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绘本定义可知,绘本是由图画和文字两个部分经合理设计与合理结合而成的,因此,可以从这两方面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去发现绘本的特征。
(一)文字的形象直观性
绘本故事通过图文(少部分只有图画)结合的形式展现故事内容,其中的文字通过与画面配合被直观化和形象化,而画面所展现出来的人物、动作及环境通过语言描述更能传情达意。因此,相对于只有文字的故事,绘本故事更直观形象,也更容易让幼儿理解和接受。
(二)画面的夸张趣味性
一本有生命力的绘本一般都带有较强的趣味性。为了达到绘本的趣味性,绘本创作者在选择主题时,会着重考虑该绘本主要受众熟悉、感兴趣的话题,在情节设计上带有一定转折起伏性、语言与表情表现上具有夸张趣味性的话题。绘本所要表达的意思在画面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其效果或让人捧腹大笑或欣喜若狂或成就满满,让人心情舒畅。据研究,幼儿在3 岁左右就会对幽默趣味图画表现出敏感性和易理解性。因此,儿童面对图文结合的读本比成人的思维更活跃,更能体会到每张画面浓郁的趣味。例如,《打瞌睡的房子》的故事打破了我们日常所见,一张床上横七竖八睡了老奶奶、小女孩子、小狗、小猫,老奶奶睡姿夸张,老鼠被跳蚤咬后,把猫吓得目瞪口呆、四肢僵直,最后老奶奶把床都压塌了。这样的夸张画面,引起幼儿高度兴趣追踪,让幼儿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三)图画间连贯的叙事性 (www.xing528.com)
在看绘本的时候,通常情况下,我们会从第一页按顺序从左到右翻页,前一页的图画与后一页的图画存在着前后衔接的连续关系,这种衔接对故事情节发展起着推动作用,也让人通过阅读图画就能看懂故事的内在情节,这就构成了图画的叙事性。画面的叙事性可以通过绘本故事中角色一系列动态的变化和不变体现出来。例如,《母鸡萝丝去散步》,在前一幅图中,散步的母鸡走过一个钉耙,狐狸正要扑向母鸡,画面中母鸡出现危急。但下一幅图中,读者看到的是狐狸扑空,被自己不小心踩上的钉耙打中,母鸡得以继续悠然自得地去散步。接着下一幅图,母鸡散步到池塘边,狐狸又扑向母鸡,母鸡再次遇险,下一个翻页则是,母鸡依然自由自在地散着步,狐狸却扑进了池塘里。接下来依次呈现“翻过干草堆”“经过磨坊”“钻过栅栏”“从蜂箱下面走过”,每一次母鸡散步都给读者一种惊险与担心,使幼儿产生兴趣去探寻结果。同时,画与画之间非常连贯,加强了画面视觉的叙事性。
(四)文字的空间性
在一个绘本中,通过文字与相应画面的配合,文字与图画之间形成一个完整的场景,这样文字就并不单纯是文字了,还是一个可以满足视觉审美、情感体验的具体空间。例如《南瓜汤》绘本,图画中的文字布局非常巧妙。第一,左图文字排列非常有艺术感,使文字也成为图画的一部分。这种文字排列参差不齐的布局一方面给人一种创造感和美感,另一方面结合故事内容,又能帮助表达猫、松鼠对鸭子生存状态的种种猜测和担心,一排排简短文字更好地衬托了他们的担心。第二,右图中描述了猫、松鼠和鸭子3 种动物快乐幸福地一起生活,将文字排成圆圆的南瓜形状,暗示了主题。
(五)文图完美结合
在绘本故事中,文字和图画之间彼此依赖而又互相激发,如果缺少其中一方,另一方的功能也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甚至在意义传达上也可能是不完整的。例如,《大卫不可以》的图画中“大卫!”“不要吵!”这句简短的语言,放在发出难听声响的大锅旁边,给人的视觉是:这串文字就是那刺耳的声音不断传出的过程,文字布局恰到好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