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难题,是指那些已知条件众多,考查知识点也比较多,且知识点之间的跨度比较大的试题。如果说简单试题不需要导图的帮助,中档试题只有部分需要导图的帮助,那么在对付难题时,思维导图也许就是你唯一能指望的援手了。
用思维导图解决难题有两个最明显的好处:第一,你可以用思维导图帮助你梳理乱成一团的已知条件,并迅速建立对题目的逻辑理解;第二,你可以从问题出发,一步一步地简化问题。也许你不知道A是什么,但是通过画思维导图进行推导,你发现A是B的一半,那么问题就简化成求出B了。但是你也不知道B是多少,怎么办?继续推导,看看B能够和哪些条件扯上关系,以此类推,直到推出已知条件。这也是我们前面曾经讲过的第二种解题策略:与直接从已知条件推导相比,从结果倒推已知条件要方便一些,不太容易走弯路。当然,为了节省时间,也可以在逆向推导遇到阻碍的时候,从已知条件进行辅助性的正向推导。
接下来我们看一道数学题。
【例题3】
如图,在Rt△ABC中,∠ACB=90°,AC=8cm,BC=4cm。D、E分别为边AB、BC的中点,连接DE。点P从点A出发,沿折线AD-DE-EB运动,到点B停止。点P在线段AD上以cm/s的速度运动,在折线DE-EB上以1cm/s的速度运动。当点P与点A不重合时,过点P作PQ⊥AC于点Q,以PQ为边作正方形PQMN,使点M在线段AQ上。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t(s)。
当点P在线段DE上运动时,线段DP的长为______cm。(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
图10-3
【分析】
这是一道典型的难题。题目中所给的已知条件非常多,我们不但知道“△ABC是直角三角形”,还知道AC、BC的边长。P点在AD段、DE段、EB段的速度也是已知条件。“正方形PQMN”这个条件看似轻描淡写,却蕴藏着众多隐藏的已知条件。从做题的角度讲,已知条件越多,对我们思维造成干扰的因素就越多,我们的思维走向岔路的可能性就越大。
从试题考查的知识点来看。单单从几何知识的角度,这道题就考查了三角形、正方形、平行线等几何知识。而且,与一般的几何试题不同,与设问紧密相关的点P是一直处于运动之中的。这意味着,我们无法用固定的数值来表示DP的长度。但是题目设问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却透露出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DP的长度可以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t是什么?根据题目的描述,是P点的运动时间,而题目中又给了P点在不同阶段的运动速度。于是,我们可以判断出,这是一道由几何知识与物理知识综合而成的试题。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这道题涉及的知识点的跨度之大,也算得上登峰造极了。
那么,我们该从哪里入手来构建我们的解题思路呢?看思维导图10-4。(www.xing528.com)
【导图解题】
图10-4
首先,我们要尽可能从宏观的角度确定这道题的解题方向。从静态的角度看,点P处在线段DE上时,DP应该是DE与EP相减之差,这是我们做常规几何题的基本思路。但是在这道题中,由于P点一直处在运动之中,所以用静态的思路去尝试解决问题是不可能有结果的,我们必须要在第一时间迅速地否定静态角度的解题方向,否则我们就会浪费更多的时间。
接下来我们从动态的角度考虑。题目问的是DP的线段长度。“长度”这个词是从静态角度出发的一种描述。事实上,由于点P一直在运动,我们也可以把DP的长度理解为P点在一定时间内走过的距离。因此,求DP的长度,就等于求P在线段DE上走过的距离。
这是我们对题目问题的第一次简化。由“长度”到“距离”看似只是一个词汇的转换,却可以转换我们的思维,把“速度”这个重要的已知条件利用起来。我们都知道速度等于距离除以时间,由这个公式(我们在后面会反复运用)可以推导出,距离等于速度乘以时间。这与题目最后括号中的提示——“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正好吻合。这说明我们刚才的思路是正确的。
上述推理意味着:想要知道DP的距离,我们只要知道DP段P点的速度和它花费的时间就可以了。由于题目中已经给了DP段的速度,所以未知的量只有一个,那就是P点走过DP段所花费的时间。于是,问题被简化成求P点在DP段走过的时间,即t(DP)。
我们怎样才能知道DP段的时间t(DP)是多少呢?回过头来看看已知条件吧!题干中唯一直接提到的时间就是P点运动的总时间,也就是从A点到P点所花费的时间。这个已知条件和我们要求的t(DP)是什么关系呢?是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已知条件t,是t(AD)和t(DP)之和。也就是说,只要我们知道t(AD)是多少,我们就能算出最终的结果。问题再一次被简化。
计算t(AD)仍然需要用到速度公式,t(AD)等于P点在AD段的距离除以AD段的速度。AD段的速度是题中已经说到了的,而AD段的距离却是未知的。问题被简化成求AD段的距离,或者说是长度。
根据中位线定理,我们知道AD等于AB的一半。于是问题被简化成求AB的长。题中虽然没有给出AB的长度,但是却给出了Rt△ABC中另外两个边的边长,根据勾股定理,我们可以轻松地算出AB的长度,进而可以算出AD的长度,进而可以算出AD段花费的时间,进而可以算出DP段的时间,进而可以算出DP段的长度。
详细的计算过程,被收录于作者的博客中(http://blog.sina.com.cn/ydy 135),大家可以自行登录浏览。顺便说一下,这道题的结果是“t-2”。
通过对三种不同难度的数学试题进行讲解,我们已经基本了解了思维导图在解题中的应用。接下来,我们将讲解如何利用思维导图来帮助我们攻克其他学科的习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