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激趣法是指运用想象在脑海中描摹图画,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我们的教材中有很多极具诗情画意的文本,根据课文内容提供的语言信息,让学生在脑海中再现作者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产生恍如身临其境之感,将自己的思想融入作品所蕴含的情思中,进而与作者达到共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蒹葭》
二读诗歌后(读第一遍诗歌,我让学生感受《兼葭》的韵律美;读第二遍,让学生体会《蒹葭》的绘画美),我说:
苏轼曾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蒹葭》之所以成为《诗经》中最经典的诗歌。就是因为这首诗本身就像一幅精美的图画。请同学们想象一下,然后用语言描述出来。
生:有一片芦苇。有水。
师:是一条小溪流吗?
生:不是。一大片的。
师:为什么?
生:因为水中有小岛,还写了岸边、沙滩。如果水域不大,就不会找不到伊人了。
师:画面上还有什么?(www.xing528.com)
生:曲曲折折的路。嗯,还有伊人。
师:只有一个人吗?
(有人插嘴:还有作者。)
师:对,是寻找伊人的人,或者说是诗人。人才是画面上最重要的。
下面老师来描绘画面,同学们来感受画面之美。
师朗读:在金秋的某一天,天刚刚亮,芦花泛白,清露凝结成霜,瑟瑟的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读完诗歌,我请了一位同学回答,其他同学不断地插入回答,补充这一学生没有想到的景物,可见同学们已经在脑海中勾画出诗歌为我们描绘的图景,再通过老师的描摹,这一图景在学生的脑海中就更趋完整了。通过画面的想象学生加深了对诗歌内容理解,对进一步把握作者情感奠定了基础。
这一方法不仅适用于诗歌教学,也适用于散文教学。教学《荷塘月色》这篇散文,在赏析“荷塘上的月色”这一精彩片断时,围绕描写月光的一系列动词:泻、浮、洗、笼,让同学展开想象,体会文章营造出的意境美,培养审美情趣。
运用这一方法时,一定要选择那种具有诗情画意的课文,也可运用音乐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展开想象,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