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优质教育管理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优质教育管理

时间:2023-07-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教育工作,在制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总体发展战略中,始终把教育作为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一个根本问题摆在突出位置。1993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再次强调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必须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但是教育的发展还很不平衡,有一些地区和部门还没有完全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优质教育管理

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极其重要、广泛存在的社会实践活动。广义的教育,作为人类传递、学习知识与经验的一种社会现象,起源于人类社会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客观需要。自从人类在劳动过程中有了传递和交流劳动经验的必要性以后,教育活动便成为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的特有的超生物遗传方式。这样,教育以一项参与人类自身生产的普遍的社会实践活动,成为人类生活得以延续和社会得以发展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从而成为人类社会生活必要的和永恒的范畴。教育一经产生,便具有传递生产知识经验和社会生活规范两种职能,对社会的延续和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然而,在现代社会产生以前,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经济文化落后,社会交往隔绝,不同社会等级之间界限森严,因此,教育的这种培养人的功能不能不受到极大的限制。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基本上是脱节的,构成一个很少变化的封闭系统,其内容是统治阶级需要的文化知识和教养。因此,进学校、受教育只是少数人的特权,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教育规模狭小,主要是教师、学生、家长等私人之间的活动,国家一般并不直接管理教育,只是在幕后间接地影响教育。例如,在我国古代,国家主要通过选士制度来影响教育。

18世纪中期以来的工业化进程给予教育的影响就在于孕育和产生了普及的、社会化的、与现代工业结合的现代教育这一崭新的教育形态。作为一种高度专门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现代教育的教育目的直接受到现代生产发展的影响。随着新的科学技术在现代生产中的不断应用,工艺更先进、效率更高的生产工具代替了旧的生产工具,现代生产能力的扩大对劳动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劳动者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水平才能适应这一要求,从而决定了劳动者普遍地接受学校教育、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必要性。此外,现代生产的发展,就一个具体的劳动过程来说,要求加强微观管理的科学性;而就全社会的劳动分工而言,要求加强宏观管理的科学性。因为无组织、无效率、铺张浪费、经济失调是现代生产的大敌。

现代社会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不能任凭管理者的个人经验,更不能靠管理者的想当然来进行管理,而只能凭借先进的科学知识,才能使社会生活和社会生产有条不紊地进行,于是经济科学、管理科学、法学等方面人才的培养也开始成为现代教育目的的一个重要方面。可以说,现代社会中的教育活动,已经与经济发展、人才培养、社会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其目标指向全体社会成员,指向科学知识的传播,指向劳动者和管理者知识水平的提高。现代各国都充分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意义,无一例外地通过国家强制力来推行普及和发展教育的政策。随着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教育制度的日益完善以及教育财政开支的迅速增加,教育管理的组织作用和强制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各国政府普遍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从物资、人力、内容等方面进行社会管理,全面组织和发展教育事业。国家的教育行政权,包括制定教育政策,对有关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进行检查与监督,对人才需求、学校发展、专业设置、招生分配、师资培训等进行预测和规划,组织教育体制的改革,对学校师资及管理人员的人事管理,等等,几乎涉及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并且这种国家行政的职能正向着扩大化的趋势发展。一百多年来的教育发展史证明,教育没有社会和国家的重视和扶持很难取得持续、长足的进步。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无论其教育行政体制的形式如何不同,无论其实行集权制还是分权制,都必须在全国范围内从物资、人力、内容等方面对教育进行社会管理,以便提高教育效益,更有效地发展和普及教育。(www.xing528.com)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作为一项国家的、全民的事业,已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中重要的方面,在社会事业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因而,无论是作为国家的一项事业,还是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它都会在宪法中得以体现。但由于不同时期,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以及制宪者主观意志的改变,使得教育在不同时期的宪法中有不同程度的规定。这种具体规定的不同恰恰反映了教育在国家和社会中地位的变化。这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制定的四部宪法中得到明显体现。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进行,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日益显示出来。人才是最为宝贵的资源,当今和未来的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要适度超前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教育工作,在制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总体发展战略中,始终把教育作为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一个根本问题摆在突出位置。中国共产党十四大明确提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这是党中央从我国国情出发,在经济建设指导思想上的一个重大发展,是加快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为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的政策措施。

1993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再次强调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必须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1994年国务院制定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这些重大的决策,对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实际行动,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出现了全党全社会重视教育、支持教育、宣传教育的可喜局面。但是教育的发展还很不平衡,有一些地区和部门还没有完全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还不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教育改革还滞后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在改善办学条件和教师待遇等方面也做得不够,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实践证明,单靠政策手段和行政手段,靠领导人的重视是难以完全解决这些问题的,必须有完备的法制对其加以规范和保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