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这“书山”恐怕要比珠穆朗玛峰还高。单凭一个“勤”字,是不能登临“书山”的峰顶的。这还需要一个“巧”字,即必须讲究读书的方法。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掌握选择读书法。有不少学生采取不加选择、“拣到篮里就是菜”的态度,东抓一本、西捞一册,盲目地读书。其结果就像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在《叶甫盖尼·奥涅金》中描写过的那样:“他一排排摆得琳琅满架的书,读来读去,可是全部毫无益处。”
无选择地读书,是时间和精力上的浪费,是治学的大敌。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历史,积累了如高山大海一般浩博的书籍。我们如何登书山、入书海去寻珍探宝,有选择地阅读呢?
选择最有价值的书读
书籍卷帙浩繁,在内容质量上也是各不相同的。其中有精品,也有劣作;有反映最新研究成果的,也有过了时的。古人说得好:“凡读书须识货,方不错用功夫。”因此,对所读的书要进行审慎挑选,分清良莠,选择最有价值的书阅读。
一、注意书目的介绍。书目是学海的指南。清人王鸣盛认为书目是“学中第一要紧事,必以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鲁迅先生很关心青年读书的问题,为他们曾特意开列过书目。在他的杂文集里,就收有一篇《开给许世瑛的书单》。
目前,报刊上常有一些书目的介绍和一些关于新书的评论,这给我们提供了读书的线索。我们可以根据这个线索,来选择优秀的书阅读。
二、向有读书经验的前辈求教。他们是过来之人,在书籍的海洋中领略过深浅。向他们求教,请他们指点,可以寻找到适合自己阅读的好书。
三、与同学交流。与同学切磋交流,也是一个好办法。自己看到一本好书,就向同伴们介绍;同时,也可以向同伴们询问最近读了哪些好书。通过“学友相聚”,切磋商量,从中获得打开书籍宝库的钥匙。
四、由自己鉴别。了解哪些书对自己是最有价值的,常常要由自己来鉴别。这一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
(一)浏览章节题目,了解概貌。
(二)阅读序或跋,掌握全书的主旨。
(三)抽读其中的一章,熟悉作品的具体特点。经过自己的鉴别,研究哪些书是该读的,哪些是不该读的;确定哪些书是该精读的,哪些是该略读的。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读
在书籍的宝库中,优秀的作品是十分丰富的,但里面也还有一个选择的问题,不能拿到一本就读一本。宋代的教育家朱熹有一个好主张,即:循序渐进。当代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教授也说过:读书“好比爬梯子,要一步一步地来,你要想快些,一脚跨四五步,非掉下来不可”。
青年人往往容易急于求成、好高鹜远,基础的书籍还没读好,就去啃大部头和内容深奥的书。瑞士当代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外界各种信息进入大脑,同人脑已有的认知结构要相适应才能引起大脑的积极反应。如果我们选择阅读的书内容过于深了,或者过于浅了,进入大脑的信息与已有的知识结构就不相适应,当然也就不能引起大脑的积极反应。因此,我们必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按照循序渐进的规律来进行阅读。
要达到这个要求,应该做到这样两点:
一、制定好读书计划。选择与自己的知识水平相适应的书籍,并把这些书籍排个队,了解哪些书是基础的知识,哪些书是深化的内容,然后制定科学读书的“序”。此后,再循着这个“序”进行阅读,一步步地深入,一级级地登攀,这样就可以获得较好的阅读效果。
二、经常进行调整。读书的计划不能一成不变,还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适时地加以调整。因为,列入计划的书,有的可能是依据书的内容提要和别人的介绍来安排的,所以不一定妥当;在按照计划进行阅读的过程中,你会发现:有些书内容过于深了,有些过于浅了。这时,就不必拘泥于计划,而应适当加以调整,以提高读书效率。
结合课堂教学,有计划地阅读(www.xing528.com)
要使读书的内容,与自己大脑已有的知识结构相适应,结合课堂学习选择书籍有计划地读,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一、结合一学期或一学年的课堂教学,确立阅读书目。这种方法的操作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同学一起讨论研究,根据对课堂教学补充、延伸、扩展的原则进行。
二、结合学习活动或学习任务选择阅读书籍。“书到用时方恨少”是人们常发的一句感慨,而中小学打基础的阶段,每个学生都不可能做到“学富五车”。那么,弥补不足,就可以采取结合参加学习活动或完成某项学习任务,来选择阅读书籍。这样的阅读,优点是有的放矢,而书中的营养也最容易吸收。
比如,在参加一次主题班会前,你可以选择与这个主题班会有关的资料、书籍,一方面为参加活动做好准备,另一方面也可借此较集中地获取某一方面的知识。
再如,在完成一篇文章写作的准备阶段,你可以围绕这篇文章的写作要求,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选择与文章有联系的书来阅读。如此,一方面可以得到写作方法上的借鉴,另一方面也可以引发与写作内容有关的联想,从而使写作思路更加成熟与完善。
确定方向,有系统地阅读
一位教育家指出:一个学生到了中学阶段,就应当有一门特别喜爱的学科,有一样入迷的课外活动。也就是说,应当有自己的爱好和志向。这样,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确定方向,有系统地阅读。鲁迅也曾说过,读书要“抉择而入”,深入地阅读。宋代大文学家陆游就善于运用这种方法进行书籍的选择和阅读。他一生酷爱与书相伴,满屋子都是书,但读书却从不随心所欲、盲目泛读,而是以研究某一专题为方向,系统地阅读。他为了研究杜甫,就集中选择有关杜甫的书籍,专心致志地攻读。由于目标明确,系统性强,因此受益不浅。后来,他在《老学庵笔记》里面写下的有关研究杜甫的见解,就特别深刻、精辟。
系统性阅读,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根据自己的爱好,确定读书的重点。有了一定的爱好,就可以根据这一爱好认准目标,从而确定读书范围,进行重点阅读。由于阅读的书籍是自己爱好的内容,就能提高兴致,“在每一页每一行里,都得着深厚的趣味”(鲁迅《而己集》);同时,集中、深入、扎实的系统阅读,积以时日,“滴水穿石”,就可以对某一领域的知识有全面的了解。
具体的做法有:
(一)把涉及自己爱好的书收集起来(可以借阅,也可以购置),列好计划,逐本阅读。
(二)有的书可以选择几个章节阅读,其他与自己的爱好关系不大的,可以略读,甚至不读。
(三)在平时报刊的浏览中,发现与自己的爱好有联系的文章,就剪贴汇总,以便需要时查阅。
二、围绕读书的重点,有机地扩展,选择与之有联系的书籍阅读。读书应当有重点,但也不能只盯在一处。我们处在人类知识以几何级数繁茂增长的时期,各种知识互相渗透、纵横交错,围绕重点阅读的同时,我们还应扩展阅读的范围。确定方向,有重点地读书,可以树立起知识的骨架;由此及彼,扩展开去读书,可以添上知识的血肉。这两者结合起来,就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立体化的知识网络。
那么,怎样由读书的重点去扩展阅读呢?吐圣陶先生在《精读指导举隅》一书里,曾引述夏丐尊先生《阅读什么》中的一段文字,具体介绍了这种带读式的读书方法:
诸君在国文教科书里读到了一篇陶潜的《桃花源记》……这篇文字是晋朝人做的,如果诸君觉得和别时代人所写的情味有些两样,要想知道晋代文的情形,就会去翻中国文学史;这时文学史就成了诸君的参考书。这篇文字里所写的是一种乌托邦思想,诸君平日因了师友的指教,知道英国有一位名叫马列斯的社会思想家,写过一本《理想乡消息》,和陶潜所写的性质相近,拿来比较;这时《理想乡消息》就成了诸君的参考书。这篇文字是属于记叙一类的,诸君如果想明白记叙文的格式,去翻看记叙文作法;这时记叙文作法就成了诸君的参考书。还有,这篇文字的作者叫陶潜,诸君如果想知道他的为人,去翻《晋书·陶潜传》或陶集;这时《晋书》或陶集就成了诸君的参考书。
这样,把精读文章(也就是读书的重点)作为出发点,向四面八方延伸开去,就可以带读许多书。这种选择书籍的读书方法,对造就我们知识的广与深,是大有裨益的。叶圣陶先生曾说,“中学生虽不一定要成学问家,但是这个有利的途径是该让他们去走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