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在学科教材的内容选择中我们可以运用美育的原理来影响、感染、教育学生,使他们具有感受美、欣赏美、评价美和创造美的知识和能力,同样在教学过程中也处处蕴含美、时时体现美,让学生在美的情景中去发现,让学生在美感的体验中调动美感心理,以此感染学生产生求知欲望,进而在激发审美情感、活跃审美想象过程中,使学生受到感化,从而认同教师讲授的相关知识结构;不断的创设、激发、艺术化教学手段来取代传统的低效和枯燥的方法,使学生逐步进入审美理解,并内化为创美欲望。作为教师,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创新性的教学手段和电脑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易于接受教育,利用富于愉悦性和艺术性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乐于接受教育,利用美的感染性让学生参与教育,尽可能地艺术化教学手段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真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并具有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的能力。在英语课程实施中,帮助学生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不仅有利于他们把握学习的方向、采用科学的途径、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1)妙用英语时事新闻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注意力能否集中和稳定,与注意对象的特点有直接关系。简单而无变化的对象,注意集中的时间就很短。实验证明,在被动和无目的地去看一个单调而没有变化的事物时要注意集中5秒钟都是很困难。这是大脑皮层保护性抑制的表现。反之,复杂多变的事物,则可延长注意的集中和稳定的时间。
英语作为一门外语,没有母语教学的深度,也没有理科的严密逻辑推理,往往会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注意力不太容易集中。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采用英语时事新闻,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课堂教学的实效。
所谓巧用英语时事新闻就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在课堂教学的前5分钟用当天的英语时事新闻教学来开始这堂课的教学。笔者的做法是:录下当天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整点新闻,然后精心挑选学生感兴趣主题的新闻报道,而且新闻材料中的词汇程度适当的一则新闻。一开始有意识地采用中国播音员朗读的英语新闻,逐渐过渡到英美人士朗读的新闻。在课上播放新闻之前,先把教师认为学生可能觉得陌生的几个单词写在黑板上,并要求学生抄写到自己的生字积累本上。一般来说一则新闻可以播放两遍。接着教师根据新闻的内容设计几个针对新闻主要内容的问题或“True or False”问题,要求学生根据听到的内容作简要回答,然后再播放一遍新闻同时要求学生重复或口头拼写出几个新闻中出现的几个较难的词汇或短语,最后再来一遍连贯播放的新闻加以巩固。通常来说,五分钟完全可以完成每堂课的英语新闻热身活动。新闻词汇的复现率是相当高的,因而有利于学生牢固掌握这些词汇,拓展学生对核心词汇的积累。如高三词汇手册中要求的较为冷僻的英语新闻词汇demonstrate,diplomat,anniversary,suspect,secretary of state,victim等都是新闻英语中经常出现的词,反复听过几遍之后便自然而然的习得了,不需死记硬背,同时又可弥补教材中词汇的不足。根据奥苏伯尔的有意教学理论,从心理机制上看,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同化。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意义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的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的,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了新旧知识的意义的同化。而“三感”教学模式就是让新信息同旧信息在精神愉悦,情感澎湃的审美感受中发生关联。这样受教育者就能深刻领略,经久不忘。调动起他们强烈的感情,以美的特有魅力和感染力,有效地作用于受教育的孩子。教学的有效性便自然产生。
此外,引入英语新闻到英语课堂还可有以下的作用:
绝大部分高三英语教师给学生所进行的听力练习都是高考题型,内容侧重于日常情景对话和独白。但长期进行单一形式的练习,会让学生失去兴趣,而且所听内容也比较狭窄,不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鉴于此种做法的弊端,笔者每天挑选一则CRI新闻或VOA Special English或VOA Standard English或BBC新闻材料作为每天的英语课热身活动。以五分钟的英语新闻来开始每一天的英语学习,学生可以在不知不觉中跟上英语新闻的语速,了解和模仿英美人士的发音习惯,了解国内国际时事,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英语学习的自信心,同时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为他们的终身语言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新闻内容又是学生应该了解的,因为高考阅读中常常考核学生是否了解这些时事。例如:2008年高考阅读理解的最后一篇的内容是生物燃料替代矿物燃料引起世界粮食短缺的问题,而这是2008年新闻报道中最热门的话题。
②利用英语新闻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在英语口语表达教学中,教师若能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一定能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从而增加口语练习的机会。英语新闻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体育以及各种重大事件,都是广大高中学生尤其是部分对英语不太感兴趣的男生津津乐道的话题,笔者利用英语新闻进行口语训练的方式有两种:
一是时事话题讨论。针对新闻内容的提问回答本身就是用英语来表达的好途径,同时可进行相应的拓展讨论。如就上述提到的生物燃料替代矿物燃料引起世界粮食短缺问题,或者华裔美籍篮球选手林书豪应不应该加入中国篮球国家队等议题,让学生进行在真实情形中自由辩论,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二是课文教学内容相关新闻的讨论。如2007年在上高三第五册课文Anne Frank的A Girl's Impossible Idealism时,我用了一则关于美国大兵在伊拉克的伤亡报道作为这堂公开课的导入。呼应话题讨论中的反战主题。学生能用这事实来证明战争对于美国本身的伤害,来劝说总统规避冲突,珍惜和平。
③利用英语新闻训练学生的阅读技巧和写作能力
在平时教学中笔者通过每日听一则新闻和每周读一篇报刊新闻,看一段剪切到约1.5分钟左右英语新闻视频(英语新闻视频通常在夜课来进行,以调节学生一天的紧张的学习生活)。同时在每周的拓展课上我用普特网(www.putclub.com)上下载的新闻视频来进行教学。这样通过多种感官刺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更加强了学生对词汇和语法的记忆。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获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大量的知识。具体做法是下载近期热门新闻视频,一般用“光盘刻录大师”软件剪切至1分钟至1.5分钟了。并用“time_machine”软件给视频加上有空格的字幕,让学生来听出挖掉的单词或词组。同时完全可以将英语新闻的听读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全方位地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
总而言之,每天坚持以五分钟的英语新闻来开始每一天的英语学习,每个星期读一篇与之相关的英语新闻文章,再去看一段一分钟左右的原版英语新闻视频,学生可以在不知不觉中跟上英语新闻的语速,了解和模仿英美人士的发音习惯,了解国内国际的时事,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英语学习的自信心,尤其对于高三物理班的男生来说,更会激发他们对英语的兴趣。笔者在罗店中学带过三届物理班,都取得了不错的高考成绩,同时又可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斯滕伯格2006)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关于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即: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死记硬背词汇的效果。在提高学生的词汇量、英语听力和阅读能力的同时,通过让学生写新闻评论,有意识地让学生在新闻听力和阅读中积累写作的好词好句和地道的英文表达方式,模仿英美人士的写作技巧来提高自己的英文写作能力便水到渠成了。
(2)活用任务型教学法
任务型教学法的鼻祖David Nunan认为教学上的任务是课堂上的一项工作,这项工作要求学习者用目标语进行理解、使用、输出或互动,与此同时,他们的注意力应集中在如何用他们的语法知识来表达意义,而不是操练形式。这种观点强调用目的语“做事”的能力,强调任务要能促进学习者的语言水平的发展。从David Nunan对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approach)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出,所谓“任务”,就是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心理状态。学习者以任务为中心,以完成“任务”为目的,让学生通过实际活动来学习语言,达到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高度统一的最终目标。任务型教学是以任务为核心来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这些任务不以语言为核心,但是需要用语言来解决,通过完成任务来驱动学生对语言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并且带动学生的认知、情感等多方面素质共同发展。将真实的语言材料引入学习环境,关注语言本身,也关注学习过程。获得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不仅是死记硬背语言知识点。随着“任务”的不断深化,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不断提高,整个语言学习的过程越趋自主化。最终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从“要我学”的状态转变为“我要学”的状态。教学过程不只是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过程,而应该是一种自觉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就是启发学生“自悟”的授业过程,教学的一切措施和方法都是为了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由不自觉转化为自觉。主体教育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创造性和个性自由充分发展。即通过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独特性,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是说,教学必须让学生参与或投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这样的教学,才能称作好的教学,有效的教学。
案例:新世纪英语教材第五册的Reflecting on History单元有一篇课文是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个犹太小女孩Anne Frank的日记。教这篇文章时我预先把学生分为两个小组,分别收集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作者Anne Frank的资料。在上课前播放了Michael Jackson的《拯救世界》(Heal the World)的flash动画来把学生带入本课的氛围。课堂一开始用一则美国大兵在伊拉克的伤亡的VOA Special English的新闻报道作为课堂的热身,接着在PPT上放出Anne Frank的照片,要求学生看照片后,描述他们看到的人。同学们都用一些简单的形容词来描述他们看到的女孩,如:beautiful,smiling,diligent等。然后各组选一名同学把课前搜集的有关Anne Frank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材料借助PPT用英语表述出来。在学生默读课文并完成快速阅读的“True or False”作业之后,再来讲述他们对作者的描述,因为文如其人,同学们对小女孩有了更多的感性认识之后,他们的描述不再偏重外表,而更注重人物的内在个性如:firm-minded,optimistic等表述。接着在PPT上把小女孩Anne Frank美丽的照片转变成她和她姐姐的墓碑,从一个鲜活的生命立刻变成荒凉的墓碑使学生们在视觉震撼中深刻体会到了战争的残酷性。接着设计这样一个讨论话题:假如老师是美国总统的话,你会说些什么来规劝我不要发动另一场战争。学生们通过集思广益的讨论之后,邀请各组选派一个代表来发表他们组的观点。最后要求每个同学写一封信给美国总统Obama,如何说服他不要发动另一场战争。在学生的英文信中我看到了许多富有真情的优美句子,表达了对世界和平的渴望和反对战争的共识。如:
“Look at the children in Iraq,if you ask them what rain looks like,they may answer that it looks like tears.If you ask them what the sun at dusk looks like,they may answer that it looks like blood.”
(3)巧用支架式教学法激写作
英语写作能力是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最直接的体现。目前上海英语高考试卷中,英语作文总分是25分,占高考试卷的六分之一强。优秀学生的作文能得23分左右甚至可得满分,而基础差的学生的作文仅得八九分甚至四五分,差距相去甚远。近几年上海市高考的作文平均分一般在13-14分之间。从目前的英语作文高考均分和教学实践来看,都不尽如人意。不少老师和学生的做法是临考前突击背诵几篇范文来应付,平时对英语作文的重视不够。不少学生词汇量积累和语法基础不错,但英语写作水平不理想,未能达到高中英语教学的要求。这个教学薄弱环节必将愈来愈受到重视。如何来解决这个难题呢?我的做法是用支架式教学法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热情。我一直这样认为:阅读是厚积过程,而写作是薄发过程。只有大量的阅读积累过程,才能有写作的薄发过程。同时写作又能反过来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两者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在英语作文教学实践中,我尽可能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阅读,每次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完一篇课文之后,都会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录下来背诵。同时在阅读的基础上用任务型教学法和支架教学法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作文题材的选取一般来说有两种:一是以课文为基础,引导学生就课文的内容来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者就课文的内容仿照范文来写作。二是通过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话题进行口头表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最终使学生在英语写作中从“要我写”的状态转变为“我要写”的状态。
建构主义的支架理论是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在当代的发展。支架式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是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支架”原是建筑行业的术语,是建房子时给予的暂时性支持。当建筑完成后,这种支持就撤掉了。通过支架式教学激发写作是指:在帮助学生用英语写作时,根据学生写作时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帮助,并在他们能力增长时撤去帮助。在学生写作能力最近发展区内搭建写作支架。支架式教学强调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作为教师介入的时空,教学要在这一区域进行。教师在创设情景时必须考虑学生已有的英语写作水平,通过分解任务、示范、调节难度,使学生的学习保持在最近发展区。强调用话题真实,营造解决问题的环境,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主张面向真实世界,从而使教学始于课堂,融入社会。主张用产生于真实背景中的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和写作。
案例:新世纪英语教材第五册的第三单元(Literature II)的补充阅读材料“What Is a Great Book”是一篇绝好的可利用支架式教学法来激写作的典型教学案例。教这篇文章时把课分三步(pre-reading,while-reading,post-reading):(www.xing528.com)
①阅读前(pre-reading)
我先在PPT上展示出几部世界名著的封面,要求学生罗列出名著的作者的名字、国籍和书名。如Jane Eyre,Pride and Prejudice,the Old Man and the Sea等。然后要求学生归纳出这些名著的共同点。同时让一个同学用英语作一个当堂调查,调查高三学生有多少人读过调查人手中的中外名著。
②阅读中(while-reading)
首先,快速阅读补充阅读材料。简要回答以下问题。
·What are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reat books?
·Why are Great books popular?
·What makes the great books worth reading over and over again?
要求学生讲出一些关于书的名言,教师罗列出同学们耳熟能详的句子,为写作准备好词好句。如:
Books are the nutrient of the whole world.书是全世界的营养。—Shakespeare
Books are the ladder of human progress.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Gorky
其次,进一步理解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Para 1:“There have always been more books than any one can rea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译成中文
·Para 5:Why did kepler say“It may wait a century for a reader,as God has waited 6,000 years for an observer”?
·Para 7:The author of the novel Gulliver's travel __________________.
·The author of the novel Robinson Crusoe___________________.
·Para 8:Primary teacher___________________(译成中文)
要求学生简要回答以上的问题,并画出他们认为的好词好句:如课文中出现的the Primary Teachers of mankind(人类的启蒙老师)in a sense(在某种程度上)interpret the books from different aspects.(从不同的角度来诠释书本)等等,这些好词好句马上可以在自己的文章中得到体现。
③阅读后(post-reading)
课文阅读分析完成之后,才真正进入课堂的高潮部分。教师当堂进行一个关于名著阅读的调查:“有多少人读过课堂一开始提到的几本世界名著?”当然完整读过名著的同学少之又少。既然同学们都认为这些名著对人类非常有价值,有为何不去读完?接着PPT上打出:“据问卷调查,许多高三学生不读世界名著。”就此现象展开讨论。讨论的主题是“It is advisable for Senior 3 students to read the classics?”(高三学生去读世界名著明智吗?)有人认为是浪费时间,应该把时间用在关键的地方,可以在上大学之后读。也有人认为是积累写作材料和拓展知识面的好途径。让学生在讨论中提炼自己的观点,并找到论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反驳对方的观点。有了这些支架准备之后,可能同学们还不知如何下笔。教师马上在PPT上展示出曾经读过的高考完形填空的文章Is There Hope for the Future?作为范文。这是一篇非常经典的驳论文,学生们可以马上学习借鉴。
仿照范文,教师给学生搭建一个支架,给出文章的框架结构,并且使用课文中的好词好句来引领学生们养成在平时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的好习惯,起到一个示范引领的作用。根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教学模式中的支架式教学,教师先给学生搭个支架,给学生做示范,然后随着教学的进展,逐渐拆掉支架让学生独立写作。文章的结尾可以空在哪儿让学生们来总结全文。
笔者发现这样的训练对学生英语写作能力有极大提升。教学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一种自觉的认识过程,也是一种逐步建构的过程。教学过程就是启发学生“自悟”的授业过程,教学的一切措施和方法都是为了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由不自觉转化为自觉。也就是说,教学必须让学生参与或投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这样的教学,才能称作好的教学,有效的教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