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优化实施方案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优化实施方案

时间:2023-07-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划分学习领域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根据三维健康观、体育的特点以及国内外体育课程发展的趋势,改变了过去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的框架,重新构建了体育课程内容的体系,拓宽了课程学习的范围,将课程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优化实施方案

(一)划分学习领域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

义务教育体育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根据三维健康观、体育的特点以及国内外体育课程发展的趋势,改变了过去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的框架,重新构建了体育课程内容的体系,拓宽了课程学习的范围,将课程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五个学习领域的划分真正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和发挥体育课程健身育人的功能。五个学习领域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且各个学习领域的学习目标主要是通过身体练习达成的,不能将五个学习领域隔离开来进行教学,更不能理解成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三个学习领域的目标是通过课堂知识教育来实现的。

(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学习领域的划分与实施建议

1.运动参与学习领域的实施建议

(1)设置运动参与学习领域的意义。

设置运动参与学习领域充分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本身的性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具有载体的功能。

(2)实施运动参与学习领域的建议。

①要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

运动兴趣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坚持体育锻炼的重要前提。如果学生对体育活动无兴趣或兴趣不高,他们就不会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因此,本学习领域的教学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放在首位,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到教学方法的使用都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特别是小学阶段,让学生体验到参与体育活动的乐趣显得更为重要。

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改变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传习式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同时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只让少数“精英”参加。教学要使每名学生都在体育学习和活动中体验到成功感。

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学会科学锻炼。

运动参与学习领域要求学生掌握一些科学锻炼的理论和方法,在体育实践中运用科学锻炼的理论。可结合运动实践课或专门的理论课进行,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指导学生动体与动脑相结合,使学生的科学锻炼能力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得到提高。

例如:水平四中列举的具体活动内容首先是“知道合理安排锻炼时间的意义”,这是一个理论性的知识,然后才是“合理安排锻炼时间”和“运用脉搏测定等常用方法测量运动负荷”等实践性的知识。

③改变评价重点,促进学生学习和进步。

学校要重视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以及习惯的养成。不评价易于量化的活动项目,因为用绝对“公平”的量化指标对同一个体之间进行横向比较意义不大。既评价最终成绩,又评价学习过程和进步幅度,重点放在同一学生前后态度和行为的变化方面。

2.运动技能学习领域实施的建议

(1)突出身体练习的课程性质,不要安排室内课去讲运动概念和要领,让学生在学习运动技能过程中掌握运动概念和要领。

(2)课中尽量多地给学生运动技能练习时间,减少不必要的、无效的讲解时间。

(3)同一个水平的运动技能学习目标,可以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在不同年级实现。

(4)在进行运动技能教学时,既要考虑如何使学生有效地获取运动知识和技能,又要考虑如何运用运动技能的教学使学生实现其他领域的学习。

(5)要注意因地、因时、因校、因人制宜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6)在确定各水平学段的具体教学内容时应充分考虑绝大部分学生的需要、兴趣和接受能力。特别是小学阶段,应减少成人化、竞技化的教学内容。

(7)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运动技能学习领域的教学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在义务教育阶段,应注重学生基本运动知识、运动技能的掌握和应用,不过分强调运动技能传授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不苛求技术动作的细节。高中阶段,则应尊重学生的不同需求,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一到两种运动项目进行系统学习,并成为专长,发展其运动能力。(www.xing528.com)

(8)布置体育家庭作业,如亲子活动、郊游等。

3.身体健康学习领域实施的建议

该学习领域体现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学生在身体发展方面的基本要求,课程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发展体能的同时,注意使他们了解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和相关知识,并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

(1)小学阶段(包括水平一至水平三)要把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放在重要地位,教学中要通过基本体操、舞蹈等身体练习,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

(2)发展学生的体能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最基本的目标。小学阶段应重点发展学生的柔韧性、反应性、灵敏性、协调性和平衡能力等体能成分,宜用儿童化的游戏内容和练习手段去发展体能,不宜成人化、竞技化;初中阶段重点发展学生的速度、有氧耐力和灵敏性,高中阶段则侧重发展学生的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等。

(3)通过教学实践和理论指导,学生学会科学地锻炼身体,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以及体育锻炼的习惯,锻炼身体、增进健康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与此同时,还要使学生懂得健康与营养、环境的关系以及不健康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促进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

4.心理健康学习领域的实施

心理健康学习领域是体育与健康课程中一个新的学习领域。体育活动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还能增进心理健康。本课程十分重视通过体育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品质和情绪的调节能力。教师要防止只重视运动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心理健康目标达成的现象,要努力使学生在健康活动过程中既能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又能发展心理品质,要注意创设一些专门情境,采取一些特别手段,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1)将增进心理健康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

(2)将增进心理健康贯穿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始终。

(3)应创设良好的体育教学情境。

5.社会适应学习领域的实施

社会适应学习领域体现了课程对学生在发展社会适应能力和获取健康信息能力方面的要求。

(1)不同水平阶段对社会适应学习领域的要求。

小学阶段:让学生熟悉各种规则;让学生在体育和游戏活动中逐渐熟悉游戏规则,逐渐理解与服从有关的行为规范。

初中阶段:应重视学生对运动角色和体育道德行为的识别;注重培养学生对媒体中体育与健康信息做出简单的评价的能力。

(2)全面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

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学生对各种规范的理解和认同,学生的体育道德观等。

(3)大体育课程观。

①以现代运动为核心的开放型学习内容。

②课内外结合的体育大课堂,包括体育家庭作业、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