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通过趣味化提高学习效果

如何通过趣味化提高学习效果

时间:2023-07-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这些趣味化元素对右脑的影响是不一样的。要想让画思维导图成为我们的习惯,就必须在平时注意对学习的内容进行趣味化处理。培养趣味化的习惯不仅仅是画图而已。把教材上死板的知识表述转变为更加生动活泼的形式,也是趣味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历史故事、哲学原理的例证,与地理概念相关的种种传说,都是非常好的趣味化材料。对于理科来说,这种趣味化的处理教材的方法也同样适用。

如何通过趣味化提高学习效果

趣味化是一种习惯。建立这种习惯需要我们在心中牢牢树立一种信念,那就是“学习也可以很有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这位老师的指引,即便再困难的任务也能够被完成,即便在他人看来再枯燥的行为也能成为习惯。而兴趣的培养往往需要我们具备平常较少使用的发散思维,而不是传统的逻辑思维

思维导图融合了很多趣味化的元素,比如图形、色彩、夸张的线条、活泼的结构、幽默的表达方式等。这些趣味化的元素对于左脑来说是无关紧要的。无论是1个苹果加上2个苹果,还是1个鸡腿汉堡加上2个鸡腿汉堡,其结果在数学上都是3个。但是这些趣味化元素对右脑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对于学生来说,用他们喜闻乐见的东西作为抽象概念的载体,会让这种知识更容易被接受。这也是小学阶段的数学经常使用生活中的例子作为应用题的背景的原因。

要想让画思维导图成为我们的习惯,就必须在平时注意对学习的内容进行趣味化处理。要张开想象力的翅膀,把那些即便是与主题只有微弱关联的趣味化元素都囊括进我们的学习内容中来。一个好办法是把教材中的关键内容都转换成图像。如果缺少大块时间,就不要勉强地把所有内容都一次到位地做成思维导图。先把一些关键概念或知识点转化成图形,画在教材的旁边或者笔记里更好一些。比如,我们学习的是阿基米德定律,就可以把阿基米德坐在浴缸里的形象画出来;如果我们学习的是牛顿定律,就把牛顿坐在苹果树下的形象画在教材的空白处;如果我们学习的是元朝统一中国的过程,就可以在教材或笔记上画一个骑马的小人。

也许你会觉得这个过程有点像我们童年时的涂鸦。事实上,我们要做的就是随心所欲地涂鸦。这些涂鸦也许会让原本干净整洁的教科书看上去有些脏乱,但是它们充分地锻炼了我们使用右脑的能力,并为将来进一步绘制思维导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还让死气沉沉的教材充满了灵气和活力。这真是一举三得。(www.xing528.com)

培养趣味化的习惯不仅仅是画图而已。把教材上死板的知识表述转变为更加生动活泼的形式,也是趣味化的一个重要环节。比如,我们想要记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教材的原文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要求学生必背的内容,却是学生感觉最难背的内容。字虽不多,却非常抽象,不容易理解,很容易混淆。我们该怎样对这个知识点进行趣味化处理呢?

我教给学生的方法是“先压缩,再整合”。所谓“先压缩”就是将知识点的内容进行压缩,用更少的字来代表相应的知识点分支。比如,“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句话,我们就可以将它压缩成“核人”二字。然后是“再整合”,也就是将压缩出来的字词进行整合与联想,使之成为更容易被理解,也更有趣的信息形式。比如,刚才我们压缩出来的关键词“核人”,其谐音是“核仁”,这是一种非常健脑的食品,对学生非常有帮助。我这么一整合,学生们都记住了。其他的三个内涵也可以如法炮制。结果,原本是学生最发怵的知识点反而成了他们记得最牢固的知识点。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对教材原有的内容进行扩展。把那些有趣的内容人为添加进教材里去。这就像做一道原本不太好吃的菜时,使用一些好吃的佐料,吃起来就会更可口一样。对于文科来说,这种扩展几乎是顺其自然的事情。历史故事、哲学原理的例证,与地理概念相关的种种传说,都是非常好的趣味化材料。对于理科来说,这种趣味化的处理教材的方法也同样适用。教材上每一个公式、定理、原理的背后,都有着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我们只需要针对那些比较抽象、掌握得不太好的知识点进行拓展,了解其背后的有趣故事就可以了。

趣味化是一种习惯。建立这种习惯需要我们在心中牢牢树立一种信念,那就是“学习也可以很有趣”。一旦我们把学习看成是有趣的事,那么能够证明这一点的事物就会越来越多。养成寻找并积累趣味资料的习惯后,绘制思维导图就成了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最终,你会收获这种回报极大的好习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