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知觉的概念与作用

知觉的概念与作用

时间:2023-07-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知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可见,知觉的过程就是人们对感觉到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改变的时候,人们的知觉映像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恒常性。知觉对人、对组织等社会对象也同样如此,例如人们往往会对某一类人抱有一种固定不变的看法与评价,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这种对当前事物的各种属性和各部分的整体反映称为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概念与作用

几乎在任何一场激烈的足球比赛的关键时刻,裁判员对任何球员的判罚都会引起球迷们的激烈争议。众目睽睽之下的现实场景,为什么会有截然不同的解释呢?由此可见,人们并不是看到现实,而是对自己所看到的事物做出解释并称其为现实。

一、感觉与知觉

(1)感觉(Sense)。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也就是说,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所产生的对这些事物个别属性(如形状、尺寸、颜色、气味、温度等)的反映。

(2)知觉(Perception)。知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即,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所感觉到的客观事物的各种个别属性联系起来,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该事物各种属性的综合整体反映(如房屋、汽车等)。

可见,知觉的过程就是人们对感觉到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感觉到事物的个别属性和部分越丰富,对事物的知觉就越完整、越准确。如果没有已有知识和经验的支持,把任何东西感知为现实的、确定的对象或现象都是不可能的。

人们常说的“眼见为实”,实际上是不准确的。眼睛只能看到事物的个别属性,只要说出来是什么事物,就必然经过大脑的加工,就必然有自己的主观因素在起作用。

阅读材料2-3 眼见未必都为实

有这样一则故事:孔子周游列国被困于陈蔡国境之间,七日未进食。弟子颜回讨到一些米来煮饭。饭熟了,孔子看到颜回从锅里抓饭吃,当颜回把饭端来时,孔子佯装没看见刚才的事,说道:“我方才睡着,梦见先君,他说只有清洁的食物才可送给人吃。”颜回知道老师在怀疑自己偷饭吃,便禀明老师:“刚才是柴灰落进锅里,挑不出来,弃之可惜,学生就把那点儿脏了的饭抓来吃了。”孔子这才发现错怪了自己的学生,慨叹道:“人们都相信自己的眼睛,看来眼见的也未必都真实啊!”这个小故事蕴含着一个道理:仅从表面现象来判断事情,是很容易失误的。

由此想到识人问题。

识人,是选人用人的基础环节。应该说,在识人这个问题上,各级组织部门和多数领导干部是把握得准的,选用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保证。然而,也有这样的情况:一些群众反映不佳的干部,因在领导眼皮底下表现很好,领导自认为知根知底,即便听到不同意见也照样不以为意。直到某一天出了问题,愕然大惊之余,才知道自己看错了人。当然,人是复杂的,即使观察了解得再仔细,也难免有误差甚至失误。但这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都说眼见为实,但在识人这个问题上,眼见却未必都为实。

识人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必须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为什么屡屡出现考察对象的德才表现与考察者亲眼所见反差较大甚至大相径庭的情况呢?主要是考察者过于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凭经验办事,自以为是,总是认为自己的亲眼所见和据此做出的判断是准确的。心理学告诉我们,盲目自信是与愚蠢画等号的。当这种自信达到情绪化的时候,也就失去了理智,听不进不同意见。这种“眼见不实”的现象,虽然没有卖官、送官那样显眼,有时还披着“实事求是”的外衣,但识人者的主观色彩太浓,不仅不能真正地选贤任能,反而打击了杰出人才的积极性,进而导致一些单位风气不正。有的人整天围着领导“忽悠”,专拣上级爱看的做,专拣领导爱听的说,而在群众面前完全是另一副模样。(www.xing528.com)

其实,识人说难也不难。要想把人认识清楚,和其他事情一样要走群众路线。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选贤任能究竟合不合适,可以多听听群众的意见。因为,和一些干部在领导面前的表现相比,他们在群众面前的表现更具有真实性,更能反映这个人的本质。因为,我们选出来的干部,说到底是为群众办事的,群众满意、群众拥护的才是真正的好干部。(资料来源:顾伯冲,2007年6月11日《人民日报》)

二、知觉的特性

(1)选择性。同一时刻,有许多客观事物同时作用于人的感官。人不可能同时反映所有这些事物,而是有选择地把个别或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对它们产生清晰的知觉。

这种知觉的选择性,既受知觉对象的特征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又受主观因素(包括个性特征、兴趣、经验及需要等)的影响。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时,是根据客观世界本身的特征和人的主观因素来加以选择的。

例如,如果对一个企业进行集体考察,因考察者每人的兴趣点不尽相同,所以每人考察的关注点也不相同。再例如,如果企业要对开发新产品做出决策,就需要来自不同部门、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发表意见,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知觉的选择性所造成的决策失误。

(2)理解性。在感知事物的时候,人们是根据以往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它们的。由于知识经验的不同,人们对知觉对象的理解也不同,即不同的知识经验,就会产生不同的知觉理解。对某一事物的有关知识经验越丰富,其知觉的内容就越深刻、越准确,知觉的理解性就越好。例如,同样一件艺术作品,同样一个社会事件,不同的人就会产生不同的知觉。

(3)恒常性。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改变的时候,人们的知觉映像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恒常性。例如,观察一辆熟悉的汽车,不论远近,看起来大小一样,这是大小恒常现象;不论站在哪个角度,汽车形状总是一样,这是形状恒常现象;不论在日光还是月光下,这辆车的颜色不会因光照不同而变化,这是亮度恒常和颜色恒常现象。知觉对人、对组织等社会对象也同样如此,例如人们往往会对某一类人抱有一种固定不变的看法与评价,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4)相对性。人们的知觉不是孤立地反映某一事物,而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对关系来进行反映的,这就是知觉的相对性。由于知觉对象与背景相对关系或者参照系不同,知觉会发生相对变化。例如,在黑板和白板上画相同大小的圆,由于背景不同,人们就会产生这两个圆有大有小的知觉误差。对一个人、一个单位的认识也同样如此,总是在相互比较中产生结论的。

(5)整体性。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但不是感觉的简单总和。人们总是以已有的知识和过去的经验来补充当前的感觉,把事物的不同部分、不同属性结合成有机的整体。这种对当前事物的各种属性和各部分的整体反映称为知觉的整体性。评价一个企业,只有综合该企业的多个方面,如企业规模、产品质量、技术水平、市场份额、员工收入、社会评价等,才能得出对这个企业比较完整的结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