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研究个性的目的在于使组织管理者对个体有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能够针对不同的个体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
一、个性既是稳定的也是可变的
人的个性是在先天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受家庭、社会潜移默化影响和学校教育的熏陶,以及实践活动的锤炼塑造形成的。个性一旦形成就比较稳定,总以重复性、持续性、必然性的面貌出现。但个性的稳定也不是绝对的,随着社会实践、生活环境、知识水平、人生经历、生理和心理等因素的变化,个性也必然会发生变化。对个体产生强烈刺激的偶然事件,往往也会使其个性在短期内发生较大的变化。
二、后天因素对个性起主要作用
一个人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既受先天生理素质的影响,也受其成长环境、接受教育和社会实践的影响。其中,先天生理素质是个性心理特征形成发展的基础,成长环境是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教育对个性的形成发展起主导作用,社会实践是个性形成发展的主要途径。
一个人的气质通常在幼年期表现得比较明显。随着年龄的增长,所接受的教育和积累的社会实践经验日益丰富,这个人先天的气质特点也就更多地为后天获得的个性特征所掩盖。在成年人身上,气质和性格往往是有机地交织在一起的,表现为一个人特定的态度体系和行为模式。因此,日常生活中往往很难把气质与性格严格区分开来。
三、影响个性发展的主要因素
个性的形成与先天遗传关系密切,但个性的发展主要还是通过后天的因素获得的,是由许多后天的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影响个性发展的主要因素有:(www.xing528.com)
(1)环境因素。环境主要是指对人发生影响作用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特别是供个体生活和成长的社会生活环境和物质条件,主要是家庭、学校和工作单位。社会生活环境是形成个性差异的决定性因素。
(2)教育作用。组成个性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中的性格与能力,与个体所接受的教育密切相关。在个性的发展中,教育起着主导的作用。
(3)社会需要。在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社会环境不断向个体提出新的要求,于是引起了个体的需要。人们通过社会实践不断满足这些社会需要,从而推动了个性的发展。因此,社会需要对个性的发展起着推动的作用。
四、个性的发展阶段
早期的研究者大都认为,人的个性形成并定型于幼年或少年时期,在以后的岁月中就基本不会再有重大发展了。现代的学者越来越相信个性的发展是一个终身的过程。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阿吉里斯(Chris Argyris)通过研究指出,人的个性终生都在发展变化,即一个人的个性终生都处于不断成长的过程,由不成熟趋于成熟。著名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Erik H.Erikson)将一般人的个性发展按年龄分为八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发展的成功与失败的特点如表2-10所示。艾里克森认为,一个人的个性在每一个阶段的发展都需要获得成功,才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如果受到阻碍,就会导致个性上的某种缺陷。例如,一个人的婴儿时期(0~1岁),需要得到母亲的精心照料,这是他产生对社会信任的基础。如果失去这种母爱,他将会形成对人不信任的心理。
表2-10 艾里克森关于个性发展的分期
资料来源:陈维政,余凯成,黄培伦.组织行为学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