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一切学习的基础。无论哪个科目的学习都需要一定的阅读能力作为支撑。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自主阅读学习材料。当老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或是其他学习材料的时候,他给出的时间是“大多数”学生能够完成阅读的时间,而不是全部学生都阅读完才进入下一个环节(这也是在效率与效果之间寻求平衡的无奈之举)。如果你恰好不是能够正常读完的大多数,那么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中,你就会处于绝对劣势的位置,在规定时间无法理解学习材料所带来的麻烦很可能是一连串的,最坏的结果是,整堂课你都处在“听天书”的状态,毫无收获。
即便是从学校回到家里,你也会遇到同样的麻烦。那些缺少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学生,会发现自己很难把注意力集中在眼前的课本或者教辅书上。经常是看着眼前的教材,他们的心却早已神游天外。即便勉强把注意力集中在眼前的学习资料上,他们也会发现自己难以在很短的时间之内读懂眼前的资料。“看了好半天,最终却不知道书里在说什么”的感受肯定是很痛苦的。可以说,如果你的阅读能力不过关,你将无法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在考场上,阅读能力更是得分的关键。任何试题都会有题干或阅读材料。同样一段材料,假如你花费2分钟的时间阅读完毕,而别人花费1分钟的时间就读完,这意味着你单单在审题这一个环节就要比别人多花费一倍的时间。累加下来,一堂考试你就要比别人多花很多时间在读题上。在分秒如金的考场上,这已经可以决定胜负了。更不用说阅读能力绝不仅仅指阅读速度,还包括正确理解的能力,以及理解的深度。即便你的阅读速度很快,但是却出现了理解偏差,结果还是会很惨。
“看懂题,听明白话”看似是针对小学生阶段的孩子提出的要求,实际上这个能力却是很多接近成年的学生都不具备的。因此提高阅读能力,刻不容缓。
提高阅读能力主要有两种途径:第一种途径是增加阅读量;第二种途径则是锻炼思维技能。
通常情况下,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增加阅读量”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因为这是显而易见最简单的,也是最常规的方法。从长期效果来看,这也是最扎实、最能提高一个人综合能力的方法。一个人的阅读能力往往与他的阅读量成正比。当我们的阅读量超过某个数量级,阅读能力自然会出现比较明显的上升,但这条路并不好走。增加阅读量需要大量的时间,坚持阅读本身也有一定的难度。对于那些连坐在书桌前半个小时都难以忍受的家伙来说,想要让他们每天安排出固定的时间,进行大篇幅的阅读是不太可能的。
因此,第二条途径就显得尤为珍贵。如果能够改变一下思路,把提高阅读能力的重心由“量”转移到“质”的层面上,我们就可以解决前面的问题。通过思维技能强化训练,我们可以在阅读量相对较小的前提下收获更多的阅读技能。当然,强化思维技能有很多种方法,但是对于阅读文字材料而言,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思维导图。(www.xing528.com)
写到这里,我必须说明一下。有些同学看到我一而再,再而三地推荐思维导图,一定会在内心嘀咕:“你怎么老是提思维导图?思维导图难道是‘万金油’吗?”
产生这样的错觉并不奇怪。事实上,思维导图并不是万能的,有很多学习环节,如果没有思维导图的参与,也许会更好。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们还会强调这一点。不过,对于阅读文字资料来说,到目前为止,的确没有能够与思维导图相匹敌的思维工具。
任何阅读,在本质上都是一种翻译。除了极少数记忆天才,大多数人阅读文字的过程,并非把作者的原文一字不落地记在心中。像小学生那种通篇背课文的阅读方式是很低效的,成年人很少会这样读书。只有在阅读极少数超级经典的段落篇章时,我们才需要有意识的背诵。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是把作者的原文下意识地翻译成我们自己能理解的意思。当我们复述这些文字资料的时候,也一定会按照我们自己的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进行表达。有时候,我们会漏掉原文中已有的部分信息;有时候,我们会增加一些原文中没有的内容。这与在不同语言之间进行翻译是高度相似的,因此,我才会说“阅读在本质上是一种翻译”。
对于人的记忆系统来说,阅读不仅仅是翻译的过程,更是创造的过程。我们每进行一次阅读,都是对原来的文字资料的记忆加工的过程。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投入的创造性越强,认知的加工就越精细,这些经过“翻译”的记忆就越牢固,越不容易从我们的脑海里消失。
用思维导图进行阅读,既是“翻译”原材料的过程,也是一种“创造”的过程。我们所开展的大多数思维导图现场培训也多是从思维导图阅读训练开始。可以说,思维导图阅读技能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思维导图的水平高低。用思维导图进行阅读是每一个“思维导图人”的基本功。接下来我们会进入一系列由浅入深的思维导图练习。只要大家按部就班地跟着我去画导图,一定能感受到这种全新的阅读方式带来的乐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