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宋代,面条正式称作面条,而且品种更为丰富,出现了“索面”和“湿面”,面条开始有了地方风味之别。当时北宋东京城内,北食店有“罨生软羊面”“寄炉面饭”之类,南食店有“桐皮熟烩面”,川饭店有“大燠面”,寺院则有“菜面”;南宋临安城内,有北味、南味之分,如北味“三鲜面”,南味“鹅面”,山东风味的“百合面”。市场上出现的面条还有炒面、煎面及多种浇头面等。面条的品种与花样逐渐增多,遂形成独特的地方风味,也成为当时人们的日常主食。这时制面的技术已比较进步,质量也非常好。《清异录》中列举的“建康七妙”,其中有一妙是“湿面可穿结带”,是讲调配揉制的面团做成的面条,下锅煮后韧性更大,就算打起结或像带子那样挂起来也不会断。
宋代面条形式多样。笔者查阅《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梦粱录》《山家清供》等书,发现关于面条的记载就有近百种,如:罨生软羊面、桐皮面、插肉面、大燠面、菜面、百合面、铺羊面、罨生面、盐煎面、笋淘面、素骨头面、大片铺羊面、炒鳝面、卷鱼面、笋泼面、笋辣面、笋菜淘面、七宝棋子、百花棋子、姜泼刀、带汁煎、三鲜棋子、虾燥棋子、虾鱼棋子、丝鸡棋子、拨刀鸡鹅面、家常三刀面、血脏面、鱼面、丝鸡面、三鲜面、笋泼肉面、炒鸡面、大熬面、子料浇虾燥面、耍鱼面、肉淘面、银丝冷淘面、抹肉面等。(参阅《中国饮食史》)
蝴蝶面,源于宋代的一种汤饼。宋人笔记《东京梦华录》《都城纪胜》以及《梦粱录》中,均有对蝴蝶面的记载。明代蒋一葵《长安客话》云:“水瀹而食者皆为汤饼。今蝴蝶面、水滑面、托掌面、切面、挂面……秃秃麻失[1]之类是也。”清代饮食专著《调鼎集》还记载有蝴蝶面的制食法:“盐水和面擀薄,撕如钱大小,鸡汤肉臊。”随着时代和烹饪技术的发展,如今蝴蝶面在传统制食法的基础上有很大改进,既可煮又可炒,食法多样。(www.xing528.com)
梅花汤饼,用白梅花、檀香末浸水和成薄面皮,以模具凿成梅花片,煮熟加鸡清汤而成。汤鲜“花”香,味道极美。梅花汤饼据传是宋代一位德行高尚的隐士所创造,后传于世。宋代林洪《山家清供》上有记载梅花汤饼的制作方法,是先用白梅花和檀香末浸泡的水和面,揉或擀成馄饨皮大小,放在印有梅花图案的铁模子里,将面皮凿成一朵朵“梅花”。再把“梅花汤饼”入沸水煮熟后,放入鸡清汤中供客人食用。这种梅花汤饼面条构思新颖,清新别致,制作精巧,色、香、味、形有机结合,有山林幽静、回归自然和吃法美妙的特点。这种梅花形面片汤,由于片薄、汤鲜,可谓形美、味美。鲜美的清汤里漂浮着一朵朵洁白清香的小梅花,可以想见此汤饼的色香味都是清绝的。
元代,可以久贮的“挂面”问世。明朝初,“抻面”开始出现了。明代宋诩《竹山与山房杂部》第一次记录了“扯面”的制作方法,扯面是用手拉成面条,故称“扯面”。“用少盐入水和面,一斤为率。既匀,沃香油少许。夏月以油单纸防覆一时,冬月则覆一宿,余分切如巨擘。渐以两手扯长,缠络于直指、将指、无名指之间,为细条。先作沸汤,随扯随煮,视其熟而先浮者先取之。齑汤同煎制。”这种做法与现在的烩面、拉面大同小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