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巧用法是指在教授某些课文时插入一些必要的材料,以使学生在情感上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共鸣,帮助学生更全面更深入理解课文。对于一些时代、时间跨度大,内容偏深,或需要适度扩展的课文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陈奂生上城》
这样导入课文:
“我们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人口占全国的80%,不同时期的农民有着不同的特征,今天我们可以通过《陈奂生进城》这篇小说来感受一下改革开放初期农民的典型特征。”现在请同学们先看一下老师发给你们的材料(上课前教师发放了材料:《漏斗户主》的片段)
(同学看了大约一分钟)教师问:
(1)陈奂生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2)是什么使陈奂生如此的沉默,你有什么感想?
再结合本文前两部分说说开放以后陈奂生的生活有什么变化。(www.xing528.com)
追问:他还有什么追求呢?他总是想什么呢?
(3)对于“这样的事终于让他遇到了。”同学们看看书说说是一件什么事?(文章重点)
这篇小说是“陈奂生系列小说”的第二部,教学本文如果脱离了第一部《“漏斗户”主》,那么学生就更难把握陈奂生这个形象。因为在《“漏斗户”主》里,陈奂生沉默寡言,心事重重,为什么?因为他被生活的重担压得喘不过气来。他总是默默地劳动、默默地走路,在别人家里,也是默默地坐着,甚至整整坐半夜不说一句话。但在《陈奂生上城》这篇小说里,陈奂生一扫过去的愁容,变得轻松愉快了。陈奂生为何有如此巨大的变化呢?如果不补充《“漏斗户”主》的有关材料,同学们就不会联想到是时代支配着陈奂生性格变化。就不会了解到粉碎“四人帮”后,农民的境况才慢慢好起来。陈奂生1978年秋,真正甩掉那顶“‘漏斗户’主”的帽子,第一次分到了属于自己的粮食。他流出了感激的泪水。
通过补充材料这一环节,取得的效果是明显的。一是使同学们很快被陈奂生这个人物所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并对他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为本文主题“面对物质生活的日益提高,我们的道德水准、精神境界同样需要快速提升,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需要同步前进”的正确把握做了铺垫。二是通过材料的发放和几个问题的设计,教学内容很快过渡到小说的第三部分内容(重点),使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上万字的课文一节课得以完成。
另外,在教《激流总序》时,我印发“激流三部曲”的相关资料,增加学生背景知识,便于其对以“激流”作为三部曲小说的总名的理解。
运用这一方法一定要注意材料的补充一定要恰到好处。不是越多越好,否则学生会眼花缭乱,反而抓不住重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