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教于乐主要是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中对认知环节的适当处理,来引起学生快乐的体验,并引发学生的兴趣。由于数学学科内容和体系的特点,决定了数学学科离不开定义、公式等一些枯燥的内容,特别适合数学语言的严谨性,往往导致课堂比较沉闷,对于部分数学概念的教学,若对这些概念换一种解释方式,如用贴近学生生活的举例(打比方),可提高对数学概念的正确理解。
案例1 恒成立问题的教学
“a∈R,x∈D,a>f(x)恒成立⇔a>g(x)max”对于这样的恒成立问题,学生往往会混淆概念导致错误。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提问学生:“我要说明我比班中任何一名同学都长得高,我应该满足什么条件?”这时候学生恍然大悟,只需要比过班级身高最好的同学即可。在此基础上教师趁热打铁,进一步提出一个命题“x1∈D,x2∈D,f(x1)>f(x2)恒成立⇔f(x)min>g(x)max”。通过类比学生很容易解释这个问题。如1班的任何一名同学都比2班高,只需要找1班身高最矮的同学比2班身高最高的同学高就可以了。通过这样的通俗语言的解释,学生会较容易的接受恒成立问题的基本解决方法,并且乐于参与打比方这一解释过程,在愉快中将概念进行强化。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打比方可以提升学生兴趣之外,还要引入体验式教学,将情感与情景向融合。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知行统一”,“学中做、做中学”。我们将实践引入教学,将数学游戏的引入对数学课堂,就能够改变被动接受式学习,改变死记硬背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观察分析问题能力,体验试验成功的喜悦。(www.xing528.com)
案例2 随机事件概率中的掷硬币实验
在一堂随机事件概率的新课中,需要阐述频率和概率的关系。笔者采取硬币试验与计算机模拟相结合的方法。首先掷出5枚硬币,学生很兴奋地看正反面,发现3正2反的结果。笔者提问:“正面的频率是五分之三,和我们想象的正面出现可能性百分之五十有差距,为什么?”学生给出了多种答案。于是笔者采取电脑模拟试验。先是一万次试验,然后是十万次试验,再试一百万次,一千万次。做完试验学生观察到随试验次数增加,频率均在50%附近,且与50%的距离分别是-0.56%,0.16%,-0.04%,0.02%,呈现越来越趋近50%的规律。通过试验学生很好的体验了用频率估计概率的过程,并且为后文介绍贝努利大数定律做了很好的铺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