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宋徽宗:茶叶制作的点茶艺术与技巧

宋徽宗:茶叶制作的点茶艺术与技巧

时间:2023-07-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宋徽宗要求饼茶的外层色泽光莹而不驳杂,质地紧实,重实干燥。调好茶膏后,就是“点茶”和“击拂”。宋徽宗不愧是点茶高人,至今无人能比。他写的《大观茶论》把注水的全过程分为七个层次,分别称作第一汤至第七汤,每“汤”的击拂技艺都有区别。第一汤是后面六次点汤的基础,所以非常重要。

宋徽宗:茶叶制作的点茶艺术与技巧

点茶的要求很严,技术性也很强。所以,古人有“三不点”之说,就是说点茶的时候,泉水不甘不点,茶具不洁不点,客人不雅不点。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载:“六一居士《尝新茶诗》云:‘泉甘器洁天色好,坐中拣择客亦嘉。’东坡守维扬,于石塔寺试茶,诗云:‘禅窗丽午景,蜀井出冰雪。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洁。’正谓谚云‘三不点’也。”

点茶时,先要选好优质茶饼。哪些属于优质茶饼呢?“色莹彻而不驳,质缜绎而不浮,举之凝结,碾之则铿然,可验其为精品也。”(《大观茶论》)宋徽宗要求饼茶的外层色泽光莹而不驳杂,质地紧实,重实干燥。点茶前,先要炙茶[1],再碾茶过罗(筛),只选取最细嫩的部分,称之为茶粉,其余倒掉。再候汤(选水和烧水)而后将茶粉入茶盏调成膏。同时,用瓶煮水使沸,把茶盏温热。认为“盏惟热,则茶发立耐久”。调好茶膏后,就是“点茶”和“击拂”。

《大观茶论》是宋徽宗赵佶关于点茶的论著,其中关于“点”的描述是:“点茶不一,而调膏继刻,以汤注之,手重筅轻,无粟文蟹眼者,谓之‘静面点’……有随汤击拂,手筅俱重,立文泛泛,谓之‘一发点’……第二汤自茶面注之……三汤多寘,如前击拂,渐贵轻匀,周环旋复,表里洞彻,粟文蟹眼,泛结杂起,茶之色十已得其六七。四汤尚啬……五汤乃可少纵……茶色尽矣。六汤以观立作……七汤以分轻清重浊,相稀稠得中,可欲则止……宜匀其轻清浮合者饮之。”“调膏”尚未完成,匆忙注水,击拂无力,见茶不发起,又急忙增汤,这样茶面无法形成“粟文蟹眼”的汤花,称“静面”;后者指击拂时用力太大,不知使用竹筅有轻重缓急之别,又不知茶筅须在茶盏中绕指圆转,茶面上还没有形成粥面汤花,而茶力已尽。有时虽稍泛“云雾”,但很快落下,盏中露出水线,称之为“一发”。宋徽宗不愧是点茶高人,至今无人能比。他写的《大观茶论》把注水的全过程分为七个层次,分别称作第一汤至第七汤,每“汤”的击拂技艺都有区别。首先茶量得适当,在茶中加少量水,调成膏状。注汤要环盏而注,不直浇在茶上,水势不能过猛,一手轻轻搅动茶膏,腕指环动,上下搅透,这时汤花浮起,形成“疏星皎月”的汤花,此为第一汤。第一汤是后面六次点汤的基础,所以非常重要。第二汤沿汤面四周注之,汤花渐泛出色泽。第三汤注法同第二汤,但击拂渐轻而匀,汤花形成如粟文蟹眼。第四汤注水要少,击拂转度大而慢,茶面生起云雾。第五汤注水稍多,击拂均匀,无所不至,茶面如凝霜雪,茶色完全显露。第六汤只点在汤花郁结之处,使之均匀。第七汤则看茶汤浓度决定是否再点水,如稠稀合度,则停止点水,击拂停止,汤花汹涌牢固地附在盏壁上,称为“咬盏”。实际这七汤是在很短时间完成的,绝对不会捯饬半天,不是画工笔画,而是泼墨山水,一袋烟工夫一气呵成。

蔡襄认为,“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为了控制注水,古人发明了注汤工具——茶瓶。茶瓶又叫汤瓶、执壶、水注等,是嘴小而易于控制水流的器物,使注汤时“汤有节而不滴沥”,便于冲点。点茶时注水要有节制,该注时注,该停时停。注水时,水要从壶嘴中喷涌而出以形成水柱,不能时断时续。不注时,一收即止,不得有零星水滴淋漓不尽。注汤后为使茶膏与水交融成一体,需要打击和拂动茶盏中的茶汤,于是古人先后使用了搅拌茶汤的工具——茶匙、银梗、竹策和茶筅等。梅尧臣《次韵和永叔尝新茶杂言》:“石瓶煎汤银梗打,粟粒铺面人惊嗟。”说的是使用石质汤瓶煎汤,使用银质的梗棒击搅,使得茶汤的表面形成小米粒般的泡沫。蔡襄在《茶录》中就介绍了茶匙:“茶匙要重,击拂有力,黄金为上。人间以银、铁为之。竹者轻,建茶不取。”到了北宋末期又发明了茶筅。茶筅又称竹筅,后来成为点茶的专用工具。

点茶高手能透过注汤和击拂,让汤纹水脉变换出各种各样的图案,有的像山水云雾,有的像花鸟鱼虫,有的又似各色人物,仿佛一幅幅瞬间万变的图画,更有高手可以使茶面汤花形成文字,连成诗章,或在茶面上点画出禽兽虫鱼花草。北宋陶谷《清异录》记载:“馔茶而幻出物象于汤面者,茶匠通神之艺也。沙门福全生于金乡,长于茶海,能注汤幻茶,成一句诗,并点四瓯,共一绝句,泛乎汤表。小小物类,唾手办耳……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www.xing528.com)

整个点茶过程中,其中候汤最难,罗大经《鹤林玉露》载:“汤欲嫩而不欲老……盖汤嫩则茶味甘,老则过苦矣!”北宋著名茶人蔡襄《茶录》中写到点茶之法时说:“候汤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前世谓之蟹眼者,过熟汤也。沉瓶中煮之不可辩(辨),故曰候汤最难。”

【注释】

[1]炙茶:陈年茶先在沸汤醮一下,刮去膏油,再用微火烤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