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重点”不仅仅是一种学习习惯,更是一种思维方式。想要形成这种方式和习惯,就必须要进行大量的思维训练。没有比画思维导图更好的思维训练方式了。
如果你挑出一天的时间来观察自己的学习,就会发现:自己一天大部分的时间里是在做无用功。具体一点讲,就是我们一直在重复那些自己早已掌握的东西。很多同学一天学下来,除了疲惫之外,没有什么实质上的变化:原来会什么还是会什么,原来不会的还是不会。
如果你能够近距离去观察他们的学习,会发现这些同学喜欢用读小说的方式来学习。一本书,一章,一课,从头看到尾,一个字都不落。这样学过之后,他们也许会获得一定的满足感:“不管会不会,反正我是看遍了”。持有这种想法的人,如果看完了整本书,却还是有很多知识不会,你会觉得奇怪吗?
人的5根手指伸出来尚且不一样长,不同知识点的重要性更是无法完全相同。一本书中,可能包含100个知识点,但是比较重要的,不会超过40个。经常在毕业考试中考到的,可能只有十几个知识点。
你可以蜻蜓点水一般地把时间均匀地分配在100个知识点上,也可以先挑出那十几个最常考的知识点,精看勤练;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学习策略会带来相当不一样的结果。在同样的时间里,习惯于抓重点、只看十几个知识点的同学毫无疑问在学习效率上会远超过面面俱到、看100个知识点的同学。
等差距拉开后,习惯于抓重点的同学可以从容不迫地攻克40个重要知识点中尚未复习到的部分;而此时面面俱到的同学还在从头到尾地浏览那100个知识点。双方的差距会进一步拉开。
等到抓重点的同学把比较重要的40个知识点全都精通了,即便他接下来什么都不做,也不用担心那位面面俱到的同学会追上来了。(www.xing528.com)
这种风格大胆、攻势凌厉的学习方式不是每个人都能掌握的。老师们也没少和我们唠叨“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可问题是我们一方面很难分辨哪些是“刀刃”,哪些是“刀背”,另一方面即便我们知道了“刀刃”在哪里,我们还是不敢轻易抛开那60个知识点。患得患失的心理往往会让我们对自己说:万一考试题真的从那60个知识点里出怎么办?
“抓重点”不仅仅是一种学习习惯,更是一种思维方式。这种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形成的。想要形成这种方式和习惯,就必须要进行大量的思维训练。对我来说,没有比画思维导图更好的思维训练方式了。
画思维导图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就是选择关键词的过程,而选择关键词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抓重点、抓关键的过程。你必须从一句话中挑出最重要的词来,从一节课中挑出最重要的词来,从一本书中挑出最重要的词来。不这样挑选,我们就无法完成思维导图。这就是说,思维导图的绘制形式和规则“逼着”我们去寻找知识中、信息中最重要的部分。每画一幅思维导图,我们“抓重点”的思维习惯就被强化了一遍。我们画的思维导图越多,“抓重点”的思维习惯就越牢固。到了后期,我们即便不去画导图,也会不自觉地从我们面对的材料中挑选出最重要的部分。这也意味着,我们已经彻底培养出了抓重点的习惯。
思维导图在强调重点的同时并没有忽略非重点部分的内容。其开放性的结构允许我们随时随地把那些非重点的内容添加进去。这一点在前文中已经说过。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确保重点部分的知识已经掌握了,不用担心自己会忘掉这些非重点的内容,因为你或早或晚会在做题或者听课的时候遭遇到这些知识上的盲点;而且,在有了扎实的重点知识和系统的知识架构的前提下,掌握这些非重点的知识会变得非常容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