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法规与社会道德的相互关系

教育法规与社会道德的相互关系

更新时间:2025-01-11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最后,教育法规的实施对社会主义道德具有重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教育法规将社会主义道德基本准则上升为法律,可以大大增强道德义务的约束力,使之从“软约束”转化为“硬约束”。同时,教育法规通过奖励手段促进社会主义道德水平的提高,对社会价值观进行道德整合,对公共道德的形成和普及起着重要作用。

道德是由社会经济条件决定的,按照善恶标准来评价并依据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维持的规范、原则和意识的总称。道德与法律一样都属于社会调整体系的范围,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

首先,社会主义道德是教育法规定的教育关系的重要内容,我国教育法规十分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将道德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不可或缺的教育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四条第1款规定:“国家通过普及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通过在城乡不同范围的群众中制定和执行各项守则、公约,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我国教育法规内容也有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内容,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还专门制定了中小学德育纲要、中小学和大学生守则等德育教育的规章等。

其次,社会主义道德是教育立法和教育法规实施的道德基础,社会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内在要求在行为评价标准问题上的重要表现,它反映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他们对是非善恶的基本态度。教育法规的制定必须体现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只有如此,教育法规才会有正义的基础,才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支持,才会有强大的力量,脱离道德的指导,就会失去它应当具有的合理性,教育法规就难以有效发挥作用。同时,社会主义道德对教育法规的实施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道德对教育法规的保障首先体现在对教育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作用上,如果执法人员和司法人员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品质,教育法规便难以真正实施。教育法规的遵守不仅需要国家强制力的保障实施,更依赖于广大社会成员良好的守法意识和道德基础。(www.xing528.com)

最后,教育法规的实施对社会主义道德具有重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教育法规将社会主义道德基本准则上升为法律,可以大大增强道德义务的约束力,使之从“软约束”转化为“硬约束”。同时,教育法规通过奖励手段促进社会主义道德水平的提高,对社会价值观进行道德整合,对公共道德的形成和普及起着重要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