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油饼,历史悠久。老开封都称其为烙饼,豫东农村更习称“烙馍”,有咸有甜,所谓甜并不一定是添加了糖,而是与咸相比味道淡一些而已。一般采用小麦面团,用水和面——冬天用温水,夏天用凉水——不用发酵,百姓称其为“死面”。把面团擀成水盘大小的圆张,甜饼极薄,不加任何调料,咸饼略厚,常常佐以葱花、油、盐,所以咸饼又称葱花油饼。将擀好的饼,放在烧热的铁锅、平底锅或鏊子上翻烤。甜饼一正一反(即先烤一正面,再烤反面)即熟,多伴以绿豆芽、黄瓜丝、菠菜、粉条,加用醋蒜汁、芝麻酱或小磨油调拌的“货菜”吃;咸饼讲究“三翻六转”,不需另外烧菜,一碗大米或小米稀饭,或是面汤即可,朴素简单,边吃边喝,舒舒服服,十分滋润。
北宋东京城有一种“莲花饼”有十五隔,每隔有一折枝莲花,作十五色。北宋东京城已有专营的“饼店”,分为胡饼店、油饼店。明代饼类更为繁多,蒋一葵《长安客话》的“饼”文中,按成熟方法将饼分为三大类:水瀹[1]而食者皆为汤饼;笼蒸而食者皆为笼饼,亦曰炊饼(“蒸饼”当然是用蒸汽蒸熟的饼,北宋仁宗的名字叫赵祯,为了避讳皇帝名字,于是“蒸饼”改为“炊饼”)。武松的哥哥武大郎卖的就是这种食品。炉熟而食者皆为胡饼(“胡饼”因来自西域而得名)。此时饼仍作为面食的统称,直至清中叶以后,饼才开始指扁圆、长方形的面食品。
咱单说油饼。《东京梦华录》一书中记载:“凡饼店有油饼店,有胡饼店。若油饼店,即卖蒸饼、糖饼、装合、引盘之类。胡饼店,即卖门油、菊花、宽焦、侧厚、油碢、髓饼、新样、满麻。”孟元老回忆旧京繁华,说京城里的油饼店,每个案板上有三五个人,有人专门负责“捍剂”,就是把小面团擀开,供装馅。有人专门负责“卓花”,在做好的生面饼上点缀花色图案,分工明确,然后入炉烘烤。每天五更开始,桌案的响声,远近都能听得到。而只有武成王庙前海州张家、皇建院前郑家的生意最兴盛,每家有五十多座烤炉。搁在今天,如果一家饼店有五十多座烤炉在同时加工,场面也是甚为壮观,我保证可以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了。这得多大的店啊,每天得消耗几十袋面粉吧。“自土市子南去……得胜桥郑家油饼店,动二十余炉……”郑家油饼店生意也很好,竟然有二十多座炉子同时开工,其热闹繁忙的场面可见一斑。另外,在《东京梦华录》里面还可以看到如曹婆婆油饼、张家油饼,也都是京师著名的饼店,反映出对于这种饼类的食物,食者众多。油饼本是家庭平常的食物,却在市场上颇受欢迎,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京师百姓生活的富裕。用孟元老的话讲就是“市井经济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www.xing528.com)
油饼还被作为“看盘”进入国宴。《东京梦华录》《梦粱录》说到皇帝赐宴,“每分列环饼、油饼、枣塔为看盘,次列果子。惟大辽加之猪、羊、鸡、鹅、兔,连骨熟肉为看盘,皆以小绳束之”。这是说看盘有两行,一行是饼,一行是果子,有外族加一行是熟肉。油饼作为看盘,能够上御宴,可见这普通的油饼还是很不平凡的。看盘不能吃,仅是礼节性展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