兴;品茗论道,书画会友,无香何以为聚?……确乎是书香难分了。宋代苏轼就写道:“金炉犹暖麝煤残,惜香更把宝钗翻。”大致意思是:香炉还是暖的,炉中的香烧得所剩不多了,爱惜香,哪怕剩得不多了,也要用宝钗把那点残余未尽的香翻动一下,让它全部燃烧完。难怪明朝的周嘉胄慨叹“香之为用大矣!”一支香陪伴着文人的读书时光,一缕香寄托着他们的家国情思……因此,中国古代文学中也处处蕴含着香文化的印记,体现着“香疗”的防病调养思想。古代从皇帝到平民有着不同等级的香,在唐宋时代,生活中可谓处处有香,焚香添雅,闻香提神;祭祀、朝贺时要燃香,写诗抚琴时要点香,宴客会友、默坐静思时更要焚香增趣、闻香凝神。因此,品香与插花、挂画、斗茶一起被称为“君子四雅”“四般闲事”。

文人不仅视用香为雅事,“更将香与香气视为濡养性灵之物,虽不可口食,却可颐养身心。”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就是一位香学大师,写下了著名的《香十德》:“感格鬼神、清净心身、能除污秽、能觉睡眠、静中成友、尘里偷闲、多而不厌、寡而不足、久藏不朽、常用不障。”既然案头燃香,自然笔下也要写香。漫长的岁月里,历代文人们日常用香、品香,更将对香的喜爱、闻香的感悟都付诸笔下,古代文人所写关于香的诗词歌赋不计其数,名家也比比皆是:刘向李煜李商隐王维白居易、苏轼、黄庭坚、李清照朱熹、文征明、丁渭、曹雪芹……其中的许多作品都极为精彩。李清照的很多诗词也都写到香,其中就有千古名作《醉花阴》(词中“瑞脑” 即龙脑香;“金兽”即兽形铜香炉):“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www.xing528.com)

唐诗宋词到《西厢记》《红楼梦》,古代文人尽情描绘着香的风雅,其中最为典型的就要数《红楼梦》了。《红楼梦》中记载了非常多的香,还有许多有效的香疗组方,出现了藏香、麝香、梅花香、安魂香、百合香、迷迭香檀香沉香、木樨香、冰片薄荷白芷等,还有著名的香疗药方“冷香丸”。书中所写的这副“冷香丸”是用于治疗薛宝钗的热毒之证,需要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研末,并用同年雨水节令的雨、白露节令的露、霜降节令的霜、小雪节令的雪各十二钱加蜂蜜、白糖等调和,制作成龙眼大的丸药,并放入器皿埋于花树根下。治疗时,用黄柏十二分煎汤送服一丸。

几千年来的屡屡馨香,始终像无声的春雨一样滋润熏蒸着历代文人的心灵。但不知是被忽略和遗忘,还是人们有意回避,对传统文化的诸多研究中,极少有人谈及香对中国文人品格的塑造所起的特殊作用。而研究中国文化,如果不研究香,就是不完整和不全面的,也难以揭示中国文化的精髓与真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