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让学生体验教学,培养思考习惯

让学生体验教学,培养思考习惯

时间:2023-07-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此看来,如果想使学生确实地理解所学的功课,找到自己不懂的地方,不妨让他当当“老师”,体验一下“教”的过程。反问激发思考一般的学校实施的学习方式多是“老师教,学生听”。因此,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老师应采取不马上回答问题而立即加以反问的方式。老师则在学生不表示“有问题”的情况下按即定教学计划授课,等到考试,才发现了解老师授课内容的学生,往往连半数都不到。

让学生体验教学,培养思考习惯

礼记·学记》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说的是:学了以后才知道自己有不够的地方,教了以后才知道自己有困惑不通的地方。知道自己有不够的地方,然后才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自己有困惑不通的地方,然后才能努力向上。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

许多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也深有体会地说:“教一遍胜过读十遍。”的确如此,一个人将自己所熟悉或擅长的技能、知识教给他人时,无形之中会使自己原来所学的知识更牢固,技能更熟练。

因为“教”,就是把过去以被动方式所学习的知识,再次以自己的认识和自己的语气、方式加以组合而表达出来。所以,如果对自己所学的知识半生不熟或一知半解的话,要想教给别人是永远办不到的。

由此看来,如果想使学生确实地理解所学的功课,找到自己不懂的地方,不妨让他当当“老师”,体验一下“教”的过程。这是一种颇为有效的方法。当老师的最好充当学生的“学生”多加请教,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巩固知识。

查字典去”

当学生有不懂的字的读音、写法等问题而求教于老师时,老师是如何处理的呢?是随口就回答他呢,还是叫他问同学去?是不耐烦地拒绝回答,还是说“不知道”呢?

每当这个时候,当老师的应告诉学生:“查字典去!”让学生养成查字典、查工具书的良好习惯,是积极启发学生读书兴趣的做法。

老师对学生的问题拒绝答复固然不对,对学生的问题有问必答也未必全好。后者容易使学生养成一种习惯:即使再简单的问题也要问家长。老师知识再渊博也不及字典、工具书的广泛、准确。要让学生查字典,让他养成自己寻找答案的习惯,并使他在查阅字典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的扎扎实实的知识。

你知道哪些

当学生拿着课本或作业本向老师询问不懂之处时,大多数老师会反问学生:“你哪里不懂?”而这样的反问常使学生无以作答,因为往往连他们自己也搞不清什么地方不懂。

所以,当学生询问的不是查字典就可以解决的问题时,老师最好引导学生,让他说出自己知道哪些,老师从中找出他思路阻滞不前的原因。

因为小学生一向都是以自己的方式思考问题,老师可以从他所知道的内容,了解他的思路,了解他的学习进度,找出他不懂的问题,及时、正确地指导学生的学习,纠正他的错误

反问激发思考

一般的学校实施的学习方式多是“老师教,学生听”。这种方式经常使用,可能使学生变得无法积极地思考,甚至懒于思考、查书等。

老师要想促进学生的思考能力,不妨试试这样的方法:在学校学习时,让学生由问方转为答方,可使学习产生相当显著的效果。

因为学生回答问题,就必须进行思考,认真回答。即使学生尚未理解的问题,也可由老师引导发问,启发他去思考,去解决问题。这样经过费脑筋思考而来的答案,学生记忆更牢固,也更加珍惜。

因此,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老师应采取不马上回答问题而立即加以反问的方式。

不懂就问

有人比较了一下美国和日本的学校教育和效果:在美国,课堂上非常热闹,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就会一个接一个地向老师问个不停,展开讨论,使老师应接不暇,有时甚至无法上课。日本的学生在教室中就显得非常安静,他们大都只是静静地听老师讲课、认真记笔记,却很少发问。老师则在学生不表示“有问题”的情况下按即定教学计划授课,等到考试,才发现了解老师授课内容的学生,往往连半数都不到。

鉴于以上情况,我们的学校教育应注意培养学生“不懂就立刻问”的习惯,不能任学生一知半解地学下去,并要把学校学习的重点放在不懂的地方。要让学生懂得:不懂就问是值得鼓励的好事。

不知为不知

美国某大学的一位教授在一次讲课中,用5只老鼠来解释一种心理实验。课上,有位学生举手发问:“这项实验如果只用一只老鼠进行,又会如何呢?”当时,这位教授满面笑容,双手一摊,说:“我也不知道。如果你有兴趣的话,不妨自己做做看。”

这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做法不会给发问的人带来先入为主的观念,值得我们学习。

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小学教科书的内容不断加深,水准也不断提高,很多问题,别说是学生,老师也无法立即解答。如果有学生恰巧问了一个连老师也不懂或无法回答的问题时,老师千万不要似是而非地对学生说:“大概是这样吧……”因为老师的“大概”一词,孩子可能并不在意,而把老师的答复当作标准答案,这会贻误学生的学习的。这时老师最好实话相告,就像那位美国教授一样。

三番不懂,改换方式

当学生有个不懂的问题,老师讲解再三,他还是不明白,怎么办?

这时老师不主应烦躁不安,斥责学生“孺子不可教也”,也不要依旧重复讲解下去,而应改换一种方式,变换一个角度去启发、引导孩子。(www.xing528.com)

老师应当了解,施教与受教两者之间在心理上是有差异的。老师的思维方式不一定和学生的相吻合。所以,当老师再三再四地讲述一个问题,学生仍不明白时,说明学生的思维无法向老师的思维靠拢。若硬要坚持下去,学生非但不懂,还会造成对老师的不信任感,甚至使教与学的关系失去意义。

所以,如果三次重复还不懂时,老师就必须想办法用完全不同的观点来指导,或者将问题暂放一放,让学生以自己的逻辑去思考。

欲教之,不睬之

人们跟着广播电视学习,因为只能听一次(录音除外),所以听时注意力特别集中,听课效果也较好。

而在学校,孩子大都认为,凡有不会的问题,老师是包教到底的,一遍不行问两遍,甚至可以用撒娇的方式来达到目的。所以,学习时就觉得可以随便一些,听讲时可以不专心,使老师磨破了嘴皮,操碎了心,万般无奈,摇头叹息:“哎,这学生怎么这样?”“真是拿他没办法!”

其实,对于这样的学生,有时故意采取“不理他”的态度反而有效。比如:在解答问题前,老师先带着警告的口吻说:“认真听,我只讲一遍,你再不懂,就自己去想吧,我可不再管你了。”使学生不再抱有“随时都可再问”或“问几次答几次”的松弛心理,态度认真了,对不懂的功课就可尽力尽快地去弄懂了。“不理睬”往往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方式。如何通过“不理不睬”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呢?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宽限难题时间。

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考试的题目,容易解答的部分,在考试之后便忘得一干二净;而不会解答的问题则常在脑中思考,思之再三,往往在考后回家的路上猛然想出答案,令人懊恼不已。这是因为人在交完卷后,头脑还不能从不会解答的紧张感中解放出来,思维在继续进行,但由于身处考场之外,不受时间限制,于无意识中寻求到试题的答案。

正因为没有完成答案或解不出来的题目,会使人产生紧张的感觉,这种感觉往往比已经完成的问题持续得更久,所以,当学生在做作业时答不出来,苦思冥想之际,老师最好在适当的时间让他暂时停止,过一段时间再去解答,往往有效得多,千万不要让学生抱头苦想,也不要立即作答。

有疑难问题稍放一放再答的方法也可以用于学生的考试之中。当孩子答试题时,应先答容易的、会的,有不会的先搁下,答完其他题再回过头来攻难关,通常会在答其他题时获得启示而使难题顺利地解出来。

二、把想法写在纸上。

许多人可能有这样的经验:对于同一个问题,从广播里听到的,不如从报纸上读到的更清晰。因为广播稍纵即逝,而报纸可以反复咀嚼,效果自然不同。

同理,在学校学习时,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老师可以让他写在纸上,从不同的角度去反复探讨。更重要的是,有时用嘴说不清楚的事情会因为“白纸黑字”而变成“清晰具体”的形象,使问题更容易了解。问题、答案写在纸上不仅可以加深理解,更可以训练学生文字表达能力。如果平常能够养成这种习惯,考试时自然不容易犯错,而对于提高成绩也有较大的帮助。

三、语病要趁早纠正。

在日常生活中和学生对话时,经常会发现孩子在学生表达上有语病。老师在这时千万不要因为学生小,认为长大自然能改正而不予理会。

语言人类生活不可少的。学生无论学习哪科知识,都必须通过语言传递信息、传达概念等。因此,只有学习正确的语言,才能够掌握正确的语言逻辑,并从中培养良好的思考能力。

所以,学生在学习时,不管是读或写,只要内容是口语化的文字,便可记下其正确的用法,为学好每一门课打好基础。

最后重复重点

人类的记忆都有“系统效果”,对于一系列式的学习,最初与最后的部分总是最容易留下强烈、深刻的印象。因为人在持续某种类似的学习时,先学习的东西会妨碍后学习的记忆,这种情形称为“顺向抑制”;反之,后学习的事项也会妨碍先学习的记忆,称为“逆向抑制”。这两种“抑制”都会使记忆变得混乱。对于一系统的学习来说,中间的部分则会受到“顺向”、“逆向”的双方抑制,因此这部分记忆也最为含混不清。而最初和最后的部分只受一种“抑制”干扰,所以记忆较易留存。尤其是最后部分的学习,在记忆中比最初学习的部分,时间上靠后一些,记忆较其他部分的更深刻、更清晰。

鉴于这种情况,教师一般在一堂课的最后小结课上讲过内容,并重复说明一下重点,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较好地掌握、记忆。

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千万别忘了把重要部分留在最后,或在最后再强调一下,以便使学生牢记在心。

重要部分重点教

前面谈到了记忆的相互“抑制”,尤其是新的记忆与旧的记忆内容相似时,这种抑制会更加显著。如果您想牢记某件事情、某种知识,最好暂不记忆内容相似的事情、知识,以使您的记忆更清晰牢固。

老师在学生学校学习的内容安排上,应注意避免让学生同时记忆许多相似、相近的内容。如果老师过于心急,贪婪地要学生记这记那,反而会使学生记忆减退,脑中一片混乱。

老师要帮助孩子做到:重要的部分重点记,排除其他记忆的干扰。对于学生不懂的重要内容,则要重点教授,并与其他功课分开,这样效果较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