绳索6:拖延
还记得《龟兔赛跑》的故事吗?擅长奔跑的兔子为什么会输给行动缓慢的乌龟?是因为过分骄傲吗?是的。但这只是原因之一。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拖延。兔子在比赛的中途睡觉,一方面是因为瞧不起乌龟,觉得自己赢定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它有拖延的坏习惯。当形势不那么紧迫的时候,兔子一直在浪费时间,直到乌龟即将冲到终点时,它才想到奋起直追,但这时已经晚了。
这和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的拖延习惯何其相似?!老师布置作业,如果要求明天交,大多数同学都会及时完成。可是,如果要求下周交,很多同学就会觉得时间还早,没有必要那么早去写作业,等到时间已经快要临近的时候,终于开始着手写作业,却发现时间有点不够用了。在匆忙赶工中完成的作业质量可想而知。
上课时,老师会留一些当堂完成的任务。比如,老师会给大家一些时间阅读课文,或者给大家一些时间做题,或者留出时间让大家整理笔记。有的同学觉得这些事情课后也可以做,便东张西望,或者和同学说话,或者溜号想别的事。猜猜看,这样的同学会在课后完成当堂的任务吗?
大概你也和我一样,猜到答案通常是否定的。一个连当堂任务都无法及时完成的人,又怎么会在课后时间把这些任务补上呢?
每次大型考试之前,老师都会告知本学科的考试时间和考试范围,并提醒学生及时着手复习。那么,每个人都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及时进行复习吗?答案还是否定的。不管老师怎样强调,也不管考试形势有多么严峻,总有一些同学对这些提醒置若罔闻。他们总是安慰自己距离考试的时间还早,等时间足够接近了再复习也来得及。可是当考试真的快到眼前了,他们却发现时间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样充足。有那么多书还没有看,有那么多该做的题还没有做。在海量的复习任务下,他们选择了放弃。“左右都来不及了,看也没有多大用,还不如不看”,最终,他们便在没有任何复习的情况下进入了考场。你觉得他们以这样的状态能取得好成绩吗?
拖延是学习的大敌。它像一只巨大的章鱼,用数不尽的触手拉扯着你的臂膀,阻碍着你的行动。每当你燃起学习热情时,它便会用阴冷的触手将你的热情浇灭。每当你想要迅速前进时,它便会死死地缠着你,让你原地不动。
而这只“章鱼”硕大的身躯后面躲藏着一个“影子”,正是这个影子在操纵着“章鱼”,并进而操纵着你。这个影子的名字叫作逃避。
所有拖延在本质上都是逃避,尽管有时候人们并没有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
不能及时完成作业,实际上是对作业的逃避;不能立刻进入考前复习,实际是对考试的逃避;不能及时起床而导致迟到,实际上是对上学的逃避。人们常常利用拖延制造各种借口,从而达到逃避的目的。而被逃避的事情往往都是他们不喜欢做的。没有人会在饥肠辘辘的时候逃避美食,也没有人会在身体极度疲惫的时候逃避休息。当孩子们缺乏内在动力去做不喜欢做的事情时,便需要养成一种习惯:越是不喜欢做的事情,越要及早地完成。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后面还会详细讲。
绳索7:忽视课堂学习
孔子有一句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孔子看来,任何人都可以做他的老师。这种虚心向学的精神让孔子成为所有中国人,甚至全世界人的老师。
而一些自视甚高的同学却不这么想。他们总是对老师和课堂教学持怀疑态度,他们并不认为虚心向老师学习是一种美德。挑老师的毛病是他们认真听课的最大动力,至于老师真正想要说明的是什么,是无须关心的。因为那是教科书以及辅导资料上必然会有的东西。他们总是以为上课不听,下课自己看一样跟得上,甚至需要更少的时间。还有一些同学,为了彰显自己实力超群外加麻痹同学,故意在上课时间不听课,给其他同学学习不专心的假象,却在回家之后猛学到深夜。
他们会获得理想的成绩吗?如果你身边恰好有这样的同学,请仔细观察一下,然后把结论记下来。我的经验告诉我,这样的学生,十有八九都会自食其果。为什么会这样?
还记得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吗?他曾说过一句豪言壮语——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地球。这是多么伟大的力量啊!很多人用现代物理学的观点去分析中国功夫,都发现了杠杆原理的存在。运用得当的话,即使一个很瘦弱的人也可以让壮汉俯首称臣,这叫“四两拨千斤”。
学习也可以“四两拨千斤”。仔细阅读历届高考状元的心得,你会发现几乎所有的高考状元都非常重视课堂的学习效率。不管前一天晚上有多累,学到多晚,他们都不会牺牲课堂教学时间打瞌睡、溜号。老师讲解的每一个知识点、列举的每一个例子都深深铭刻在他们的脑海里。有了这最关键的第一遍印象,课后的复习就会易如反掌。
如果说这些高考状元有什么聪明之处的话,认真听课大概算是他们最聪明的地方。因为善于利用他人智慧的人,才是最聪明的人。对于高考状元们来说,在学习的道路上,他们非常善于借用他人的智慧,尤其是老师的智慧。
老师未必是最聪明的人,但他们都是专业人士。他们经历过师范学校至少4年的专业培训,又经历过层层选拔的专业招聘考试进入你所就读的学校,在教你之前,他们还承担过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教学工作。对你来说,教材的内容学上三五遍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可他们却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时间里学过数十遍。你觉得和老师相比,你们谁对教材更了解?为了应付中考和高考,你需要同时学六七个学科,而老师们只需要学一科,你觉得和老师相比,谁的时间更充分,谁的精力更集中?老师们一年内批改过的作业比你这辈子做过的作业还多。他对大多数同学常犯的错误了如指掌,并掌握了一套相当有效的解决办法。和老师相比,你觉得谁在做题上更有经验?
相对于你而言,老师就是专家。老师在课堂讲解的知识,花费了他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去收集和整理。而你学到这些,只需要短短的40分钟。
怎么样?你现在还觉得放着老师的课不听,忙自己的事,是个聪明的主意吗?
绳索8:忽视教材
从前,有个叫哈菲德的波斯人,他十分慷慨和富有。当一位云游四方的僧侣经过他的庄园时,哈菲德热情地招待了这位远方的客人。在聊天中,哈菲德从僧侣那里听到一个传说。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神奇的石头,它极其稀有而且极其珍贵。一颗指甲大的石头就可以买下哈菲德的整个庄园。如果拥有一把这样的石头,就可以买下哈菲德的国家所有的土地。这种石头叫作钻石。
一向不知贫穷为何物的哈菲德觉得自己一下子变成了穷人。为了寻找钻石,他卖掉了自己的庄园,收回了全部的债务,并义无反顾地离开了自己的家。根据僧侣的描述,哈菲德一直在寻找一条在白沙之上川流的河——据说,只有在这样的河渠里才能发现钻石。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哈菲德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国家,翻过了一座又一座山峦。他花光了所有的钱,而且疾病缠身,却一直没有找到传说中的钻石。绝望的他跳入了大海,终结了此生。
哈菲德死后,住进了他庄园的年轻人在喂骆驼喝水的时候发现了一块亮晶晶的石头,便把它拾起来,放在壁炉上。一天,曾经告诉哈菲德有关钻石秘密的僧侣再次经过庄园,庄园的年轻主人热情地招待了他。当僧侣看到壁炉上的石头时,大为吃惊,并问年轻人哈菲德是否已经回来了。年轻人一脸迷惑地看着僧侣,告诉他哈菲德一直没回来。僧侣激动地喊道:“这块亮晶晶的石头就是钻石!”两个人于是跑到后院的小溪,结果发现这样的钻石还有许多!
这是人类历史上最辉煌的钻石矿之一——戈尔康达矿的发现经过。
后人们回忆起这段故事,不禁为哈菲德感叹,他早已拥有了钻石宝地,却偏偏要去异国他乡寻找,这是多么愚蠢的行为啊?!同样不明智的举动也经常发生在我们身边。
很多同学非常热衷于课外的辅导资料,每隔一段时间,他们都要到书店去寻找最新的教辅资料。对于一些市面上不太容易买到的资料,他们更是奉若珍宝,把它们像武功秘籍一样藏起来,不肯轻易示人。当老师布置教材上的习题时,他们却忙着做自己买来的资料上的题。这些同学相信,只有不走寻常路,绕开教材上的路线,才能迅速提高成绩,赶超其他同学。
可结果呢?真的存在一条绕开教材的捷径吗?答案是否定的。就像上文故事中的哈菲德一样,当同学们迷信各类教辅资料的时候,却忽视了自己的书包里正陈放着最有价值的学习资料——教材。无数教育界的专家都证明,教材才是更权威、更有价值,也更有利于迅速提高成绩的学习资料。
为什么?首先,教材是一切教辅资料的根本。如果用河流来比喻的话,教材是源,教辅是流。没有教材,就不会有一切教辅书籍。不依据教材来编写的教辅书籍是不可想象的。
其次,一切大型正规考试都要以教材为标准。我们从没听说中考或高考是依据某一本教辅资料命题的。而且,教材发生变化,教辅和考试也一定跟着变。
最后,教材里的内容是整个学科最基础的东西。而教辅中的知识解析和试题都是在这些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衍生而来的。如果想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教辅资料,就应该打好基础,先熟悉教材。
然而,很多同学不了解这其中的道理。以为教材的内容太浅显,太基础,不屑于去学,去看,反倒一头扎进买来的各种教辅资料中,不亦乐乎,效果却往往不好。
还有一些同学从来不去认真做教材中示范的例题,觉得这些题太容易,没意思,便直接去做那些所谓的难题。殊不知,做好难题的前提,恰恰是熟练掌握解中低难度习题的技巧。简单的知识和技巧都没有掌握熟练,便去做高区分度的难题,就像没有学会走之前却去跑一样,注定要摔跟头的。
下次,当你再次被五光十色的教辅资料诱惑得蠢蠢欲动时,请仔细想想你是否已经把你身边的“钻石宝藏”挖掘殆尽了。
绳索9:不专心
下次上课的时候,请观察一下你身边的同学,看看他们会不会在老师喊上课之前把该科的教科书和学习资料摆放在课桌上。有多少同学在老师喊完上课之后才开始忙着找教材?有多少同学在老师授课的时候还在和其他人继续刚才未尽的话题?有多少同学在老师提醒拿出课本的情况下仍然无动于衷,神游天外?
集中注意力,是提升学习效率的关键。经常溜号的同学看似也在听课,但效率却很低。一节课下来,有溜号习惯的同学能记住30%的内容都已经很不错了;而且,由于他们很少有明确的听课目标,自然听不出老师讲课的重难点。最后,往往他们记住的那30%的内容也不是什么有用的东西。长此以往,他们的成绩怎么可能会好呢?
更糟糕的是,这样的同学往往在主观上意识不到自己注意力不集中,也意识不到他们的听课质量不高。所以每到考试结束后,他们大多会抱怨:“我听讲挺认真的,怎么成绩就是上不去呢?”
除了课堂学习中的不专心外,很多同学回到家里学习的时候,也不是很专心。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的家庭学习条件也越来越好。为了保证孩子的学习不受打扰,家长们往往为孩子专门准备一间不受打扰的书房,希望他能安心学习。殊不知,虽然家长不去打扰,可孩子还会受到一个长期的、持续的、可怕的干扰——来自自己的干扰。
孩子终于回到家了,吃过饭了,该学习了。他打开书包,翻出一大堆的作业和学习资料:数学留了三道题,外语有单词需要抄写,语文的课文还没背呢……转眼之间,一座由书本堆成的小山耸立在写字台上。作业还没写,头先大了,妈妈削好的苹果就摆在眼前。“也许吃个苹果可以放松一下心情。”这样想着,他开始吃起了苹果。吃苹果的过程中,他发现自己的指甲已经很长了。于是,他放下吃到一半的苹果去找指甲刀。找到了指甲刀,也发现了与指甲刀近在咫尺的动漫杂志。“这本来是要写完作业之后才能看的,现在先看一眼,提提神吧!”这样想着,他又拿起了动漫杂志。就这样,当妈妈再次进来送水果的时候,却发现儿子在看动漫!妈妈发怒了,把杂志没收。沮丧的儿子重新回到书桌前,他怎么也想不通,自己明明是要好好学习的,怎么就变成看动漫杂志了呢?
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只有把有限的精力集中起来,才能真正做成一番事业。学习就像烧水,只有持续加热,达到了沸点,水才会沸腾。断断续续地烧水,一会儿加热,一会儿不加热,烧再长的时间,水也不会沸腾的。
集中注意力,并不是一种人格特质,而是一种能力。注意力本身就像肌肉一样,是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锻炼的。如果你想提升自己集中注意力的能力,请阅读《学习的真相》第五章。按照我在书中所讲的方法进行训练,你也可以成为随时集中注意力的学习高手。
绳索10:被动学习
学习,说到底是自己的事。成绩出色,受表扬的直接对象是自己。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直接受益的,还是自己。但很多学生却把读书看成是家长和老师的事。如果一定要为自己读书找一个理由的话,那多半是为了满足老师和家长的期望。
“作业不是我要写的,是老师要求我写的。考试不是我要参加的,是家长要求我必须参加的。大学并不是我要考的,是家长和老师逼着我考的。”这是很多学生的真实想法。在这样的心态下,学习完全变成了在逼迫下完成的任务,十分被动。而在被动状态下做的任何事情,都不会有真正的热情和效率可言。
处在被动学习中的孩子很容易辨别。上课时,他们常常是动作最慢的人:老师喊上课,他们总是在最后一刻才站起来;老师口述笔记内容,他们总是在最后一刻才把笔拿起来;老师让做题,他们总是在最后一刻才找出做题本。做什么事都比别人慢半拍,是他们的鲜明特征。“不推不走,甚至推了也不走”,是他们的一贯作风。
回到家里,他们仍旧发扬“不推不走”的本色:如果没有人提醒,书包是不会打开的;如果没有人提醒,作业是不会完成的;如果没有人提醒,他们根本想不到还有什么东西可学;甚至,有些孩子还会和家长玩游击战的游戏。家长在时,埋头做题。家长一走,手机啊,漫画啊,游戏机啊,杂志啊什么的都统统“钻”出来了。只要一有风吹草动,这些“小游击队员”立刻清理现场。当家长们推门进屋时,看到的是一个“埋头苦读的乖孩子”。
多聪明的孩子啊,为什么他们不能把这股聪明劲儿用在学习上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是在被动状态下学习的。
不只是学习,任何事情如果是处在被动状态下,都很难做好,也很难坚持下去。即便是很多孩子都非常痴迷的网络游戏,如果是在被动的状态下去玩,也一样会厌倦。我们都知道有一种职业叫作“网络游戏代练”。他们每天唯一的任务就是在网络游戏里打怪、升级,并以此获得报酬。因为拿了别人的钱,所以是否玩,什么时候玩都由不得他们选择。为了应付每天十多个小时的繁重游戏任务,这些做代练的玩家经常住在网吧里,足不出户,连方便面都让别人代买,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经过这样一番折腾,即便这些代练原来的网瘾和游戏瘾再大,也会心生倦意,退出江湖。被动地玩游戏尚且如此,更何况是被动地从事“并不那么有趣”的学习呢?
如果被动做事会让人兴趣全无,甚至度日如年,那么主动做事又如何呢?马克·吐温笔下的汤姆(《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主人公)也许可以告诉我们答案。
一次,因为犯错误,小汤姆被波利姨妈罚刷墙。小伙伴们幸灾乐祸,围在旁边观看,汤姆很沮丧。过了一会儿,汤姆突然想出一个摆脱窘境的好办法。他一边吹着口哨刷墙,一边做出快乐的样子。小伙伴们开始好奇,刷墙有什么可高兴的?过了一会儿,看着汤姆快乐地刷墙的小伙伴们终于忍不住了,他们向正在干活的汤姆请教。汤姆便神秘兮兮地说,刷墙如何如何地好玩。于是小伙伴们提出想试一试。狡猾的汤姆没有立刻答应,而是提出一些苛刻的条件。这些小伙伴必须把自己心爱的玩具让给汤姆玩,汤姆才肯把刷墙的机会让出来给他们。
接着,最富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汤姆不但逃避了波利姨妈的惩罚,还获得了一大堆玩具。而他的小伙伴们则兴高采烈地抢着替汤姆刷墙。
为什么这些小伙伴会高兴地刷着墙?这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奇妙的心理学问题。但我们可以确切无疑地知道,这些小孩子们是主动地、心甘情愿地从事刷墙这份工作的。主动是他们快乐的重要源泉。
如果枯燥无味的刷墙可以因为主动而变得乐趣横生,那么学习呢?如果一个人可以掌握让学习变得主动的方法,那他无疑就拥有了迅速提高成绩的金钥匙。那么,这样的金钥匙真的存在吗?
在本书的第二章,你会找到答案。
绳索11:没有计划,复习不分轻重
《礼记·中庸》也许你没看过,不过其中有一句话你一定听过:“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这句话的意思实在是太浅显了,以至于根本不需要翻译。但这句话的含义也太深刻了,即便所有人都能明白其中的意思,却只有极少部分人能坚持做到。
想象现在是假期,你们全家打算去旅游。在敲定了旅游地点后,你们比较了几家旅行社。除了价格你们一定会问到外,还有什么是你关心的?你大概会问一下行程共几天,有哪些景点要去,旅行的路线是什么,食宿如何解决,等等。如果旅行社告诉你,这些问题他们统统没有想过,你会不会参加这个旅行社的团?
我想你是不会参加的。事实上,也不会有这样的旅行社。早在你提问之前,这些细节就已经被他们写在宣传品上了。很多你想不到的问题,比如到特殊的景点需要注意些什么,旅店的房间如何安排,每顿餐饭依照什么标准等,旅行社都已经想到了。他们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因为他们有计划。
没有计划的学习就像没有计划的旅行一样不可思议。不过不可思议的现象偏偏比比皆是。很多同学只是被动地跟着老师走,跟着大家走。比如大家来上早自习,有位同学看见同桌正抄写外语单词。如果他是个有学习计划的人,自然会不为所动,该做什么做什么。不过如果他没有学习计划,就很有可能跟着同桌一起写单词。(www.xing528.com)
应该说,能够跟着别人一起学习的孩子还是好孩子,起码他有学习的愿望。但由于缺少学习计划,他的效率一定很低。跟着别人的步伐学习就像看着别人的病历抓药一样。每个人的基础不一样,每个人的学习习惯不一样,自然学习过程也不会一样。适合于别人的事情未必适合于你。别人看英语,是因为他在这个部分知识的掌握上有所欠缺。对于他,看这部分内容是修补知识点。而你呢?原本这部分学得不错,却仍在看,那就是做无用功了。
这样的同学,在学校里还好过一点,因为总是有周围的同学为他做出榜样,也总是有老师告诉他该做什么。可是一回到家,他就傻眼了。在完成了作业之后,他将不知道该做什么,因为他没有计划。学校的作业压力越小,他回家之后浪费的时间就越多,家长们看着也就越痛心。于是便出现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一边是提倡素质教育的学校在给学生减负;可另一边却是家长们在喊着让学校多留点作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呢?就是因为学生没有计划。
缺少学习计划,不仅会直接影响学习效率,还会导致缺乏前进的动力。
我们制订计划的前提是,有些事情我们还没有完成。在计划被彻底执行前,在目标还尚未完成前,我们整个人的精神状态都会紧绷着,这种压力将推动着我们奋力前行。而一旦计划完全被实施,目标被完成,这种由压力转化而来的动力也就自然消失了。
所以,聪明的学生总会制订详细的学习计划。即便这些计划无法被完成,他们也照做不误。因为他们很清楚,只有如此,他们才能一直保持前行的动力。
绳索12:不预习
想象你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没有向导,没有朋友,而你又急着去这个城市的某个地方。如果你身边没有人可以问路,请问你有什么办法到达你的目的地?
看该城市的地图是个不错的主意。善于阅读地图的人根本无须问路。随便把他们扔在任何一个城市,他们都可以迅速找到自己的目的地。
如果学习也是一次旅行,那么你怎样才能得到学习的地图呢?
答案是预习。预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环节,它可以让你在很短的时间内浏览到不久的将来你会学习到的大部分内容。通过预习,即便你无法记住任何具体的知识细节,却仍然能够对即将学到的内容有一个粗略的印象。这层印象会在你实际听课的时候极大地帮助你。你将比那些没有经历预习环节的学生更迅速、更准确地对老师的授课内容做出反应,并更好地记住课堂信息。
课堂学习的信息容量是相当大的。前面讲过,平均40分钟的课堂内容,自己去看,大概需要数个小时。也就是说,课堂学习就像是压缩饼干,营养固然是有的,可是如果你一点准备都没有,这块压缩饼干你是消化不了的。而预习的价值,就在于帮你提前消化这块压缩饼干。
如此重要的学习习惯,学生们是否重视呢?答案是肯定的。在我进行的上百场大规模培训中,几乎100%的学生都能够认同预习的价值。但是这些认同预习的学生中又有多少人真正有预习的习惯呢?根据我们以数万名同学为基准做出的统计结果表明,只有不到15%的学生表示他们有预习的习惯。
这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字。这意味着至少有85%的同学是在没有地图的情况下闯入了迷宫。事实证明,正是缺少这个重要的学习环节,让这部分同学深陷迷宫。
走出迷宫的办法既简单,又复杂。简单的是,只要确立起预习的习惯,任何同学都可以将自己的学习效率提高至少一倍以上。但复杂的是,预习不但需要占用时间,也是一种学习习惯,而这种习惯不是单凭三分钟热情就可以建立起来的。有没有办法可以在短时间内帮助学生建立起预习的习惯呢?
答案是肯定的。在第二章和第六章,你会找到答案。
绳索13:不复习
传说居住在中国东北的黑熊有一种奇怪的生活习惯——偷玉米。更奇怪的是,据说黑熊每次能够偷走的玉米只有一穗而已。为什么会这样呢?按说以黑熊的身材和力量不应该只带走这点玉米,但问题是它有一个坏习惯——劈下一穗新玉米便扔掉刚才抱着的旧玉米。于是,就有了我们都非常熟悉的那句东北谚语——熊瞎子劈玉米,劈一穗扔一穗。
我们都知道东北地区盛产玉米,所以即便熊瞎子以一次一穗的频率光顾玉米地也不会影响农民伯伯的收成。可是,如果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像熊瞎子劈玉米一样,听一句忘一句,那就糟糕了。
学生的大脑不是复读机。即便是最好的学生,也不可能把老师在40分钟内讲述的知识一字不差地背下来。退一步讲,即便学生能够记住全部课堂内容,也不可能永远记得。随着时间的不断流逝,那些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会不断被遗忘。
我们人类的短时记忆有点像电脑的内存。在不关机的情况下,内存中的内容也许还可以找到,可是一旦重新开机,一切存储在内存里的东西都会统统消失不见。对人类而言,睡过一觉之后,很多原来还清晰记得的内容可能就变得模糊了。
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道理。记忆会在一夜间变得模糊,但白纸黑字不会。忘了?看看你之前写的东西,就想起来了。在电影《非诚勿扰》中,与葛优相亲的那位患失忆症的大姐便是借助了纸笔来维持记忆的延续性。
人们往往低估了自己遗忘的速度。按照艾宾浩斯的理论,人在完好地记忆信息后,仅仅经过20分钟的间隔,便会遗忘40%左右的信息。48小时后,更会有70%以上的信息被遗忘。看看那些被反复遗忘的单词痛苦折磨的学生,你就会明白艾宾浩斯所言非虚。
既然遗忘如此迅速,怎样才能把这些大脑“内存”中的信息写入大脑“硬盘”,永久保存呢?
答案是重复。让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的关键就在“重复”二字上。有规律的重复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无论怎样强调都不为过。很多同学抱怨自己记性不好,还经常喝一些所谓的补脑产品,以增强记忆力。殊不知,这种不信任大脑的行为本身就会降低大脑的记忆功能。
根据脑科学家的长期研究,人的大脑功能在20岁左右才会达到顶峰,40岁以后才会明显衰退。青少年的大脑正处在人生大脑功能形成的上升期,没有记忆能力不好的问题,只有记忆方法不对的问题。而复习便是增强记忆,提高学习成绩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考虑到仅仅24小时之内,学生就有可能忘记一半以上的全新学习内容,当天的及时复习显然是非常必要的。可是,又有多少同学能够坚持每天复习呢?学校的教学特点决定了它不可能给学生留出大块的复习时间。而到了家里,当学生们终于拥有了自己可以随意支配的时间后,学生们又把课后的学习理解成为及时地完成作业。好像作业一旦完成,学习任务也就结束了。及时复习便成为水中花、镜中月。也许,直到大型考试来临之际,才会让学生们想起复习这回事。
孔子在几千年前就曾讲过“温故而知新”的道理。很多人都把这句话理解成为“温习旧知识,掌握新知识”,这样理解并没有错。可是除此之外,孔子的话还包含着“从温习旧知识的过程中,摸索到新的知识”的意思。也就是说,仅仅是复习旧知识,就可以让学生学习到新东西。
复习之所以能拥有如此效果,是由学习结果的多层次性决定的。很多同学以为上课听懂了就是真的学会了,下课再看完全是浪费时间。这是多么危险的误解啊!要知道:听懂了不等于记住了,记住了不等于理解了,理解了不等于会运用了,会运用了不等于熟练掌握了。
学习知识的目的不是为了单纯的听懂,也不是为了单纯的记忆,更不是为了单纯的理解,而是为了熟练的运用。但是想要达到熟练运用知识的目的,就必须完成前面各阶段的学习任务。这显然不是一次学习可以达到的。
复习并不是简单的重复,它会促使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不断升级。这才是复习的真正价值。
绳索14:掌握知识不系统
很多同学向我反映:自己平时知识掌握得不错,作业完成得很及时,老师的课堂提问也都答得上来,但是一到考试时分数就不高。很多题难度一上去,分数就下来。
要解释这种现象,必须要弄清一个关键词——“难题”。什么叫难题?
在我们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让我们看看什么是简单的试题。如果就某一个具体的学生而言,所有在他精熟的掌握范围之内的题,都可以算作是简单题。但这并不是一个客观的可操作的衡量标准。对于一个学习基础极差、无法跟上现有学习进度的学生来说,即便是随堂的大部分练习,也只有极少一部分题属于简单题。而对于一个有实力问鼎清华、北大的学生来说,即便是大型考试,绝大部分试题对他来说也都是简单题。
因此,考查试题的难易程度必须要抛开个别学生知识点的具体掌握情况,要以大多数学生的掌握程度为标准。如果一道试题只考查一个知识点,那么这应该算是比较简单的试题。比如,只考光的折射,只考某种卤素的性质,只考三角函数中的某个公式,等等。对于能够及时掌握这些知识点的学生来说,做这些题应该不会费什么力气。
如果一道试题考查了两个知识点,情况就不一样了。如果这两个知识点在教学中的距离很接近,几乎就是前后相继学习的知识点,难度还会相对小一点,但也会比考查单一知识点的试题难一些。如果两个知识点相隔遥远,甚至不是来自同一本教材,那么就需要学生把这些相距遥远的知识点整合在一起,才有可能找出做题的思路。很多同学由于无法将这些相距遥远的知识点联系在一起,因此无法找出做题的思路,也就无法解题。这样的题,对于他们来说,就是难题。
可以说,一道试题考查的知识点数量越多,跨度越大,综合性越强,试题的难度就越高。因此,所谓的难题,就是考查的知识点多、跨度大、综合性较强的试题。
想要解决这些难题,就需要学生在大脑中编织一张完整的、系统的知识网络。这张知识网络必须能够把所有重要的知识点涵盖于其中。同时,还必须能够体现各知识点之间的有机联系。当考查多个知识点的难题出现时,学生们就可以利用大脑中已有的知识网络进行搜索——就像我们使用百度进行搜索一样——找出需要用到的知识点,理清它们的关系,并找出解题思路。
如果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能够达到这个程度,那么做起难题来自然得心应手。可是很多学生学习知识都不系统,他们大脑中的知识点就像断了线的珠子,根本串不到一起。所以,每当遇到考查单个知识点的随堂练习或平时小考时,他们的表现还算不错;但是一到大型考试,成绩就急转直下。
以上是我们针对知识网络与做题之间的关系所做的分析。除了做题这个环节之外,知识网络还会直接影响到我们对知识接受的速度和质量。
人的记忆过程在本质上是知识产生联系的过程。新知识想要在大脑里扎根,必须和原有的旧知识联结在一起。旧知识掌握得越多,越系统,新知识就越容易被接受。如果原有的知识支离破碎,那么接受新知识的速度便会减缓,而且效果也不会太好。当原有知识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知识网络时,新知识便会自动与原有的知识联系起来。这张网织得越牢固,越紧密,接受新知识就越快,越容易。
那么,怎样才能构建一个高效实用的知识网络呢?
很多同学采用的方法比较简单直接:使用现成的知识网络。但是把别人总结的知识体系直接拿过来用,真的可以解决问题吗?
如果学校组织一场运动会,你会不会在比赛前随便找个人的鞋子穿上,去参加比赛?如果学校组织一场考试,你又为什么会相信使用别人的知识系统会给你带来好成绩呢?由于每个人的禀赋不同、知识结构不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不同,其构建的知识系统也自然千差万别。用别人总结的知识系统去学习,就像穿别人的鞋去走路一样,效果不会太好。要想获得良好的复习效果,还是要自己构建知识网络。
下一章开始,我将为大家正式介绍一种神奇的构建知识网络的方法。即便是基础非常差的同学,也可以凭借这种方法实现成绩的飞跃。
绳索15:重复无用功
很多人都把学习时间当作考查学习的重要标准。在大多数人的头脑中,都存在这样一种观念:一个人的学习效果与他投入的学习时间成正比。
可惜,这样的结论在现实中并不成立。我们都见过耗费很多时间在学习上,却不见成绩提高的学生;也见过一些虽然并不是花费很多时间去学习,但成绩依然很优秀的学生。通常情况下,我们会用智商高低来解释这些现象:花很多时间学却学不会,说明他一定是个笨蛋;没花太多时间学却能学好,说明他是个聪明人。可是,一个正常人的智商不会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发生巨大变化。如果在学习方法上稍加调整,我们完全有能力将前者转化成后者。换言之,我们可以在很短的时间之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显而易见,我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提升一个学生的智商。因此,学习效率高低与智商关系不大。提升学习效率的秘诀其实非常简单——少做无用功。
书,人人都在看。但是很多同学阅读教材或教辅的时候根本不过脑,他们的注意力飘在天上,始终沉不下心,所以他们所做的事情基本可以看作是无用功。几个小时下来,除了给自己留一个“我已经学习过了”的假象外,便再没有任何收获。
题,人人都在做。但是很少有人能够沉下心来用心钻研试题,总结解题方法。大多数人都喜欢蜻蜓点水式的做题,只关注自己做了多少题,却很少问问自己究竟掌握了多少新题型。这样的学习也是做无用功。
一天学习下来,如果你肯认真问自己两个问题,很可能会感觉非常沮丧。第一个问题是:你学会了哪些新知识?第二个问题是:你掌握了哪些新技能?很多时候,你会发现,尽管你花了很多时间看书做题,可是你既没有学会新知识,也没有掌握新技能。你的时间被白白浪费了。
好消息是,重复做无用功的绝对不止你一个。你身边的很多同学都在重复这样的学习。也正因为如此,你的名次才没有因为持续做无用功而发生大幅度的后退。不过,如果你持续这样的学习,想要跻身前列恐怕也是遥不可及的。
避免做无用功的方法其实非常简单:首先,你要有非常明确的学习目标。关于学习目标的建立,我们前面是已经讲过的,不过前一章节我们更多的是强调未来的长远目标。而现在我要求你把目标制订得更具体些,要明确每一天,甚至是每个小时要完成怎样的学习任务,达到怎样的效果。其次,你要反复询问自己两个问题:第一,通过刚才的学习,我有没有学会新知识?第二,通过刚才的学习,我有没有掌握什么新技能?收获不分大小,只要你每次学习都有实实在在的进步,哪怕只是一点点,日积月累下来也能取得惊人的进步。
绳索16:不会提出问题
提问从来不是可耻的事。真正可耻的是不懂装懂。可惜有些同学并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听任那些不能理解的知识点在自己的脑子里呼啸而过,却从不向任何人问问题。即便老师简单地询问“听懂了没有”,他们都会给出言不由衷的答复。
这样做的好处是:自己不会被同学和老师嘲笑。如果仅仅不开口说话就可以让一个人看起来更聪明的话,那又何乐而不为呢?
但问题是:不会提问会让你积攒下越来越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原本是可以通过提问及时得到解决的。更糟糕的是,这些积压下来的问题会在以后的学习中带来更多的新问题。这种情况在那些知识点环环相扣的学科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一旦你在1+1=2的问题上出现了理解障碍,便很难进一步理解1+2=3了。
显然,向老师或者向同学提问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对错问题。在提问的过程中,你会有所收获,也会承担一定的风险。问题在于,你更在乎收获,还是风险?
问了大部分同学都已经明白的问题,而被同学们嘲笑的确是一件很没面子的事情。问到老师刚刚讲过的问题而被训斥也的确是一件十分尴尬的事情。这些都可以算作是提问的风险。可这些风险再严重,也不会影响到你的前途和未来。中考或高考的批卷老师不会计较你受过多少嘲笑与训斥,他们能看到的只是你写下的答案。而到了未来同学聚会的时候,大家也早已忘记你曾经因为提问而承受的压力,只会记住你在后来的学习中创造的辉煌。
相反,如果你碍于面子不去提问,大家自然不会嘲笑你。但还是有人知道你并没有真的弄懂,这个人就是你自己。当你遇到与这些问题相关的习题时,自然会感到头痛。如果这些问题出现在中考或高考的卷面上,那就不仅仅是头痛的问题了。
在短痛和长痛之间,你会选择哪一个?
与从不提问相对应的,还有一个典型的误区,那就是不加思考地提问。这样的同学表面上看是勤学好问的。几乎每次下课后,都能看到他们追在老师身后提问的身影。但往往这些同学的成绩很少有显著的提高。问题何在呢?听听他们所提的问题就知道了。与一般的提问有所区别的是,盲目提问的同学在提问之前,往往并未认真思考问题。他们把向老师和同学提问当作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手段,而自己的努力思考反倒成了配角。这种依赖他人解决问题的习惯不利于学习技能的发展。在聆听了别人的讲解之后,他们似乎懂了,但因为他们自己并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所以获益很少。下次出现变形后的同类问题,他们还是不会。
所以,成功的学习者不但要学会提问,还要学会正确合理地提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