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又叫寒食节,汉代寒食节在清明前三天,唐宋时寒食节改为清明节前一日。《燕京岁时纪》说:“清明即寒食,又曰‘禁烟节’。古人最重之,今人不为节。但儿童栽柳、祭扫坟茔而已。”寒食节的食物有很多种,其中馓子这种食品就与介子推有关。这种美食小品源于民间,说是在两千六百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晋献公的次子重耳受后母骊姬陷害,被迫流亡国外十九个春秋。他身边有一随臣名叫介子推,此人最为忠贞,始终不离其左右。据传,介子推曾割下自己腿上的肉为重耳充饥。公元前637年,重耳借助于秦国的力量,当上了国君,便封赏跟随他流亡的“患难之臣”,却唯独忘了介子推。传说介子推曾做龙蛇之歌,携老母居介林(今山西境内)绵山之中不出。晋文公重耳经人提醒后忙请其下山,但介子推不出山。于是,重耳命人焚火烧山,想以此法逼介子推出山。介子推连同老母死于绵山。晋文公重耳闻之,悲痛不已,传令将绵山之地封给介子推,并封绵山为介山。百姓为纪念介子推,每年临近介子推殉难之日前几天就不再动烟火做饭。
不动烟火就得吃冷食。晋代冷食为“饧大麦粥”,就是将大麦磨成麦浆,煮熟,再将碎杏仁拌入,冷凝后切成块状。宋代则为“子推饼”,但流传至今的是源自魏晋时代的馓子。不过,古代不叫馓子,而名寒具。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说:“环饼一名寒具……以蜜水调水溲面。”然后用油炸食,是极为酥脆可口的食品。唐时还喜欢黏黑芝麻。至宋代,寒具已是寒食节的主要食品。《鸡肋编》记载:食物中有“馓子”,又名“环饼”,或曰即古之“寒具”也。京师凡买熟食者,必为诡异标表语言,然后所售益广。有个卖馓子的担着馓子,不说何物,而是玩起了营销策略,长叹说:“亏就亏了我吧!”引人注目。他老是在已经被废的皇后居住的瑶华宫附近长叹,于是就被开封府的衙役抓走打了一顿。这商家从此吸取了教训,再卖馓子叫卖道:“待我放下歇歇吧!”众人笑话他的同时,买他东西的人越来越多,他的馓子越来越有名气。苏东坡在海南的时候,有个邻居是个老妇人也卖馓子,想找名人做广告宣传,多次盛情邀请苏东坡给写一首诗。碍于情面,苏东坡于是戏作《寒具诗》:“纤手搓来玉数寻,碧油轻蘸嫩黄深。夜来春睡浓于酒,压褊佳人缠臂金。”
南宋诗人林逋《山中寒食》诗云:“方塘波绿杜蘅青,布谷提壶已足听。有客新尝寒具罢,据梧慵复散幽经。”关于馓子的名称,除了称此为“寒具”外,尚有些其他名称,如:有据其形状如环钏的,称之为环饼;有据其制法需以手捻的,称之为捻头。现在寒食节虽被人们遗忘,但馓子却成了人们喜爱的食品。如今在开封的大街小巷还可以看到制作馓子的摊贩。
《岁时广记》引《零陵总记》记载了另一种寒食节食品“青精饭”:“杨桐叶、细冬青,临水生者尤茂。居人遇寒食采其叶染饭,色青而有光,食之资阳气。谓之杨桐饭,道家谓之青精饭,石饥饭。”宋代林洪《山家清供》卷上:“青精饭首以此重谷也。按《本草》:‘南烛木,今名黑饭草,又名旱莲草。’即青精也。采枝、叶,捣汁,浸上白好粳米。不拘多少。候一二时,蒸饭曝干,坚而碧色。收贮如用时,先用滚水,量以米数,煮一滚,即成饭矣……久服,延年益颜……”寒食节吃青精饭的习俗在南方较为流行。青精饭古今的制法也不一。明代做法是先将米蒸熟、晒干,再浸乌饭树叶汁,复蒸复晒九次,所谓“九蒸九曝”,成品米粒坚硬,可久贮远携,用沸水泡食。现代江南青精饭是当天做当天吃,也不再“九蒸九曝”。《七修类稿》提到寒食节时吃的“青白团子”就是由青精饭演变而来。这种青白团子是在糯米中加入雀麦草汁舂合而成,馅料则多为枣泥或豆沙。放入蒸笼之前,先以新芦叶垫底,蒸热后色泽翠绿可爱,又带有芦叶的清香,是很受欢迎的寒食节食品。(www.xing528.com)
稠饧也是寒食节中一种较具特色的食品。所谓“稠饧”,就是一种饴糖。商人们往往拿着这种饴糖,边走边吹着箫子,以吸引顾客。“草色引开盘马地,箫声催暖卖饧天”,便是北宋诗人宋祁在《寒食假中作》一诗中对这一风俗的生动描述。
“子推燕”是寒食节中最具特色的食品。这一食品在寒食前一天“炊熟”制成,《东京梦华录》卷七《清明节》载:“用面造枣飞燕,柳条串之,插于门楣,谓之子推燕。”宋人认为,如果风干的子推燕能够放到明年,有治疗口疮的功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