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过易中天说三国的人,看过《明朝那些事儿》的人应该深有体会:历史,不仅有趣,而且实用。但是有些同学却认为历史很枯燥,而且没什么用处。这多半是错误的学习方法导致的。
历史其实就是故事。与小时候听过的小红帽与大灰狼的故事不同,历史里讲的都是真实的故事。虽然真实,却同样有趣。听过易中天说三国的人,看过《明朝那些事儿》的人应该深有体会。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延续文明的国家,中华民族留给子孙后代的最宝贵的遗产便是它那悠久的历史。而历史的实用价值,古人早已总结过了: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如果你昨天在某个台阶上摔过一跤,明天再走同样地方的时候就会小心多了。所以,学习历史,不仅有趣,而且实用。
但是有些同学大概不会同意上面的观点。他们认为历史既枯燥又无用处。这多半是错误的学习方法导致的。只要学习方法正确,历史就一定能够变得很有趣,很好学。
我们都知道学习历史需要记好一些基本的历史要素,比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意义等。很多同学在学习这些要素的时候,都会硬着头皮去背,但效果却并不好。尤其是历史时间,经常背错。在这样的情形下,有些同学便埋怨自己记忆力不够好,甚至怀疑自己选择学习文科根本就是个错误。
有一个方法可以帮你解决这些问题。它不但可以帮助你更加容易地记住这些历史要素,还可以让学习历史的过程充满乐趣。如果你也遭遇过“背历史”的尴尬,是不是很想知道这个方法呢?
接下来我们就要学习这种效果显著的“身份代入法”。这是化无趣为有趣,并增强记忆效果的一个学习方法。所谓“身份代入法”,就是将自己想象成与历史事件同时代的人,并想象这些事情就发生在自己身边,以身临其境的想象去感受历史事件发生的始末。比如,我们学习“戊戌变法”,就可以将自己想象成晚清末期的维新党中的一员。带着当事人的感觉去学习这个历史事件,无论是时间、事件还是历史意义,都会记得特别清楚。
为什么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记住“5·12”汶川大地震的细节?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事件都是发生在我们这个时代,与我们息息相关。如果我们可以让“历史”变成“现在”,学习的效果当然会好很多。(www.xing528.com)
解决了记忆历史要素的问题,并不意味着解决了学习历史的全部问题。现在的历史教学,尤其是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比记忆更重要的,是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能力,对历史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以及较为科学的历史观。这些理解、分析、判断乃至是推理的能力,显然是单纯的背诵无法带来的。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建立起宏观的历史知识框架。这要求同学们要拥有全局观念,能够从不同角度对同一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理解。能够帮助我们以最快捷的方式做到这一点的,只有思维导图。
用思维导图去建立历史知识框架,无疑是非常方便的。无论是哪个版本的历史教材,都会有一个逻辑上十分清晰的脉络和框架,比如,叙述上由远及近,从重点区域到边缘区域,每个历史时期,都会从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文化等方面分别进行总结等。我们在绘制思维导图时,要尽可能地利用这些已有的脉络和框架。
历史思维导图是比较容易画的。重要的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标志性物品都可以作为关键词画在思维导图上。在画思维导图时要按照先宏观、后微观,先整体、后局部的顺序去画。在整理导图分支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各分支之间的关联。比如,我们画一张以“二战”为主题的思维导图,欧洲战场的进展与非洲战场的进展之间就有非常密切的关联,二者与亚洲反法西斯战争也有着密切的关联。把这些关联点标注在思维导图上,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把握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
为了拓展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在绘制思维导图时还可以不受教材的局限,把自己所知道的,甚至是分析的结果都画在思维导图上。比如,教材上讲义和团运动,主要是从义和团发展的角度去描述,而清政府,尤其是慈禧太后在其中究竟持什么样的态度,则没有太多地谈及。在绘制这部分知识的思维导图时,我们便可以在教材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增添一个新分支,把自己理解的清政府的态度画出来。比如,对于义和团运动,清政府既有担心和害怕的一面,还有力图控制、为己所用的一面,这也是后来义和团能够不断发展壮大,乃至进攻外国使馆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样的思维导图画得多了,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自然就会深刻许多。在遇到考查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试题时,也就更容易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