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斗茶是什么样子呢?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记载了民间斗茶的情形,摘录部分如下:“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斗茶斗的已经不是茶了,而是面子,胜者扬扬得意,败者垂头丧气。
如果还想直观看到宋人斗茶的情形,我们可以通过南宋画家刘松年的《斗茶图卷》来看看集市买卖茶叶及民间斗茶的景象:几个茶贩在买卖之余,巧遇或相约一起。息肩于树荫之下,各自拿出绝招,斗试较量,个个神态专注,动作自如。元代书画家赵孟的《斗茶图》是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风俗画,共画有四个人物,他们身边放着几副只有茶具的茶担。左前一人脚穿草鞋,一手持杯,一手提茶桶,袒胸露臂,似在夸耀自己的茶质优美,满脸得意的样子。身后一人双袖卷起,一手持杯,一手提壶,正将壶中茶汤注入杯中。右旁站立两人,双目凝视前者,似在倾听对方介绍茶汤的特色。
斗茶斗什么?一斗汤色,二斗水痕。蔡襄描述了斗茶的过程:“钞茶一钱匕,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入,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视其面色鲜白,著盏无水痕为绝佳。”(《茶录》)
开斗之时,观者目不转睛。先看茶汤色泽是否鲜白,汤色的比较也不是简单的白色,而是有青白、黄白之分;纯白者为胜,青白、灰白、黄白为负。(《大观茶论》)蔡襄《茶录》云:“以肉理润者为上,既已末之。黄白者受水昏重,青白者受水详明,故建安人斗试,以青白胜黄白。”因为汤色反映了茶的采制技艺。茶汤纯白,表明茶采时肥嫩,制作恰到好处;色偏青,说明蒸时火候不足;色泛灰,说明蒸时火候已过;色泛黄,说明采制不及时;色泛红,是烘焙过了火候。(www.xing528.com)
斗茶过程中,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也就是说点出的茶不能在盏上留下水痕,谁先出现水痕就为负。宋代主要饮用团饼茶,饮用前先要将茶团茶饼碾碎成粉末。如果研碾细腻,点汤、击拂都恰到好处,汤花就匀细,可以紧咬盏沿,久聚不散;水痕谓之“咬盏”“烹新斗硬要咬盏”。“咬盏”是指茶面汤花持续时间长,能紧贴住盏沿不散,如同咬住一般。否则,汤花散退便在盏沿上现出水痕,露出“水脚”。如果汤花泛起后很快消散,不能咬盏,盏中就会露出水痕。所以水痕出现的早晚,就成为茶汤优劣的依据。
新茶一经斗胜,便能身价百倍,“铢两直钱万”。北苑贡茶最好的“即水芽,细如针……每片计工直四万钱”。斗茶就像选秀获冠者,身价倍增啊。
斗茶对用火也很讲究。根据古人的经验,烹茶一是燃料性能要好,火力适度而持久;二是燃料不能有烟和异味。现代使用电磁炉可以随时控制火力,但是已经不是原来的味道了,就算是惠山泉水烹制,估计还是没有山泉水的味道。拿宋代的贡茶,用自来水烹制,照样有氯气味道。没办法,只能学个皮毛,如此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