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
(2)培养学生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
(4)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生活方式。
学习领域是指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依据学习内容性质的不同划分的学习范畴。
领域目标是指期望各个学习领域达到的学习结果,课程目标通过各个学习领域目标的达成而实现[11]。各个学习领域目标如下:
1.运动参与目标
(1)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与行为。
(2)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
2.运动技能目标
(1)获得运动基础知识。
(2)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
(3)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
(4)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
3.身体健康目标
(1)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
(2)发展体能。
(3)具有关注身体和健康的知识。
(4)懂得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4.心理健康目标
(1)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
(2)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www.xing528.com)
(3)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
(4)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
5.社会适应目标
(2)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的知识与方法。
(三)体育与健康课程水平目标的划分
水平目标是指不同阶段在各个领域中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课程标准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将中小学生的学习划分为6 个学习水平,并且各学习领域按学习水平设置了相应的水平目标。水平一到水平五分别相当于义务教育阶段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和高中阶段10~12年级学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
考虑到学校和学生各方面的差异,课程标准在各个领域设立水平六作为高中学段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发展学习目标,其他学段的学生也可以将高一级水平目标作为本学段学习发展性学习目标。[12]
(四)制定课程目标的依据[13]
(1)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3)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征。
(4)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特点和功能。
(五)划分学习领域的原因[14]
(1)划分学习领域是世界体育课程发展的一种共同趋势。20 世纪末,世界发达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制定的体育课程标准或体育与健康标准,大多是以学习领域来划分学习内容的。
(2)划分学习领域有利于更好地贯彻三维健康观,拓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内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增进学生的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提出了一个明确而全面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即健康是三维的,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依据三维健康观来划分学习领域有利于提高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指向性,能更好地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真正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使学生在掌握体育与健康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真正实现身体、心理、社会的整体健康目标。
(六)学习水平的划分
学习水平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和学习内容的特点来划分等级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中小学的12 个年级划分为6 个学习水平,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增加教材内容的弹性。如水平四包括初中3 个年级,学校的教师可以根据本校的具体条件、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体能和运动技能基础等方面的发展,把水平学习内容合理地安排在初中学段7~9年级中,这有利于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因此,划分学习水平为地方、学校、体育教师因地制宜地安排教学内容留下了选择余地和创造空间,这样既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又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学习水平主要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划分:7~8 岁(水平一学段)与11~12 岁(水平三学段)的儿童在身心发展方面的差异很大,部分11~12 岁的女生开始进入生长发育的高峰期,9~10 岁(水平二学段)的儿童处于两者的衔接期,13~15 岁(水平四学段)的男女生都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到了15~18 岁(水平五学段),大部分男女生的生长发育接近或基本完成,其身心发展达到了较高水平。五级学习水平的划分既有利于学生在各个阶段学习内容的有机衔接,也有利于学校根据学生的阶段特点开展教学。
(七)划分学习水平的原因[15]
首先,划分学习水平有利于适应我国教育的地区、学校、学生之间的差异较大这一特点。各地、各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安排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如课程标准设置水平一为学生应达到的目标。但并未规定学生在1年级还是2年级达到这一目标,因此,各个学校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安排适宜的教学时间,选择具体的教学内容,确定学生课程学习的评定内容,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达成学习目标。其次,学习水平的划分有利于调动学校和学生的积极性,因为课程标准鼓励条件较好的学校和成绩较优异的学生在达到这一水平目标的前提下,将高一级的水平目标作为本学习阶段学生的发展性目标,从而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以往的体育教学大纲是按照各个年级分别设置教学目标,规定教学内容和时数比例、制订评定标准的,这给体育教师的工作带来了方便。但是这一做法末充分考虑各地、各校的差异,要求所有学校“齐步走”是不切实际的,加上对各年级的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这种统一性使各地、各校失去了调节的余地,从而给学校的体育教学造成了不便。此外,学生的身心发展并不与每个年级一一对应,很难区分相近年龄的学生在身心发展特征方面有什么差异,但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又具有鲜明的阶段性。再者,学生在各方面的差异较大,按照年级来设置学习目标、规定学习内容,则会造成一些学生“吃不了”,而另一些学生“吃不饱”的现象。
(八)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灵活性[16]
课程标准主要确立了目标体系,提出了达到这一目标的内容或活动建议,没有规定具体的学习内容。例如,对会做简单的组合动作的水平目标,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建议是“做出体操的简单的组合动作”,体操项目中的组合动作很多,至于教、学哪些组合动作,课程标准不做具体的规定。这就给学校有了充分的选择余地,学校完全可以根据学校的条件、学生的基础和兴趣安排具体的教学内容,条件好的学校让学生多学一些组合动作,条件差的学校则可以让学生少学一些组合动作。
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做了很细的规定,例如,对“低单杠”规定了明确的具体学习内容,如屈腿悬垂摆动、单杠挂悬垂及其他混合悬垂、前臂前后翻等。如此具体的规定没有考虑到我国有许多山区和农村的学校还没有单杠,也没有考虑到这些地区的许多任教体育课的教师自己可能从来没有做过这些动作,更没有考虑到学生是否喜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