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战的胜利使谢氏家族的政治地位达到顶峰,谢石升任尚书令,谢安进位太保,又趁桓冲病死之机,都督扬荆等十五州诸军事。谢氏也因此受到业已成人并力图兴复皇权的孝武帝的猜忌,孝武帝委重同母弟、录尚书六条事司马道子,谢安被逼离开建康,到广陵附近筑城而居。太元十年(公元385年),谢安病死,司马道子为录尚书事、都督中外诸军事、领扬州刺史,独揽军政大权,谢石由尚书令转任卫将军,卫将军府所属文武属官却尽配给司马道子骠骑将军府。不久,谢石以有病为名辞官,淝水战后升任都督徐兖青司冀幽并七州诸军事的徐兖二州刺史谢玄也以病辞职,就任会稽内史。太元十三年,谢石、谢玄相继病死。东晋建立以来门阀士族操纵皇权、运转东晋政治的局面基本结束,但司马氏皇权的短暂复兴激发了各种矛盾,东晋政权在各种政治势力的争逐中迅速灭亡。
谢安死后,司马道子专擅朝政,势倾天下,但他昼夜饮酒作乐,“蓬首昏目,政事多阙”,又宠任其妃太原王氏的堂兄中书令王国宝,“官以贿迁,政刑谬乱”。司马道子崇信佛、道二教,巫、道、僧、尼充塞相府,窃权弄奸,台府局吏,禁卫武官,均用寒人仆隶充当,引起士族人士强烈不满,孝武帝司马曜也对他怀恨在心,试图夺回权柄。于是主、相二人各借重方镇,以争夺权势。
太元十四年(公元389年)六月,桓温侄、荆州刺史桓石虔死去,司马道子任命王国宝弟王忱为荆州刺史,取代桓氏,握荆楚强兵,坐镇上游。次年二月,孝武帝便任用皇后王氏之兄王恭为青、兖二州刺史,镇京口,控制北府兵以相抗,王恭与王国宝兄弟虽同为太原王氏,却与他们矛盾极深。太原王氏人物虽内握朝政,外总强兵,但他们分别依附于主、相一方,与昔日王、庾、桓、谢在政权中的地位已难相比,虽然从中还可看出门阀政治的影响。
太元十七年(公元392年),王忱死于荆州任上,司马道子试图用王国宝继任,孝武帝却不经司马道子控制的吏部任命,径直下诏用他信任的黄门郎殷仲堪为都督荆、益、宁三州诸军事、荆州刺史,以抑制司马道子。太元二十一年九月,沉湎于酒色的孝武帝司马曜暴死,皇太子司马德宗(公元382—418年)即位,即东晋安帝。司马德宗是一个分不清冷热的白痴,司马道子由司徒进位太傅摄政,王国宝参掌朝政,威震内外,升任尚书左仆射,加后将军、丹阳尹,尽统安帝原东宫禁卫军。王国宝又将族弟王绪推荐给司马道子,被任命为建威将军、琅邪内史,二人力劝司马道子裁夺王恭、殷仲堪的兵权。隆安元年(公元397年)四月,王恭在征得殷仲堪答应支持的情况下起兵,以讨王国宝、王绪为名。司马道子被迫杀王国宝二人,王恭于是罢兵还京口。殷仲堪复抗表朝廷,遣其部将杨期率兵进驻巴陵(今湖南岳阳市)。王国宝等死后,司马道子依仗宗室谯王司马尚之及尚之弟司马休之为心腹,任王国宝兄王愉为江州刺史,出镇浔阳(今江西九江市),防殷仲堪东下,牵制王恭。隆安二年(公元398年)七月,王恭、殷仲堪与豫州刺史庾楷及荆州势力人物、桓温子桓玄联合起兵向建康进军,以讨司马尚之为名。
王恭迅速从京口进入建康城下,让北府兵旧将刘牢之尽统北府精兵。司马道子命其子司马元显为征讨都督,率军御敌,司马元显遣其部将、原北府兵将领高素劝刘牢之背叛王恭,以代任王恭之职相许。刘牢之原受王恭轻视,遂乘王恭检阅军队之机,反戈一击,王恭逃亡被俘,送入建康处死。刘牢之于是任都督兖青冀幽并徐扬州晋陵诸军事,总帅北府兵,赴援司马元显。
殷仲堪等起兵后,他与桓玄率众一前一后,沿江东下,司马道子党羽王愉弃江州而逃,被桓玄部将抓获。杨期、桓玄进入建康地区时,司马元显遣使任命桓玄为江州刺史、他为雍州刺史,召回不从殷仲堪举兵的原雍州刺史郗恢,又任命桓玄堂兄桓修为荆州刺史,取代殷仲堪,并命屯驻芜湖的殷仲堪罢兵。桓玄、杨期喜得朝廷任命,又畏惧刘牢之所率精兵,于是不服从殷仲堪要他们急攻建康的命令。殷仲堪虽被剥夺了荆州刺史之职,仍拥有强兵,见桓玄等不听指挥,率军西返,扬言桓玄等部兵士如不弃主返归荆州,将杀其亲属。军心不稳,不敢与殷仲堪对抗,仓惶退军,在浔阳赶上殷仲堪。于是三人于浔阳结盟,不奉朝廷号令,各交换子弟为人质,连名上书为王恭申冤,求诛刘牢之、司马尚之。司马元显不得不取消桓修荆州刺史的任命,重新以殷仲堪为荆州刺史,于是三人率军各归本镇。
桓玄、殷仲堪罢兵后,建康受逼的形势暂时缓解。司马元显通过安帝,解除其父司马道子扬州刺史、司徒等职务,自任扬州刺史,总录尚书事,尽据朝权。他急于组建一支自己可以直接指挥的军队来巩固权势,下令征发“东土”即今浙江东南部各郡原为奴隶、后经放免成为豪族依附民的佃客,将他们集中到建康,称为“乐属”。这引起了各郡豪族的普遍反对,“东土嚣然,人不堪命,天下苦之矣。”道教首领孙恩趁机聚众起兵反晋。
孙恩(公元?—402年),琅邪人,世代崇信五斗米道。琅邪孙氏本无名望,孙恩先代在西晋末八王之乱中,又为赵王伦谋主,名列叛逆,因此孙氏在东晋时难以跻身于高层政治中。东晋时期,道教在浙东地区甚为流行,并逐渐影响到门阀士族,孝武帝司马曜及前后执政的司马道子、司马元显都是狂热的道教徒。东晋末,钱唐(今浙江杭州市南)人杜子恭因世为五斗米道首领,“通灵有道术,东土豪家及京邑贵望,并事之为弟子”。孙恩叔父孙泰也师从杜子恭,杜子恭死后,孙泰传其道术,“诳诱百姓,愚者敬之如神,皆竭财产,进子女,以祈福庆”。由于东晋中后期常发生道教徒即所谓“妖贼”举兵的事件,孙泰的活动引起执政者的警觉,司马道子把他流放到广州,广州刺史王怀之却因信道,让孙泰作郁林太守,后太子少傅王雅又劝信道的孝武帝将孙泰召回,问以养生之法,司马元显也多次向他访求法术。
司马元显执政后,先任命孙泰为徐州主簿,后又升任辅国将军、新安太守。
王恭、殷仲堪等举兵攻建康,孙泰奉司马元显命招集数千人防守京城。事后,孙泰认为东晋即将灭亡,聚集道教徒,准备发难,会稽内史谢輶报告朝廷,孙泰因此被杀。孙恩逃亡海岛,纠集流亡者百余人,立志复仇。
隆安三年(公元399年)十一月,孙恩利用司马元显征发“乐属”,浙东不安的形势,从海上攻上虞(今浙江上虞),杀县令,袭据会稽,杀会稽内史王凝之,聚众数万。浙江会稽、吴郡、吴兴、义兴、临海(治今浙江临海东南海滨)、永嘉(治今浙江温州市)、东阳(治今浙江金华市)、淳安(治今浙江淳安西北)等八郡一时具起,杀郡县官吏,响应孙恩。浙东土著豪族大多参与其中,东晋官吏许多被杀,定居浙东的北方门阀士族往往合门遇祸。十余天中,孙恩聚集了几十万人,于会稽自称征东大将军,称部下为“长生人”,下令诛杀不信道者,煽动狂热的宗教情绪,并准备进军建康。
东晋朝廷下令全国戒严,遣卫将军、徐州刺史谢琰督吴兴、义兴二郡军事,率刘牢之指挥的北府兵前往镇压,连败孙恩部将。各郡起义者烧仓库房舍,伐木填井,投奔孙恩于会稽。孙恩见谢琰等渡过浙江(今富春江),率众20余万乘船逃入海中,晋军沿海设防。次年,孙恩复攻上虞,随后击杀谢琰。刘牢之全权指挥北府兵,再次将孙恩赶入海中。
隆安五年(公元40一年)五月,孙恩率军沿海北上至长江口,攻杀驻防沪渎(今上海市)的晋吴国内史袁山松。六月,进至丹徒(今江苏镇江市东),战士10余万,舰只2000多艘,被奉命赴援建康的刘牢之部将刘裕击败。孙恩见攻建康不成,回军攻下广陵,沿海北上攻占郁洲(今江苏连云港市东)。但屡败于刘裕,又沿海南下。由于晋军防卫严密,孙恩给养发生困难,加上疾疫,部下死伤过半。次年三月,孙恩举军攻临海失败,蹈海自杀,其部认为他作了“水仙”,随他跳海者百余人。
孙恩死后,他的妹夫卢循率余众数千人,虽接受东晋永嘉太守的任命,但仍不断进攻浙江郡县,连为刘裕所败。元兴三年(公元404年),卢循率众由海道进攻广州治所番禺(今广东广州市),百余天后将其攻占,自称平南将军、广州刺史。次年,东晋朝廷正式任命他为征虏将军、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
孙恩于“东土”起兵反晋,被北府兵为主力的军队镇压下去,桓玄却借机在上游将江、荆、雍三州全部控制在自己手中,伺机取代摇摇欲坠的司马氏政权。(www.xing528.com)
桓玄(公元369—404年),字敬道,桓温之子。桓温死后,谢氏当政,继以司马氏振兴皇权之举,桓温兄弟辈桓豁、桓冲相继去世,桓氏尽失桓温时逐步控制的各州镇。由于桓温曾有篡位的活动,其子侄辈在政治上的出处极为尴尬。桓玄在兄弟之中,最受桓温喜爱,临死让这个妾所生的儿子继承南郡公的爵位。桓玄23岁时才得以出仕,后任义兴太守,因不得志,弃官归南郡(治今湖北江陵市),上书朝廷,称其父有大功于晋室,而“自顷权门日甚,丑政实繁,咸称述时旨,互相扇附,以臣之兄弟皆晋之罪人。”
桓玄虽受朝廷排抑,但其父辈在荆州经营30余年,根基雄厚,荆州一带的人亲附桓氏,并不看重朝廷任命的荆州刺史。殷仲堪任荆州刺史时,曾打算诛除桓玄,却不敢下手,后接受桓玄建议,连兵东下,反对执政司马道子,“匡辅朝廷”。隆安二年(公元398年),殷仲堪与桓玄于浔阳结盟共抗朝廷时,新任江州刺史的桓玄被推为盟主。次年,桓玄举兵西进,击杀雍州刺史杨期,驱逐荆州刺史殷仲堪,东晋朝廷被迫任命他为都督荆江司雍秦梁益宁八州及扬豫二州八郡诸军事、江州刺史,桓玄又擅自以其兄桓伟为雍州刺史,桓氏又尽据上游,势力范围达到距建康不远的芜湖附近。桓玄于是蓄积力量,阻断长江,禁止商旅船运,建康所依赖的财源之地浙东又经孙恩起兵后破坏,致使士卒只能以糠皮橡籽为生。
元兴元年(公元402年)正月,孙恩基本上被镇压后,司马元显控制的东晋朝廷下诏指斥桓玄罪责,司马元显就任征讨大都督,都督十八州诸军事,令镇北将军刘牢之率北府兵为前锋,进击桓玄。桓玄也抗表朝廷,传檄四方,历数司马元显罪恶,举兵东下。刘牢之惧败桓玄后不为司马元显所容,遂接受桓玄策反,举军投附桓玄。三月,桓玄率军进入建康,总掌朝政,分桓氏子弟各据州镇,司马道子、司马元显父子及其党羽被贬黜杀戮。司马道子父子执政时被压制的门阀士族人士受到重用,因此他们希望桓玄能稳定垂亡的东晋政权,保护他们的家族利益。史称:“自祸难屡构,干戈不息,百姓厌之,思归一统。及玄初至也,黜擢俊贤,君子之道初备,京师欣然。”
而桓玄本人立志要取代门阀士族分享政治权益的东晋政权。元兴二年八月,桓玄自称相国、楚王,加九锡。十二月,逼晋安帝司马德宗让位于己,将他迁往浔阳,自立为皇帝,改元永始,以楚为国号。门阀士族仍联袂登朝,分据政治要津。
桓玄收买北府兵主帅刘牢之,顺利地取得东晋朝政后,竭九要消灭桓氏历来忌惮的北府兵。他以桓修为徐兖二州刺史,镇京口,将刘牢之调任会稽内史。刘牢之愤而欲聚北府兵反击桓玄,但其旧将僚属因他多次反复于执政者之间,而桓玄贬逐司马道子等后,颇受士家大族拥护,大都不从。结果刘牢之与北府兵旧将高素、竺谦之、孙无终等相继被杀,北府兵作为一个军队建制不复存在,但其遗存势力却成为消灭桓玄,进而取代东晋开启新朝的政治基础。
桓玄永始二年(公元404年)二月,刘裕起兵反桓玄。刘裕(公元356—422年),字德舆,小名寄奴。原籍徐州彭城(今东苏徐州市)人,属门阀士族下层,其祖上流亡过江,侨居京口。东晋末,刘裕加入北府兵,在平定孙恩的战争中,屡建奇功,升任建武将军、下邳太守。刘牢之密谋反击桓玄时,刘裕认为桓玄既据建康,人心已定,加以劝阻,并就任桓修右将军府参军。桓玄称帝建楚后,刘裕认为反击桓玄的时机成熟,于是以拥戴司马氏相号召,纠合原北府兵下级军官何无忌之等百余人于京口起兵,杀桓修。北府兵另一批下级军官刘毅、孟昶及刘裕弟刘道规等也同时在广陵起事,杀桓修弟青州刺史桓弘,渡江与刘裕会师,进军建康。桓玄的军队在建康附近溃败,于是带着晋安帝逃回桓氏老巢江陵。刘裕于建康权置朝廷,任命百官,自任徐州刺史、都督扬徐等八州诸军事,遣兵追击桓玄。五月,桓玄从江陵招聚人马,再次东下,在峥嵘洲(今湖北鄂城附近江中)大败于刘毅,复逃还江陵,随即被杀。此后,桓氏残余势力在上游反复起兵,均遭失败,桓氏家族从此在东晋南朝的政治中消失。
义熙元年(公元405年)三月,晋安帝被迎回建康,再登帝位,刘裕任侍中、车骑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徐兖二州刺史,后又升任扬州刺史,录尚书事。他常驻京口,控制北府兵,和他同时举事的北府兵将领则分据州郡,东晋政权逐渐落入刘裕的手中,门阀士族操纵皇权的门阀政治寿终正寝。
义熙五年(公元409年)三月,刘裕率军北伐,于次年二月攻灭都于广固(今山东淄溥市东),割据今山东半岛的慕容鲜卑南燕政权。同月,领导孙恩余众割据岭南的卢循在与刘裕虚相周旋数年后举兵北上,与刘裕争夺政权。卢循自率一部经湘江北上,攻占湘州治所长沙,进至巴陵(今湖南岳阳市),拟攻江陵。卢循妹夫徐道覆则率主力沿赣江进军,攻陷江州所辖南康(治今江西赣州市)、庐陵(治令江西吉水北)等郡,击杀江州刺史何无忌于豫章(今江西南昌市)。刘裕北伐时留守建康的尚书左仆射孟昶因处置失宜而畏罪自杀。刘裕闻讯轻骑奔回建康,他布置在江淮一带的北府兵将领也纷纷率军入驻建康防守。
卢循接受徐道覆的意见,放弃攻江陵的计划,率军东下与徐道覆会师,于同年五月在桑落洲(今江西九江市东北江中)大败西上拒敌的晋卫将军、豫州刺史刘毅,直下建康,战士10余万,绵延100余里,建康城中骚动不安。
刘裕力排迁都避敌之议,加强防守措施,与卢循相持两月之久。七月,卢循因士气懈怠,军粮不继,退守浔阳,遣徐道覆西攻江陵,欲实现其据荆、江二州以迫建康的一贯想法,但徐道覆败军而回。十二月,卢循、徐道覆再次率军数万东下,被刘裕指挥的西上大军击溃,卢循率数千人逃奔广州,徐道覆退守始兴(今广东韶关市)。次年二月,刘裕部将刘藩攻占始兴,徐道覆战死。卢循至广州,番禺城已被刘裕将孙处从海道攻占,卢循攻围20多天未能攻下,却受到里外夹击,率众败逃至交州(治今越南河内西北)境内,投水而死。
刘裕消灭南燕,击败卢循后,升任太尉、中书监,执掌朝政,便开始着手解决其阵营内部抑制他权力继续上升的势力。刘裕策划推翻桓玄时,北府兵旧将孟昶、刘毅等迫于形势,推他为主帅,但他们的行动以恢复司马氏政权为名,与刘裕并无君臣名份。桓玄败后,刘毅等竭力阻止刘裕独掌朝政,刘裕当政后,虽也注意拉拢门阀士族,但对反对他的士族人士也大开杀戒,附于桓玄的尚书左仆射太原王愉及王愉子荆州刺史王绥、豫州刺史渤海刁逵、东阳太守殷仲文及其弟殷叔文、原桓玄秘书丞琅邪王迈之等均因反抗刘裕被杀。刘裕还严肃法纪,抑制豪族,禁止人口兼并,会稽豪族虞亮因隐占人口被杀,会稽内史司马休之也因此免官。人才凋零、失去军权的门阀士族不敢与手握强兵的刘裕公开对抗,便转而在刘裕同僚中寻求可以保护自己家族利益的人物。
卢循事变中,何无忌战死,孟昶自杀,刘毅则因击卢循有功于义熙八年(公元412年)四月出任荆州刺史,代替刘裕弟刘道规。刘毅自以功勋与刘裕相当,对刘裕很不服气,他与不学无术的刘裕相比,颇有文雅,“朝士素望者多归之”,尚书仆射谢混与丹阳尹郗僧施与他联系密切,刘毅于是试图依托荆州,控制上游,与刘裕对抗。九月,刘裕杀谢混与刘毅堂弟兖州刺史刘藩,率军西击刘毅,攻陷江陵,刘毅自杀。次年二月,刘裕又杀其同僚卫将军诸葛长明及长明弟辅国大将军诸葛黎明,刘裕成为北府兵唯一元老。同年七月,刘裕部将朱龄石又攻克成都,击杀趁东晋末年政乱割据益州达八年之久的益州豪族谯纵,刘裕的声望又一次提高。
义熙十一年(公元415年),继刘毅任荆州刺史的东晋宗室司马休之与雍州刺史鲁宗之联合反对刘裕专擅朝政。刘裕再次率兵西上,司马休之与鲁宗之战败,逃奔都于长安的羌族后秦政权。晋宗室司马楚之、司马文思、司马道,原晋辅国将军温楷、晋陵内史鲁轨、荆州属吏韩延之、殷约,平西参军桓谧、桓璲及桓温孙桓道度、桓道子,陈郡袁式,渤海刁雍等士族人士数百人同奔后秦。后秦利用他们在荆、雍的影响,骚扰晋境。刘裕为了建立更大的功勋,为其夺取帝位创造条件,同时铲除鲁轨等残余势力,于次年就任中外大都督后,率冠军将军檀道济,龙骧将军王镇恶等北进,攻克洛阳,经黄河攻入关中。义熙十三年九月,刘裕攻下长安,活捉后秦皇帝姚泓,送斩于建康,于回师途中接受了东晋朝廷给予的宋公封号及九锡殊礼,其留守长安的部队却在自相残杀中于次年底被匈奴夏政权消灭。
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十二月,刘裕心腹受命绞杀晋安帝司马德宗,司马德宗同母弟司马德文(公元385—420年)被立为帝,即东晋最后一个皇帝恭帝,刘裕亦进封为宋王。元熙二年(公元420年)六月,刘裕从驻地寿阳到达建康,演出“禅让”的丑剧,取代司马德文称帝,以宋为国号,东晋政权历十一帝,104年而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